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
• 清代碑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顺治至乾隆初年(1644 ----1736)为早期; 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为中期; 咸丰至宣统年间(1851—1911)为晚期。
清代早期碑学
• 早期碑学主要产生于民间,以宗汉碑为特征。习 碑者多为在野文人,他们不趋流俗,而从秦汉碑 刻中讨取营养。
• 早期碑学之所以产生于民间,不仅在于这些在野 文人与官方文人士大夫们在审美上的差异,还在 于其所体现出的对官方正统的流行妍美书风的逆 反心态。
• 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 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 一人。
• 和郑簠同期的朱 彝尊、王时敏的隶 书于当时也颇负盛 名,被称为“清初 三隶”。他们三人 的隶书基本代表了 清初隶书的基本风 貌.此三家相比, 以郑簠为最,朱彝 尊次之,王时敏尚 不能与此二人比 肩.除“清初三隶” 之外,尚有影响较 大的万经。万经隶 书从郑簠出,清钱 林《文献征存录》 渭其“得郑谷口之 妙”。
605 清代碑学的发展
清代碑学
• 什么叫碑? •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碑是刻石的总名,细加分析,
直立中央四无依傍者谓之碑,在门上者谓之阙, 埋于圹中者谓之墓志,自然之山石谓之摩崖,所 有这些在石上刊刻的书法作品统称为碑。
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清代碑学从萌芽到高峰的发展过程,即 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 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 始成巨流耳”。
• 蒋士铨《忠雅常诗集》所说;“板桥作字如写兰, 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 致.”故其书“别为一格,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 自然成趣,时称板桥体,多效之者,然弗能似也.”
• 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评;“板桥有三绝, 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 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清代碑学的兴起清代是一个碑学鼎盛的时代,是一个重大的艺术变革时期。

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导致大部分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牵连、迫害,纷纷加入了“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的队伍。

龚自珍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些知识分子们在收集和整理金石、碑碣的过程中,发掘和出土了一大批古代石刻文字,这一发现直接奠定了清代碑学兴起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帖学的衰落,受元、明两朝对书画方面的复古思想的影响,加上帝王的个人喜爱,使得赵孟頫、董其昌两人的书法全国流行。

我们也知道,赵孟頫和董其昌两人的书体风格都属于中规中矩,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反复学习容易变得油滑。

所以,清朝的书风开始走向“馆阁体”,科举制度也是以“馆阁体”作为书写的标准。

久而久之,帖学之风逐渐滑向深渊,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俗话说:“一物衰则一物盛”,这恰恰给碑学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契机,就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说:“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清朝碑学的兴盛,贯穿着大清300年的发展历程。

彼时涌现出一大批碑学运动者,名家辈出,风格多种多样,如碑学大家伊秉绶、钱澧、邓石如等逐渐开宗立派。

后来碑学的大家们又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的积极推崇下,使得碑学在书法上的地位一跃而上,自此碑学更加受世人的欢迎和追捧。

据典籍的数据统计,光擅长隶书的名家就多达500余人。

其中何绍基就是晚清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员碑学猛将,对后世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何绍基像何绍基的碑学造诣造诣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清代卓越的碑学大家,精通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其中行书、草书最为让人称道。

近人吴隐这样称赞何绍基:“于学无所不窥,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搜孴至千余种,皆心模手追,卓然自成一子,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清代碑学的兴起

清代碑学的兴起

清代碑学的兴起作者:葛承雍来源:《月读》2022年第05期清代帖学风靡之日,也是碑学壮大之时。

由于文人学者慑于康乾以来文字狱的严厉打击,使得他们放弃了与现实关系较为密切的义理经济方面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籍整理、究研名物、训诂文字音韵里,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这种埋首考据的学问,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奖掖和鼓励,为的是巩固其专制统治。

固然,乾嘉学派通过训诂考订打破了宋学空疏的思想,动摇了人们对道学偶像的崇拜,在古籍整理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所以如果将其简单地定性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思想的工具是片面的。

但是,它缺乏理论思维,无法从思想上去批判空疏的理学,反而回避原则问题和脱离社会实际,钻进了烦琐主义的牛角尖。

即使是考据结论也多具有片面、孤立、狭隘的弊病,不能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来观察问题,也没有做出有规律性的说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人学者们专志于考古,只在日益丰富的出土金石文物中证经引史,且蔚成风气。

