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认识运动优秀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认识运动_教学设计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形成关注物质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
难点:微观分子模型的建立。
教学器材: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宏观物体的运动1.情景创设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二)、微观世界的运动1.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一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
(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5)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6)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八年级物理第二章1.认识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认识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 概念讲解:通过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解释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物体的特点。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运动的概念、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及其变化。
7. 作业设计:(1)题目:判断下列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并说明原因。
答案:略。
(2)题目:根据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分析下列情况。
答案:略。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综上,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探究环节和作业设计部分。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概念、运动状态判断方法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认识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定期组织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策略:
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运动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营造积极、和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同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澄清,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运动分析报告。
2.运用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3.收集生活中的运动实例,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结合牛顿第一定律,讲解运动与力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教案(新版)教科版.doc
第一节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3.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 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 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 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 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2.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教学突破】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几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然后通过列表比较的方式,对比认识物质三态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片等;把香水放到盖好瓶塞的广口瓶内.学生准备:烧杯、水、带有红墨水的钢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视频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 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 h,最高点高度为139.5 m.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 运动;(2) 不运动;(3) 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 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 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 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二、进行新课1. 运动的普遍性要指多名学生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朗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 回答.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如果同学们都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不举手, 则说明同总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运动具有普遍性. 性已经理解了, 如2.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果有同学抢答举出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2-1-3 中的机械运动实例, 进一了“一些不做运动步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刚刚走上讲台进行的物体”, 可以让朗读的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师:当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 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举证进行反驳.的变化?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动的普遍性回答: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 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虽然在第一部分教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学过程中已经阐结论: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述, 但是不结合实播放“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视频片段, 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对机例, 很多学生由于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师: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会错误地认为房生:运动员、足球等是运动的, 球门等是静止的.屋、树木等物体都师: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是静止的. 而通过生: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进一步的分析, 能师: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够使学生改变这种生:不是. 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 但是它相对于太错误的认识, 知道阳的位置在改变, 因此也在运动着, 也就是说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人们平时认为不动练习:以下变化过程中没有机械运动的是( ).的房屋桥梁等物A. 夏日的馒头长时间放置后会变黑体, 相对于太阳等B. 地震时很多石块从山顶滑到山下地球以外的天体,C. 太阳东升西落其位置时刻在发生D. 青蛙从水中跳上岸着改变, 这还为下答案:A一节课学习参照物3. 微观世界的运动打下基础.演示1:教师拿出盖好瓶塞且盛有香水的广口瓶. 问:你们知道广口瓶内装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不知道.教师再打开广口瓶的瓶塞. 问:现在知道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香水. 因为我闻到了香气.继续提问:盛有香水的广口瓶在我手中, 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对于微观世界的运动补充讲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的“物体不断分割到最小的一点, 称为断”;2500年前,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无数很小的不可分的粒子组成的”;1811 年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概念, 以及科学家今天通过电子显微镜看到物体的分子及其更微小的结构. 再充分利用教材2彩图2-1-5,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讨论得出以下小结.小结: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学生实验1:把红墨水滴人烧杯内的清水中.学生描述现象:红墨水会慢慢分散到水中.学生阐述实验结论:水分子和红墨水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演示2:学生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 中间凹陷下去)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 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 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 物质由分子组成, 那么, 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有联系呢?探究与讨论: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2-1-6, 再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 活动空间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讨论完成下表内容.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如下表所示.性质固体液体气体在平衡位在一定空除碰撞外分子运动特点置做无规则振间内振动和移做匀速直线运动动动学生独立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然后交流讨论, 看看谁做得对.性质固体液体气体体积有一定的体积有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体积特征形状有一定的形状无一定的形状无一定的形状特征结论:任何物体的组成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提出问题:组成物质的分子还有内部结构吗?它们的运动有何特点?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发展空间”的内容, 然后讨论交流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物理学家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实验提出的.(2)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__________和核外的__________构成的.(3) 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4) 对于电子的运动的研究、原子核的研究, 你有哪些展望?答案:(1) 卢瑟福α粒子散射(2) 原子核电子(3) 质子中子(4) 各种电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都与电子的运动有关;半导体技术、超导体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都是基于电子运动的有关理论研发的. 物理学家对原子核内部结构及运动的研究, 发现了造福人类的核技术, 开创了原子能时代.三、反思总结, 布置思考题1. 学生谈收获、体会, 师生交流评价.3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①作业:整理说明运动的普遍性.②上网搜索有关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有关资料, 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板书设计】4第一节认识运动1. 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学中,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3. 微观世界的运动(1)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教学反思】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认识本节课中的第一个难点, 即了解分子在运动的知识时, 采用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 并分析教材图2-1-5 来突破. 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是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本部分可安排学生课余在因特网上搜集有关信息来补充认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对于运动的定义,以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2. 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根据运动轨迹的不同,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形式。
