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教学提纲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登高》杜甫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谈论法。
炼字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配乐:二胡,二泉映月。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播放视频朗诵:《登高》。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和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3、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两个目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二、初步感知1、大家都预习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和你的预习,你认为最能体现感情的是哪个字?"悲'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前四句。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悲悯情怀,培养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杜甫《登高》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式、修辞等。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背诵全诗,教师评价。
4.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4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评价并给予指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诗歌创作,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登高》的内涵,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并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教师推荐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杜甫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供学生课后欣赏和阅读。
6.2 诗歌朗诵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登高》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教师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特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能够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3. 诗歌语言的应用与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结构的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2. 《登高》的译文和注释。
3. 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韵律等特点,解释诗中的难点。
4. 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短篇写作。
6.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诗歌意象的运用、情感表达的准确性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背诵作业和诗歌鉴赏文章。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杜甫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和外延。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登高》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2 诗歌鉴赏:分析《登高》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登山,登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的意义和主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5.2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高》的意境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解析诗歌内容时,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登高》这首诗。
3. 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介绍《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欣赏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学生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相关建议和修改意见。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意义和美感。
运用比较、联想等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的诗歌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背景知识。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和诗意,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诗歌创作背景探讨探讨杜甫创作《登高》的动机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适合的教学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
5.3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全诗。
2.分析并体会杜甫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意境分析、情感体会。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千古传世的名篇——杜甫的《登高》。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析诗歌的字词与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意境分析与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景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3.体会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全诗,预习下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与情感1.进一步探讨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与“作客”。
2.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多病”与“独登台”。
三、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登高》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
二、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
《登高》公开课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句的结构和韵律。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登高》诗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序言,预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4.2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登高》诗的意义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4.3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默写《登高》诗,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思考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背景
该教案是为了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登高》诗,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壮志豪情以及他对自然的赞美。
教案以小组讨论和写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 了解杜甫的《登高》诗
- 探究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
-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步骤
1. 课前自主研究: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登高》诗,准备小组讨论和写作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以及杜甫的思想和情感特点
3. 艺术欣赏:观赏相关的画作和图片,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美景
的经典艺术作品
4. 写作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5. 作文展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互相展示写作成果
6. 总结回顾: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体
会
总结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诗,
还研究了诗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自然美景,了解了古人的思想和情
感特点。
他们还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该教案设计得到获奖评选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对于其他学校教
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3. 诗人的情感变化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艺术特色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登高》的诗文本,以便于学习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翻译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6.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月夜忧思》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问题探究:设置一些问题,如“诗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什么意境?”“诗人为何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内涵,品味语言。
一、学习目标
▪ 1、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 的艺术风格。
▪ 2、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写 作手法。
二、登高诗情感分析概括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 景
介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绍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
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
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
郁而抱病登台的。全诗抒发了复诵读,把握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
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 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艰难苦恨繁霜鬓,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己衰白才发停日了多消。愁穷的困酒潦 杯倒 。,病体日
四、整体分析
▪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 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最能体现诗人 的感情?
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 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非常悲凉。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身 体的,又有心 灵的。更主要 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
大家想象一下, 首联中的“飞鸟”, 应该是一只在什么处境中的鸟?
联 鹰击长空 想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渚清沙白鸟飞回
孤独苦闷的飞鸟
知识精要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
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
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
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
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 而出的白沙、低空盘旋的水鸟。
意境: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
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 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
示的境界,既肃杀凄凉,又雄浑高远 。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诵读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 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 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 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 绝望。 意境:雄浑高远而肃杀凄凉 孤独无依
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
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
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
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
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
体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杜甫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
知人论世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
五、赏析文本 ,体会情感
诗的前两联: 1、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景有哪些特点? 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赏析文本 ,体会情感
诗的前两联: 1、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风、天、猿、渚、沙、 鸟、落木、长江
2、这些景有哪些特点?
鉴赏 首联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听到它的叫
渚清沙白鸟飞回。 声让人感到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沉郁顿挫
登高 —杜甫 结合课文注释,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
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
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
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
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
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
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
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
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诊断自测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 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 意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