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出限的全部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274e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8.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摘要】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是指在分析过程中能够被准确检测出来的最低浓度。
确定准确的检出限对于保障水质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从检出限的定义、确定方法、常见的确定方法、提高准确性的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质分析中检出限的意义和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着重在提高检出限确定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上。
本文旨在强调检出限在水质分析中的关键作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水质分析、检出限、确定方法、准确性、影响因素、重要性、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质分析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检出限作为水质分析的基本概念之一,其确定方法对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水质监测和评价中,检出限的确定不仅直接影响着对水质污染程度的评估,还决定了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方法。
深入了解检出限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对于提高水质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水质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出限的确定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讨检出限的定义、确定方法以及常见的确定方法,并探讨如何提高检出限确定方法的准确性。
本文还将分析影响检出限的因素,为水质分析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为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1.2 研究意义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水质监测与保护工作中,检出限的确定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地判断水样中微量有害物质的存在,进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检出限的确定也为环境监测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有效地指导水质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研究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探究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
![探究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9d77f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1.png)
探究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水质分析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检测水中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含量,可以评估水质的好坏,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
在进行水质分析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关键的概念——检出限。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
一、什么是检出限?检出限,是指可以被仪器检测仪器所能检测到,且大概率可以由仪器检出的最小样品中的物质含量。
一般来说,检出限的大小与仪器的测量范围有关。
也就是说,如果仪器可以检测到的范围更广,它的检出限就会越低。
举个例子,对于一种污染物来说,仪器最小可检测为0.1mg/L,检出限为0.05mg/L,意味着若样品中该污染物的浓度小于0.05mg/L,则该污染物无法被这台仪器检测到。
由此可见,检出限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检出限的确定方法确定检出限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样品的准备在进行检出限的测试之前,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可以是水、沉积物、土壤、空气及其他物质。
2. 加标试验加标试验是确定检出限的基础。
具体来说,就是在已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的污染物,并进行浓度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加标样和未加标样的差异,来确定检出限的大小。
为了更好地进行加标试验,一般要在测试中加入多重标准品,每个标准品的浓度应该在近似于检出限的范围内。
例如,对于一台仪器来说,其检测范围为0.1~10mg/L,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该范围内准备3~4份标准品,每份标准品的浓度隔一倍增大,比如0.1mg/L、0.2mg/L、0.4mg/L、0.8mg/L等等。
3. 计算标准偏差加标试验结束后,需要计算样品和标准品的结果,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计算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可以通过加标试验结果的方差或标准差计算得出。
两种方法都可以表明这组数据的分析误差,因此可以用于检出限的计算。
4. 计算检出限通过标准偏差的计算,可以得出检出限的计算公式。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685b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0.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是指在仪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可靠地检测到的最低浓度的某种物质。
确定检出限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评估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
确定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可以采用一些常见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1.三倍标准偏差法:该方法最常用于确定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
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一组纯水样品,分别进行多次分析。
(2)计算各次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
(3)将标准偏差乘以3,得到检出限。
3.方法全线性检出限法:该方法适用于线性检测方法,通过浓度与信号值的线性关系,确定检出限。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间隔逐渐递减。
(2)根据标准溶液的测量结果,绘制浓度与信号值的线性关系曲线。
(3)计算最低能可靠检测到的浓度,即曲线与噪声信号的交点。
4.法规定的方法检出限: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对于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进行了规定,可以直接参照法规进行检出限的确定。
