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精品高考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全面走向衰败。
1、政治(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预示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特务统治显示了统治的极端虚弱,八股取士抑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同时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2、经济(1)统治者在一定时期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渗透到农业中。
(5)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占份额较小。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明中后期遭到倭寇、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侵扰。
(2)清前期北有沙俄,南有荷兰等殖民者侵略。
(3)前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依然活跃。
(4)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5、文化(1)基本特征是承古萌新。
(2)传统科技(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3)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5)大型类书、丛收的编纂成就辉煌。
(6)西学东渐昙花一现。
(二)微观细嚼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建立:1368年,朱元璋应天(南京)加强君权措施:①调整官制: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
地方,三司分权,统归中央。
②制定《大明律》。
③始行厂卫特务统治。
④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思想。
2、满洲的兴起及统一兴起: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制度;1616年,建后金(赫图阿拉),后迁都沈阳建国: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统一:1644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统一3、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2)雍正时,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3)大兴文字狱:①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统治权威;②后果: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知识网络单元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一. 政治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应天(今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亡1.政权更替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入主中原,二十多年后基本统一全国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使三司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明朝调整军权,使将领和兵士互不统属颁《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2.专制主义中央设立厂卫机构,掌管监视、侦查工作,实行特务统治集权的强化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实行严酷的文字狱以加强思想控制,严重的束缚了思想屡出昏君,皇帝不理朝政明朝的奸臣当道,无恶不作3.明朝中后期腐败宦官专权,残酷排挤迫害正值官员政治的腐败和土地兼并严重,人民大量流离失所明末农民战争明末农原因: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自然灾害严重民战争口号:“均田免粮”反应了农民阶级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二、经济明朝: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征税。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赋税制度的调整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标志着战国以来实行的人头税的彻底废除棉花的由江南向江北推广2.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增多,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工具的革新,出现了新式的“纱绸机”生产技术的提高,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了彩色印刷品3.手工业生产的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萌芽农民极端贫困,缺乏市场需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地主、商人买田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及其发展缓慢封建国家设关卡,限制规模,实行闭关政策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品种增多,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4.商业的繁荣国内贸易扩大,区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许多商贸城市和市镇,北京和南京是全国著名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三、民族关系明初同鞑靼互市,使得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1.加强联系清朝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烈欢迎平定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控制2.平定叛乱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平定三藩之乱册封: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喇嘛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3.加强管辖设立台湾府,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立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四、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1.友好往来华侨开发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抗倭斗争,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肃清倭寇作出了重大贡献2.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东北地区,康熙帝发起两次雅克萨之战,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五、文化程大位《算法统宗》反映商业数学水平1.科学技术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在圆周率上的成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是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在思想上表现2.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明后期的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文学艺术明传奇和明清小说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万民安》等是其代表作。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 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一、阶段特征:总的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具体阶段特征:政治方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对外关系:自明至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转为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文化方面: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二、重要概念:1、“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2)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实施原因①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
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②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③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
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
(4)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②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④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三、重点历史知识: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建立,经过历朝历代的沿袭变革,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
回答下列问题:(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原因有哪些?该制度为什么能够存在两千多年?(2)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特色?(3)明清专制制度受到极大冲击。
试从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建立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维护其利益;③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为巩固统一,吸取东周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一些经济措施和赋税制度: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2.掌握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3.掌握明清时期商贸城市和市镇的蓬勃兴起。
4.掌握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及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政策带来的影响。
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认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清的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通过学习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认识到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和发展极其缓慢的原因,并与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3.指导学生分析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
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3.闭关政策的内容。
●教学难点1.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自制投影图片:《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原因表》《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简表》《中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原因对比表》。
●教学方法1.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等问题加以讨论。
2.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闭关政策等,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之一:叙述式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前半部分。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一是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
