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初中物理_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33e199d5bbfd0a7856734a.png)
第14单元第3课时总计第课时备课时间课题9—§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课型新授课设计人教学目标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或转移的。
教学准备乒乓球及教室里能用到电器等。
板书设计§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转化一、能量转移二、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导入新题导入语:手机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充电,人每天都要饮食,这说明要想持续使用物体,人要保持体能都需要能量。
(二)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三)、引入新课提问:生活中有哪些能量形式?(四)、师生探究改进补充建议合作探究一:能量的转化1、自然界存在哪些能量形式?化学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内能、原子能等。
2、能量的转化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P27面的“想想做做”,说说他们之间存在哪些能量的转化。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现象:手发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黑塑料袋盛水,插入温度计系好,放在阳光。
现象:温度计示数升高:光能转化为内能。
(3)连在太阳电池的小电扇对着阳光。
现象:电扇转动起来: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钢笔杆摩擦后会吸引小纸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小结:看来各种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师:类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请同学根据书本上P27面的图列举实例,并进行分析。
①电炉取暖:电能→内能;②煤燃烧:化学能→内能;③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④充电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⑤蓄电池放电:化学能→电能⑥火力发电站:内能→电能⑦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⑧燃料燃烧:化学能→内能(或者光能)3、能量的转移师:把一铁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酒精灯加热烧杯内水,直至水沸腾。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a1541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a.png)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一、引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自然界中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的基础。
本次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过程中的优点1.实验设计合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中,我采用了多个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规律。
这些实验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够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
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参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介绍了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还涉及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和守恒。
这些内容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
3.教学方法多样,适应了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规律。
4.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发表观点。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充分的互动,课堂氛围活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不够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能量的概念和理解不够清晰,这影响了他们对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的理解。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前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不够充分所致。
今后在教学前应该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2.实验环节的组织不够严密。
在实验环节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实验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实验前的讲解和演示不够到位所致。
今后应该更加注重实验前的讲解和演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规范。
3.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够适宜。
初中物理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47064af01f69e3142329453.png)
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机械能、内能、电能之后的一节有关能量及其转化的总结性课文。
对初三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
对学生来说,在生产生活中对能量的形式和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的铺垫。
尽管学生对能量及其守恒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完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精髓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生活中常见能量转化与转移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把转化的方向弄反;容易把能量守恒理解为局部的。
估计在对永动机的批判、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的实际意义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上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效果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
教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课堂上老师、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师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来把握,能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而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导学案)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4b04d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0.png)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3.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能量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转移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打基础.教学重点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黑色)、水、温度计、太阳能电池太阳帽、火柴、铁丝、酒精灯、钢球、单摆、细线、乒乓球教学难点区别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并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能的转化: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用做功的方法改变内能,实质上是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3.分析下列能量转化实例,完成下列填空:(1)迅速摩擦双手.(机械能→内能)(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光能→内能)(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能电池对着阳光.(光能→电能)(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机械能→电能)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备课笔记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双手不停地来回搓动,体会有何感受?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手心发热.师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下,能量如何变化?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师从现象的角度分析,揭什么关系?生:摩擦生热,说明力现象与热现象互相联系.大家分析得很好.除此之外,自然界中的其他现象之间有联系吗?它们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在转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进行新课能量的转化和转移1.能量的转化请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P27“想想做做”中的小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1完成实验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小组2完成实验2,小组3完成实验3,小组4完成实验4.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点评,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验1:说明机械能转化为能;实验2: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实验3:说明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实验4:说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请大家再列举一些类似事例.