这样,由考古成果引到书法艺术上的探求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自嘉庆、道光以后,朝野争唱的“帖学”声调由强而弱,低声萦回的“碑学”旋律则逐渐兴起。

然而,封建统治者一眼就看中了碑学的弱点,道光提倡学碑写字要讲究规范,首先要厘定字体,不能有点画的谬误。

于是学术界闻风而动,较长论短,评肥品瘦,竞讲结构,在这样的思想模式下,怎么能够指望碑学一开始就朝气蓬勃地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呢?所以,点画妥帖、法度谨严的欧阳询书法大受欢迎。

继之,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的正楷亦被重视,愈工整愈严谨则愈被认为是碑学的正途,馆阁体的恶劣习气不但没有被清除,反而增加了世故的气息。

虽然当时有名家领导书坛,也有力图进取的文人学者,但都无复唐人雄浑刚健之致,更无唐人那种心中充满了事业上的自信心和开朗豪放的热情。

所以被称为“唐碑期”的嘉庆、道光之间,书法艺术从整体上说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就。

咸丰、同治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崩溃的前夕,面对以僵化、守旧的观点学唐碑而形成的新馆阁体,如果再不进行创新,书法艺术就会失去站在更高文化层次上的传统地位。

明清碑刻文献课程PPT演示(超全面)详解

明清碑刻文献课程PPT演示(超全面)详解

顺治二年《禁邻堡开涌碑示》 雍正九年《南海县正堂刘太爷永禁堆积筑占搭盖抽剥碑 记》
《禁邻堡开涌碑示》 碑文一开始士绅就将“凿河通海”斥为“蠹国殃民”。接着 分析了该处的地形和处境“瑯边,街边、岭冈、三水、大河、 大江、石肯等处一十余堡,地势平洋,人家稠密”、“上而 大沙、清水、弼唐、圣堂等山,万姓祖宗坟墓,俱以其为堂 局,下而佛山、石肯、奇槎、平洲各县数百乡村人民、亿万 田亩粒食,又籍其高垄阻御涨潦”很明显,佛山这一地方靠 近大海,且人口稠密,再加上地势平坦,其抵御洪水,水灾 的能力是及其低下的。因此“千百载来,严禁私开河洛。” 然而事与人违,“田心、张槎二村奸究出没,妄意变更…… 崇祯八年,霸基种树,坏人风水……今经日久,故智复萌。 前月内鼓众开涌起止三水、岭冈、罗播、罗埠、寺边。左通 街边大海,右通独树巨河。不顾二县数十堡能免二潦之忠。”
《南海县正堂刘太爷永习的示禁
巨族敦诗书,崇礼让,祠祭竭其财力,妇女罕出闺门,此其 大较也。至于异地新迁宦成名立始来卜居,或拥赀求安爰得 所处,类谨敕和厚,少蹈慆淫。然商贾蝟集则狙诈日生,傭 作繁滋则巧伪,相竞兼以旅 闹游手朋喧,优船聚于基头,酒 肆盈于市畔,耳濡目染易于迁流,遂或失其淳实之素矣。夫 申教谕以玉俊良,惩邪惰以醒顽钝,非司风化者之急务哉? ————《佛山忠义乡志》
二、对家族内、地方社会公有设施的示禁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中因为一些人的人为原因或 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制造出各种矛盾,引起了地方社会 原有的社会秩序失范,出现了种种新的社会问题。为了 协调社会关系,缓和矛盾, 在民间和官方的通力合作之 下,在失范与规范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地方社会的管理 日趋细密和完善。
据此,查开场诱赌,例禁森严,惟地方官不能认真查办, 转使不法匪徒得以勾结衙门兵役,诱赌渔利,最为地方 之害。除行南海县将开设赌坊查明封变,并移行实力严 缉赌党,务获究办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军民人 等知悉:尔等务安分守法,勉为良民。如敢游手好闲开 设摊场聚赌,兵丁差役受贿包庇,一经访获,定即尽法 究治。至该绅士等均有稽查之责,倘有棍徒聚赌滋事, 及保邻狥隐许该处绅耆铺户人等随时具禀有司,严拿究 办。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这是嘉庆九年的碑记,地方及时发现了社会赌博现象的不 良苗头,即遍行封禁,表达了对赌博的深恶痛绝。由于深 知赌博的危害至深,“一人其中,亡家破产,即为盗窃之 渐”,此为社会不良风气之始也。这也是治理地方安定所 必须竭力防止的,其中,官方与民间的绅耆往往站在同一 立场之上,地方绅耆因为生活在地方之中,能对地方矛盾 苗头有所把握,因而能及时反映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方案。