二是在前几个朝代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三是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四是手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促进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五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且在农业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有:一是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区域扩大,且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三是经济作物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部孕育出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之二:复习提问式[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前半部分。
大家来说说,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生]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二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三是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四是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商业繁荣;五是由于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师]对。
那么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是怎样的?[生]土地制度有更名田。
赋役制度有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
[师]好,明清政府一些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
回忆一下,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
[生]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品种和种植区域扩大,且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经济作物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备课资料关于清军入关皇太极于松锦大捷后,又在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遣奉命大将军阿巴泰贝勒统满蒙汉八旗军约五万人,及外藩蒙古科尔沁等部士卒约五万人征明,掠夺人畜财物,消耗明的国力。
清军于十一月入边,明帝虽调集援兵四十万,但分辖于四总督、六巡抚和八总兵,事权不一,将怯士疲,不敢迎战。
清军所向无敌,纵横直隶、山东,连败明兵三十九次,生擒鲁王等六王和五员总兵及大批官将,攻克兖州、顺德、河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兵逼燕京,抵密云,俘获人畜九十二万。
……此时清军面临三大对手,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张献忠。
明朝虽已腐朽,崇祯帝朱由检已于三月十九日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清尚不知晓此事),但毕竟曾拥兵百万,明朝将士和朱明宗室定会集兵相战。
更难以应付的两个对手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领导的大顺、大西农民军。
大顺、大西军南征北伐十余年,兵强将勇,声势浩大。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建都西安,即王位,国号大顺,年号永昌,设天祐殿大学士,置六政府尚书,恢复五等爵,封刘宗敏、田见秀等侯、伯、子、男一百六十余人。
……双方相比,清军人数太少了。
此时,满洲八旗有三百一十个佐领,蒙古八旗一百一十八个佐领,汉军八旗一百六十四个佐领,按每佐领平均为二百丁的规定计算,满洲男丁约有六万二千丁,加上蒙古二万三千丁、汉军三万三千丁,一共才十二万丁左右。
多尔衮出征时,“统率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王等三王、续顺公兵”。
据此,满兵为四万一千余名,蒙古兵一万六千名,汉军三万三千名,三顺王、续顺公四部有兵二万,加上八旗包衣兵和外藩蒙古兵,也不过十二万人。
多尔衮要以这四万满洲壮士为核心,去消灭六七十倍于己的明兵和农民军,确实难而又难,甚至可以说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
然而,历史竟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
当时,满族正在蓬勃兴起,富有进取精神,年方而立的摄政王多尔衮,充分吸取了本民族这一优点,而且加以发展,不畏艰险,施用巧计,勇往直前,毅然统兵向山海关杀去。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备课资料关于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朱元璋首先对国家官僚机构进行改革。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以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而闹独立性的可能。
是年,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共设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
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后,又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下属二级:府(州)、县。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朱元璋十分注重法律的制定,洪武年间,曾颁行了《大明律》《大诰》等一系列法典。
早在吴元年(1367),朱元璋即命左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制定了《律令直解》,其后几经修订,至洪武三十年,编纂成《大明律》,正式颁行。
《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它以唐律为蓝本,简于唐律而严于宋律。
朱元璋惩元代吏治之弊,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
《大明律》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甚至有对贪赃者施以剥皮实草之刑。
朱元璋执法相当坚决,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决不姑息,驸马欧阳伦因贩运私茶触犯刑律,即被赐死;开国功臣汤和的姑父因隐田漏税而被治罪。
朱元璋致力于明朝法律的制定,欲给子孙留下一部“一字不可改易”的法典,用以维护明皇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无疑对巩固明皇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朱元璋在这些改革中旨在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的做法,也给明皇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册)》。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备课资料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的论述“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第一,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开始于1405年,这比哥伦布在1492年到达美洲要早八十七年,比迪亚士在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八十二年,比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卡里库特要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要早一百一十六年。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郑和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开始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络绎不绝于途。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从郑和航行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经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又郑和下西洋时绘有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见于明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卷240),一般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此图蜚声中外,其中虽有一些错误,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二、“倭患”与海禁政策嘉靖时的“倭患”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到嘉靖时又猖獗起来。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衰落,尤其到嘉靖时,海防废坏,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倭患日益严重。
嘉靖二年(1523)四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僧宗设,右京兆大夫高贡遣僧瑞佐及宋素卿先后至宁波。
宋素卿原是宁波人,后来投奔日本。
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一、课时安排第6 课时总课时二、考试目标及重点、难点1、考试目标(一)、明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2)专制制度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四)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五)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3)戚继光的抗倭(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5)郑成功收复台湾(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六)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的发展(3)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4)明清小说(5)图书的编撰(6)西学东渐2、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外关系及其比较科技文化成就及特点三、学法指导:1、在全面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构建整体知识结构,把握其阶段特征,理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渐趋于衰落两大线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其时代特征。
2、运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论,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审视明清历史;对同类知识进行串联整理,借以系统掌握,提高综合、概括、比较能力。
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
3、对某些重点问题,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进行分析。
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反映;既与东林党人和宦官专权有联系,也与市民文学(如小说)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有联系。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明朝的建立和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2.掌握《大明律》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设立。
3.掌握八股取士。
4.掌握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不断加强君主专制。
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主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这一方面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大明律》、特务统治、八股取士都是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工具、手段,是明代强化皇权的表现,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特别是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明朝的北京城,建筑壮丽,布局合理,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外建筑史上的杰作。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明朝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1.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
2.八股取士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为什么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表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明朝的北京城》。
3.自制投影图片:《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简表》。