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师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板书:能的转化:(1)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2)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引导学看教材P27图14.3-1,思考并举例补充完整.学生举例,师学生所举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教师重点介绍气膨胀做功;水力发电;电流通过电热器;电流通过电动机;植物光合作用等现象中的能量转化.)2.能量的转移教师演示实验:把铁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运动的甲钢球撞击静止的乙钢球.提示学生观察,并分析能量如何变化.生:精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给铁丝,使铁丝内能增加;甲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只是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能量守恒教师演示实验:(1)单摆实验;(2)把乒乓球从高处释放的实验.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小组问题探讨:1.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有什么区别?2.能量的总和是增加的、减少的还是不变?要的贡献.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知识拓展:机械能守恒与能量守恒的区别:(1)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即没有机械能的损失或额外的能量补充时,机械能是守恒的,但如果发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机械能不守恒.如:从坡上匀速滑下的自行车,机械能减小,因为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加速升空的火箭,机械能增大,因为燃气推力对火箭做功,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2)能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是无条件的.能量转化的形式是多样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就会增加多少;能量从一个物体(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另一部分),一个物体(一部分)的能量减少了多少,另一个物体(另一部分)对应的能量就会增加多少,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明白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能量守恒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中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好,谢谢大家!越低.讨论秋千和小球在运动中的能量转化.为什么它们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你认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解:它们的高度降低,说明机械能减少了.但能量并没有丢失,实际上是通过做功把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想想议议(P29)如图是一种设想中的永动机,它通过高处的水流冲击叶片,叶片的转动用来对外做功,同时带动抽水器从低处将水抽到高处,从而循环工作.你能不能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不能一直工作下去?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按下开关后,灯泡亮了,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能的转化?教材习题解答解:要使机器持续不断地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而做机械运动的各部件间有摩擦,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一部分能量用来对外做功抽水,使流下的水不能全部抽回.动手动脑学物理(P29~30)1.一支向高空瞄准的步枪,扣动扳机后射出一颗子弹,子弹没有击中目标,最后下落陷在土地中.请你说出以上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解: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出时,火药的内能转化为子弹的机械能,子弹在空中飞行与空气发生摩擦,子弹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陷入土地时与土地发生摩擦,子弹的机械能转化为土地的内能.2.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具体说明以下效率的意义.●某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效率是16%;●某电动机工作的效率是83%;●某锂电池充电时的效率是99%;●某柴油机工作的效率是35%;●某电热水器工作的效率是87%解:(1)某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效率为16%,表示把吸收太阳能的16%转化为电能;(2)某电动机工作的效率为83%,表示将83%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某锂电池充电时的效率为99%,表示将99%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3)某柴油机工作时的效率为35%,表示将35%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某电热器工作时的效率为87%,表示将87%的电能转化为内能.3.小华家使用的是天然气热水器,该热水器的铭牌标明了它的热效率,表示该热水器工作时,天然气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化学能,有多大比例转化为水的内能.小华尝试估测该热水器的热效率,以核对铭牌上的数值是否准确.他把家里自动洗衣机的“水量”设置为40L,用热水器输出的热水注入洗衣机,当注入水的体积达到40L时洗衣机便会自动停止注水.已知当时自来水的温度是15℃,热水器输出热水的温度为40℃,注入前天然气表的示数是2365.89m3,注水后变为2366.05m3,天然气的热值为3.2×107J/m3.请你估测该热水器的热效率.解: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cρVΔt=4.2×103J/(kg·℃)×103kg/m3×40×10-3m3×(40-15)℃=4.2×106J,天然气用量备课笔记课外拓展: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永动机是一类所谓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B.小球的机械能转移到木块上,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C.小球和木块的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内能等),但能的总量保持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由于小球跟斜面、小球和木块与水平面间都有摩擦,小球和木块都要克服摩擦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小球、木块、斜面、水平面的内能都增加),但在能的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多举例,多联系生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反映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边实验边分析中获得了物理知识,学会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同时师生互动效果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转化、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时,采用演示实验,由学生视觉上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入手进行引导剖析,揭开能量的真相——机械能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内能.这样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3.在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最后提出问题:先前总有人设想制造永动机,结果都是失败了,摆出这样一个事实,让学生思考、讨论.应证了能量守恒定律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力保障.备课笔记规律总结:常见的能量转化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学反备课笔记【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17166345fbfc77da369b196.png)
优点
1、通过探究型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题地
位,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讨论环节和实验
环节各小组都能体演示和电子白板的交互学习扩大了信息
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整堂课
学生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课例研究综
3、注重物理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高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所学主要内容。 (六)当堂反馈 课堂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B.只要有能的转化和转移,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 定律 C.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 然的有力武器 D.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 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能得到多少其他形 式的能量,而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 2、能量转化与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下 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干电池放电 B.给蓄电池充电 C.风力发电 D.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 3、我市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厂进的是“煤”, 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化学能→内 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内能→化 学能→机械能→电能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称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新课程人教版九年级全一
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前面分别学习了机械能
和内能,本章共有三节:热机、热机的效率、能量的转
教材分析 化和守恒。教材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描述,能
量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出