2.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会正确选择参照物。
3.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区分各种运动形式。
4.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同学的运动状态,思考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 知识讲解:(1)介绍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基本形式。
(2)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4)讲解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及基本形式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4. 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你认为的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 请举例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请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4.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掌握,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的区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同步教学设计2.1.认识运动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答。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体运动状态描述、运动图示、速度和加速度等知识要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导入,些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运动特征,如位置、速度、方向等,教师引导并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描述。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运动,学会用物理术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运动图示及其应用。
5.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中掌握物体运动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描述、运动图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
2.难点:运动图示的绘制与分析,速度、加速度的计算与应用,以及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c.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要求:组内讨论,形成文字总结,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分享。
4.扩展阅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运动学的发展历程;
b.速度和加速度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
c.现代科技在物体运动测量方面的应用。
要求:总结阅读心得,以书面形式提交。
5.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每人编写一道关于物体运动的实际问题,要求包含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认识运动》时,我的意图是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和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力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教学目标包括: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认识不同类型的运动,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运动的概念。
为了开展这节活动,我准备了各种运动器材,如球、车、跳绳等,以及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我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入活动,让孩子们猜测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跑、跳、滚、飞等,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后,我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
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运动现象画下来,并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讨论运动的快慢、方向、距离等。
活动重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运动的概念。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会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实践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效果,并根据孩子们的反应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运动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活动拓展延伸:我可以通过组织一次运动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学到的运动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我也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运动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猜谜游戏:我选择了与运动相关的谜语,如“绿茵场上跑得快,没有脚却能跳起来”(跳绳)等,这样的游戏能够迅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墨水、玻璃瓶、水、香水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加油机为其加油的
视频,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视频创设情 境,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进而从生活走 向物理。
发问设疑:此时,飞机是运动的吗?加油机在给飞机加油
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一下两种:(1)运动 ;(2)静止。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为了更好地认
同学都闻到了呢?提问学生。
观原因与宏观
学生可能会回答:构成香水的分子跑到了那里。
现象有机的结
教师引导总结:也就是说香水气体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合在一起。达
再比如,例举每天中午走道食堂楼下,就会闻到饭菜的味 到了化抽象为
道。拉近学生对气体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认识。这是气体分子的 具体的教学目
运动。那么液体呢?
识物体的运动,带着上述问题学习新课——《认识运动》
知识点一 宏观物体的运动
【合作探究 1】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两幅图,这是老师相隔 3 秒连续拍摄的 一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组内也可以讨论一下。照片 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们的观点是否一 样?观察和讨论。(限时 30s)
接下来,请学生说一说各自小组讨论的结果。
止的呢?运动,并且是高速运动。由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知 先辈们一直为
道,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分成质子和中子。由此,引导学生了 科学奋斗的精
解物质世界的神秘,并认识到,科学的探究是举有无限可能的, 神。
且永无止境的。
3/5
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PPT 穿插六道典型题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认识运动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认识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2.1节“认识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运动的概念、类型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运动。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类型以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2. 知识讲解:a. 介绍运动的定义,解释物体位置的变化就是运动。
b. 讲解运动的类型,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参照物下,是运动还是静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运动。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运动的定义。
2. 举例说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运动的概念、类型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运动、交通运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提及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应用,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物理学中运动概念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认识运动 教案
认识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
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三、学习难点: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四、使用说明:“导学案”强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是对教材、练习册、实验报告等文本文件的有效整合,从内容上就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以激疑、作铺垫、了解学生问题为目的。
“合作探究”就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是课堂的中心。
“达标测试”是对学生通过“激疑”、“探究”形成的知识进行基础性检测。
“学以致用”突出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自主学习一、我来试,我参与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香水,学生闻到了香气。
2、【学生实验】滴一滴红墨水在清水里,观察现象。
二、我自学,我成功1、读课本20页,看图2-1-3、2-1-4。
说说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2、读课本20页,看图2-1-5。
说说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3、“我来试,我参与”“闻到香味”、“清水变淡红”,属于运动。
三、我思考,我问疑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一:机械运动1、提出问题:什么是机械运动?2、学生在教室演示机械运动的实例3、组内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探究问题二:分子运动学生列举分子运动的实例 【师生合作】认识微观世界①原子结构②物质状态达标测试1、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 、分子间有空隙B 、分子很小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可分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是一粒沙、一缕烟、还是一朵花…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息运动的是( )A 、沙尘暴起,飞沙满天B 、微风拂过,炊烟袅袅C 、阳春三月,花香袭人D 、丰收季节,麦浪起伏3、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s 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A 、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B 、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D 、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4、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小鸟在空中飞行B 、河水流动C 、水凝固成冰D 、雨滴下落总结反思一、解释疑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为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描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及其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分析运动图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等。
5.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分析实际运动问题。