确定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分析要求和样品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重复分析:为了确保检出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进行多次分析,计算各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3.质量控制:在进行水质分析时,需进行质量控制,比如运行空白、对照标准等,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技术要求:进行水质分析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技术和实验操作技能,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确定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是保障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在选择方法和确定检出限时需要充分考虑样品特征和分析要求,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国标中的检出限 实验室实际检出限
![国标中的检出限 实验室实际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5ba6f5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d.png)
国标中的检出限实验室实际检出限
国标中的检出限与实验室实际检出限是化学分析领域中非常重
要的概念。
国标中的检出限是指在标准化条件下,仪器和方法能够
检出的最低浓度的物质。
而实验室实际检出限则是指在实际操作中,仪器和方法能够检出的最低浓度的物质。
国标中的检出限通常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和仪器的性能参数计算
得出的,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确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在
实际操作中,实验室实际检出限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样
品的性质、仪器的状况、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因此,实验室实
际检出限往往会高于国标中的检出限。
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通常会进行一系
列的质控和质量保证措施,以确保实际检出限能够满足分析的需求。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验证
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等。
在实际的化学分析工作中,了解国标中的检出限和实验室实际
检出限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措施,才能够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检出限分析报告
![检出限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3ea49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c.png)
检出限分析报告
检出限是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评估实验方法的灵敏度。
检
出限是指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能够被测定方法可靠地检测到的最低浓度。
检出限分析是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自动公式计算得到检出限的数值。
下面
将详细介绍检出限分析报告的内容。
1.试验目的:明确检出限分析的目的,例如确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或
优化实验条件等。
2.材料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并说明实验的
步骤和操作条件。
例如,样品的制备和浓度范围,实验的时间和温度等。
3.检出限计算公式:列出用于计算检出限的公式。
一般而言,常用的
计算公式有信号与噪声比(S/N)法、标准偏差(SD)法、3倍标准偏差法等。
4.数据处理: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包括信号与噪声比的计算、
标准偏差的计算等。
需要说明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算法。
5.检出限结果:将计算得到的检出限数值列入表格或图表中,并注明
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置信水平。
通常情况下,检出限以浓度的单位进行表示。
6.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检出限与实验目的的符合程度。
例如,若计算得到的检出限较高,则需评估实验方法的灵敏度是否满
足要求,并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7.结论:总结检出限分析的结果,明确此次实验的目的是否达到。
若
检出限较高,则需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未来的研究方向。
9.附录:如有需要,可以在检出限分析报告中附上一些额外的资料,例如数据处理的原始数据、仪器校准证书等。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fb8ac2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a.png)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检出限是指在一项分析方法中,能够被方法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它表示了即使在最低检测浓度或含量下,仍然能够显示出信号和噪声之间可区分的差异。
常见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标准偏差法:根据多次测量样品的信号值,通过计算样品信号的标准偏差,来确定检出限。
一般情况下,检出限为3倍标准偏差。
2. 信噪比法:在测量样品信号时,同时测量背景噪声信号,并计算两者的比值。
检出限一般为信噪比达到一定值(如3)时对应的样品信号。
3. 标准加入法:在已知样品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目标物,并测量检测信号。
通过测定标准加入样品和纯溶剂样品的信号差异,来计算检出限。
4. 萃取效率法:将目标物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测量所提取物的信号。
通过确定一定浓度的目标物添加到样品中提取的物质中,来确定检出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采用不同的检出限计算方法,且对于不同的目标物和样品,计算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
因此,在具体的实验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出限计算方法。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0af9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1.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是指在一定的检测条件下,所能检测出来的最低浓度或最低含量。
通常来讲,检出限需要尽可能低,以确保对水样中微量污染物的精确检测。
确定合适的检出限对于水资源的污染监测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
一、检出限的定义检出限是指一种物质能够在水样中存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
通常情况下,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检出限较低,以确保对水质的污染物进行精确的检测。
