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1、简述春秋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2)官府控制的典籍散落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材。(3)掌握一定文化的人员流落到民间为私学提供了师资。(4)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使私学产生成为可能。
2、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主要是什么?
(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
3、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为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4、简述孔子在中国教育上的贡献。
(1)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有助于教育普及。(2)编订六经,成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教科书,影响深远。(3)创立教学原则,并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4)重视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提出了独到的见解。(5)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师生关系的典范,不愧为万世师表。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孟子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他认为读书是有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第二,专心有恒。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第三,启发引导。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第四,循序渐进。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汉代教育有哪些影响?答:第一,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自此以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第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儒经得到了极大的尊崇,儒家五经占据了博士官学的全部为止,遂压倒一切学科,成为
主体教学内容。第三,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总的看来,独尊儒术使教育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使儒学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都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尽管受客观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条件所限,汉代教育活动尚不可能完全达到儒家理想的目标和实施层面,但毕竟基本尚符合儒家建构的模式,并以此全方位地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走向,其作用是及其深远的。
7、简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动荡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秩序,使乡举里选很难进行。2)门阀士族的形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3)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的出现。
8、柳宗元师道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柳宗元对师道问题,发表了不少议论。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提倡的师道,也认为师道是很重要的,不重师道,道就容易被抛弃;道存,即使奴仆和乞丐也可以和他交朋友;道不存,即使公侯也不必理睬他们。
另一方面,他对教师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师是不易求得的,他多次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他不愿任师之名,这可以说是谦虚,也可以说是把师道看得特别重。他力避为师之名,主张“交以为师”。以师为友,把师生关系变为师友关系,要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能两全,又有两利,既体现对师生关系的辨证思想,也含有民主平等因素。
9韩愈教师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师思想主要包括a、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与古文,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 b、教师的标准: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分别是:(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11试述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及办学特色。
原因:唐末五代时期的动乱
,使学校废弛;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以上加上4分,加上适当的论述2分)
特色:书院即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到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以上6分)
12、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有何共同特点?
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家都有如下的教育思想: 第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第二,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第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第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五,提出了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13简述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天津武备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广州同文馆,广州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8所以上。
14、百日维新”中有哪些教育改革,你如何评价百日维新?改革内容:(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4)派人出国留学(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评价:维新变法因为改革者自身的原因失败了,但从教育改革措施来看,他们是要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发展普通中学、小学,要发展普及初等教育。他们是要把中国封建的传统教育引向近代教育发展的轨道。但是他们的改革十分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也没有力量区推行这些良好的主张,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其影响是无法切断的,在维新浪潮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已走上末路,建立新设学堂称为不可阻挡之势,西方知识在课程中逐步确定并不断扩大范围,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产生做了舆论准备,打下了实践的基础。
15、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
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16、简述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国家教育思潮,无政府主义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三民主义教育思潮,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等8种以上。
17、简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
英华书院,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岭南大学,华中大学,协和医学院,宁波女塾,马礼逊学堂等8所以上。
18、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②实利主义者,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化学、手工、博物等。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③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是德育,他认为德育就是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也只能助其为恶。④世界观教育,是属于实体世界的“超轶乎政治”的教育⑤美育,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他认为美育有特殊的意义,他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
19、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内容及对当今高教改革的借鉴意义。(1)改革内容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砥砺德行,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所。(3分)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1分)
(2)借鉴:(结合上述改革内容,谈对当今高教改革影响,自由发挥)
“
20、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与评价
特点:第一: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制,是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第二:缩短了初等教育年限儿趋向合理。第三:新学制加强了中等教育第四:在高等教育改革阶段,一是取消了大学预科,二是大学采用选科制,适应了学生个性的需要第五:兼顾了升学与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六:在师范教育上的改革,一是师范教育类型增多,二是
程度相应提高。第七,女子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第八,在课程改革上,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中学加强了人文科学和理科的课程。
评价: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可以看成是前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它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式的成果。
21、通过历代文教政策的发展演变,分析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文教政策内容;
① 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
② 秦朝,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③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 隋唐,尊崇儒术兼重佛道。
⑤ 两宋,重文抑武的文教政策。
⑥ 明清,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文字狱盛行。
⑦ 近代,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
⑧ 清末,学部制定的十字教育宗旨。
⑨ 民初,教育部制定的四育的文教政策。
⑩ 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方针。
?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2)关系,政治决定教育,教育为政治服务。(结合上述文教政策展开论述)
22、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改造旧教育的武器。(2)生活即教育是它的本体论,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3)社会即学校是它的范围论,整个社会就是大学校,教育无处不在。(4)教学做合一是它的教学方法论,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劳力上劳心。
23、.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1)新政中教育改革内容废除科举制度,为新教育发展扫除障碍;制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制定颁布壬寅学制;制定颁行癸卯学制;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学部、提学使司、劝学所近代教育行政体系。
(2)影响(①指明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方向。②把中国教育推上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③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框架和基础。
24、论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要点:正面的影响:其一,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其二,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其三,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其四,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
反面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缺点和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
个方面。(1)使学校教学工作也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育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2)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的读书目的与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地影响了一般读书人的思想。(3)科举考试录取标准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的现状严重地腐蚀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这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25、评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其次,生活教育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适合中国社会教育的理论。 再次,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理论上有不少创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免也有一些思想局限或不足。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珍惜和汲取的教育理论。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
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
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1)书同文(2)行同轮(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德教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③“必仁且智”。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
)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 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3)容纳各种实学。(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1、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为主的;(即以学习“经世致用”这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学院,如颜无主持的漳南学院)(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
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哲学思想)(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关于教育目标)(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关于教学内容)(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评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关于学校职能)
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
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倡导出国留学。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
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3)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了学制的灵活性。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取消了大学预科。
1、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的整理。(1)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变了1922年的综合中学制。(2)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职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3)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和1922年的分科制高中的普通科相比,基础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职业准备的课程基本上被删去。
2、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
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
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 (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3、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创立新型的教育体制(3)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4)办学途径多样化。(5)改革教学制度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