清代碑学的建立和影响

清代碑学的建立和影响

南朝 智永千字文
北朝刻石的質樸天然守舊是社會環境,地理條件,時代文化 等諸多因素形成的,並非書家個體主觀審美意識的自覺和追 求,與魏晉時期的書體改革有本質的不同。北朝刻石並非全 是精品,大量都是粗劣之作,審美價值極低,不能作為今天 的取法對象。
隋唐:書風融合—俊秀典雅的楷書高峰
歐陽詢九成宮禮泉銘
懷素 自敘帖
唐楷表現出博大雍容的廟堂氣息,字形變大,筆劃兩端 關節處多加頓挫,以此彌補楷書放大后的空泛。正因如 此,改變了晉以來,楷書與行書筆法相互貫通的規律。
宋遼金:繼唐法,追晉人,重意趣
米 芾 蜀 素 帖
蘇軾 黃州寒食帖
宋四家的書法,雖然發源于二王一系,但是都能跳出 唐人藩籬,各具鮮明特色,就是因為注入了“己意”。 這種追求,使得宋代書法發展與唐產生明顯變化,不 喜唐楷規矩嚴格,不喜唐草癲狂激情。於是非真非草, 產生行書最高成就。
的碑刻归为北派“碑學”领域,揭開清代碑學序幕。
包世臣《藝舟雙楫》 抑帖揚碑,完善碑學理論,強調北碑之法為主要格調, 論述了自己對北碑的技法和審美,這種說法是在為開帖 學之外的技法和審美尋找支撐,為清代碑派書法的興盛 推波助瀾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將抑帖揚碑變成尊碑貶貼,認為變者必勝,不變者必敗, 竭力批判唐碑和帖學,提出北碑十美,希望給北碑以美 學上的支撐。 清代碑学兴起的重要意义僅僅体现在书法发展史上的变 革与创新,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倒退作 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負面貢献。
魏晉:書體演變成熟時期
王羲之蘭亭序人們有意識地去追求書法美, 書法成為了成熟的藝術實踐活動。 此外《四體書勢》的編纂,成為我國存世最早的書法理論, 其對後世書法理論發展有重大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書論的 基礎。
南北朝:南北書風的分割

川南傅氏|宗祠清代碑刻介绍及解读

川南傅氏|宗祠清代碑刻介绍及解读

川南傅氏|宗祠清代碑刻介绍及解读作者:川南傅氏傅强明川南傅氏宗祠清代碑刻介绍及解读川南傅氏宗祠“崇德”厅碑刻,来自宗祠原院落、周边道路、田边地头、农家院坝以至沼气池盖板,凡寻访到信息,我们千方百计找回,镶嵌于本厅。

展示宗祠的建设、发展历程。

(括号内为牧童加注)一、碑刻反映的宗祠建设历程1、宗祠正殿中厅木梁毛笔书写:乾隆丙午(1786)年冬月初四日,總者傅琳為首,天朝,天保、天相、天德、天統、天倫、天培、天恩;惠武、方武、儀武、啟武、毅武、治武,郭傅、羅珍創修(第一次建设)。

咸豐乙卯(1855)年五月初五日,信士傅世亨同男汝綏、汝潒、汝緖、汝縉、汝銛擴建。

畫工△△,思琳,△安,義方;住持傅世遵。

收集到有文字记载的碑刻共9块。

除1号碑,其余均为局部残片,且大多数碑刻字迹已风化侵蚀,现疏理出碑刻纪事内容如下。

2、①号碑,第二次扩建碑。

碑体完整,前4列(纵排版)叙事,但仅可辨认断断续续字迹,大意是说,永镇山庙虽经前辈领衔修建,但面积小,需要扩建,若不付诸行动,追悔莫及。

叙事最后词句清晰点题:“集腋成裘功成勒石永垂莫灭”!第二部分,捐款名单。

可辨认抄录下58人,其中傅氏41人(女性3人)。

最后落款清晰且最说明问题:“大清嘉庆廿二(1817)年岁次丁丑十月吉历付世楷书匠人靳洪吉刊助钱二百四十文”抄录可辨认捐款名单为:傅翔武李儒宗傅宦武劉若恒李文蓁傅儀武傅緯武傅世昂傅世超李文俊魏有盛魏元鳳傅雄武傅謙武傅舒武付世愷傅世仰付世強付玉先付世維王正體餘太善徐應元付王氏付王氏付知武付世亨付治武付憲武付世恬謝廉宗龍定權康篤福黃應琪付汝弼付世傑付世衡白玉成王懷遠付經武付世品付世用付世海傅白氏靳位元羅文珠付世涵廖世英付述武付世寬付宗龍付欽武付崇武付官武付世訓付世文王建武陳思孔3、③号碑,即大梁记载的第三次扩建碑。