1、仪器检出限仪器检出限又称仪器底线,是指仪器检测数据在零浓度下出现的误差,通常情况下,仪器检出限越低,检测结果越精确。
2、方法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是指在水样中所用的分析方法所能检出的最低浓度。
通常来讲,该指标是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例如反应环境、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测量仪器的精度及灵敏度等。
3、样品检出限样品检出限是指水样中所需分析的物质的最小浓度,这是在样品前处理、化学反应及分析等方面所产生的误差的总和。
1、连续稀释法在进行连续稀释实验前,需要首先确定初始溶液浓度,然后根据所需检测的参数选择加入适量的水,形成一系列浓度水平。
通过对每个稀释级别的测定,可以推导出最终的检出限。
2、标准加入法标准加入法是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加入定量的标准品,以便从所得数据推导出测定得到的物质在该分析溶液中的浓度。
3、线性插值法线性插值法是通过利用提前提供的每个水平的样品数据和稳定的基线数据,计算出最小浓度或含量。
4、可信区间法可信区间法是利用正常实验误差范围内的数据差异来确定检出限范围。
经过多次测试后,可以通过计算各点数据偏差的平均值来确定可信区间。
四、检测限的应用检出限用于预测目标物质中的最小量,并用于确定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同时可帮助确定质控方案。
准确确定检出限是评估污染物长期浓度趋势、监测环境污染的有效性和评估环境健康风险等方面的前提。
综上所述,检出限是水质分析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必须准确地确定和应用,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浅谈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
![浅谈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e9f64b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1.png)
浅谈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水质分析是指对水样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其组成成分、物理性质和污染程度的过程。
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影响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对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进行浅谈,探究其含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检出限是指可以被可靠检测出来的最小物质浓度。
它是细菌、微量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等物质的检测结果的基础。
通常,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的物质被认为不存在。
因此,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Blank法、t法、F-test法等。
其中,Blank法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利用空白样品的分析结果来确定检出限。
具体来讲,先制备化学纯水或者其他适当的标准品作为空白样品,然后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测定空白样品的平均浓度和标准差,可以计算出检出限的值。
影响检出限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分析仪器的灵敏度、试剂的质量、分析方法的选择、样品的处理过程等等。
一般来讲,分析仪器的灵敏度越高,检出限越低;试剂质量越高,检出限越低;分析方法的选择也会对检出限产生影响,不同的方法其检出限可能存在差异;样品的处理过程也对检出限产生影响。
如在进行水质分析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如过滤、酸化、加热等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影响检出限的大小。
因此,在水质分析中,需要保证样品的处理过程严谨、标准化,才能减小检出限的误差。
除了检出限,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即定量限。
定量限是指可以被准确测定的最小物质浓度。
与检出限不同,定量限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给出一个精确的浓度值。
通常,定量限比检出限更小。
在水质分析中,经常需要分析一些含量非常低的物质,如微量元素和有机物。
这时,检出限成为了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
为了减少检出限的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提高分析仪器的灵敏度,优化分析方法,优化样品处理过程等等。
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保证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6f05717d7fd5360cba1adbb4.png)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第一节:检出限1.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
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
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
则:D = 2N / S式中:N---噪声(mV或A);S---检测器灵敏度;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Dg=2N / Sg, 单位为mg/mlDv=2N / Sv, 单位为ml/mlDt=2N / St, 单位为g/s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
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
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
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4765e5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5.png)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是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常见的两个概念。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测量仪器或方法对其中一待分析物的最低可检测浓度的指标。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仪器检出限(Instrumental Detection Limit,IDL)是指在仪器分析领域中,仪器本身所能检测到的最低浓度或最小信号强度。
仪器检出限与仪器的灵敏度和噪音有关。
一般来说,仪器的灵敏度越高、噪音越低,则仪器的检出限也会越低。
仪器检出限可以用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来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有3倍标准偏差法和信号和噪音比法。
3倍标准偏差法是仪器检出限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测量多个空白样品得到的实验数据来确定的。
首先,测量一系列空白样品,记录每个样品的响应值;然后计算这些响应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最后,将平均值加上3倍的标准偏差作为仪器检出限。
信号和噪音比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仪器检出限计算方法。
它是通过测量包含不同浓度待测物的样品,持续分析样品的信号和背景噪音来确定的。
