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1)

合集下载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2018届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2018届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每题3分,共75分)1. 中国古代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

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是时势发展的必然。

“铸刑书”的出现表明A.礼乐文化秩序不复存在B.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C.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2. 汉高祖时“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时继续实行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贵族化趋向的发展B.达到强干弱枝的统治效果C.缓和郡国与朝廷的矛盾D.倚重于豪富家族维系政权3. 读下面材料。

据上述考古发现,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A.冶铁业较秦代有了更大发展B.冶铁生产技术研究具有依据C.冶铁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D.在炉料中加入石灰石作熔剂4.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并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5. 下面所示的是1842年清政府审讯英俘时所问的问题。

上述问题反映出清政府A.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B.开始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C.急欲通向师夷长技之路D.背离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6. 19世纪80年代,江苏松江“洋布充斥,而女红之利减矣”;19世纪90年代,四川北部“几乎每个农家都有一架织布机,用印度棉纱织成的布很像土布,虽然粗些,但结实耐用。

对这种布的需求也很大”。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各地手工棉织业受到严重破坏 B.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C.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相对缓慢D.进口洋布的销售市场逐渐萎缩7. 19世纪90年代,《申报》刊文:“一衣服也,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B.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故A项符合要求,排除BCD。

故选A。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B本题熬成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亚洲、俄国和日本。

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机器。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 “理性”的时代B. “工业”的时代C. “探索”的时代D. “冷战”的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十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十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十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25.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 )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26.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C.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27.在美国主导下的所谓“南海仲裁”出台之后,中国政府再次阐明了非常明确的态度,不接受、不承认。

但同时强调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该材料反映了( )A.国际法已成为美国推行对外扩张的工具B.中国政府对国际法的蔑视,注重维护自己核心利益C.南海仲裁是西方大国试图通过国际法公平解决主权争}义的尝试D.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对话代替对抗解决国际争端28.《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现代史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1-20每题3分,21-23每题1分,共63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可以提出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2.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

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3.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这表明A.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B.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D. 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4.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 D.注重经济立法5.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第 2 页第 3 页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

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

这说明A.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B.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C.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10.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

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含解析)

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含解析)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根据“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根据“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
【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从而“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改革实践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河北省辛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历史试卷

河北省辛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历史试卷

河北省辛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 1 . 西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

这一变化A.动摇了诸侯统治B.体现了社会转型C.根源于各国争霸D.形成了重儒传统(★★) 2 .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体现了孟子A.重视人才选拔B.主张主权在民C.宣扬兼爱尚贤D.倡导道法自然(★★) 3 . 老子认为:“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A.贯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B.倡导礼制顺其自然C.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以民为本反对战争(★★) 4 .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全面继承了周王朝敬德、保民、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汉武帝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表明A.周代文化决定了汉代文化制度的选择B.儒家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C.从周至汉儒学始终作为官方正统思想D.汉武帝推崇周代制度采纳了儒家学说(★★) 5 .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可看作是儒家士大夫与君王为开启政治合作而进行的一场对话。

“以君随天”和“屈君而伸天”是一个重要内容。

下列事件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是汉武帝A.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B.北伐匈奴向外扩张C.发布罪己诏反思政策过失D.兴建太学培养人才(★★★★) 6 . 宋代儒学思想家程颢和程颐依据理气关系发展了关于宇宙运行的理论,他们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又解释了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

据此可知,二程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源B.人必须努力发明本心C.气是世界的本源D.人应该积极格物致知(★★★★) 7 . 明朝时,有个官员告诉王阳明,说他忙于公务而无暇学习,王阳明则说,没有必要放弃公务,“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Word版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Word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2018届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1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2018届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1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每题3分,共75分)1.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

这表明西周时期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B.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2. 在原始时代,人是非劳动不能生存的,若不联合,其劳动将归于无效。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状况不再出现。

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出现B.铁犁牛耕的发展C.奴隶制度的崩溃D.井田制度的瓦解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王嬴政开创了郡县制度B.秦始皇对待属下刻薄寡恩C.秦废分封有利于中央集权D.秦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分封4.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这说明A.汉儒完全背离了孔孟之道B.汉朝政府企图用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C.外儒内法的格局最终形成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5. 隋唐时期,洪州胡氏本家贫,其后“家稍充给,农桑营赡,力渐丰足”,令“子以船载麦,泝流诣州市”。