末尾落款“咸丰乙卯岁(1855年)仲秋月”证实。

此碑仅为局部,可辨识的字迹更少,其中傅姓名单仅有“傅汝调、傅世英、傅蒲国”。

清代碑学运动成因窥探

清代碑学运动成因窥探

清代碑学运动成因窥探关键词:“士”碑学文化转型那么促使清代碑学运动产生的原因究竟为何?在时代背景上,碑学始于宋代,于清中叶大兴,遂成汹涌澎湃之势。

清朝前期政治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适应的环境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但历代刻帖的失真逐渐导致了帖学衰微,伴随着“馆阁体”的兴盛,又因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及清统治者的民族高压,使学者们纷纷钻进训诂考据的圈子,遂使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引起一大批古代刻石文字的出土。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我们应该从“书法”艺术的主体参与者“士”身上寻找根本原因,本文主要从“士”的文化建构在清代中叶碑学运动兴盛前的转型来谈谈。

一、碑学与帖学碑学在狭义上指对魏碑的学习研究。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力褒扬北碑,并列举出北碑“十美”。

而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则斥北朝书“虽差近古,然终不脱毡裘气。

”[2]与“毡裘气”相对的则是刘熙载所称的“士气”,即“书卷气”。

可见在古代文士的心中,追摹二王清雅气韵的“书卷气”才与他们自身的精神人格相匹配,粗野的“毡裘气”本该被嗤之以鼻。

然清代中叶之后,碑学却被国人所喜爱,被文士所推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道:“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3]这背后究竟隐含怎样的“士”文化建构的转型历程,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二、“士”文化建构的转型历程早在西周时期,“士”便在文化上接受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中国的“士”从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

”[4]“士”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阶层,在战国中晚期已经正式形成,此时的“士”已从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上升为新社会结构中的“四民之首”。

随后,“士”的地位不断提高,直至魏晋,九品中正制确立,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

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

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

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清代书法的中兴:碑学大兴清代(1644—1911)是中国书法史上书道中兴时期,在继承宋元明以来帖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碑学热潮,书家众多,成就亦高。

清初,由于康熙皇帝酷爱温文尔雅的董其昌书法,使董书一时风靡海内。

乾隆即位,他特喜赵孟烦书法,于是,圆润丰腴的赵体书又成时尚书风,士大夫们对此趋之若鹜。

至此,清代帖学臻于高峰。

其后,由于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书体的制约,遂形成了工整呆板、死气沉沉的“馆阁体”书法,书坛日趋衰微。

在帖学衰微之际,清代统治者又开始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大夫为了摆脱政治的牵连,便从“经世济事”转而致力于金石考据之学,人们从金石碑拓中看到了书法振兴的生机。

这一时期,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造像记、唐人碑版,成了文人士大夫学书的范本。

碑学大兴,直接刺激了晋唐以来一直处于低潮的篆、隶书法,使其得以充分地发展。

一、清初的帖学派清初,虽国家统一,但满汉一直矛盾重重。

书法家继承晚明“反叛”书风,以书法表达他们压抑的心理和情感,其成就在行、草书帖学方面甚为突出。

代表书家有王铎、傅山等。

1.“神笔”王铎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痴庵、痴山道人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官至大学士,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

工诗文书画,尤长书法。

其书楷学钟繇,行草宗二王,又参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笔意。

他同黄道周、倪元璐等力“反”传统,追求风力气骨。

他的草书用笔遒劲,纵横取势,气势雄阔,极有个性风格,有“神笔”之誉。

传世书迹有《拟山园帖》、《自书诗卷》等。

2.“宁丑毋媚”的傅山傅山(1602-1683),字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等,人称傅青主,山西阳曲人。