解,为本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学习作了较为全面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51e02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2.png)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能的基本概念,掌握能的计算方法,懂得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2.掌握物体能量的守恒原理及计算方法;3.了解能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发扬实验探究、讨论互动的学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能量问题。
教学重点1.能的转化;2.能量守恒原理及计算方法;3.能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能量守恒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能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需要对具体实例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2.课堂互动法;3.情境教学法;4.讨论引导法;5.归纳总结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两种能量的转化教学目标1.理解能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见的能,并掌握能的计算方法;2.掌握能的转化方法,懂得能可以相互转化;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能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的转化;2.能的计算方法;3.能与物体的物理状态有关;4.对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有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能,引起学生对能的重视,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理论讲解讲解有关能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常见的能,以及能的计算方法。
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际例子的引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3.课堂互动在讲解能的转化方法时,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来分析不同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在学生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于能的概念和能的转化原理的理解。
第二节:能量守恒原理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守恒原理的概念,掌握能量守恒原理的计算方法;2.明确物理系统内能量守恒的条件;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能量守恒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量守恒原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理系统内能量守恒的条件;3.对于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158c14cc77da26924c5b096.png)
2.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能 力分析
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对物体具有什么能量不能很好的进行辨别。 总结归纳能力较弱。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1、实验法。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观察法。观察实验引发思考。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其能量是怎
样转化的,让学生猜想它是否能永远地摆动下去,由此
引入课题。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1.能的转化。
(1)指导学生完成“想想议议”中的四个小实验,
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其能量转化情况。
(2)学生分析得出: ①机械能→内能 ②光能→内能 ③光能→电能→机械能 ④机械能→电能及内能 (3)教师概括: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可以 相互转化。 (4)指导学生填充图 14.3-1。 2.能量守恒定律。 (1)教师演示单摆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摆球 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 (2)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 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由于存 在阻力和摩擦力,同时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因此机 械能减少了,但减少的机械能等于转化的内能,总的能 量不变。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 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 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简单介绍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 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重点内容。先后通过单摆摆动高度越来越低的现象,让
学生思考能量的去向,从而引入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结
合永动机的介绍让学生分析得出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
的,从而进一步理解能量守恒的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沪科教版必修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教版必修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ead61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c.png)
沪科教版必修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及其种类;•掌握能量的转化原理及能量守恒定律;•能分析常见能量转化过程并应用能量守恒公式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相关规律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能量的转化原理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应用计算公式分析能量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观察、小组讨论、互动问答。
4. 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第一节:能量的定义及其种类•导入:什么是能量?•课堂讲授:能量的定义、能量的种类;•学生讨论:能量的实例;•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否举出几个不同类型的能量?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及能量守恒定律•导入:你听说过什么是能量转化吗?为什么能量转化过程中总能保持总量不变?•课堂讲授:能量转化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小组讨论:为什么一个物体从较高的地方落下后具有更大的动能?这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实验观察:观察能量转化实验现象;•班级讨论:讨论实验现象,并总结能量转化规律。
第三节:常见能量转化过程并计算•导入: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大小具有什么特点?•课堂讲授:几种常见能量转化过程及能量计算公式;•实验观察:观察能量转化实验现象,并用公式计算;•小组讨论:为什么蒸汽车能行驶?它的动力来自哪个能量转化过程?5. 教学参考资料•沪科教版必修2《物理》;•课件PPT;•实验示意图。
二、教学反思本教案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能量的基本概念及能量转化的原理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一些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太高,理解能量转化的原理较慢。
•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仔细观察、耐心分析的习惯,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等。
《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评课稿
![《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0f6e502b160b4e767fcf6b.png)
评《能量转化的量度》一课芦浦中学潘银飞一、教学设计回顾本节课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第一课。
本章内容是围绕能量的概念展开的。
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而“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教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入。
海宁市鹃湖学校费志明老师的这节课的“功”的概念引入就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民族团结柱”的势能变化等实例中能量转化过程的分析,指出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引入功,然后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鲜活的实际例子来讲解做功,把时间、课堂、实践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板演,又让学生来评价,强调过程比结论重要的新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费志明老师在《能量转化的量度》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始终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极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气氛,然后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以问题激思维,通过探究性实验,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评述(一)、优点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有激情,亲切和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善于鼓励引导学生,给大家一种轻松、自然、风趣的形象。
