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欧姆定律电阻》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感到困惑,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意识需加强。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逐步深入理解电阻和欧姆定律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5.思考作业:
-思考电阻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改变电阻来降低电器的能耗?
-分析欧姆定律在安全用电方面的意义,如何避免因电流过大而引发的火灾等安全事故?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电阻、欧姆定律相关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教学实施: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为什么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章第2节后的习题1、2、3,重点加强对电阻计算、欧姆定律应用的练习。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璧山 高飞)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璧山中学高飞一、教材分析《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的第6节内容。
学生已学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故本节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来探讨电阻定律,重点突出探究过程。
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机会,即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参与并从中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定性关系。
但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电路的设计与选择、动手连线、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故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精确的探究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原因,同时参阅多种版本的内容编排,本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上,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采取了来源于教材但创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将教材中横截面积和长度的测量淡化,基于“在同一电路中比较多个电阻的定量关系”来设计本节课,在教材电路图基础上优化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电路图,学生再去开展分组探究实验,研究电阻R 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导体材料的关系并得出规律,得到它们的定量关系。
在学生探究实验中,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思路加以引导,提供探究记录的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完成探究过程。
对电阻率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侧重于物理意义方面,以讲述为主,借助课本上数据的比较,进行演示实验来演示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半导体、绝缘体、超导体部分内容则采取课后自学。
本节课将教学活动分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板块,设置学生活动。
以定性研究为引入,以发掘学生思维为主线,共同总结出“串联电路比较电压”的方法,不断推动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电阻的概念及电阻定律。
2. 电阻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阻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阻定律。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和作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电阻定律:介绍欧姆定律,让学生掌握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3. 电阻的计算公式:推导电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4. 电阻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的灯泡,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电阻的定义,解释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3. 电阻定律讲解:介绍欧姆定律,阐述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4. 电阻计算公式推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并推导出电阻的计算公式。
5. 实例分析: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计算简单电路中的电阻值。
2. 学生自主练习: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电阻定律的应用。
3. 答案讲解: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纠正错误。
八、拓展知识1. 介绍其他电阻元件:如电阻箱、电阻传感器等,让学生了解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性。
2. 电阻的测量:讲解电阻的测量方法,如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和计算公式。
2. 强调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电阻定律教案
初中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数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 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由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产生,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掌握欧姆定律,了解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电阻定律。
2. 掌握欧姆定律。
三、教学难点1. 电阻率的概念。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媒体1. 干电池组。
2. 电键。
3. 电流表。
4. 电压表。
5. 滑动变阻器。
6. 电阻丝若干条。
7. 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大小是否与电压和电流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阻定律。
2.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材料、长短、粗细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因素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并定性判断其函数关系。
3. 设计实验(1)提出问题:如何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点评实验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4. 进行实验(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电阻丝的电阻。
(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 总结电阻定律(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介绍电阻率的概念,解释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6. 学习欧姆定律(1)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2)总结欧姆定律的内容: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7. 应用欧姆定律(1)学生举例说明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点评,总结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8.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了解了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电阻率的概念。
请大家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理解电阻定律和欧姆定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八年级下册《电阻》教案(新人教版)