工诗文书画,精医学,重气节。

力反董其昌秀媚书风,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口号。

其书以颜真卿为根基,遍习晋唐诸家,却不因守前法,自创一路。

傅山篆、隶、草皆精,以草书最见特色。

他的草书纠结缠绵,笔势飞动,淋漓酣畅。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精品课件(共50页)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精品课件(共50页)
• 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 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 一人。
• 和郑簠同期的朱 彝尊、王时敏的隶 书于当时也颇负盛 名,被称为“清初 三隶”。他们三人 的隶书基本代表了 清初隶书的基本风 貌.此三家相比, 以郑簠为最,朱彝 尊次之,王时敏尚 不能与此二人比 肩.除“清初三隶” 之外,尚有影响较 大的万经。万经隶 书从郑簠出,清钱 林《文献征存录》 渭其“得郑谷口之 妙”。
金农
•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又字吉农、吉金,号冬心,稽留山 民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客居扬州,擅绘画,为“扬州八怪” 之一.金农是继郑簠之后又一开宗立派的大家之一,其工书善诗 画,尤擅隶楷。
• 金农是中国书法“碑学”革新的先行者之一,他甚至将王羲之也 不放在眼里:“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 奴婢,华山片石是我师。”
• 他们的书画也都以抒发自己的性灵情感为特征。 这种师法自然,“我用我法”各具个性特点的扬 州画派,被“正统派”视为异端。
• 他们在书法上提倡师法北碑,追求质朴自然的美 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帖学和“馆阁体”的不 满,是对当时流行的媚弱书风的一种集体反叛。 这对碑学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期碑学
• 早期碑学于篆书、隶书二体,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其中以隶书成绩最大,故可称隶书为清代碑学之 先导。
• 这一时期,以郑簠、金农、郑燮为代表。郑簠、 金农、郑燮等书风古拙质朴,雄浑奇崛,与当时 盛行的董、赵书风颇为不合,被目为狂怪,故于 当时影响并不太大。
郑簠
• 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 南京)人。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 行医为业,终生不仕,工书。
• 中期碑学是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和北碑的大量发现而 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祟尚碑学者已从在野文人发 展到朝野内外的土大夫阶层。

211026010_从“学碑”到“碑学”——清代四家碑学及其对书法学科的镜鉴意义

211026010_从“学碑”到“碑学”——清代四家碑学及其对书法学科的镜鉴意义

学科形态相比,清代碑学没有专门机构可资运用,难以形成集群协作的聚合效应,碑学成果的条理性、层次感、系统性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据此,本文概括邓、何、赵、吴四家在创作技能和理论学术方面的成就,梳理其取法理念和落实措施,分析文化氛围和生存状态对审美趣味的影响,揭示“学碑-碑学-学科”的递进发展关系,探讨如何建构书法学科的学术体系、规范专业平台。

之谦系统地进行学术研究,创造出精深的学术成果,他们大体可以反映清代碑学的基本 状况。

碑派书写有别于传统帖系的日常自然书写,相关的技法理论也因此出现新变。

当今的专业性毛笔书写以及展厅化样式与碑派书法有很多相承之处。

清代碑学针对特定研究对象,产生丰富学术成果,这方面已经符合一个“学科”的基本标准。

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碑学史上的邓石如(1743-1805),有如禅宗史上的六祖慧能。

包世臣如同禅宗的菏泽神会,他极力推尊邓石如。

何绍基(1799-1873)是阮元的科考门生,也与包世臣有交谊。

赵之谦(1829-1884)私淑包世臣,对何绍基也多有借鉴。

吴昌硕(1844-1927)以邓石如篆书开蒙,也受赵之谦影响。

赵、吴在绘画、篆刻方面都有很强关联。

邓、何、赵、吴四家有极高的书法创作成就,而且何绍基、赵□ 何学森从“学碑”到“碑学”—清代四家碑学及其对书法学科的镜鉴意义·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3 02.总第 期160[清]吴昌硕 疽不背发 18×72cm 纸本 1922年释文:疽不背发瘫□□,□较亚夫高一筹。

