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全诗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完善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景,读书,哲理,早教译文及注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展开阅读全文∨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展开阅读全文∨赏析二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

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

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展开阅读全文∨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有用没用完善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

《观书有感》诗评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如同镜子一般可以映照出事物。

2. “渠”:它,这里指方塘。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主题这两首诗看似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景象,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主题都是强调知识或者成长要不断注入新的源头。

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比较积极向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悟,以一种欣然的态度表达出对知识获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表现手法-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半亩方塘”比作“鉴”,生动地描绘出塘水的清澈和平静。

而最后引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借景喻理,用池塘的清澈需要源头活水的注入,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和进步。

- 第二首诗依旧是喻理于景。

在江水未涨之时,巨大的战船推移费力。

而当“春水生”时,却变得“一毛轻”,在江中自在航行。

生动地表明了一种做事或是学习时,外在条件合适时就能顺水行舟般顺利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识渊博,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很多也是充满哲理,如同这两首《观书有感》,将理学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合,以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深邃的哲理,有助于理学思想的传播,也体现了他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一面。

五、运用片段:小王是一个在绘画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画师,他的色彩搭配以及构图总是感觉缺乏生命力。

有一天,他在翻阅旧书的时候看到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顿时感悟到。

他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就如那方塘,而新鲜的绘画技巧、潮流的色彩感受就如同那“源头活水”,于是开始四处求学,借鉴现代绘画大师的技巧,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自己的绘画也如同得到了生机一般鲜活起来。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朱熹《观书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一向自讨没趣流逝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说道为古代用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存有学者指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来回移动。

4、为:因为。

5、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6、那得:怎么会。

7、那:怎么的意思。

8、清如许:这样纯净。

9、如:如此,这样。

0、清:纯净。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一向:原先,指春水下跌之前。

流逝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朱熹《观书有感于》译者【其一半亩小的方形池塘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关上,纯净透亮,天光、云影在水面上璀璨浮动。

必须反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纯净呢?是因为存有永不耗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运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小跌,那艘巨大的船就像是一根羽毛一样重。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无法促进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够自在地移动。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观书有感于》就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一首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就是描写其“观书”的体会,利用生动的形象阐明深刻的哲理。

这就是一首存有哲理性的小诗。

利用池塘水清因有活水转化成的现象,比喻必须不断拒绝接受新事物,就可以维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寓意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慨的具体内容行象予以描写,使读者自己回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所指从书中不断吸取代莱科学知识。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翻译和赏析古诗《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观后感《古诗观书有感》。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

“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或者知识的领域,“一鉴开”形象地描绘出其开阔、清澈的特点。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出方塘的美丽景色,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暗示着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其次,诗歌的哲理意味深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通过对池塘清澈原因的追问,得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在借池塘喻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保持纯净和丰富。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思想和智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再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书本或者知识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比作源头的活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观书有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积极进取,就会像一潭死水一样,逐渐变得污浊和僵化。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观书有感》笔记

《观书有感》笔记

《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一首小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持续学习和心灵澄明的追求。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观书有感》的读书笔记:
一、原文及译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二、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源泉,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澄明、思想活跃的观点。

三、个人感悟
读完《观书有感》,我深感启发。

正如诗中所说,要保持心灵的清澈和活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同时,诗中的“源头活水”也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寻找和探索新的思想和知识源泉,才能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寻找和探索新的思想和知识源泉,以保持自己的心灵澄明和思想活跃。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诗名及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诗名及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诗名及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原文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一句

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一句

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一句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出自《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
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
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和古徽州婺源县(今属于江西)人,就是继在孔子之后又一位具备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就是中国十一世
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就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承继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创建起至
一个巨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
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观书有感一其

观书有感一其

观书有感一其观书有感一其全文翻译、赏析如下: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宋代〕二、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三、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2、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清塘荷韵种植莲子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清塘荷韵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清塘荷韵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清塘荷韵奇迹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原文: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