3.理解运动描述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如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分析运动图像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置合理的课后作业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2.1认识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运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运动的本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运动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导入,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现象,如行星运动、物体抛掷等,直观地呈现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运动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规律,如“为什么物体运动需要力”、“运动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第2章第一节认识运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运动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掌握运动的基本要素,并能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难点: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含义。
2. 讲解:通过黑板和粉笔,讲解运动的概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3. 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难点: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和运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要素。
是否能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运动的创新实验,或者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作为导入,希望通过这些直观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认识运动 教案
认识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2.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教学难点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述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
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
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师: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学生回答: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知识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认识运动_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 认识运动_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节,具体内容有: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判断的影响。
3.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运动形式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分类。
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运动员的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分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如计算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如惯性、摩擦力等。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判断的影响。
3.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
答案: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 = 跑步的路程 / 跑步的时间。
2.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形式中,哪些是直线运动,哪些是曲线运动。
答案: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认识运动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认识运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性。
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参照物的选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引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机械运动的概念:老师和学生一起对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3.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强调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5. 实例解释机械运动:让学生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参照物选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粗线、挂铁垫圈的小钩子、铁垫圈、秒表。
2. 教学课件: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性等内容的课件。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运动,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2.能够根据观察描述运动的特征,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3.掌握运动的量度方法,能够使用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速度。
教学重点:1.运动的认知与描述;2.运动的量度方法。
教学难点:1.运动的量度与计算;2.运动的图示与描述。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让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物体运动的场景,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
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认知和兴趣。
2.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运动?Step 2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15分钟)1.运动的基本概念:a.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b.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的变化。
c.运动的对象:物体。
d.运动的参照物:相对于其中一物体或点作参照来观察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2.运动的基本形式:a.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路径运动。
b.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
c.往复运动:物体在两点之间来回运动。
Step 3 运动的特征与描述(20分钟)1.运动的特征:a.运动状态: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b.运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置的变化。
c.运动方向:物体位置变化的方向。
2.运动的描述:a.运动的图示:使用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
b.运动的叙述:直观地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Step 4 运动的量度方法(20分钟)1.运动的量度标准:速度(速率)。
2.速度的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速度的单位:m/s(米/秒)。
4.速度的计算:a.已知位移和时间:速度=位移÷时间。
b.已知速度和时间:位移=速度×时间。
c.已知速度和位移:时间=位移÷速度。
Step 5 运动的实例分析(15分钟)1.运动实例一:小明沿直线跑步。
a.描述小明的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b.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2.运动实例二:小华骑自行车行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教学设计2.1 认识运动
第1节认识运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运动,区分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认识运动,是认识世界运动的基础。
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内容,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情分析本节是运动与能量的第一小节,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已有基本概念,但是上升不到理论,不会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微观的分子运动,本节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细化。
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3.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活动时,活动空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课件展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结合教材第24页图2-1-5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并点明原子、电子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时可移动位置变大限自由活动时空间广阔位置更大。
交流对于电子的运动的研究、原子核的研究。
续表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1 认识运动_教案
《认识运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从而全面的认识运动。
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
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讲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每天太阳下山月亮就升起,每天月亮消失太阳就出来。
日月更换的过程中就成就了明天。
冬天走了夏天来,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现,冬夏交替预示着岁月变迁。
表明: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人由儿童到中年到老年的变化表明:人类社会处于运动变化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2.1、认识运动
【复习衔接,激趣导入】
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目标明确,问题导学】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
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
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
外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
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
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演示实验:
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
如图。
抽去玻璃片,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
指出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总结归纳如下: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
板书:“2、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由
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
【及时训练,当堂检测】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和组成。
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它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D.指南针指向南方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
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
【小结整理,拓展提升】
1.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不带电的是()A.中子B.质子C.电子D.原子核
3.分子由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
更小微粒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