2、课堂氛围创设好,本节课从“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民族团结柱”来讲解做功引入,例子新鲜、真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3、十分重视与生活联系,引用“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中“民族团结柱”和引进篮球体育明星科比那篮球做各种动作,能截取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反应了老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开发课程资源能力。
4、费志明老师把时间、课堂、实践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板演,又让学生(小老师)来评价,给学生有当老师的成功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4029860912a216147929d9.png)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第一篇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
恩格斯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平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
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
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
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
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
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与反思金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与反思金品](https://img.taocdn.com/s3/m/49e006c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1.png)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知识与技能】1.了解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列举出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实例,会分析有关物理现象.3.理解“永动机”不能实现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2.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是很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重点】重点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难点】运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具体的自然现象.知识点一能量的转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完成以下问题:1.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4.燃料燃烧时放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合作探究】演示一一定条件下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实例观察上图,指导学生完成下面四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发生了哪些能量转化?实验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答:手掌变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实验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答:温度计示数增大,光能转化为内能.实验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能电池对着阳光.答:小电扇转动,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实验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答:纸片粘在钢笔杆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及内能.【教师点拨】在自然界中的光现象、热现象、电现象与机械运动现象之间都有联系,能量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跟进训练】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实例,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B )A.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电能转化为机械能B.燃料燃烧,化学能化为内能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给蓄电池充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知识点二能量守恒定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3.不少人曾经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人们把这种机器叫做永动机.【合作探究】演示二现象: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1.为什么弹性小球跳起的高度会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答:小球弹跳的过程中,机械能越来越小.没有丢失能量.2.你认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答:小球在跳动过程中会变热,通过摩擦把部分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演示三一种设想中的永动机请讨论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永动机”能实现吗?答:永远不能实现,因为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教师点拨】1.在能量守恒定律中,“转化”和“转移”是有区别的.“转化”是指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移”是指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2.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量,因此,根本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跟进训练】有关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能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B.能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能量转化过程C.“摩擦生热”是创造了热,它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不变1.自然界中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2.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3.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4029860912a216147929d9.png)
九年级物理能量转化与守恒评课稿3篇第一篇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
恩格斯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平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
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
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
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
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
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1d51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6.png)
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梳理《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是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围绕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1.1 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本节主要介绍了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
介绍了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能量可以转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1.2 能量的转化与损失本节介绍了能量的转化和损失。
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电能与热能的转化等情况,并探讨了能量转化时可能会出现的损失。
1.3 能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本节重点讲解了不同种类的能源以及能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能源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1 知识目标•掌握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理解能量的转化与损失的概念以及实际应用。
•了解不同种类的能源,并认识到合理利用能源的重要性。
2.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决有关能量转化与损失的问题。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观察和验证能量转化的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法。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能量的转化与损失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3.2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能量转化与损失的深入思考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激发学生对能量概念的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概念讲解与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能量转化与损失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一些相关问题的方法。
3.9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反思
![3.9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6965d23b4daa58da0114ac4.png)