这说明在当时A.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较普遍B.农民出售部分农副产品C.民众生活与市场的联系密切D.商业经济活动趋于繁荣6. 初唐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巩固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所以儒家思想在初唐时期占有主导性地位,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否定中和之美B.追求平衡和秩序之美C.追求浪漫情致D.崇尚自然而忽视规范7.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各阶层都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

一方面,重用官吏,迅速提拔官吏;另一方面,对官员的控制非常严厉,官吏们稍不留心,就可能遭到言官的弹劾而被贬官、免职。

这说明宋代A.监察制度趋于成熟B.经济发展促进了阶层分化C.君主专制日益强化D.制度设计推动了阶层流动8. 商业上,到明代还主要是使用奴仆。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二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二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每题3分,共81分)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

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

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化B.体制尚未健全C.地方相对独立D.君主专制出现2.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5.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 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6.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7.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四 含答案 精品

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四 含答案 精品

高考模拟试题241.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小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2.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3.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4. 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5. 19吐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会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6.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 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7.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r外交关系。

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8.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

2018级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带答案

2018级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带答案

2018级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带答案第一篇:2018级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带答案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

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

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1.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

这些规定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2.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尽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3.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4. 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

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

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异族聚居地区,对异族群体进行管理。

这一变化旨在A.建立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强化贵族的政治特权C.推动族群的交流与融合D.巩固西周的统治秩序5. 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

该表反映出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6. 周平王东迁后,“妾如后”“庶如嫡”“臣擅命”“都如国”,此四事在王室和诸侯国中屡屡发生,引发了诸多政治动乱。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礼乐崩坏扩大贫富差距B.土地资源日益集中C.宗法破坏加速社会转型D.等级制度彻底瓦解7. 汉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把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使得诸侯、豪强、大商人“訾至巨万”,以至于出现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的现象。

这一现象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C.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强大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1)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检测: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1)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每题2分,共70分)1.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华夷观丝毫未改变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2.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

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A. 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3.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A. 扩大了美日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5.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提到,马嘉里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十九201908260237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十九201908260237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十九201908260237河北省辛集中学xx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九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计48分)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2.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

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

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3.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 )A.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5.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出现6.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7.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一在官,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最新 【历史】山东省育才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

最新 【历史】山东省育才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质检考

2018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2.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3.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B.西汉 C.唐朝 D.明朝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5.《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6.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B.3个C.2.5个D.0.55个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8.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第1页(共8页)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9.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河北省石家庄市育才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育才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育才中学2018年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越王勾践曾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秦国则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中国古代政府推行早婚、析户的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繁殖人口 B.发展生产 C.增加赋税 D.巩固统治参考答案:D2.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参考答案:A3.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A. 长袍马褂B. 西装C. 中山装D. 列宁装参考答案:C4.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卢沟桥事变爆发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参考答案:A5.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A.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B.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参考答案:A【详解】我们停止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并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与美国发表建交公报,这些表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务实的调整,外交受到意识形态束缚逐渐减少,故选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材料反映的是78年7月10月之间的事情,排除B;中国是否对其他国家进行无偿援助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并非从此废止,排除C;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排除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测试卷高三历史卷Ⅰ单选题部分(每题2分,共70分)1.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华夷观丝毫未改变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2.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

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A. 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3.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A. 扩大了美日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5.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提到,马嘉里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

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7. 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8.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该政策有助于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9. 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10.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

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

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藉社会声望。

这可以佐证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11.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12. 从1849年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

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14.“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15.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此人主要强调的是A.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B. 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C. 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D. 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D.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17. 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 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D. 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18.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A. 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 列强放松了对华资本输出C.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19.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

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她所阅读的书是《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A.上海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B.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的社会观念D.新式学堂学习内容的变化20.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

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1.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22. 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

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

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

材料表明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3.“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24.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 缺少近代化色彩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 不够系统和完善D. 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25. 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士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

这反映出A.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B.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C.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D.清廷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26.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近代中国工业兴起于南方C.近代新兴力量南方多于北方 D.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差异27. 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这表明文祥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28.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A. 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B. 反对完全照搬西学C. 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D. 要求大力兴办学校29. 严复指出,这种“保商之政”,对于国家工商业的发展,“名曰保之,实则困之,虽有一时一家之获,而一国长久之利,所失滋多”,只有“翕然反之”,才能使“主客交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