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计算公式:。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运输中单位。
Ⅱ变速运动:A、定义: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m 1m= dm 1dm= cm 1cm= mm1mm= m 1m= μm 1m= nm 1μm= nm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的直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 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 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方法(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什么是运动1.物体变化位置的过程2.运动的本质是相对的3.参照系的选择二、运动的描述1.位移2.速度3.加速度4.匀速直线运动5.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力的大小一、什么是力1.力的基本概念2.测量力的大小3.力和物体的接触与否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平行四边形法则与速度的关系3.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三章力的效果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惯性的概念3.参照系与惯性4.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2.力和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三、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物体的运动状态第四章力的性质一、力的方向1.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2.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方向问题3.斜面上物体的运动4. 挠度与伸展长度二、力的种类1.重力2.弹力3.摩擦力4.浮力5.弯曲力6.张力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3.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内容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3. 牛顿第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关系第六章功和功率一、功1.功的概念和计算2.力的方向与功的正负3.功与势能的关系4.功与机械能的转化二、功率1.功率的概念和计算2.功率的物理意义3.功率与能量的关系第七章弹簧力一、弹簧的伸长和缩短1.胡克定律2.损失的弹性力3.用弹簧测力二、形状和位移的关系1.悬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2.曲线形状的变化第八章静电力和静电场一、静电现象1.电荷的两种状态2.静电感应3.避雷针的原理二、静电场1.电场强度2.电势能和电势差3.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第九章电流和电阻一、电路1.电路的基本概念2.串联和并联电路二、电流和电流强度1.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流强度的计算三、电阻1.电阻的基本概念2.电阻的系列和并联3.电阻和电路的功率以上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且可以通过这门学科更好地理解世界。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是学习者前往更高阶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
下面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
一、物理基础知识
1.物理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国际单位制
3.测量中的误差和精度
4.数据的处理
二、机械运动
1.速度、加速度和运动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等加速度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3.牛顿运动定律和相互作用
4.摩擦、将要倾覆和固定轴的情况下,物体如何保持平衡
5.简单机械、机械效率和功
三、热学知识
1.温度和热量的测量
2.相变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描述理想气体变化的知识
四、光学知识
1.光、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
2.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3.光的成像
4.色散和光的干涉
5.单一光源的衍射和多个光源干涉的现象
五、电学知识
1.带电物质、电场和电场力
2.环路定律和欧姆定律
3.电功和电功率
4.串联和并联回路
5.简易电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全部知识点,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
些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些知识承载着以后的物理学习。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始终保持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必备1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xxx、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xxx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3.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5.影响蒸发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6.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xxx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xxx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5.吸热与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xxx、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
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
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xxx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电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历史与希望1. 古代电学的探索2. 电学的应用领域3. 电学的发展前景第二节基本概念1. 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 电子和离子3. 电荷的守恒定律第三节电路1.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2. 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3. 戴维南和伏安定律第四节电阻和电功率1. 电阻的性质和特点2. 电阻和导体的区别3. 电功率的计算第五节原子结构和导电性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的导电性3. 导体中电荷的移动原理第二章电路中的电学元件第一节电流表和电压表1. 电流表的工作原理2. 电流表的使用方法3. 电压表的工作原理第二节电阻器和电源1. 固定电阻器和可变电阻器的特点2. 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3. 不同类型电源的特点和用途第三节开关和导线1. 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作用2. 导线的导电性和电阻特点3. 电路中的串联导线和并联导线第三章电流与电阻的探究第一节电流的影响因素1. 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2. 电源电压和电阻大小对电流的影响3. 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电阻与电流的关系1. 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其含义2. 电阻率和电阻的关系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计算第三节发热和热效应1. 电能的转化与发热2. 热效应的计算3. 发热和热效应的应用第四章电能的转化与运用第一节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化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电动机的种类和应用3. 电动机效率的计算第二节电能到热能的转化1. 电热器的工作原理2. 电热器的种类和应用3. 电热器的能量损耗第三节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1. 电解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的用途和电解方程式3. 电解产物的探究和应用第五章电流的磁效应第一节电磁铁和磁铁1. 电磁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磁铁的特性和磁场的定义3. 磁铁和电磁铁的应用第二节感应电流和电磁感应 1. 感应电流的产生原理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3.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第三节发电机和电动机1. 直流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2.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3.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区别和应用第六章自然界中的电第一节闪电和静电1. 闪电的形成和原理2. 静电和静电现象的特点3. 静电和闪电的防护方法第二节光电效应和半导体1. 光电效应的发现和基本规律2. 光电效应的应用3. 半导体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第三节声、光、热的传播速度1. 声音、光和热的传播特性2. 声音、光和热的传播速度3. 声音、光和热的应用与探究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最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最全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它是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专门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总结:一、物理基本量和单位物理基本量有三个,分别是长度、质量和时间。
它们的国际单位是米、千克和秒,缩写为m、kg和s。