首先,测量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待测物的样品,记录每个样品的响应值;然后计算每个样品的信噪比,即用样品的响应值除以背景噪音的标准偏差;最后,确定信噪比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求出信噪比为3的浓度。
这个浓度即为仪器检出限。
与仪器检出限相比,分析方法检出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更关注的是分析方法的性能。
分析方法检出限是指利用其中一分析方法来检测待分析物的最低浓度。
它不仅与仪器自身的性能有关,还与样品处理、取样等因素相关。
因此,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常用的方法有标准添加法和基于信号和噪音比的方法。
标准添加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方法。
它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加入未知浓度的样品中,然后测定样品的响应值。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321a3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1.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水质分析是了解水质情况,确保人们饮用水的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其中,检出限是水质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测定仪器对某项测定物质反应能力的一种衡量指标,也是反映分析测量精度、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参考参数。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 检出限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检出限,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某一确定水样中能够检出的最小浓度,也就是测量仪器平均信号值加上3倍噪声的极限。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我们需要掌握几个概念:1. 信号值:在某一浓度下,测量仪器所输出的平均的计算值。
2. 噪声: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背景噪音的存在,这个噪音就是检出限的主要制约因素。
所以我们需要在分析前测定测量仪器的背景信号,将其作为噪声的代表。
测量前,我们不妨进行一些控制,如降低仪器灵敏度、加大量程、避免大气干扰等,以最大程度避免噪音的引入。
3. 检出限: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得到检出限的具体数值,一般一定量法的检出限应在其工作曲线的斜率及RSD(相对标准偏差)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总的来说,检出限反映了分析方法及仪器的灵敏度,因此确定检出限是水质分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乎着整个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检出限的具体计算方法。
(一)百倍标准偏差法百倍标准偏差法是求检出限最为常用而重要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基于正态分布理论,先测定正常水样10-20个每个测定间隔为几小时,得到若干的信号值(S),再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标准偏差(SD),最终用这个标准偏差乘以100来计算出百倍标准偏差。
其中,标准偏差用下面公式求出:$$SD = \sqrt{\frac{\sum_{i=1}^n(S_i-\bar{S})^2}{n-1}}$$其中,$\bar{S}$表示 n 个信号值的平均值,S i 表示第 i 个信号值,n 为信号值个数。
那么测定的检出限就是百倍标准偏差×噪音的均值。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7272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4.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一、引言
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是指能够准确区分水样中目标污染物存在与否的最低浓度。
确定检出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水质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二、检出限的定义及意义
三、检出限的确定方法
检出限的确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仪器方法
仪器方法是确定检出限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给定条件下对标准物质进行不同浓度的测量,确定仪器的最低测量限。
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2. 标准曲线法
标准曲线法是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来确定检出限。
首先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溶液,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制标准曲线,通过计算标准曲线与测定曲线的交点,确定检出限。
该方法适用于有公认标准物质的分析方法。
3. 空白样品法
4. 检出限理论计算法
检出限理论计算法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检出限。
根据样品中的信号噪声比、样品中物质的数量等参数,使用统计学公式计算检出限。
该方法适用于样品中物质的含量相对复杂、无法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的情况。
检出限的准确确定对于水质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 污染物的定量分析
检出限可以提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最低浓度,有助于准确判断污染物的含量并提供合理的治理措施。
2. 水体环境监测
检出限可以作为监测指标,评估水体环境的质量。
3. 水质治理与污染预防
通过检出限的确定,可以为水质治理及污染防治提供合理的依据,帮助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2da0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b.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概述水质分析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水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和适用性。
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代表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一、检出限的概念检出限(detection limit)是指分析方法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浓度的物质的限度。
通常情况下,检出限是指在一定置信度下,能够得到的最低浓度的测定限。
检出限的大小关系到分析方法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对于水质分析来说,检出限一般是非常小的数值,通常以μg/L或ng/L为单位。
检出限的确定对于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方法确定检出限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1.信号与噪声法信号与噪声法是一种常用的确定检出限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信号和噪声进行分析,得出检出限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测定检出限需要进行多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信号与噪声的关系,进而确定检出限的数值。