3.9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能举例说出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4.知道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节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3.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发现史,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回顾不同形式的能及其转化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一:1.两位同学一组,向旁边同学举一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2.利用教室中现有条件演示一个能量转化的实验。
学生评价学生活动二:全班同学分为四组,1、2组阅读P113图3-77, 3、4组阅读P113图3-78,根据能量转化的顺序来排序,并讲述能量转化的故事。
学生评价提问:大部分的能量转化都是从太阳开始,意味着什么?学生:太阳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过渡:在能量的转化与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有没有变化呢?对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就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探索。
学生活动三:1.阅读P115: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你有什么启发?2.阅读P114第一、二段: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板书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640b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8.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与设计思路概述1.1 课程背景本次评课稿主要围绕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的一节课——《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以及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能量的转化方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达到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能力的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2.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的转化方式:热能、机械能、电能、光能等;2.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3.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的实际应用。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1.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及其不同的形式;2.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与解决方法3.1 教学重难点在本课程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的转化方式及其特点;2.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多个形式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之间的关系。
3.2 解决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探究;3.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图表展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和原理;4.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4.1 教学步骤本课程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引入与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概念讲解:讲解能量的转化方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4.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在小组间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答案;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展示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54321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7.png)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反思《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反思湖南省会同县第二中学梁福承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比较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广,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错,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但一节课下来也不免有遗憾处。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评价手段运用。
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能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叫学生说湖自己的想法,而是叫学生说出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跟你想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问题和同学的回答深深吸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意了学科整合。
在课堂中,我出示了四幅图(代表四种不同的情境),然后请学生用故事的形式将能量的转化表达出来。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注意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每当碰到,我的提问学生比较难独立回答时,我都提醒学生讨论,争取得出最佳的答案。
当学生把几个人智慧结晶展示出来时,往往准确率比较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可以得到提高。
三、课堂引入显得不够直接。
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想办法把自己的手迅速变暖和的方法,让学生复习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然后再展示“带风扇的路灯”图片让学生分析:(1)路灯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并提出(2)提供给电灯工作的电能从何来?进而出示本节课的课题。
从课堂最后完成情况分析,假如直接用带风扇的路灯引题,效果也许会更好。
四、让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间把握不好。
有些问题的解决花费时间太多,而有些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不充足。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对能量转化举例及分析,对于学生提出的疑义的解答所花时间太多。
而在讲解能量转化或转移具有方向性时,给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个结论的得出有一种硬塞给学生的感觉。
不象前面的能守恒定律的得出来得自然。
五、本节课缺乏课外拓展。
原来已经预设,但由于被教室里的挂钟忽悠了一下,下课时间到了,还以为离下课还有5分钟。
所以总结匆匆收场,课后拓展只能以作业形式给学生带回去。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学笔录及评析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学笔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e6dd26e45c3b3567ec8bf0.png)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学笔录及评析师:我们这节课学习本章的第六节《能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物理定律是怎样获得的?(抽问)生:定律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总结归纳而得到的。
师:对,一个物理定律是对客观存在规律的概括,它的建立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科学归纳,去反映事物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我们这节课要讨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定律的内容。
评:简单自然地引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都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大家说我记录。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板书)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热能),电能,磁能,光能,原子能,生物能,化学能等。
师:我们知道,机械能是与机械运动对应的能,实际上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大千世界中有形形色色的运动形式,它们可以归结为五种运动形态。
这五种运动形态是: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板书)以上五种运动形态是对物质的所有运动的概括,这些运动形式逐次复杂,前四种形式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列后的较高级运动形式中包括前面较低级的运动形式,但又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简单累加,如物理运动中的热运动研究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规律,这些分子做的是机械运动,但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单个分子的行为,而是注重大量分子整体的表现。
评:将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概括为五种运动形态,有利于学生认识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列举的各种能与它对应的运动形式联系起来。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师: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这是我们对物质运动的初步认识。
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每种运动形式都对应着一种能,那么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有没有联系?这种联系有没有一个可以量度的量?能不能用各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的能来联系?(让学生讨论后回答)生:都有能量。
可以用能量来联系各种运动形式。
师:对。
可以用能来联系各种运动形式,怎样联系呢?是不是应先认识和证明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8633d77a98271fe910ef98c.png)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阶段进行理解分析.
