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对文章的写作特色都有更充分的了解。
四、探讨想象
探讨一:如果当时王安石游完了整个华山洞,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作者还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吗?
参考答案如下:有两种情况,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可以,(一)不会,因为作者写过一些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的诗歌,抒发一种闲适的情趣,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这些诗歌观察细致,意境悠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喜爱,我们今天课文中的华山洞景色奇异优美,作者可能会赞美此地的景色,不会有这种感慨。
五、拓展归纳
用自己的话写出本文给你的感受,并探讨本文作为写作素材能运用到哪些方面?
示例一: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就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取寻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主要
教学
方法
归纳总结法
探究法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课
时
一、
背诵导入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全文
学生也可背诵课文或是对照课文
让学生熟悉课文,解除对背诵文言文的恐惧
二、
品读课文
1、 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游洞的过程。
明确:华山洞——前洞——后洞——返回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2.把握作者感情,写作思路。
3.归纳、分析作者“尽吾志”的思想4.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夷”“相”等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抒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工具书查找的方法积累这些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说过。
学生说出游记篇目:《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注意不要把《核舟记》、《某某楼记》列入游记)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1.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多媒体展示)以其 / 乃华山之阳 / 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 / 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 / 学者不可以 /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褒(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之庐冢(zhǒng)也无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谬(miù)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某某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X的提出时间不远。
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表达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
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X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①褒禅山:在某某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自制多媒体课一、导入: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某某集》等》。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8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才能1.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化,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老师只进展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构造,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假如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知名称。
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因为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 往
4.火尚足以明也用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词类活用: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 命名
2.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 定居
3.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 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本文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名词 照亮 照明
7.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色
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 说出
判断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
(2分钟)
学生听读课文,
注明字音。
(6分钟)
游褒禅山记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解读具体课文内容,背诵第三段。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一)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自然段
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一)字音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仆道(pū) 梵语(fàn) 懈怠(dài)瑰怪(ɡuī) 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二)通假举要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三)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第10课*游褒禅山记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
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
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
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
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
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确实,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
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
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
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
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
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
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
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1069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
由于变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
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局部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褒禅山,旧称华山。
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
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
本文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不平凡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①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于是〞为单音词连用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表整数的数词,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三、一词多义1.胜⎩⎪⎨⎪⎧ ①何可胜.道也哉 尽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能承当,禁得起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④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 胜利2.道⎩⎪⎨⎪⎧ ①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②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3.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碑上残存的文字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名词,文章③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4.盖⎩⎪⎨⎪⎧ ①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副词 ,有“大概〞的意思②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名词,车盖③英才盖.世,众人仰慕动词,超过,胜过 5.然⎩⎪⎨⎪⎧①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但,但是③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形容词,对,正确 6.其⎩⎪⎪⎨⎪⎪⎧ ①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②那么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⑤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是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古书7.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在②于.是余有叹焉介词,对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对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引出处所,可以不译⑤于.人为可讥 介词,在⑥余于.仆碑 介词,对8.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为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因为③由山以.上五六里与“上〞连用,表方向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介词,因为⑤夫夷以.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承接关系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表目的⑨然力足以.至焉连词,表目的,用来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的省略,因此9.而⎩⎪⎨⎪⎧①而.卒葬之连词,表承接②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承接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连词,表转折,然而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转折,却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连词,表转折,却 10.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副词,于是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副词,才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在一侧2.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④往往有得.收获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②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走到头③火尚足以明.也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3.省略句(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以止也〞)(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课文主旨]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决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脉络梳理]一、阅读第1段,答复以下问题。
1.对本局部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
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解析:选D 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阅读第2段,答复以下问题。
2.以下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解析:选C 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
3.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
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