电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种类等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教具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电阻定律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问: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师:出示一段电线,问那里是导体?那里是绝缘体?生:电线芯是导体.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是绝缘体.师:一般导线的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是用铜做的.师:大家见过用钢、铁做芯的导线吗?---------师: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我们已经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指出:这节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演示实验:P14图6.3-1引出电流不同.设问:电流是否真的不同呢?有没有办法知道呢?按右图连接电路.先将铁丝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将铁丝换成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合上开关,再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师问:看到什么现象?生:接入铜丝比接入铁丝时电流大.师:比较两次电流的示数,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指出: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师:在这里——相同电压下,接入铜丝的电流大,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即电阻小.师:相同电压下,接入等长、等粗的铁丝电流小,又说明了什么?生:等长、等粗的铁丝比铜丝的电阻大.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3,知道下述内容.电阻的符号:R电阻的单位:欧姆(O hm)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 kΩ=103Ω 1 MΩ=106Ω师:同学们对于电阻这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电子技术中,电路有时需要较小的电流、有时需要较大电流,因此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来控制电流的大小,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出示书图6.3-2所示各种电阻器实物)注意:这些电阻器,无论它们是否被连入电路,通过它们电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变的。
高中物理教案选修3-1 2.6电阻定律
教学设计:高中课程标准.物理(人教版)选修3-1主备人:赵兴泉学科长审查签名:2.6电阻定律(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电阻定律、电阻率。
2、解析:这一节概念初中学过,要进行复习,讲述的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
这一节内容关系到后面闭合电路的学习,要加强对这一节的练习。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道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思考题1. 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思考题2. 金属的电阻率与温度有什么关系?解析:导体的电阻与长度、面积和材料有关。
知道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金的电阻率不随温度而变化。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初中知识没有学好或遗忘,在实际进行电路计算时容易出现问题。
2、在计算不规则的电阻时容易出问题。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容易忘记。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要对学生将一些变化的导体的电阻怎么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复习上节内容→本节学习要点→电阻定律→电阻率→练习、小结2、教学情景问题1电阻是否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设计意图:知道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决定问题2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因素?设计意图:知道导体的电阻由长度、面积和材料决定。
问题3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设计意图:知道电阻率反应导体的导电性能例题1.把一根横截面直径是d,电阻是R的均匀电阻丝拉制成直径()均匀电阻丝被拉细后,电阻丝的体积不变.因此直径变为细丝的电阻值为原来的10000倍. 答:B.【变式】课本137页第(2)题.例题2.一圈粗细均匀的导线长1200m,在两端点A、B间加上恒定电压时,测得通过导线的电流0.5A.如剪去BC段,在A、C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线的电流变为0.6A,则剪去的BC段多长?由于电压恒定,根据欧姆定律可算出导线AB和AC段的电阻比,再根据电阻定律算出长度比,即得剪去的导线长度.解:设整个导线AB的电阻为R1,其中AC段的电阻为R2.根据欧姆定律根据电阻定律,导线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所以AC段导线长由此可知,剪去的导线BC段的长度为【变式】课本137页第(4)题.设计意图:复习欧姆定律,应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六)、目标检测1. 用电器离电源L米,线路上的电流为I,为使在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那么,输电线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是()A.ρL/R B.2ρLI/U C.U/ρLI D.2UL/Iρ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温度极低时,超导材料的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零B.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C.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D.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设计意图:检测目标完成情况A组题:1、课本137页第(1)题.2.一根阻值为R的均匀电阻丝,长为L,横截面积为S,设温度不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其电阻值仍为R?()A.当L不变,S增大一倍时B.当S不变,L增大一倍时C.当S和L都缩为原来的1/2D.当L和横截面的半径都增大一倍时3. 有长度相同,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导线A、B各一根。
关于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6篇
关于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6篇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精选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约2分钟)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电阻定律教案5
演示实验,按如图示连接电路,用伏安法测量电阻丝电阻。
介绍实验装置,测量不同电阻丝的电压和电流值。
在这里我们测量电压为2V 时的电流值,让学生观察记录。
请
压时发现,当温度稍低于液氦的正常沸点时,水银线的电阻突然跌落到零,这就是所谓的零电阻现象或超导电现象。
实验发现,一旦在超导回路中建立起了电流,则无需外电源就能持续几年仍观测不到衰减,这就是所谓的持续电流。
现代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表明,超导态即使有电阻,其电阻率也必定小于10−28Ω⋅m。
这个值远远小于正常金属迄今所能达到的最低的电阻率10−15Ω⋅m,因此可以认为超导态的电阻率确实为零。
把超导体电阻突变为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
除了温度以外,磁场也对超导体有影响,可以改变超导的转变温度。
超导
除了零电阻特性以外,还具有完全抗磁性。
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总是等于零。
超导磁悬浮其实是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 电阻率教案 人教版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人教版一、教材分析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初中已经定性地讲过,本节的电阻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教材对电阻定律的讲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初中已有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
