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材分析(3)-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4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3)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测量》 教材解析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也是由于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究性活动,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
例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
教学千米、吨的认识也是如此。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再次,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例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后,第30页第14题利用学生熟悉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研究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并掌握了一些测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接触到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重量单位。
然而,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以及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研究不仅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并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常用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应该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并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学生应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生应该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的进率及换算,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应该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并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1.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2.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三年级数学课上学习了《测量》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学习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3.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4.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章节内容包括:第1节《长度和长度单位》,第2节《测量线段和物体长度》,第3节《测量误差和注意事项》。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优化总结回顾环节,引导学生将测量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长度单位换算:学生容易混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举例:在进行测量时,如果遇到需要将米换算成厘米的情况,学生需要熟练掌握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直尺的使用:正确使用直尺是测量的基础,但学生可能会出现放置不稳、读取刻度不准确等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量感,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对物体大小的敏感度;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将测量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5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主要特点有: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2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具体内容如下:例1中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故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做比较,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3中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毫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4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为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为估算距离,通过估算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
例7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
教学难点: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明确目的,提出活动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对比。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学习时,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第三单元 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 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
3. 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举例说明厘米和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展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布置测量任务:每组学生需要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实施测量: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3)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2022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进行测量;b. 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使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c. 能够比较和排序不同长度的物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的方式,主动参预测量活动;b.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准确的态度;c.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与单位:a. 了解长度是物体的一个属性,用于表示物体的大小;b. 学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a. 学习使用直尺、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b. 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3. 比较和排序长度:a. 学习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b. 进行长度的排序,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罗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问询它们的长度;b. 引导学生思量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学习活动:a. 通过展示直尺、尺子等测量工具,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b.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工具,练习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c. 给学生提供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让他们进行比较和排序。
3. 拓展活动:a.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他们估算其长度,并进行测量验证;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c.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量,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解决。
4. 总结活动:a.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步骤;b.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味和收获,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c. 对学生的表现赋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导学案》精品优秀实用打印版整单元每课导学单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优秀导学案(全单元完整版)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毫米的认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21——22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五.学习时间:一课时六.学习过程:课前学案自学:一、自主学习我能填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2、我知道1米=()厘米3、我能填:2米=()厘米 300厘米=()米5米=()厘米认识毫米: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
(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要求:。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三测量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练习五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估计、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估计、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观察估计、动手操作、抽象概括教、学具准备:练习小黑板教师准备:米尺,小黑板(有投影的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部编RJ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3单元 测量 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材分析(3)-导
学案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
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
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千米的认识
1.例4(千米的认识)
2.例5(单位的换算)
3.例6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
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使学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3)呈现一名学生从“只用2吨的车运4次”想起,提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各种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
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活动。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