三、影响因素确定检出限的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对检出限的结果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需要注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影响检出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实验方法对于检出限的确定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实验方法可以得到更低的检出限。
2.设备设施实验设备和设施的质量和性能也会对检出限产生影响。
高质量的设备设施通常能够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从而确定更低的检出限。
3.实验环境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对检出限产生影响。
通常来说,较稳定和适宜的实验环境可以得到更可靠的检出限结果。
四、应用意义检出限在水质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它直接影响了分析方法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因此在实际的水质分析工作中应该重视检出限的确定,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完整版)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
![(完整版)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b99c6c50e2524de4187e58.png)
1. 关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 )的定义: 在样品中能检出的被测组分的最低浓度(量)称为检测限,即产生信号(峰高)为基线噪音标准差k倍时的样品浓度,一般为信噪比(S/N)2:1 或3:1 时的浓度,对其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没有确定的要求。
目前,一般将检测限定义为信噪比(S/N)3:1 时的浓度。
2. 计算公式为:D=3N/S (1)式中:N――噪音;S ――检测器灵敏度;D一一检测限而灵敏度的计算公式为:S=I/Q (2 )式中:S――灵敏度;I ――信号响应值;Q进样量将式(1)和式(2)合并,得到下式:D=3NX Q/I (3)式中:Q进样量;N噪音;I ――信号响应值。
I/N即为该进样量下的信噪比(S/N),该信噪比可通过工作站对图谱进行自动分析获得,一般的色谱或质谱工作站都可进行信噪比分析计算。
这样检测限的计算方法就变得非常方便了。
3. 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检出限有2 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进样瓶中样品检测限,一种是针对原始样品的方法检出限。
1)对第一种检测限,只要知道进样量和信噪比即可计算。
如进样瓶中样品浓度为1 mg/L, 在此浓度下的信噪比为300(由工作站分析获得),则其检测限为:D = (3X 1 mg L-1 ) /300 = 0.01 mg/L 。
也可用绝对进样量表示,若进样体积为10 ul ,则其检测限为:D = 3 X(1 mgL-1 X 10 ul ) /300 = 0.1 ng 。
2)对第二种表示方法,需同时考虑原始样品的取样量和提取样品的定容体积。
仍按前述样品计算,若取样量为5 克,最后定容体积为5 mL,则方法检测限为:D = 0.01 mgL-1 X 5 mL/5 g = 0.01 mg/kg 。
即当原始样品中待检物质的浓度为0.01mg/kg时,若取样量为5g,样品经前处理后定容体积为5mL时,进样瓶中样品的浓度可达0.01mg/L(假定回收率为100%) , 此时,在其它给定的分析条件下,能产生3 倍噪声强度的信号。
检出限nd和l的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检出限nd和l的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d7a51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f.png)
检出限nd和l的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分析中,检测方法的精确度和灵敏度是评估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检出限(nd)和检测限(l)是常用的指标,用于评估检测方法对于目标物质的最低可检测浓度。
本文旨在探讨nd和l的标准,即如何确定和计算这两个指标,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和讨论nd的标准。
首先我们将介绍nd 的定义和背景,了解它在实验室分析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介绍不同计算方法和公式,这些方法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nd的值。
通过对这些计算方法和公式的介绍,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如何根据特定实验条件和检测方法的要求确定nd的标准。
接下来,在第三章中,我们将专注于l的标准。
我们将解释l的定义和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在实验室分析中的意义。
类似于nd,我们还将介绍计算l的方法和公式。
通过这些方法和公式的讨论,我们将明确如何根据实验要求和检测方法的特性确定l的标准。
最后,在第四章中,我们将总结nd和l的标准要点。
通过对全文的回顾,我们将强调这两个指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nd和l 的标准,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分析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然后,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讨论检出限nd的标准和检出限l的标准。
每个章节将包含定义和背景的介绍以及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详细说明。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nd和l的标准要点。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nd和l的标准。
读者可以从引言部分了解到文章背景和目的,然后通过正文部分的详细讨论和分析来掌握nd和l的标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读者将对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
![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6661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检出限的详细计算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是指用分析方法检测样品中存在的目标物质的最低浓度。
在许多领域中,如环境监测、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等,检出限是决定分析方法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准确计算检出限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检出限计算方法。
1. 标准偏差法(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标准偏差法是计算检出限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重复测量的数据集,假设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计算过程如下:-收集一组至少10个或更多的空白样品测量值。
-对这些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X)和标准偏差(SD)。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为LOD=X+3SD。