同时,还介绍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因此,做好教材安排的探究和演示实验,是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关键。
电阻率是反映一个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根据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制成了电阻温度计(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演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3、根据电阻定律分析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控制变量,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利用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制成的电阻温度计等实例的说教;通过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用来解释为什么欧姆表测出的灯泡灯丝的电阻与灯泡上标记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出来的灯丝电阻不同(偏小)的思考和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长度有关制成了电学实验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课外动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2、通过总结得出电阻、电阻率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影响这两个物理量的因素等分析,加深学生对电阻率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以培养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他学生观察能力为主);讲授(分析)法、分组讨论法(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主)。
师生互动、控制变量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16.3电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 教学重点:
(1)电阻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即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是电压与电流之比。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例如,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下,不同材料的电阻不同;相同材料和横截面积下,长度越长,电阻越大;相同材料和长度下,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温度升高,电阻一般会增大。
2. 科学思维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3. 科学态度与科学伦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保持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方法。
4. 应用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分析家用电器的电阻值,提高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1)电阻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是电压与电流之比,计算公式为R=V/I。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对电阻有影响,不同材料的电阻不同,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温度升高,电阻一般会增大。
(3)欧姆定律的应用: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计算方法是,根据电压和电流值,通过电阻的计算公式计算电阻值。
例题2:
问题:一个导体,其长度为0.2m,横截面积为0.1m²,材料的电阻率为10-8Ω·m,求该导体的电阻值。
解答:根据电阻的计算公式,电阻R=电阻率ρ*长度L/横截面积A。将给定的电阻率、长度和横截面积值代入公式,得到R=10-8Ω·m*0.2m/0.1m²=0.2×10-8Ω=2×10-9Ω。
电阻定律 教案
电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电阻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理解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4. 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等实验设备。
2. 学生准备:学生书籍、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电阻是什么吗?电阻有什么作用?知识讲解:1. 介绍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解释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U = IR,其中U为电压(伏特),I为电流(安培),R为电阻(欧姆)。
3. 演示实验:利用电阻器、导线、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欧姆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练习活动:1. 小组讨论:给出一组电路图,要求学生计算电阻值、电流和电压。
2. 实际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要求他们计算所需的电阻值,并验证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拓展活动:1. 分组实验: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并搭建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计算总电阻。
2. 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效果。
总结:1. 总结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并强调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2. 回顾学生在实验和计算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作业: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辅助:1. 实验设备: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等。
2. 学生书籍和笔记本。
3. 计算器。
评估与反馈: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于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能力。
4. 学生对于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复杂的电路和电阻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习更多与电阻相关的概念和定律。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物理教案
聆听、思考、讨论
巩固本节知识
环节9
小结本节内容
老师补充
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学反思
结论:电阻定律
讲解、启发、归纳
思考、推导
培养理解、归纳、表达能力。
环节5
比较两个公式的不同
引导、讲授、举例
聆听、思考、笔记
能区分定义式和决定式
环节6
电阻率的含义和测量
引导、讲授、分析
聆听、思考、笔记
记忆和理解。
环节7
课件例题1
展示、点评
练习、理解
强化对电阻定律的应用
环节8
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特征和运用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
环节1
运用实例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举例、引导
思考、推导、类比。
复习旧知、加深理解
环节2
分压和限流电路原理、运用
演示、引导
思考、推导、类比
新旧联系,突破旧知识环节3Biblioteka 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演示、引导、分析、推理、归纳
思考、推导、类比
强化操作和应用
环节4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物理能力。
2、在初中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电学实验操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电阻定律的实验探究和电阻率概念的建立。两种实验电路的原理、区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电阻定律
课时
2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篇11、预习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1)主动听课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
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
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