●教学方法1.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大明律》的特点、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
2.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3.联系比较法: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比较。
如:思想统治加强的几个阶段、秦始皇设丞相与朱元璋废丞相的相同目的。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七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程大位、明安图的数学成就。
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的科学著作。
2.掌握明清时期的哲学成就:王阳明的心学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进步思想。
3.掌握明朝戏剧的发展:明传奇。
4.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5.掌握明清时期大型丛书和类书的编订:《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6.掌握利马窦和西学东渐。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认识到明清的科学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新成果,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但是,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我国发展的主要是传统科学技术,而没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落伍了。
使学生充分认识腐朽的封建制度不仅阻碍着经济的发展,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2.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使学生认识,王阳明创立心学是为了维护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挽救当时的政治危机。
而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3.通过学习明传奇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奇和小说的蓬勃发展。
它们的反封建的特点,又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这些传奇和小说,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联系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思想、文学等方面体现出反封建特点的原因,使学生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正确阐释的能力。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旧人教版)
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 争要求是什么?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隋末农民起义反对兵役、徭役; 南宋农民起义要求“等贵贱,均贫富”; 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 从反对兵役、徭役到要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再到触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斗争的发展与深化。
[01北京安徽春季]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 材料: 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 言四起。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 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 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刀,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 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 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 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以上两种观点是否矛 盾?试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两种观点作一简单评价。
并不矛盾。 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 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 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 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 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 人才的成长。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仅需索陋规, 致垦荒之费浮(高)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 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 挠。”──《世宗宪皇帝圣训》 材料2:1735年雍正帝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不实,或由督抚欲 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征税)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 开垦,不过将开科钱粮飞洒于见(现)在地亩之中,名为开垦,实则加赋,非 徒无益于地方,并贻害于百姓也。”──《清朝文献通考》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温习第六单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度进一步生长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一.阶段特征及其体现: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度进一步生长;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体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增强对边疆地域的统领,奠基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度进一步牢固和生长。
经济:封建经济越发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迟钝生长。
民族干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支解的干系。
对外干系:中外交换由活泼、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民主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绩突出,充实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政治:1、明朝的兴衰:创建:时间、创建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增强中央集权的步伐: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执法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原因:、、、。
口号:。
政权:。
历史意义:、。
3、清朝的创建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生长,年创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生长到顶峰的体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钱粮制度的厘革:一条鞭法:目的:。
内容:。
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内容:。
意义:。
经济: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长的原因及其体现:原因:。
体现:农业:、、。
手产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干系的萌芽及迟钝生长:出现:条件:、。
时间,地域,部分,标记。
清朝前期迟钝生长:体现:、。
迟钝原因:。
民族干系:1、与蒙古族的干系: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担当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抗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政治方面:明初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采取八股取士等手段,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这也说明封建社会需要依靠非正常手段才能维持统治。
清朝前期通过增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统治者依靠皇权、特务、制造冤案等手段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动摇。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虽未发展到危机封建统治的地步,但其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说明封建自然经济将逐渐走向解体,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已经动摇。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通过对少数民族上层分裂势力的斗争,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这一时期的斗争与以往的区别在于维护统一和抗击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的。
对外政策方面,明朝前期执行的是仍是较开放的政策,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暂时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也使中国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权,丧失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有利时机,使自身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和灾难。
文化方面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遗产;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如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着;文学领域出现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文学名着。
知识结构明朝建立例题讲解[例1](2005年 天津文综 13)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借取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贩运闽省台湾仓谷,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对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两岸经济联系密切B、台湾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内地供应C、两按经济贸易互补D 、杭、嘉、湖三府的粮食通常需要台湾供应评析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六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评价: 2018/10/31
8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方面: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经世致用”的思想 (2)“工商皆本” (3)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 和设想。 评价: 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 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 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 2018/10/31 9 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2
2018/10/31
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皇权日益强化
2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 大兴“文字狱”,其直接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加强思想控制
D.压制知识分子
3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无主者,黎明 立桥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 A.机户的情况
2018/10/31
B.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 D.机房的情况
13
C.手工业者的情况
