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体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习象征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陆蠡。
当代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题目是“囚绿记”,意思是“记叙囚绿的过程”,“囚绿”体现在文章的哪些章节?“绿”在被囚之前和之后又与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绿”是指什么?(常春藤)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8-12)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文章开篇就讲述了他因为爱那片绿影而选择了一间并不是很
好的房间)
4、作者最终把绿彻底“囚”牢了吗?(后来把绿释放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5、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怀念,文章的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
我的圆窗和绿友”)
我们沿着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历程,可以将文章思路归纳为:
爱绿(1-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作者感情的深化,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他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一浪又一浪地把热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具体赏析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样喜爱呢?请
同学们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畅谈)
因为在作者眼中“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他“欢喜看草绿”“留恋于这片绿色。”他“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而且,“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绿色,让作者如此痴迷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8—12段,“囚绿”这一
部分,找出被囚前后表现绿藤的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绿囚禁前: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囚禁后: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有其他的深意呢?
3、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并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写作背景的语句。
(补充介绍背景及作者生平。)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本文写于1938年。1937年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作者生活在民族衰微、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这篇文章写作时,作者正在“孤岛”上海,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怀念起北平的常春藤,有着怎样的深意呢?或者说他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株蓬勃的、向阳的、固执的常春藤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或主题呢?
蓬勃————希望、生命
绿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托物言志(志)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和个人的愿望。这种通过描写物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方
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文章常常要用某一物品象征某种精神或品质,“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因而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常结合在一起运用。
4、文章用“绿”象征了很多方面,因此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也有多种说法,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①抒发了对于象征着生命与自由的绿色的喜爱之情。
②以常春藤象征作家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追求光明的形象。
③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他牢牢占据。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④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⑤……
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文章更多的是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祷并祝愿沦亡的祖国早日获得解放。
四、合作探讨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来源于作家伟大的灵魂,结合我们对文本的赏析,对主题的探究,你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常春藤角度)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作者角度)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作者角度)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角度)
作者因爱囚绿,让我们懂得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抹绿,免不了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和不屈。使得作者离开以后也不禁要问“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五、拓展延伸
下面就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50字左右。
结语:通过同学们的描写,可以看出陆蠡的这首绿色的生命之歌已经唱进了大家的心里,体会到了这绿色所蕴含的希望,慰安,快乐,更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像陆蠡一样永葆一颗高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