二、热学基础1.温度:指物体的热度高低程度。
2.热量: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
3.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三、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物体带有的一种性质,可以自由移动。
电场是一种力场,会对电荷施加力。
2.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的流动。
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3.欧姆定律:电流、电阻和电压(单位是伏特,缩写为V)之间的关系为U=IR。
四、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距离。
位移矢量指物体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2.速度和速度矢量: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
速度矢量指物体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大小。
3.加速度:物体速度的改变量。
五、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
2.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3.第三定律:运动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六、光学基础1.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2.反射、折射和色散:反射是光线碰到物体后被反弹回来,折射是光线经过两种不同介质界面时改变方向,色散是白光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
3.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征。
七、声学基础1.声波传播方式:机械波,需要媒质传播。
2.声的特性:音高和音量。
3.声的反射和回声:声波在物体上的反射。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总结,掌握好这些物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机械运动、质量与密度)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机械运动考点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长度单位:○1基本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单位换算:(3)常考长度估测:○1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 m,腿长大约是80 cm;○2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 m;○3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5 m;○4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3 cm;○5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为15 cm;○6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 m;○7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宽度约为18 cm.考点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为0~10m.2.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如图所示,常见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3.使用(1)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2)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3)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若零刻度线已经磨损,测量时可使待测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一整刻度线,待测物体的长度等于末端所对应的刻度值减去初始端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测量值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测量细钢丝直径、纸张厚度等微小长度时,先测出n个相同长度的物体的总长度L,则有l=L/n。
(2)滚轮法:待测的长度是弯曲的,并且在长度很长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测量,可采用滚轮法.例如,测环形跑道的路程,可以先测出一个轮的周长C,再用轮在待测的路程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n,则有s=nC。
(3)化曲为直法:用此方法测弯曲的物体长度、弧长等较方便.具体做法:将柔软的无弹性的细线与被测物体的弯曲部分重合,并在细线上标出与被测弯曲部分重合的起、终点,然后把细线拉直,用直尺测出其长度即为被测物体弯曲部分的长度.考点3—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国际单位:秒(s).其他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等.2.单位换算:1 h=60min=360s.3.常用测量工具:秒表、电子表、机械表、钟表;在操场和实验室,经常用秒表来测量时间.4.停表的读数方法:a.先观察表盘:如图所示,小盘内示数的单位为分,指针转一圈的时间是15 min,分度值为0.5min,大盘内示数的单位为秒,指针转一圈的时间为30 s,分度值为0.1s;b.确定小盘的示数:小盘内指针刚好经过的刻度线所表示的时间即为小盘的示数;c.确定大盘的示数:若小盘内指针处于前0.5 min 内,则大盘内示数在0~30 s读数,若小盘内指针处于后0.5 min 内,则大盘内示数在30~60 s读数;d.读数:停表示数=小盘示数+大盘示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机械运动1. 质点: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2. 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某个物体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3. 时刻和时间间隔: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时间段,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时刻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通常与物体的状态相对应;时间间隔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某一过程相对应。
4.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
瞬时速度是对应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是状态量;平均速度为位移比时间,对应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是过程量。
二、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能够加强原声。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7. 噪声的控制: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和对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最全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常用的科学探究工具: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时间?质量?温度?力?体积?电?2、科学探究有哪七个环节?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4、长度的其它单位有哪些?符号是?(从大到小排列)5、什么叫分度值?6、什么叫量程?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哪些环节,要注意什么)8、什么叫误差?9、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3个?10、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11、时间的其他单位有哪些?符号是?(从大到小排列)1.3活动:降落伞比赛12、什么叫控制变量法?13、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14、测量仪器使用前,要做什么?15、有哪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是停表,测量质量的是天平,测量温度的是温度计,测量力的是弹簧测力计,测量体积的是量筒,测量电的是电流表和电压表。
2、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⑤分析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
4、长度的其它单位有千米,分米,里米,毫米,微米,纳米。
符号是 km , dm , cm , mm , um , nm 。
5、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6、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量程。
7、正确使用刻度尺:①选,要三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放,刻度线要紧贴物体,刻度尺要平放。
③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要估读。
④记,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9、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其中常用的主要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0、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 。
11、时间的其他单位有小时、分钟,符号是h, min。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
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s)。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v=s/t)。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光年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对光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学1. 摩擦力(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物体所受的垂直压力有关,满足不等式f≤μN,其中f为静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物体所受的垂直压力。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的大小跟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大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开始运动。