亚夫已矣吾独活,痛定未定还蹙额。

针锥炮烙坐默受,权当鹿台临暴纣。

纣与不纣今勿谈,大义抹去仇北南。

聋矣吾衰且蜷舌,岁暮移灯卧雨雪。

雨止雪快晴,海色天磨平。

舞我不要月,影若青莲并。

风虚蹑兮云疾从,缶击不与斗撞同。

胸无芥蒂即是特健药,那识愤王气概、乃有虞兮舞帐骓嘶风,自信得天独厚生甲龙。

清代碑学研究

清代碑学研究
风。
无 奈 反映 在学 术 上更 加 明显 ,他 们被 迫放 弃对 经 世致 用之 学 的研 究 ,转 而潜 心 于考据 之 学 。 考据 之风 的 兴盛 ,离 不 开大 量真 实 可靠 的材 料作 为依 据 。清 初学 界泰 斗顾 炎 武 、黄 宗羲 对金 石 学 的研 究 ,带 动 了许 多学者 对 金石 学研 究 的兴 趣 。学者 们 寻访 、摹 拓 以及相 互 交换 馈赠 碑刻 拓 片一 时蔚 然成 风 ,这 些学 者 不仅 对金 石碑 版产 生 了浓 厚兴 趣 ,其 书法 艺术也 直接 受到 了碑 版文 字 的影响 。 乾嘉 时期 ,是清 代碑 派 书法 的第 一个 高 潮 ,这 时期 的学术 风 气对 书法 产 生 了积极 而深 远 的影 响 , 出现 了邓石 如 、伊秉 绶等 杰 出书 法家 。由于 此 时大 兴文 字狱 ,思想 禁锢 极端 化 ,大批 文人 们 逃避 政 治和现 实 ,转 向考 证 和整 理 古代 典籍 文物 和 纯学术 ,使 得 朴学 大兴 ,金 石 、文 字 、音 韵学 科人 才 辈 出,成 绩 斐然 。 阮元 的 《 北书 派论 》 和 《 南 北碑 南 帖论 》 ,标 志着 碑 学理 论 的确 立 ,其 学术 思想 明确提 出贬 斥 刻 帖 ,尊崇 北碑 的观 点 ,使 帖学 与碑 学 的 转换 在这 一时 期成 功过渡 。
Hale Waihona Puke 材 料 等诸 多反 面 的发 展历 程 ,成 为相 应 时期 建筑 发展 的风 向标 。 2 1 上海 世博 会 中 , “ 能化 ”在世 博 建筑 中得 到 了广泛 应 用 , 00 智 成 为 建筑 发展 的潮 流 之一 。在 技 术上 ,集 工 业技 术 、信 息技 术 、 建 造 技术 、生 态技 术 于建 筑这 个机 器 大容 器 里 ,包括 材料 和 建造 技 术 的集 成 、材料 和 结构 的集 成 、节 能 与生态 的集成 等 ,精确 的 装 配 在一 起 ,相 互关 联 的有 机 的协 调工 作 ;在功 能 上 ,这样 提 高 了建 筑 的节 能性 能 ,在保 证 室 内环境 的 舒适 前提 下 ,尽 可 能地 降 低 空 调等 能耗 。许 多展馆 在 设计 中应 用 专用 软件 进行 电脑模 拟分 析 ,通过 局 部改变 开 窗 开 门或 隔断 的设 置 ,局 部提 高建筑 隔热 、 保 温 性能 来 改变 建筑 通风 和 整体 热 工性 能 ,提 高建筑 设 计和 材料 应 用 的科 学 性 。再 生 能 源 技 术 、 节 能技 术 、 自然 通 风 与 遮 阳技 术 、雨 水 回收系 统及 新 材料 的 应用 也实 现 了建 筑与 自然 的 和谐 与 平衡 。如 日本馆 的 建筑 造型 运用 E E双 层膜 气 枕结 构 ,在 结构 表 TF 面 设置水 喷 雾系 统 形成 流动 的 水膜 ,带 走 热量 并保 持膜 的 光洁 , 当然 水 经过 技术 处 理可 循环 使 用 。不仅 如此 ,膜 结 构表 面还 贴 附 着 日本最 新研 制 的超 薄 且可 弯 曲 的太 阳能 电池板 ,作为 辅助 能源 供 应 。阳光 、水 、 空气 等天 然 能源 的共 同作 用 ,有 效地 减 少建筑 的 能耗 ,提 高 了使 用效 率 ,使 建筑 本身 成 为一 个 巨大 的科 技发 展 的 “ 器 ” 。相 同的情 况包 括 英 国、丹 麦 、奥 地利 、意 大 利等 国 机 家 的展馆 。

书法中常提到的碑学到底是什么?

书法中常提到的碑学到底是什么?

