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平均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平均分是指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或事物,使得每个人或事物所得到的数量相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或事物。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配给若干个人或事物。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分的含义和分配原则。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方法的能力,如何将平均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和计算平均分的结果。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例如将一些糖果平均分给几个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平均分。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分配原则,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3. 演示方法:教师通过演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些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总结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6. 解决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检查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平均分”。
2. 在标题下方写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关键词。
3. 在黑板的一侧画出一个表格,用于展示平均分的具体例子和计算结果。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些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例如将一些水果或糖果平均分给家庭成员。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2.家长签字确认,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教学实施: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并巩固正确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学习的平均分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水果,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教学实施: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分配水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总数不能被平均分配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强调平均分是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部分,使每个部分的数量相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部分。
2.学会使用除法进行平均分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如分配水果、糖果等。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实践,发现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 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认识平均分一、定义平均分。
1.谈话引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今天带来了6个桃子,请你帮我把它们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用6个圆片代替6个桃子,分成两份,看谁最聪明,分的方法最多?2.操作交流后提问:(1)你是怎么分的?一份分几个,另一份分几个?(2)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3)你最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因为这样分公平)3.小结:第一种分法:一份是3个,另一份也是3个,每份都是3个,比较公平。
4.补例:老师把6个桃子分成3份,看(2 1 3、4 1 1、2 2 2)这三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师:第一份2个,第二份2个,第三份2个,每份都是2个。
(把不公平的分法去掉)5.定义:像这样,每份3个3个或者每份2个2个2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分得很公平,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指名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齐说一遍。
6.观察比较两种平均分,它们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在哪?生:第一种每份有3个,分了2份;第二种每份2个,分成3份。
师:每份3个,3就是每份的个数,分成2份,2就是份数。
7.小结:也就是它们每份的个数和分的份数是不一样的,这里是6个桃,每份3个,分成2份;这里是6个桃,每份2个,分成3份。
但不管分几份,只要每一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个桃,每份()个,分成()份。
让学生照着这个句式说。
二、分析判断。
师:像这几种分法是平均分吗?出示五幅图:说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五角星:5个 5个树:2棵 2棵 2棵 2棵 2棵花:3朵 3朵 3朵猫:3只 4只苹果:4个 2个师:第三、五为什么不是平均分?第五题你能变个小魔术,把小猫图也变成平均分吗?你想怎么变?(真是了不起的魔术师)第一题共几颗五角星平均分?每份4颗,分成2份。
(学生还是照着上面板书句式说一遍)第二题9朵花,每份3朵,分成3份。
同上第四题10棵树,每份2棵,分成5份。
同上三、动手平均分。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认识平均分了,今天猴爸爸也给小猴出了一道题,把10个桃平均分,可以怎么分?你能帮小猴用圆片分一分吗?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我是几个几个分的,或者每份几个,分成了几份)○○○○○○○○○○○○○○○○○○○○○○○○○○○○○○提问:这3种都是平均分吗?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把10个桃平均分,这三种分法虽然分的份数不同,但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都符合猴爸爸提的要求。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实用技巧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实用技巧总结教案实用技巧总结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学习《平均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能够掌握平均分的相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将来的数学学习中,这些技能都非常实用。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一些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实用技巧,以便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个知识点。
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在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是什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这个概念,例如:一个家庭共有4口人,每人都会吃1个鸡蛋,那么这家庭一共需要准备几个鸡蛋?当然是4个。
那么如果这家庭有8个鸡蛋,每人只能吃2个鸡蛋,这样就符合了“平均分”的概念,即每人分到的鸡蛋数量是平均的。
这个概念一旦被学生理解,后面的计算就会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问题来练习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计算,例如:某班级一共有50个学生,他们考试的总成绩是2500分,那么这个班级平均成绩是少分?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理解使用总数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更加有趣的问题,例如在夏天吃冰激凌时,三个小朋友一共有12个冰激凌,那么平均每人可以吃几个冰激凌?这种生动有趣的问题,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平均数相等”的解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得到提高后,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平均数相等”的解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班级A的平均数是80分,班级B 的平均数是85分,那么班级C的平均数是多少分?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要求学生利用推理的能力,已知前两个班级的平均分相等,因此班级C的平均分也要等于80分,这样计算过后才能达到“平均数相等”的条件。
通过“平均数相等”的思维方式,学生能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通过奥数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奥数题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知识点,例如:有13个苹果,其中两个比其它的小一个单位,其它的苹果都是一样大的,那么1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通过这种题目的训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计算平均数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找规律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点和运用。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标题:第五单元《平均分》——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解决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要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才是平均分呢?2. 新课导入(1)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平均分。
(3)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例如,将18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分到几个糖果?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类型包括:计算题、应用题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平均分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1(精选五篇)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1(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1平均分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讨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小学二年级 上学期 数学《平均分(二)》参考教案
《平均分(二)》参考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5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
2、使学生练习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1、操作回顾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
(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操作)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
(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2、谈话揭题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
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板书课题)小朋友要注意两种分法不同的地方。
二、动手实践,习得方法教学例3(1)学生操作、交流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代表2个小朋友)横着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平均分》
平均分[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分法的特殊性。
感受平均分与一般的分法的区别,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分法在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也知道怎么把物体分的均匀。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数学。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可以从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尊敬他人、孝敬父母,能学会分享,能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 (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棒棒糖。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学问点、教案及教学反思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展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小组学习的力气。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受“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生疏“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二、教学重点:理解把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把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预备:各种食物假设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教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一样〕〔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状况,教师板书。
〔二〕观看问题〔1〕请小朋友观看各小组分的结果,你觉察了什么?〔2〕学生观看汇报。