2. 力的合成(1)几何法:将各个力的方向、大小用图形表示出来,在图形上用合成的方法得到合力的方向与大小。
(2)分解法:将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分解为垂直于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再将这两个力合成得到合力。
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静止,会保持静止;如果在运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4. 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它所受到的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是其质量与速度平方的乘积,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力沿着它自身运动方向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的动能的增量。
7.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是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动量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合力造成的动量变化率等于该物体所受的合力的大小。
二、热学1. 温度: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
2. 热量: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
3. 热的传递方式:(1)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传递。
(2)热对流: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流体的传递。
(3)热辐射:热量通过无介质空间热传递。
4. 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温度差异。
5. 热容: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6. 热参数:(1)热导率:物体单位面积的厚度之间传递热量的数量。
(2)比热:物体每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3)比热容:物体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量与温度变化量的比值。
7.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既不能从自己流入,也不能到自己流出,只有热量出入不平衡时,物体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
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第2节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的相对性: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
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v=s/t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实验: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答: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拓展: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声。
知识点3:声速知识提炼: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每秒(m/s),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拓展:(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3)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介质直接传入人耳而听到的声音叫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人耳的声音叫回声,要想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或等于0.1秒,若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知识点1:听到声音的过程:知识提炼: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传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就听到了声音。
拓展: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引起人听力下降或失去听觉,形成耳聋。
耳聋分两种,一种是传导性耳聋,是由于传导部分出现了障碍引起的,(如外耳道闭锁畸形、外耳道被异物堵塞、中耳积液、鼓膜破裂、耳垢、耳硬化致使声音无法由外耳道、耳膜或中耳传导至耳蜗神经)听觉神经并未损坏,可以治疗或通过其他途径听到声音:另一种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伤而引起的,这类耳聋不易医治。
知识点2:骨传声知识提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停止振动则发声停止。
不同的生物和物体发声方式不同,如人类是靠声带振动发声,鸟类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发声,蟋蟀是靠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
2、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4、声速的计算公式为v=s/t,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一般状态下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是固>v液>v气。
5、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6、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米。
7、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
8、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二、我们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是:空气作用XXX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转给大脑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2、在声音传递到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3、声音也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其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失聪后的作曲家XXX就是通过咬住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充分利用了骨传导的方式听到琴声。
4、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度、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双声道立体声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XXX,符号Hz,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最全面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整理编辑zp 学科物理授课时间学生年级八年级备注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一、六章参考之前教案)第二章声现象考点及知识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振动可以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考点三、声速(1)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有关。
(2)规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原因是:介质不同,其传播声音的性质、方式也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同一种介质,当它温度改变时,传播声音的速度也有差异。
(3)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考点四、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项目音调响度音色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声音的特征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音方式等描述尖细或低沉响亮或微弱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改变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短、粗细等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说明1、频率:是指物体在1s 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误区警示:人们常根据声音来判定发声体有没有问题,如挑碗时用小石块敲一下来听声音,人们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但主要依据是音调。
考点五、噪声的来源、危害和控制(1)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和联系:概念人的听觉环保角度物理学角度噪声难听、刺耳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生活,振动没有规律,杂乱无章或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乐音好听、悦耳符合人们的需要,有益于人们的振动有规律工作、学习或生活说明:噪声与乐音并没有绝对的界线,乐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会变成噪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多篇)
推荐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测量长度等:分度值: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量程: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
误差: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误差。
(估读)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认识运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组成物质的这些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