书法中常提到的碑学到底是什么?展开全文【清代碑学的兴起】阮元像清代初期,书法主要受到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的影响。

康熙皇帝特别钟情于董其昌书法,乾隆皇帝又对赵孟頫书法爱不释手,并在科举考试中也大力提倡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风貌,使得帖学书风在清前、清中期发展到极致。

物极必反,书法家们看到了帖学书风的弊病,也不愿再受制于法帖的束缚,希望在书法领域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也正是在此时,考据之风开始兴盛,为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空间。

清初学界泰斗顾炎武、黄宗羲对金石学的研究,带动了许多学者对金石学研究的兴趣。

学者们寻访、摹拓以及相互交换馈赠碑刻拓片一时蔚然成风,这些学者不仅对金石碑版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书法艺术也直接受到了碑版文字的影响。

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的成功,为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邓石如、伊秉绶等书法家在实践上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碑学的发展。

邓石如是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碑派书法的技法。

继阮元之后,在碑学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者,当属包世臣。

包世臣继承了阮元的的碑学思想,他实践和宣传碑学思想,凭借着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碑学思想深入人心。

他的巨著《艺舟双楫》的完成,标志着碑学理论已完全确立。

清道光时期,碑学开始中兴,碑派书法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

此时,书坛又产生了一位关键性人物,就是何绍基,他在理论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功,使得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邓石如像包世臣像(注:此内容摘自孟凡胜《清代碑学研究》一文) 【何绍基的碑学成就】北魏《张黑女墓志》清道光时期,碑学开始中兴,碑派书法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期。

何绍基是阮元的学生,是北碑书法的实践者,他将前人对碑学的研究经验结合起来,集于一身,并在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功。

可以说有清一代,在碑学书法的发展史上,何绍基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何绍基书法以颜体入手,又取法北碑,对张黑女墓志情有独钟。

211026012_晚清碑帖学思想的发展与新变

211026012_晚清碑帖学思想的发展与新变

26石文字学并以写篆隶为主的书家,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

另一类是以魏碑法写楷书、行书,或融魏碑、唐楷于一体的书家,如何绍基、张裕钊、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等。

清代碑派书家多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碑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以清代中期到晚期的邓换期,同时前碑派的崛起为碑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审美观念、艺术表现手法、碑学理论等趋向成熟。

晚清碑学兴盛,帖学式微,碑派成书坛主流。

如陈介祺所言:“书画之爱,今不如昔,以金文拓本为最初,其味为最深厚,《石鼓》、秦刻、汉隶古拓次之。

”①晚清碑派书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擅长金一、晚清碑帖学差异清代书法离不开“碑学”一词,金石学的复兴,金石家访碑活动的兴盛,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清初,碑学滥觞,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呈现出隶书热潮、崇董书风与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余绪,风格清健儒雅,以承继为主。

清代中期是由帖学向碑学的转□ 马其伟晚清碑帖学思想的发展与新变·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3 02.总第 期160[清]吴昌硕 节临《石鼓文》 纸本 1897年款识:漱石仁兄大人属篆。

丁酉秋日,弟吴俊卿。

钤印:吴俊之印(白)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石如、伊秉绶、康有为、吴昌硕为代表,邓石如对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致。