〔3〕从观看中我们觉察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适宜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刚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刚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方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沟通、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觉察平均分。
敬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制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乐观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生疏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安排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宠爱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平均分》教案(精选15篇)
《平均分》教案(精选15篇)《平均分》篇1一、说教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小红花学具:小棒六、说(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4.问题驱动,培养思维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呈现一群小朋友野餐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野餐,他们带了一些水果,想要平均分给大家,该怎么分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如将糖果平均分给小朋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具,进行平均分的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问题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部分,使每个部分的数量相等。
2.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平均分的计算,如重复减法、乘法逆运算等。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计算每个人分到多少。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平均分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总数平均分配的一种方法。
2.介绍两种平均分方法:按数量平均分和按次数平均分。
a.按数量平均分:将总数分成若干份相等的部分。
b.按次数平均分:将总数分给若干人,每个人分得相同数量的物品。
3.结合糖果的例子,教师演示如何用两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运用两种平均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数量和次数的转换;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
-利用学生熟悉的水果、玩具等物品,创设一个分配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自然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新知探究:
-通过直观教具和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平均分方法,帮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践,加深对两种分法的理解;
-教师适时总结,明确两种分法的定义和操作步骤。
3.变式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通过其他实例,如水果、玩具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平均分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物品,如水果、贴纸等。
2.各小组讨论如何使用两种平均分方法分配这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种平均分方法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加深理解。
二年级学生如何认识平均分?——平均分教案设计
二年级学生如何认识平均分?——平均分教案设计平均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均分的概念;2.会使用简单的数学运算求平均数;3.培养学生合作、分组、交流以及自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第二单元《数的认识》的第五章《平均分》,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和如何求解平均数。
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1.引入活动:(1)将一些同学抽出来,这些同学的名字用黑板书出来,让所有同学猜出这些同学的身高,猜完后将每个同学的身高都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人很高,有人很矮,如果想要知道这组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应该怎么做?(3)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让这三位代表走到前面的操场上,站成一排,然后让全班同学猜出这三位同学的身高,算出这三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对于猜对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奖励。
2.知识讲解:(1)为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展示一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通过举例子来了解平均数是如何求解的。
(3)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讲解并演示如何使用加减法来求解平均数。
3.个性拓展:(1)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道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发挥,展示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每组都要选出一位代表来说出自己小组设计的练习题,并对其他组的练习题进行点评。
4.评估测试:(1)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题,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
(2)可以结合班级常规考核或课堂测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并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
四、教学策略1.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趣味性和智力。
2.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
《平均分》说课稿
《平均分》说课稿《平均分》说课稿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根底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根底。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稳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开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时机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根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那么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稳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放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课件出示3只小猫正在吵架的情境:劳动节到了,猫妈妈交给三只小猫的任务是浇12盆花。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学生期末成绩单,让学生观察成绩单中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2. 模块讲解1.概念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教师用黑板上的习题板,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手把手地进行算术练习。
•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算术题,如10个小朋友共摘了100个苹果,求平均每个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学生完成后,教师向学生解答。
3. 学生自主探究1.讲解学习方法:和伙伴一起探究问题。
•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联合起来想出一个复杂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问题后,向教师汇报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主题拓展1.应用拓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班级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总结回顾:让学生回想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同样多平均分教具学具: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篇1一、教材《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
要打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根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时机,通过观察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屡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根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假设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论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第一层: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2、观察问题: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 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师:欢欢和喜喜是一对双胞胎姐妹。
平时俩人的表现都很好。
这天是欢欢、喜喜的生日,妈妈拿出6个苹果准备分给姐妹俩,猜猜看,妈妈会怎么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生汇报。
(预设:可能呈现15;24;33几种分法) 2、观察判断师(课件操作演示):“6个苹果分给2个人可以有三种分法。
请同学们擦亮小眼睛看看,盘子里的这些苹果个数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察个数,汇报发现。
师及时演示课件。
师:你更赞成哪种分法呢?为什么? 生:因为第三种分法二份一样多,更公平。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在数学上呀,把物体分成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 3、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均分。
(板书课题) 板书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好,那现在我们就按他的意见,重新把这些苹果分一分。
(课件演示拖动苹果) “好了,现在你们看看,每份的苹果都……?” “一样多。
”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苹果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你能象老师一样把这句话说完整吗?指名几个学生说。
4、完成P13做一做。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爸爸回来了,他带回来8块巧克力,提出了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的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1)种是平均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同时学会判断是否是“平均分”。
2、能根据生活实际分东西,明白生活中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3、学会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分”。
2、难点:学会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课件、投影、18支铅笔
2、学具:小卡片(12个×32组)、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⑴师:同学们,动手实践探究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分一分、摆一摆小卡片开始,能把黑板上的小卡片分成左右两组吗?生:1,5;2,4;3,3;4,2;5,1。
你觉得哪一组
比较特别?3,3。
因为每份同样多。
生:都是一样的,都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评价:你观察的很仔细;好,这是你的发现,还有么?你讲的也很好。
)3人回答。
刚才有个同学提到平均分,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么?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什么是平均分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所知道的是平均分。
同学们讲的都很好,已经很接近科学真理了!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齐读
现在要求把你手中的12张卡片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要求小朋友……(每份分得同样多)边分边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的第一大题,开始吧。
抽生说,看看和我一样吗?(出示表格)
能用“平均分”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这些小卡片的过程么?用数学语言怎么表达呢?我们可以说把12张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张。
(板书)
谁能学着老师的样说说其他的情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上“把”和“平均分”解释后几种分法。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情况和同桌说说是怎么分的?
隐去一些,你还会说么?抽生说,这里颠来倒去要反复讲。
说得明白,真了不起!
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分分,5,5,2,这种情况是平均分么?那么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⑵师:18个小磁铁平均分给这3个小动物,怎么分比较方便?请学生上台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