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县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青县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

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盘古遗迹和传说。在河北省青县,盘古及盘古庙的传说与故事可谓延续古今,老幼皆知。青县的盘古遗迹众多且史志记载久远,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五史》中记述的盘古遗迹。

由于盘古精神所至,在台湾、广东、云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南等地有盘古遗迹上百处,仅盘古镇有多个,盘古村达20多个。正统的史志应当是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它是中国古代各朝官方撰写的二十五部史书的总称。”盘古”字样在《二十五史》中有6处记述。最早的在《元史》中有两条:《本纪.世祖七》条”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祭祀志五·古帝王庙》条:”十五年四月(1278年5月23日),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金朝天会七年(1129年)改置会川县,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4月会川县更名为青县至今。《明史》中有1条:《外国列传七·锡兰山列传》,锡兰山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清史稿》中有3条:《地理志十·陕西·延安府》、《地理志十三·江西·赣州府》、《地理志十九·广东·广州府》。因此,就盘古遗迹而言,上述地区无论从正统史志的记载、年代的远近、遗迹的多寡,都无法与河北省青县的盘古遗迹相比。史志记载的青县盘古遗迹,青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盘古遗迹群。从《青县志》、《天津府志》、《畿

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中,均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村)、盘古潭、盘古庙俱在青县”的记录。

盘古沟:青县、天津历史上有”九河下梢”之称,正因”禹播九河”而来。大禹治理九河北首即是徒骇河,就在今青县盘古村一带。也是后来的禹河、虖池别河、平虏渠、滹沱河、盘古沟,现在叫黑龙港河本支。宋朝元丰年间,王存等编撰的唐宋时期著名的地理专著《新定九域志》卷二《乾宁军》(青县在唐朝名为乾宁军)就有盘古沟的记录,距今至少1000年。《明一统志》记”青县城南有盘古沟,深三丈,东流入御河,虽旱不竭。”民国初期,青县的盘古沟和盘古庙就作为古迹的旅游景点刊登在《津浦铁路旅行指南》中。

盘古墓:相传夏禹疏通徒骇河,并为盘古修墓立殿。唐宋时期著名的地理专著《新定九域志》卷二《乾宁军》同时也有盘古墓的记录,距今至少1000年。明朝著名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记:”相传盘古氏冢在水中。石棺铁锁系之。或隐或现。沟北岸立庙。”1996年《贵州民族报》上专家撰稿《盘古遗址今何在?》指出”元代忽必烈在今河北青县敕建盘古墓、盘古庙并祭祀之。以往认为:一是意在争取南主苗、瑶少数民族以对付南宋,二是试图建立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共尊盘古为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共同祖先,现在看来蚩尤九黎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则其祖先盘古墓可能就在河北青县。”

盘古潭:明清及民国的《青县志》均载”盘古庙前有一深潭,

称盘古深潭,为盘古氏所挖,深不见底,注渭滹沱河南来水势,至盘古祠下,湍急汹涌,深不可测,有巨鼋潜其中”列为青县八景之一,曾有”万丈深潭,百网鱼同”之传说。

盘古镇(乡)、盘古村、盘古里:至今尚存。

盘古井、盘古亭:至今尚在。

盘古庙:从史志上,青县的盘古王祠、祠、寺或庙,建于元朝(1278年)以前何时,尚待考究。

据《元史》中记载:”元世祖十五年四月(1278年5月23日)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据《青县志》、《河间府志》、《畿辅通志》等史料志书记载,明代盘古王祠改庙。明永乐四年盘古庙倒塌,士僧启坛募化重修。明成化元年再修;二十年又倒塌而重修。弘治十四年,青县知县周侯、名士孙克晖向弘治皇后提出扩修盘古庙的建议,张皇后慷慨应允,拨巨资扩建盘古庙,历时3年之久。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一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盘古庙呈现在世人面前。崇祯九年又重修。清朝雍正十排图就标有青县盘古庙。康熙二十七年迁建于黑龙港河西岸。据《皇朝通志》载”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为盘古庙立御碑一座”。民国五年盘古殿毁于大火,经僧人本信募化,遂于民国八年动工,至民国十七年修复。但殿堂较前为小。民国初期,青县盘古庙、盘古沟就作为古迹的旅游景点刊登在《津浦铁路旅行指南》中。

民国十七年,盘古庙僧人本信邀请了本地著名的瓦匠、青县李家营人李春潮,担任重建庙宇的设计、建筑技术总指导。1937

年9月14日日军侵占盘古庙,修据点,挖工事,战争的炮火使盘古庙惨遭厄运,成了一片废墟。至今只有碑刻、青石柱、石墩、石臼等尚在。

盘古庙反复损毁、修建,规模、格局多有变化。其中以明朝弘治十七年的建筑规模最大,以民国十七年的资料记载最详。青县的盘古庙有两大优势中国史志记载最早。据《元史》中记载:”元世祖十五年四月(1278年5月23日)修会川县(今青县)盘古王祠,祀之”。经过考证,仅按”修”来讲,并与国内外盘古王祠(祠、寺、庙等)相比较,青县盘古王祠在《元史》中的记录,是中国史志记载最早的。

青县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据西周遗址考古证明,公元前800年青县就建有村落,距今2800多年。有史记述以来,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流经青县1600多年,至宋改道山东;青县于公元前202年建参户县,距今2200多年;曹操开凿平虏渠起源青县,而成为今南运河青县之独流减河一段的母亲河;等等。金朝天会七年改置清州,贞元元年改置会川县。元朝太宗二年清州升为清宁府,七年又改称清州。至元二年(1265年)撤州为会川县。查阅资料,当时会川县2000户以上,属于中等县。也就是在这期间的元世祖十五年四月乙卯日(1278年5月23日),修会川县盘古王祠。之后,明洪武八年(1375年)4月,会川县更名为青县。

传说夏禹时期,修墓立殿。至于史志上青县的盘古王祠、祠、

寺或庙,建于元朝(1278年)以前何时,尚待考究。

中国建筑规格最高。生于青县兴济的张氏做了明朝第十任皇帝弘治唯一的皇后。弘治命人用10年的时间修建娘娘宫。其间,青县知县、名士向皇后提出扩修盘古庙的建议,皇后命人参考故宫三大殿的模式,于十四年开始扩建盘古庙,历时3年之久。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一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盘古庙呈现在世人面前。据记载,盘古三殿为石、砖、木结构,金碧辉煌,蔚为壮观,状似现在北京的太和殿。明翰林院官员马政为盘古庙撰写了500多字的碑文,至今碑刻犹存。

当年的盘古殿,建筑规模虽比不上太和殿等,但在建筑规格上远比上述宫殿、庙宇要高。是中国古建筑规格最高的。中国宫殿、庙宇等的等级观念,体现在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屋脊部分。象征盘古庙最高等级的标志:一是盘古殿黄瓦盖顶。二是盘古殿庑殿顶,叫四阿顶,又叫五脊殿。三是盘古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排列有10尊。盘古殿垂脊兽的数目与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宇–太和殿相同。四是盘古殿正脊上有鸱(chi)吻。鸱,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此正吻,高于太和殿。可见,盘古庙的建筑规格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先立盘古后立天”的缘故。

改革开放后,盘古里人募捐建一简单庙宇,又建成盘古宾馆、盘古广场、盘古鼎等标志性建筑,还举办了盘古文化楹联海内外大征集等宣传、开发活动。弘扬盘古精神,宣传盘古文化,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