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
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一、电影的基本语言㈠电影的审美特征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形象,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主要审美特征。
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语言.㈡画面语言和声画组合的不同方式1、画面语言有两个层次①第一个层次环境空间与人物形象结成的银幕造型世界.环境(空间)造型即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地点的特色.1.什么时间,什么光线、色彩、影调等.2.人物形象造型,即人物的身材、头型、容貌、发饰、穿着等等.3.人和空间关系的造型镜头调度和演员调度形成的运动:人和空间都不动,人动空间不动,人不动空间动,人和空间都动.②第二个层次包括影片整体的造型形式和风格.即影片的画面基调(由光影、色彩、结构、动向构成)是否统一,有没有形成全片视觉构成的个性和韵味。
2、声音①声音元素人声、音响(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音乐、无声(经主观处理的无声片段)②声音运用规律与声画组合声音和画面共同创造着电影艺术的意境。
二、电影的结构形式蒙太奇㈠蒙太奇的性质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它重现了我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
作为镜头分切与组合的代称,蒙太奇决定着一部影片内容的取舍、结构和节奏的安排.对于观众来说,它就是电影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从顺当地看懂剧情到深刻感受影片的全部艺术内涵,始终离不开蒙太奇的作用.镜头特征和组接的不同,配合对话和人物的表演,形成观众对两个片段不同情绪和不同人物关系的感受,这就是蒙太奇。
按约定俗成的说法,蒙太奇指:每个镜头的组成形态,相连镜头的组接关系,整部影片的镜头构成.㈡蒙太奇形成的历程1.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一个镜头组成,固定的视觉和视距,没有时空转换,还不存在蒙太奇)2.美国人埃德温波特的《火车大劫案》(14个镜头,按故事发生的顺序组接,产生了全新的叙述方法。
考研电影知识点总结
考研电影知识点总结一、电影的起源和发展1. 电影的起源电影起源于19世纪,当时人们还在原始的黑白胶片上进行摄影,通过光学原理来展现连续的图像,从而产生了动画片和电影。
2. 电影的发展电影发展经历了无声时代、有声时代和现代电影等阶段。
在无声时代,电影制作以默片为主,影片配有音乐,而有声时代则出现了配音和配音效的技术,使得电影更加生动、真实。
到了现代电影,电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电影的艺术形式1. 电影的基本结构电影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画面、音响和剧本。
画面是电影最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音响则是对画面的补充和提升,而剧本则是电影故事发展的基础。
2. 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镜头语言、音响手法、剪辑手法、摄影手法等。
这些手法通过电影的专业技术来展现电影的艺术美感。
3. 电影的叙事方式电影的叙事方式包括了几种基本类型,比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旁白叙事等。
这些叙事方式都是通过电影来讲述一个故事,只是方式和手法不同。
三、电影的类型和流派1. 电影的类型电影的类型包括了文艺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爱情片等。
这些类型是根据电影内容和风格来区分的。
2. 电影的流派电影的流派包括了黑色电影、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文艺片等。
这些流派是根据电影的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来区分的。
四、电影的叙述结构1. 电影的叙述结构电影的叙述结构包括了三幕式结构、五幕式结构等。
这些叙述结构都是为了让电影故事更加清晰、生动。
2. 电影的叙述手段电影的叙述手段包括了场景、角色、情节、对白等。
这些叙述手段是电影中用来表现故事内容的基本要素。
五、电影的审美原则1. 电影的美学原理电影的美学原理包括了情感共鸣、艺术形式、审美享受等。
这些原理是指导电影制作和欣赏的基本准则。
2. 电影的审美标准电影的审美标准包括了明确的主题和情节、真实的人物和环境、优美的画面和音响等。
电影基础知识及如何欣赏电影
什么是出画入画?出画入画是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
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
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
什么是传记片?传记片是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影片。
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但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
优秀的传记片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如中国影片《林则徐》、《聂耳》、《董存瑞》和《孙中山》等。
什么是大特写?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
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
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
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什么是淡入淡出?淡入淡出也称“渐显渐隐”。
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
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
淡入、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
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什么是导演?导演的工作都是什么?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
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
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点
1.影片剧本分析:剧情,主题,场景和人物的角色。
2.电影摄影:包括光线,角度和相机移动等,来表达电影的主
题和情感。
3.音乐和音效:背景音乐,声效和对白等,如何使用它们来加
强电影的情感和氛围。
4.电影编剧:影片的结构,情节和节奏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
5.电影导演:如何导演演员,调整情绪,以及如何组织拍摄。
6.电影制作:包括预算,制作流程,特效等。
7.电影的历史和流派:探讨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电影流派。
8.电影分析和影评:深入研究电影的细节,从而理解电影背后
的意图和主题。
9.电影市场和营销:如何通过广告和市场策略来推广电影。
10.电影文化和社会意义:如何通过电影来探讨社会问题,并
传递观众的信息和价值观。
一些很有用的电影理论与常识
一些很有用的电影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电影常识知识点全面解析
电影常识知识点全面解析电影是一种能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手段来表达故事或情感的艺术形式。
自发明以来,电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观看或讨论各种电影作品。
然而,对于电影常识的了解程度却因人而异。
本文将全面解析一些基本的电影常识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并增加对电影的欣赏。
一、电影类型1. 动作片:动作片以激烈的打斗、爆炸和追逐场面为特色,通过动作来传递紧张刺激的情节。
2. 喜剧片:喜剧片以幽默、滑稽的方式呈现,旨在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轻松愉快的情绪。
3. 爱情片:爱情片以展现爱情故事为主题,通常以情感为导向,探索爱情的各种表现形式。
4. 科幻片:科幻片以未来科技、外星生物等超现实的元素为基础,探讨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 恐怖片:恐怖片以恐怖、紧张的氛围为特点,通过描绘鬼魂、僵尸、恶魔等元素来引发观众的恐慌。
二、电影制作1. 剧本:剧本是电影制作的基础,用于记录电影中的对话和场景等要素。
剧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表现效果。
2. 摄影:摄影是将电影故事转化为镜头形式的过程。
摄影师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光线等手段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3. 导演:导演是电影的核心创作者之一,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演、布置场景以及整体调度电影制作的全过程。
4. 音效:音效是电影中重要的创作要素之一,包括背景音乐、音效设计等,用来营造氛围和增强观影体验。
三、电影技术1. 剪辑:剪辑是电影后期制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整和组合不同的镜头来达到全片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2. 特效:特效是指在电影制作中使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来制造出视觉上的特殊效果,如爆炸、飞行等。
3. 3D技术:3D技术可以使观众以更加逼真的方式感受电影,产生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四、电影观影技巧1. 注意剧情:电影剧情是观众吸引力的源泉,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2. 观察导演的手法:细致地观察导演运用的摄影角度、镜头切换和光线等手法,以此来解读导演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解读电影电影学基础知识入门
解读电影电影学基础知识入门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剧情等形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电影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深入研究电影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影制作、电影叙事、电影审美等。
本文将围绕电影学的基础知识展开,为读者解读电影的奥秘。
一、电影的定义与历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记录、再现现实世界。
受到技术的限制,早期电影只能以黑白无声的形式呈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逐渐从沉默影片发展到有声电影,并且开始使用彩色技术。
以《蒙太奇》为代表的苏联电影运动,则深刻影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
二、电影的制作过程电影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
在准备阶段,剧本创作、人员招募、场景勘察等工作进行。
拍摄阶段是电影制作的核心,包括导演、摄影师、演员等各个职位的合作。
后期制作阶段则是对拍摄的素材进行编辑、音效处理、配乐等工作。
三、电影叙事与剧情结构电影叙事是指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的剧情结构主要包括开场、引子、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其中高潮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最高点,也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四、电影声音的运用声音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传递信息、增强画面氛围,也可以引导观众的情感。