*2运动的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择一个标准物。
动与静: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快与慢:速度V(单位:m/s),路程S(单位:m),时间t(单位:s);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比;表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的快与慢;V= t / s .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4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能量可以转移、转化。
第三章声我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1认识声现象:(1)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观察声波的图形);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3)声传播的速度: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声速,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常温下空气中340m/s);(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物质振动的次数与所用的时间比叫频率(单位:赫兹Hz)。
人的声带能够产生:60~1300Hz的声;人耳能听到:20~20000Hz的声。
小于20Hz叫做次声,大于20000Hz叫做超声;次声与超声的用途与危害。
*2乐音的三个特征:定义: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量)、音色(音品)。
三个特征定义决定因素说明音调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的频率俗称声音的粗细响度声音的大小物体振动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俗称声音的大小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等)区分发声体的依据c 32 v c 43 v c v ≈≈≈玻璃水空气 3噪声:(1)定义:物理学角度: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发声的,蟋蟀是靠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4、声速的计算公式:tsv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气液固v v v >>。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6、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
7、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
8、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空气作用于人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转给大脑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2、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失聪后的作曲家贝多芬就是通过咬住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充分利用了骨传导的方式听到琴声。
4、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当用一只耳朵是时就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双声道立体声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用分贝(dB )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其一是振幅的大小、其二是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但人的音色随着年龄、训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物体的发声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音色却不同。
不同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是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就不同。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音调和音色。
2、音调和响度的区别:(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来决定的。
(2)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 —20000Hz(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3)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一样,比如狗的听觉范围就比人的听觉范围大,猫、蝙蝠、海豚的听觉上限都比人类高。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次声波。
4、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含义:(1)从物理角度讲:噪声就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乐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1、超声波及其利用(1)特点:能量大、沿着直线传播。
(2)利用:超声波的频率高,因而能量很大,可用用于除掉人体内的结石,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的波长短,基本上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声呐的应用,医学上的“B超”等。
注意雷达利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超声波。
2、声的利用:(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
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即物体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第二章 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光源的分类:可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
(2)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3、光的传播速度(1)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s m c /100.38⨯=。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m 151046.91⨯≈光年。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
6、光速与声速的比较:(1)声音在固体传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的最慢,真空中不能传声;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传播的更慢。
(2)光速比声速快很多。
如: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我们能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 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 叫做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 表示。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γ表示。
注意:①对应于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②反射光线的位置是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即入射光线是“因”,反射光线是“果”,所以叙述反射定律时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3、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画一般的光路图: (1)确定(反)入射光;(2)根据法线与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用虚线表示;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4、反射类型:(1)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入射光 法线 反射光镜面(2)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4)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
例子: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
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没有反射光线,从而看不见了。
(5)光的反射现象例子: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4)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中像的形成平面镜所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
如图2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这样的像就叫虚像。
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3、水中倒影的形成: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对事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是“等距”;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
无数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成了倒影了。
4、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面上的船只。
5、虚像和实像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
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照像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
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6、会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两种方法找物体的像。
最关键是光路图法。
7、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