康有为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吴昌硕书法以石鼓文为基调,并努力从古代钟鼎文、钱币文、砖瓦文、陶文等金石文字中吸取养料,创一代新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 山东汉碑,倾尽家资。清方朔《曹全碑》跋:“国 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 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 矣。”
• 郑簠是清初对隶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书家,也是 清代隶书复兴的先行者。
• 他用心研究隶书,以篆书之结构,楷书之笔法融入 隶书,并参以草情,得沉着飞动之妙。他自称: “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驰 则败矣。” 因此,他“作书正襟危坐,肃然以恭, 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必迟,敬慎为之”,“每成 一字,必喘数刻” 。由此而知其用心良苦。
• 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 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 一人。
• 和郑簠同期的朱 彝尊、王时敏的隶 书于当时也颇负盛 名,被称为“清初 三隶”。他们三人 的隶书基本代表了 清初隶书的基本风 貌.此三家相比, 以郑簠为最,朱彝 尊次之,王时敏尚 不能与此二人比 肩.除“清初三隶” 之外,尚有影响较 大的万经。万经隶 书从郑簠出,清钱 林《文献征存录》 渭其“得郑谷口之 妙”。
• 而且出现了碑学理论,产生了阮元《南北书派论》、《北 碑南帖论》以及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阮元的两“论” 褒扬北碑,摒弃法帖,旗帜鲜明,鼓励人们越过唐碑而直 接六朝碑版。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对碑学的张扬比阮元 又进了一步,他尊碑卑唐,并树立了一个当时书坛的碑学 典型.即他的老师邓石如。
• 清代碑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顺治至乾隆初年(1644 ----1736)为早期; 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为中期; 咸丰至宣统年间(1851—1911)为晚期。
清代早期碑学
• 早期碑学主要产生于民间,以宗汉碑为特征。习 碑者多为在野文人,他们不趋流俗,而从秦汉碑 刻中讨取营养。
• 早期碑学之所以产生于民间,不仅在于这些在野 文人与官方文人士大夫们在审美上的差异,还在 于其所体现出的对官方正统的流行妍美书风的逆 反心态。
• 蒋士铨《忠雅常诗集》所说;“板桥作字如写兰, 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 致.”故其书“别为一格,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 自然成趣,时称板桥体,多效之者,然弗能似也.”
• 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评;“板桥有三绝, 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 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 郑板桥一变帖学旧习,独创一格,丁文隽 在《书法精论》中指出:“金农、郑燮则 与馆阁诸家异趣,馆阁诸家专攻帖学,金、 郑则兼取汉隶魏碑,虽驳杂不纯,稍失之 怪,然基帖学之故步,开碑学之先声,实 自此始。”这个评价还是公允的。
• 开早期碑学之先的除郑燮外.可以“扬州八怪” 为代表,“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 鱓 、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以画名世, 其绘画突破了清初那种泥古“院画”的藩篱,无 论是在内容、技法、题画等方面,都突出表现了 其创造性。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PPT课件
605 清代碑学的发展
清代碑学的发展介绍PPT课件
清代碑学
• 什么叫碑? •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碑是刻石的总名,细加分析,
直立中央四无依傍者谓之碑,在门上者谓之阙, 埋于圹中者谓之墓志,自然之山石谓之摩崖,所 有这些在石上刊刻的书法作品统称为碑。
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清代碑学从萌芽到高峰的发展过程,即 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 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 始成巨流耳”。
• 早期碑学于篆书、隶书二体,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其中以隶书成绩最大,故可称隶书为清代碑学之 先导。
• 这一时期,以郑簠、金农、郑燮为代表。郑簠、 金农、郑燮等书风古拙质朴,雄浑奇崛,与当时 盛行的董、赵书风颇为不合,被目为狂怪,故于 当时影响并不太大。
郑簠
• 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 南京)人。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 行医为业,终生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书。
• 他以汉魏之碑刻片石作为师法对象,是最早向传统帖学发起猛烈 冲击,以古朴之书风力矫媚书流俗时弊的书家之一。金农的隶书 神气古穆,凝整厚重,极为稚拙,质朴。他还创“漆书”,风格 独特,前无古人。金所书“漆书”,如油漆工用漆帚刷出一般, 暗合后世出土之汉简、帛书,足见金农之胆识,体现出他对当时 流俗书风的蔑视反叛。
金农
•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又字吉农、吉金,号冬心,稽留山 民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客居扬州,擅绘画,为“扬州八怪” 之一.金农是继郑簠之后又一开宗立派的大家之一,其工书善诗 画,尤擅隶楷。
• 金农是中国书法“碑学”革新的先行者之一,他甚至将王羲之也 不放在眼里:“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 奴婢,华山片石是我师。”
• 中期碑学是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和北碑的大量发现而 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祟尚碑学者已从在野文人发 展到朝野内外的土大夫阶层。
• 虽然其主要成就仍在篆书、隶书方面,但是尚碑已汇成一 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崇尚碑学的实践者颇多,这一时期的 书法家以邓石如、伊秉绶、钱沣、桂馥、陈鸿寿、吴熙载 等人最为著名,成就也最大。
• 他们的书画也都以抒发自己的性灵情感为特征。 这种师法自然,“我用我法”各具个性特点的扬 州画派,被“正统派”视为异端。
• 他们在书法上提倡师法北碑,追求质朴自然的美 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帖学和“馆阁体”的不 满,是对当时流行的媚弱书风的一种集体反叛。 这对碑学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期碑学
• 金农虽饱经世之学,但系一介布衣,一生终无所遇,含辛茹苦, 云游四方,以卖字画为生。也许正因为如此,才锻造了他不迷信 “权威”、“偶像”,勇于大胆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郑燮
• 郑燮(1693—1765年),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 人。与金农同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才华横溢,精 于诗书画。
• 其书法有着深厚的碑学基础,师承高古的汉魏书法, 尤得益于《瘗鹤铭》.他吸收了黄庭坚和徐渭书法 的某些特点,将篆、隶、草、楷相杂,以画法入书 以书法入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