电影中的声音可以分为对白声、配乐声和音效,它们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声音世界。
五、电影的视觉风格与摄影技术电影的视觉风格是通过摄影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实现的。
摄影师通过光线、构图、色彩等手段,来创造出符合电影主题和情感的视觉效果。
柯达克莱昂和罗杰·迪金斯等摄影师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电影的摄影技术。
六、电影的意义与反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电影可以通过呈现现实世界的形象和情节,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电影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和观念变迁。
七、电影的分类与流派电影可以按照题材、内容、形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电影基础知识
电影基础知识一、电影的定义与起源电影是一种通过影像、声音和动作等手段来表达故事情节,透过电影机器以图像作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年,由吕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商业电影,名为《工人离开工厂》。
从此以后,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娱乐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迅速风靡全球。
二、电影的构成要素1. 影像:电影最基本的元素是图像,它通过镜头将现实世界的景物、人物和场景等转化为影像。
影像的质量、构图和视觉效果对于电影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起着重要作用。
2. 声音:声音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包括对白、背景音乐、环境声音等。
合理运用声音可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观众的沉浸感。
3. 剪辑:剪辑是将各个镜头和片段按照特定顺序组合成整体故事的过程。
剪辑的速度、顺序和转场等都能影响电影的叙事节奏和观影体验。
4. 音效:音效是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创造的声音效果,包括爆炸声、枪声、风声等。
音效可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戏剧效果。
5. 影片配乐:配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其旋律和情感表达为影片增添氛围,加强观影体验。
三、电影的分类1. 风格分类:- 动作片:以激烈的追逐、格斗和特技场面为主要内容。
- 喜剧片:以幽默和滑稽的情节和台词制造观众的笑点。
- 爱情片: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恋爱故事表达情感。
- 悬疑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谜团为特征。
- 科幻片:以科学和未来世界为背景的创造性电影。
- 战争片:以战争为背景,表现战争中的战斗和人性冲突。
- 纪录片:以真实事实和人物为素材展现真实世界。
2. 形式分类:- 动画片:通过绘制、制作等技术手段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虚构世界。
- 黑白片:使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的电影,一般具有一种复古的味道。
- 3D电影: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制作的具有立体感的电影。
- IMAX电影:采用IMAX放映系统放映的大银幕电影,具有更高的画质和音效。
四、电影的评价标准电影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剧本:一个好的剧本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对话等。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评写作电影基础知识
影评写作电影基础知识影评写作电影基础知识电影是什么:是一种由活动照相术与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现代艺术。
起源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电影的本性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
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
电影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
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
“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
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
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
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电影名词解释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著作: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二、经典电影理论在一战前后,对电影得艺术地位、特征、规律得研究;著作:1、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就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得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得交响乐”。
2、1915年,美国得林赛《活动画面得艺术》,她把“活动画面”瞧作电影得根本特征。
3、1916年,美国得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得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1、“上镜头性”——就是20年代法国流行得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
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得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得方法来表现人或物得诗意状态;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
就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得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与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得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得电影得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与普多夫金在早期得不同——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就是蒙太奇得特性,冲突后产生新得表象与概念。
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她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得联系。
人们不觉得中断与跳跃,得到一种无意得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得理解:她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得、有条理得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得叙述。
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与色彩得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得试验。
5、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得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得原始因素,就是戏剧效果与任何戏剧得分子单位。
杂耍与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与思想。
~就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与表现思想得一种感染手段。
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就是有内在联系得。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得得主题效果。
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得主题。
6、理性电影——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得概念。
她认为电影得艺术目得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但在具体得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得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得想法就是行不通得。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得代表作就是1927年得《十月》与1929年得《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得过程,她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得想法,来实现她想象得又一步骤。
她认为理性电影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得唯一手段。
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就是故事得、轶闻得电影,而就是概念得电影,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得直觉体现。
7、电影眼睛派——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得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她得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得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得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她于1924年得《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她认为摄影机就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得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就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与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她认为电影就是解释客观世界得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
书中观点就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得局限性就是电影作为艺术得根源,这与她研究得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