-在样品分析过程中,如果测量值低于LOD,可以认为目标物质不能被检测出。
2. 信号噪声法(Signal-to-Noise Method)信号噪声法是一种计算检出限的常用方法,不需要基于多个空白样品的测量。
该方法通过分析信号与噪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检出限。
计算过程如下:-选择一个代表噪声的信号区域,记录在无目标物质存在的条件下信号的峰值(SN0)和标准偏差(SD0)。
-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测量的峰值信号(SN1)与SD0进行比较。
-如果SN1大于3倍的SD0,则可以认为目标物质被检测出。
3. 不确定度法(Uncertainty Method)不确定度法是一种更全面、更复杂的计算检出限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计算过程如下:-收集一组至少10个或更多的空白样品测量值,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根据不确定度的理论,计算所有可能误差的组合,计算总不确定度。
-检出限的计算公式为LOD=X+k∗u,其中k是根据置信概率确定的参数,u是总不确定度。
-基于置信概率和分析要求,选择适当的k值。
除了上述常用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信号降低法、库夫曼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目的等因素。
化学分析中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及其确定方法
![化学分析中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及其确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b08e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c.png)
化学分析中检出限定量限报告限及其确定方法一、检出限(Detection Limit)检出限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区分被测物质存在与否的最低浓度。
通常情况下,检出限是以信号与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大于一些预定值为标准确定的。
常见的预定值有3倍标准偏差(3σ)和信号与噪声比为2的情况下的最低浓度。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最低浓度样品的多次测定,测定n个数据,计算平均值(X)和标准偏差(S)。
2.计算检出限为3倍标准偏差(3S)或信号与噪声比为2情况下的浓度,即检出限=3S或检出限=2S。
检出限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最小浓度法、空白法和加标法。
最小浓度法是将待测样品与含有不同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曲线的截断点或者半定量标准品曲线的所对应的浓度来确定检出限。
空白法是测定未受污染的样品,多次进行测定并计算平均值及标准偏差。
检出限为平均值加上3倍标准偏差。
加标法是向未受污染的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待测物质,通过比较加标后的样品与未加标的样品的测定值差异来计算检出限。
二、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定量限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准确测定被测物质存在与否以及其浓度的最低限度。
与检出限相比,定量限要求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定量限的计算方法与检出限类似,通常为检出限的2到5倍。
定量限的确定方法与检出限相同。
三、报告限(Reporting Limit)报告限是指分析结果可靠地报告的最低浓度。
在实际分析中,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常仅在超过报告限的范围内进行测定和报告。
报告限的确定方法一般为定量限的2到10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化学分析中,检出限、定量限和报告限的确定非常重要。
它们能够反映出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于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分析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检出限、定量限和报告限,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满足具体需求。
同时,在分析结果报告中,应注明使用的检出限、定量限和报告限,以提供给用户正确的解读和判断依据。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3753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4.png)
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及其确定方法分析水质分析是环境监测领域中的重要工作,通过对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检测分析,可以评估水质的优劣、了解水体污染状况,为保护水资源、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而在水质分析过程中,检出限的确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水质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水质分析中的检出限的概念、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检出限的概念检出限,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水质分析实验中,可以检出的最低浓度限值。
当水样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低于这个限值时,就不能再准确地检测到了。
此时我们只能简单地判断为“未检出”。
检出限被认为是水质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水质分析中,检出限通常是由水样前处理步骤及检测仪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决定的。
而确定检出限的目的就是均衡实验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确保水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确定检出限的方法和标准将直接影响到水质分析工作的质量和可信度。
二、检出限的确定方法在水质分析实验中,确定检出限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污染物和检测标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检出限确定方法:1. 方法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是指根据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来确定的检出限值。
通常情况下,检出限是通过对多个合格标准样品进行多次检测,然后根据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计算得出的。
方法检出限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标准样品检测、重复检测、标准差计算等步骤。
这种方法确定的检出限与具体的检测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适用于大多数具体的检测项目。
3. 经验性检出限经验性检出限是通过实验经验来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经验性检出限是通过对多次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确定的。
这种方法并不依赖于具体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规格,主要是根据实验经验来确定的。