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电阻定律的内容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电阻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重要性。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4.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电阻的概念。
4. 讨论: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阻问题。
5.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电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和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电阻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阻计算方法和电阻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分类:介绍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热敏电阻等不同类型的电阻。
2. 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讲解电阻元件在不同电路连接方式下的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电阻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介绍电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方面: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学生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电阻和电阻定律教案
3、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书本P11)
(完成同步练上的探索新知任务二必备知识。)
自主
学习
巡视、指导
自学、完成
练习。
3′
小组讨论
1、定向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汇总、组织讨论。
2、在完成同步练时遇到的难题,组长汇总、组织讨论。
讨论
法
巡视、指导
小组
讨论
2′
交流反馈
1、同步练上的探索新知任务二必备知识答案。
课题
名称
电阻和电阻定律
授课时间
授课
班级
授课地点
第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物体的分类。
2、认识电阻。
3、掌握电阻定律的内容。
4、会利用公式计算导体的电阻。
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教师的抛锚式教学下,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习惯及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在完成同步练时遇到的难题,组长汇总、组织讨论。
讨论
法
巡视、指导
小组
讨论
2′
交流反馈
1、同步练上的探索新知任务一必备知识答案。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疑惑。
协作
学习
讲解、提问、答疑。
提问、回答、
明确
正解。
2′
精心点拨
一、物质的分类(导电能力)
1、导体:导电能力好,如:银、铜、铝、铁等。
2、绝缘体:几乎不导电,如:玻璃、橡胶、陶瓷、云母等。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与同学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11.2 导体的电阻教案
课时教案第 11 单元第 2 案总第 16 案课题:§11. 2 导体的电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2.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分析计算3.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电阻率2.【教学难点】1.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问题引入:为了减小输电线上电能的损耗,人们尽量把输电线做的粗一点?每隔一段距离就要建一处变电站,不同的输电线所用的材料也不同,电线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谜团。
一、电阻1.定义:选取一个导体,两端加上电压,分别记录下来通不同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更换不同导体再做一次,将电压和电流的变化情况画到坐标轴上,如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导体,不管电压、电流怎样变化但他们的比值都是一个常量,不同导体,比值不同。
我们就把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其中的电流的比值叫作导体的的电阻。
定义式:URI2.物理意义:通过图像可以看出,R是一个跟导体本身性质有关而与加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其中的电流无关的物理量,不同的导体斜率不同,说明阻值不同,电压相同时,R越大,通过其中的电流I越小。
这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本领。
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那么它到底由哪些因素决定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它的电阻,这说明导体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同样220V的灯泡,灯丝越粗用起来越亮,说明导体导体跟横截面积有关;电线常用铜丝制造而不用铁丝,说明导体电阻跟它的材料有关。
二、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1.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导体自身的因素决定,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还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实验方法测金属丝直径,取一段紧密绕制的电炉丝,用刻度尺测出它的宽度,除以圈数,计算出电炉丝的直径。
(还可以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直径)测金属丝的长度L,把电炉丝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其长度L。
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
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4.能够应用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电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电阻率的概念及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电阻定律的介绍、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电阻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教学方法:讲授、示例演示、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电流大小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20分钟)a.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当电流通过一个导体时,导体两端产生一定的电压,这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阻力有关,即电阻定律。
b.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U=I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R 是电阻。
c.介绍电阻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电阻率是一个物质的内部阻力大小的量度,用ρ表示,电阻率ρ等于该物质单位长度内电阻的大小。
公式为:R=ρ*(l/A),其中R是电阻,ρ是电阻率,l是物体长度,A是截面积。
3.示例演示(15分钟)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计算演示,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方法,例如:计算电阻、电流、电压等。
4.实验探究(30分钟)小组合作进行以下实验:a.实验一:改变导体的长度l,测量电阻R的变化。
b.实验二:改变导体的截面积A,测量电阻R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电阻与长度、截面积的关系,并计算电阻率。
5.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任务:a.调查不同物质的电阻率,并列出一张电阻率表。
b.分析不同物质电阻率的差异原因。
c.讨论电阻率对电导体的选择和设计有什么影响。
6.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小结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判断是否掌握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计算方法;2.对学生完成拓展应用中的任务进行评估,查看学生对电阻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