答案:
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在蹦跳过程中,势能和动能不断相互转化.在下降过程中,小球的势能除转化为动能外,还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小球的速度减慢;在上升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除转化为势能外,还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小球越来越低.
4.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体操王子──李宁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如图3所示,他在匀速升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C.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
D.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5.关于核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能是指原子核分裂成几个中等大小的核时放出的能量
问题2:我国有句俗语:“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认为这可能吗?为什么?
小结: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练习:
1.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高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来越快,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迅速解答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答案:
1.B
2.C
智能应用
例题1:下列能量转化的实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太阳能电池发电B.水蒸气把壶盖顶起
C.电灯发光D.弹弓将石头弹出
例题2:掉在地上的弹性小球为什么越跳越低?
教师出示例题,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决方法.教师要注意逐个分析讲解.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迅速解答Βιβλιοθήκη 目,以巩固所学知识.答案: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评课稿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7dbe5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0.png)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评课稿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评课稿封老师执教了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公开课。
整堂课从说故事为主线开展,讲述了能量在“小麦——方便面——人体”、“煤——水——涡轮机——发电机”等过程中转移和转化的途径。
封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将原本枯燥、断层的知识点,让学生以感兴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幽默生动、回味无穷,让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更加立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分清转化和转移的概念之后,封老师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纸,每张纸上都写有不同的能量。
学生拿到手也不知道封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因为如此,每个同学都似乎格外的期待这个环节。
随后PPT呈现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譬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电风扇工作”等等十多处例子,以“A能量转化为B能量”为模板,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封老师一说A能量请起立,那么同学手中为光能的都齐刷刷的站了起来,封老师又说B能量请起立,手中为化学能的同学也都站了起来。
这样一来,整个班学习的氛围达到了沸点,每个同学都主动的参与进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也当起来小老师,观察着是否有站错队伍的同学,这样的学习氛围正不是学生所期望的吗?学生经过这一活动,我相信他们对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之后封老师又通过“想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等形象的顺口溜引出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并通过作业本的题目,有效的让学生加深印象,可谓这样的学习中,封老师完全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而她自己就像是一个魔术师,激发着学生们的想象和思考。
这样的课让人很舒服,课堂节奏把握到位,情境设计独特,学生情感把控到位。
在封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课堂的创新与把握,在封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引导评价的重要,在908班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学习物理的趣味无穷。
这堂课让我感触颇多,也会指引着我在自身课堂中进行改进与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评课
董剑2018-06-22 10:52
本人听了冯培娟老师执教的《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的重难点,涉及能量在转化和转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这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
冯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在课上,老师、学生、听课教师都能快乐的学习和参与,尤其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冯老师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和探究知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和转移守恒的例子;2、初步形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的意识,了解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由此展开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冯老师依据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连接学生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以帮助教师把学生带入其境,探寻其理。
冯老师抓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动车解决雾霾的天气?学生由此展开讨论,但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永动车的工作原理。
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二)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合理考虑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回顾压缩气体、气体对外做功、电视机、采用冷敷降体温的生活现象,说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意义。
通过学生比较分析这些生活实例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样的事实: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这不仅加深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而且发展综合疏理与归纳能力等的目标,促进学生学能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冯老师能针对学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知识结合点、思维汇聚点等作为设问设计的主要依据;通过设问,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走向综合、由显见走向灵活。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让学生进行猜测“矿泉水瓶的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
有交流合作学习和互相补充,如“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据又是什么?”。
有学生参与体验,如
“能否继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等探究活动。
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最终回归到解决永动车能否持续工作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也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
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而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体现授之与渔,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四)渗透情感,标新立异
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举证、体验、类比、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冯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
如锤子砸铁片,铁片发热,煤炭的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等,加强学生对能量转化和转移方向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通过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而且已有的结论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呈现出本节课的亮点。
(五)作业分层,设计精巧
课堂教学。
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空间。
四、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综观教学全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只得我们进一步商榷:这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冯老师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但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量,能否同时控制好其他变量?单凭一次实验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能否从生活现象设计更为直观的定量实验来支持我们需要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创新或新颖,就不顾教育规律和知识的科学性。
总之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