经验性检出限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考虑到实验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因素等来确定的。
这种方法确定的检出限可能会偏大或偏小,适用于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恶劣或实验经验比较丰富的情况。
检出限的5种确定方法
![检出限的5种确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bcd59d10740be1e640e9a9a.png)
(公式3)
式中:vA——方差较大批次的自由度,nA-1;
vB——方差较小批次的自由度,nB-1;
Sp——组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准偏差;
——自由度为vA+vB,置信度为99%时的t分布。自由度为12时,t为2.681。
2、第二法:分光光度法
可以用第一法中的一般确定方法计算方法检出限。在没有前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扣除空白值后的与 0.01 吸光度相对应的浓度值作为检出限,按公式4进行计算。
如果空白试验的测定值过高,或变动较大时,无法计算检出限。因此,本方法计算的检出限以下述条件为前提:任意测定值之间可允许的差异范围为“空白试验测定值的均值±估计检出限的1/2”以内。
1.2空白试验中未检测出目标物质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对浓度值或含量为估计方法检出限值2~5倍的样品进行n(n ≥7)次平行测定。计算 n 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公式2和公式3计算方法检出限。
1、第一法:方法检出限的一般确定方法
1.1空白试验中检测出目标物质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重复 n ( n ≥7)次空白试验,将各测定结果换算为样品中的浓度或含量,计算 n 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公式(A.1)计算方法检出限。
MDL= t (n−1,0.99)× S (公式1)
式中:
MDL ——方法检出限;
V1——被测组分的取样体积,ml;
M1——被测项目的摩尔质量,g/mol;
k ——当为一次滴定时,k=1;当为反滴定或间接滴定时,k=2。
4、第四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当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且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即为该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
![仪器检出限和分析方法检出限](https://img.taocdn.com/s3/m/6f05717d7fd5360cba1adbb4.png)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第一节:检出限1.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
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
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
则:D = 2N / S式中:N---噪声(mV或A);S---检测器灵敏度;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Dg=2N / Sg, 单位为mg/mlDv=2N / Sv, 单位为ml/mlDt=2N / St, 单位为g/s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
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
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
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是仪器检出限:用空白溶液测背景信号,重复最好20次,求其标准偏差,乘以3后换算成浓度就是仪器的检出限。
方法检出限要利用仪器检出限,所以要先知道仪器检出限,再按照方法反算成已知样品中的被测物的浓度。
用18兆欧的高纯水配成样品空白的水溶液,重复测定,求出标准偏差,然后算出检出限,进而根据样品的处理过程求出方法的检出限。
检出限、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及分析空白第一节:检出限1.检出限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了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外,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及噪声水平有关。
在灵敏度计算中没有明确噪声的大小,因而操作者可以将检测器的输出信号,通过放大器放到足够大,从而使灵敏度相当高。
显然这是不妥的,必须考虑噪声这一参数,将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单位体积载气或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的组分量称为检出限。
则:D = 2N / S式中:N---噪声(mV或A);S---检测器灵敏度;D---检出限,其单位随S不同也有三种:Dg=2N / Sg, 单位为mg/mlDv=2N / Sv, 单位为ml/mlDt=2N / St, 单位为g/s有时也用最小检测量(MDA)或最小检测浓度(MDC)作为检测限。
它们分别是产生两倍噪声信号时,进入检测器的物质量(g)或浓度(mg/ml)。
不少高灵敏度检测器,如FID、NPD、ECD等往往用检出限表示检测器的性能。
灵敏度和检出限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示检测器对测定物质敏感程度的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低,说明检测器性能越好。
从而可见,测量方法的检出限于分析空白值、精密度、灵敏度密切相关。
他是分析方法的一个综合性的重要计量参数。
2. 检出限的计算方法1)在《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即为检出限(D.L)。
这里的零浓度样品是不含待测物质的样品。
D.L = 4.6σ式中:σ—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重复测定20次以上)。
2)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D.L作如下规定。
在与分析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做不加入被测组分的重复测定(即空白试验),测定次数尽可能多(试验次数至少为20次)。
算出空白观测值的平均值X b和标准偏差S b。
在一定置信概率下,被检出的最小测量值X L以下式确定:X L= X b+ K’S b式中:X b——空白多次测得信号的平均值;S b ——空白多次测得信息的标准偏差;K’——根据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
与X L-X b (即K’ S b)相应的浓度或量即为检出限:D.L = X L- X b/ K = k’S b/ K式中:k ——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
为了评估X b和S b,实验次数必须至少20次。
1975年,IUPAC建议对光谱化学分析法取k’=3。
由于低浓度水平的测量误差可能不遵从正态分布,且空白的测定次数有限,因而与k’=3相应的置信水平大约为90%。
此外,尚有将K’取为4、4.6、5及6的建议。
3)美国EPASW-846中规定方法检出限:MDL=3.143δ(δ重复测定7次)4)在某些分光光度法中,以扣除空白值后的与0.01吸光度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出限。
5)气相色谱分析的最小检测量系指检测器恰能产生与噪声相区别的响应信号时所需进入色谱柱的物质的最小量,一般认为恰能辨别的响应信号,最小应为噪声的两倍。
最小检测浓度系指最小检测量与进样量(体积)之比。
6)某些离子选择电极法规定:当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且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及为该离子选择电极法的检出限。