4 .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这种 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使手工业生产缺乏自由劳动力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5 .对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理解 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松江和魏塘之间商业竞争的激烈
B.反映了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C.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D2018/10/31 .反映了明政府对松江、魏塘手工业的重视
【精品】高中历史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五
●备课资料
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退回福建以后,决定攻取在荷兰殖民者统治下的台湾岛,作为反清的根据地。
荷兰人进入台湾是在明天启四年(1624),他们先侵占台湾南部,后来又从西班牙殖民者手里夺取了台湾北部。
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台湾人民不断进行着反对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领舰队,渡过海峡,直驶台湾,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郑成功在台湾创建政府,制定法律,开办教育,奖励生产,对台湾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事件的意义,不但在于郑成功父子以台湾为根据地,又进行了二十年的抗清斗争,更在于收复了被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占的这块领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册)》
专心爱心用心 1。
单元六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单元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一)》复习教案设计广州第十中学高三X历史谢联一.复习教学目标设计:1.掌握明清时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意义。
2.掌握明清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影响,认识封建社会衰落的总体趋势和体现。
3.了解掌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于2003年暑假及9月初期间进行过系统的中国古代史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科三个教学模块中,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的遗忘率最高。
三.复习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的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较大比重。
命题意向多体现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极其与文化的联系,各类知识重复率高,中外联系较强。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从对近代和现在的影响和借鉴来看,这也是史学功能体现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2.重点内容设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特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3.难点内容设计: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4.复习教学对策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明清时期两大基本特征:巩固和发展、由盛转衰,尽量把大量的复杂历史史实简约化。
使学生在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中,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宏观地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结合相关哲学观点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2003上海高考)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那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一)导入:从元至清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历史时期。
请计算共经历了多长时间?与过去三四百年一合三四百年一分,有明显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与蒙古
明朝:①蒙古分为鞑靼、瓦剌等部;②修长城,防止蒙古南下;③俺答汗与明修好,互市
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
内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评价:①将以人丁、土地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改为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上又一次重大改革;②人头税被废除表明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人口隐蔽现象减少;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7、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表现
①棉花种植由江南到江北(明代)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明中后期遭到倭寇、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侵扰。(2)清前期北有沙俄,南有荷兰等殖民者侵略。(3)前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依然活跃。(4)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5、文化
(1)基本特征是承古萌新。(2)传统科技(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3)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5)大型类书、丛收的编纂成就辉煌。(6)西学东渐昙花一现。
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全面走向衰败。
1、政治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预示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特务统治显示了统治的极端虚弱,八股取士抑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3)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同时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⑤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基础: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明中期,江南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出现实质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资本主义性质发展:明朝时稀疏清朝发展(手工工场规模达,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地位: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微观细嚼
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1368年,朱元璋应天(南京)
加强君权措施:①调整官制:中央,,统归中央。②制定《大明律》。③始行厂卫特务统治。④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思想。
2、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经济
(1)统治者在一定时期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渗透到农业中。(5)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占份额较小。
3、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4、对外关系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5)清朝对外贸易
政策:闭关政策
表现: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实质:是自然经济在外交上的具体表现,又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评价: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只能妨碍自身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原因:政治腐败;魏忠贤专权;东林党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不断。
经过:①1627年王二陕北首义;②李自成“均田免粮”,1644年西安大顺;3月占北京,明亡。
意义:推翻了明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均田免粮”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4、满洲的兴起及统一
兴起: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后期,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制度;1616年,建后金(赫图阿拉),后迁都沈阳
建国: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统一: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顺治帝迁都北京;镇压农民军;灭南明,统一
5、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2)雍正时,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明代引进外国新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
③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加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
④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清代)
(2)手工业进步
①生产工具的革新:浙江嘉兴的“纱绸机”
②生产技术的提高:双色套印技术;新制糖技术,生产出白糖、冰糖
③分工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④生产规模的扩大:广东佛山冶铁业
(4)大兴文字狱:①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统治权威;②后果: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6、明清赋税制度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一条鞭法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张居正1581年)
内容:把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按人丁、田亩多寡来分担
靖难之役:①原因:建文帝削藩;②经过:燕王朱棣起兵,1402年破南京,朱棣即位;③性质,封建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营建北京:1421年建成,迁都。目的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力量,抵御蒙古族残余的进攻。
3、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
表现:①皇帝昏庸腐朽;②奸臣把持朝政;③宦官专权;④土地兼并严重。
(尤其是宦官专权,引起朝中大臣和东林党人的反对)
特点: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原因是①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国家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④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4)商业的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②区域间贸易发展快;
评价:①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②“役归于地”“量地计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③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④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⑤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结果:一条鞭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
(2)摊丁入亩
推行:1669年康熙行更名田;1712年“滋生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行“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