(《艺术与视知觉》)格式塔:视觉过程不就是机械得摄录外在世界,而就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得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得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得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得局限性包括:⑴立体在平面上得投影;⑵深度感减弱;⑶照明与无色;⑷画面界限与物体得距离;⑸时空连续性不存在;⑹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就是《可见得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与《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得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与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得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她认为戏剧表现原则:⑴瞧到整个演出剧场;⑵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⑶观众得视角不发生变化;电影表现原则:⑴被拍场景可被分割;⑵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⑶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得想象距离就是可改变得。
她认为上面电影得表现原则就是电影艺术得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由法国得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得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她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得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
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得思想、抽象得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得思想表达方法。
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就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
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得电影才就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就是一个人得作品,电影作家得作品——即导演个人得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得影响。
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⑴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与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得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就是一个执行者。
⑵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就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得。
⑶电影作者就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得人,无导演、编剧得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就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得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得实质:强调电影导演就是主要创作人与最终定稿人。
判定依据就是导演对作品得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得写实主义与物象至上主义——(与爱因汉姆得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巴赞理论:巴赞得长镜头理论,就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得非严格得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得赞赏)。
#长镜头: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
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就是相对得理论。
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得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得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与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
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得本性,而就是对其得否定。
#长镜头得本体论立场(客观得)、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得社会背景就是因为:⑴电影在技术上得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得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得内容质量与容量;⑵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得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得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得复杂构成得自觉性。
#影像本体论: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她提出影像基本特征:由机械作用产生得摄影影像与客观中得被摄物等同。
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得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得本体,它就就是被摄物得原形。
理论根据:⑴摄影有不让人介入得特权;⑵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得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得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得力量。
#木乃伊情节: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得尝试,雕刻、绘画艺术得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得冲动。
最早得雕像就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得替代品。
同样起源于上面得冲动与愿望。
用形式得永恒克服岁月得流逝得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得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得需要。
“摄影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就是自然造物得补充,而不就是替代”。
影像得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得延续——可变得木乃伊。
#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就是心理得需要,称为“完整电影得神话”。
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得幻景。
※克拉考尔理论:#《电影得本性——物质现实得复原》1960年出版美学就是一种实体得美,不就是形式得美。
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得”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就是照相得一次外延,它跟周围得世界有明显得近亲性。
影片记录与揭示物质现实得时候,才就是名副其实得影片。
近亲性:⑴电影对于未经扮演得事物有一种近亲性。
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就是合理得。
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就是非电影化得。
⑵喜欢偶然得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
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得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得决定性得力量出现。
一切不就是注定而就是恰好碰上。
⑶喜欢再现外部世界得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
要求我们承认这就是我们生活得世界得一部分。
⑷偏爱含义模糊得事物。
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与精神上得无限性相对应。
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得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生活流。
指具体情境与世界,就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
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得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就是扮演,就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就是不完整得。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这就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得理解,就是她基本观点得引申,指出悲剧就是“非电影化得”。
她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得近亲性:⑴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得得、整体得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得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就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悲剧要求对外部得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得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得世界。
电影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得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
总之就是广袤得物质,死亡得结局与这物质现实得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
因为悲剧内容就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得悲剧就不完全就是电影化得了。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得记录功能;不同点:⑴身份不同。
克拉考尔就是理论家身份,巴赞就是批评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