光度分析中,虽然吸光度最小测读值为0.001,灵敏度也以A=0.001所相应的被测物浓度表示,但实际上惯常以A=0.05相应的被测物浓度作为有充分置信度的测定限,即最小能够可靠测定的浓度。
这是因为,在吸光度A接近零的情况下,测定值与真实值之比即相对误差趋向无限大。
其次,由于比色皿的成对性不易做到完全匹配,尤其是使用已久的比色皿的成对性不易保证,因此吸光度很小的测量值在不同操作者、不同试验室之间常会不一致,除非操作者很有经验,十分注意比色皿成对性对测量的影响,并在每次测量时予以试验校正。
第二节测定限测定限为定量范围的两端,分为测定上限与测定下限。
1.测定下限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下限。
测定下限反映出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低浓度水平待测物质的极限可能性。
在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他受精密度要求的限制(精密度通常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越高,测定下限高于检出限越多。
美国EPASW-846中规定4MDL为定量下限(RQL),即4倍检出限浓度作为测定下限,其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约为10%。
日本JIS规定定量下限为10倍的MDL。
2.测定上限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上限。
对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特定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不同,测定上限也将不同。
测定限对于定量分析,进一步计算才能得到与分析物有关的值(例如,各个结果的平均值)。
因此,条件更加苛刻,所以测定限总是高于检出限。
3.检测限有三种常用的表示方式(1)仪器检测下限可检测仪器的最小讯号,通常用信噪比来表示,当信号与噪声之比大于等于3时,相当于信号强度的试样浓度,定义为仪器检测下限。
(2)方法检测下限即某方法可检测的最低浓度。
通常用低浓度曲线外推法可求的方法检测下限。
(3)样品检测下限即相对于空白可检测的样品最小含量。
样品检测下限定义为:其信号等于测量空白溶液的信号的标准偏差的3倍时的浓度。
检测下限是选择分析方法的重要因素。
样品检测下限不仅与方法检测下限有关,而且与空白样品中空白含量以及空白波动情况有关。
只有当空白含量为零时,样品检测下限等于方法检测下限。
然而,空白含量往往不等于零,空白大小受环境对样品的污染,试剂纯度、水质纯度、容器的质地及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由外推法可求得方法检测下限可能很低,但由于空白含量的存在,以及空白含量的波动,样品检测下限可能要比方法检测下限大得多。
从实用中考虑,样品检测下限较为有用和切合实际。
第三节最佳测定范围1.最佳测定范围(也称有效测定范围)。
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测定下限至测定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
在此范围内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
最佳测定范围应小于方法的适应范围。
对测量结果的精密度(通常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要求越高,相应的最佳测定范围越小。
适用范围分析方法特性关系图2.方法的线性范围方法的线性范围是指信号与样品浓度呈线性的工作曲线直线部分。
通常把相当于10倍空白的标准偏差相应的浓度定为方法的线性范围的定量检测下限。
取工作曲线中高浓度时,弯曲处作为方法的线性范围的定量检测上限。
好的分析方法要有宽的线性范围。
有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只有一个数量级,有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可达5~6个数量级。
同一分析方法可用常量、微量、痕量的物质分析。
第四节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包括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前者用标准溶液系列直接测量,没有经过预处理过程,这对于样品往往造成较大误差;而后者所使用的标准溶液经过了与样品相同的消解、净化、测量等全过程。
凡应用校准曲线的分析方法,都是在样品测得信号值后,从校准曲线上查得其含量(或浓度)。
因此,绘制准确的校准曲线,直接影响到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否。
此外,校准曲线也确定了方法的测定范围。
1.校准曲线的绘制用一系列被测物标准溶液,按照标准方法规定的步骤,将被测物转变为有色溶液。
制备好的标准系列和空白,在方法选定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已被测物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
1)对标准系列,溶液以纯溶剂为参比进行测量后,应先作空白校正,然后绘制标准曲线;2)标准溶液一般可直接测定,但如试样的预处理较复杂致使污染或损失不可忽略时,应和试样同样处理后再测定。
3)校准曲线的斜率常随环境温度、试剂批号和贮存时间等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
因此,在测定试样的同时,绘制校准曲线最为理想,否则应在测定试样的同时,平行测定零浓度和中等浓度标准溶液各两份,取均值相减后与原校准曲线上的相应点核对,其相对差值根据方法精密度不得大于5%~10%,否则应重新绘制校准曲线。
2. 校准曲线的检验1)线性检验: 即检验校准曲线的精密度。
对于以4~6个浓度单位所获得的测量信号值绘制的校准曲线,分光光度法一般要求其相关系数| r | ≥0.9990,否则应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重新绘制合格的校准曲线。
2)截距检验:即检验校准曲线的准确度,在线性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 y= a+bx ,然后将所得截距a与0作t检验,当取95%置信水平,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时,a可做0处理,方程简化为y= bx,移项得x=y/b。
在线性范围内,可代替查阅校准曲线,直接将样品测量信号值经空白校正后,计算出试样浓度。
当a与0有显著性差异时,表示校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准确度不高,应找出原因予以校正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并经线性检验合格。
在计算回归方程,经截距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
回归方程如不经上述检验和处理,就直接投入使用,必将给测定结果引入差值相当于解决a的系统误差。
3) 斜率检验: 即检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灵敏度是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在完全相同的分析条件下,仅由于操作中的随机误差导致的斜率变化不应超出一定的允许范围,此范围因分析方法的精度不同而异。
例如,一般而言,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要求其相对差值小于5%,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则要求其相对差值小于10%等等。
3. 校准曲线的控制被测物转变为有色溶液的反应称为显色反应或发色反应。
显色反应的介质PH条件、显色剂用量、显色反应的时间和温度、为消除共存物干扰而加入的掩蔽剂、甚至加试剂的顺序,都要按照方法步骤的要求执行。
有时,标准系列虽然不像实际试样那样组成复杂,但仍要求与试样进行同样的处理步骤,以便控制校准曲线上的数据点的空白、回收率等因素。
建立校准曲线时,测量吸光度的参比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方法用纯溶剂作参比,两个比色皿都放溶剂时,“样品比色皿”的吸光度测定值为比色皿成对性校正值,此后所有样品吸光度测定值都须扣除此值,进行校正。
然后,以纯溶剂为参比,测定空白及标准系列的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
第二种方法直接用空白为参比。
当两个比色皿都放空白时,测定比色皿成对性校正值,然后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绘制校准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