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经历风雨是必然的。
每一次风雨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教训,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对《风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确保学生能够明确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1.2 设定合理的目标难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感到挑战和成就。
1.3 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 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4.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考试、作业、讨论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反馈和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4.3 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能够主动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5.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找出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
该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故事以落魄画家杨文琪在家中自杀的场面为引子,通过叙述其毕生创作和演艺历程、心灵历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兴衰和心路历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品尝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酸楚。
同时,该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的结构和人物性格。
(2)掌握叙事文学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撰写一篇叙事文章。
2、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表现。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叙事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叙事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2)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辛酸历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
3、掌握叙事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
2、掌握叙事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问题启发:如果你过得比别人艰难,你会怎么做?(2)播放视频:呈现主题歌《雨中行》的MV,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独行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上机阅读在计算机房使用电子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文本,并标记出关键内容和细节。
3、教师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贾平凹 风雨 教学设计

贾平凹风雨教学设计贾平凹的小说《风雨》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农民家庭面临生活困境和变迁的故事。
这部小说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提供一种了解贾平凹作品风格和写作手法的机会。
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学生的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农民生活状态;2.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贾平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3. 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学习背景知识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环境和农民生活状况。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文献等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2. 阅读小说《风雨》将《风雨》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分配给学生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
笔记可以包括对小说情节的概述、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小说主题的思考等。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文学鉴赏与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分析《风雨》的文章或作文,要求结合对作者写作风格、主题和意义的分析。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贾平凹小说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学生能够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
4. 小组演讲和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演讲,讨论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包括对小说中某一段情节的剧情重演、对某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讨论等。
通过演讲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作品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风雨》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
可以是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歌、拍摄一段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评价方式1. 阅读笔记和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对《风雨》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 小组演讲和讨论评价。
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检查学生对小说的剖析和评判能力。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风雨》教学设计 - 详案

《风雨》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群文阅读的理念,将本课设计为群文阅读课。
通过本文与其他三篇文章(段)的比较,学习写景角度、写景方式、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群文比读【教学过程】导入:为了缓和大家的紧张气氛,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风”和“雨”的成语。
“Are you ready?”(生: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狂风骤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同舟……)一、整体感知文意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风雨的成语,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风雨的散文。
(点课件2,稍做停顿。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2页,快速阅读全文。
然后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刚才说到的哪些成语来概括本文风雨的特点。
(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生字词,提醒标注段落等。
)生:(疾风骤雨、狂风暴雨)师(过渡):为什么是这些成语,不是“风和日丽”(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风狂雨暴?)二、比读【设计意图:比较写景角度的不同:《风雨》是侧面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1、分析《风雨》的侧面描写。
学生可能会说到文中的树林子在风中的情态,垂柳、杨叶、芦苇、断了绳的羊、牵羊的女孩、葡萄蔓、鸟巢……说到2-3处就行。
重点举例分析:(出示课件4,分析)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
分析:“精湿”完全湿透,“拼命地”竭尽全能的跑,也是为了躲避大雨。
从侧面表现了雨之大。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分析:这几个关键词,从侧面表现了雨大水急。
2、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正面描写。
(出示课件5,分组读)师:课文通篇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风急雨骤,现在来看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怎样描写的?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场风雨交加的旅程,它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本文将围绕着《风雨》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一、学生参与度1.1 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成功的关键。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我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程。
1.2 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因此,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1.3 学生的参与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我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我还将引入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2.1 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我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实践能力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计划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我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三、课堂氛围3.1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基础。
我将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3.2 鼓励积极表达在课堂上,我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鼓励和赞扬,我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初中语文《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品析语言,体味文中动词,比喻的修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好处。
3.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2.品析文中精妙的语言并进行积累。
学习难点: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勾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把课本翻到62页,一起阅读本单元的主题提示。
(学生齐读)我们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即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积累语句。
二、一读:理清文脉(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范读第一段,师生明确用急促的语调来读。
3.学生齐读2—8段。
4.教师着重指导第八段的朗读并范读。
师生共同明确用舒缓的语气来读。
5.学生再次齐读第八段。
(二)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雨的,突出了风雨怎样的特点?1.学生寻读课文,用横线在文中勾画。
2.学生个别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在文中勾画。
3.师生共同归纳明确:从自然景物、动物、人方面来表现暴风雨的猛烈。
4.教师再次范读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读出舒缓的语气,读出童真、童乐。
三、二读:品味语言学生细读几句,读出细节。
1.学生细读课文,品析文中对风雨描写的语言,用波浪线勾画并做好批注。
2.小组相互交流。
3.小组齐读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在文中批注。
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写作启示。
(1)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事物的变化。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3)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事物变化特点。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笔法。
四、三读:积累雅句(分类积累)1.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事物的变化的语句。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的语句。
3.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事物变化特点的语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增进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2)体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和诗人的壮志。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身处困境仍心怀国家的高尚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强烈的情感张力,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然后提问:在这样的风雨之夜,你们会想到什么?(2)引出课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介绍诗人陆游。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4、深入探究(1)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僵卧孤村”,处境艰难,为何“不自哀”?讲解“戍轮台”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品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探讨诗人在风雨声中为何会梦到“铁马冰河”,体会诗人渴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5、知人论世(1)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形成的原因。
风雨同行教学设计

《风雨同行》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合作精神是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班风必须加以训练的必要内容,是小学生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并且家庭条件大多优越,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愿意与人合作的弱点,也有的学生想跟别人合作,但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这不但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也容易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受挫。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由于不善与人合作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也有“学会合作”的教学内容,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对“合作”的概念并非不了解,也知道遇到难题时应该合作解决,但是却找不到有效的合作方法,不知道该具体怎样实施合作,出现了说和做两张皮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善于与人合作的优秀心理品质,我设计了《风雨同行》这一团体心理辅导课。
辅导目标: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合作协助的快乐,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合作意识。
2、通过游戏及讨论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合作中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策略,并能把活动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指导学生有效地与人合作。
辅导重点难点:1、找出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2、领悟有效合作的策略。
辅导方式:游戏体验、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学生座位围成半圆形2、眼罩、口罩、短绳;篮球、书包、黑板擦、帽子、纸盒、椅子等。
辅导过程:一、游戏1、介绍游戏规则。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风雨同行”。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将要举行一次特别的运动会――残疾人运送物品比赛。
比赛前,我先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1、比赛“开始”之前,所有同学保持安静。
✹2、每组有1个“聋哑人”、1个“盲人”、1 个“无脚人”、2个“无手人”。
扮演者的行为要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清楚的区分不同的角,要给“盲人”戴上眼罩、给“聋哑人”戴上口罩、给“无脚人”捆绑双脚、给“无手人”捆绑双手。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陈焯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景物描写的句子。
4、理解句子中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掌握景物描写常见题型的答题规范,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理解句子中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吗,你们知道暴风雨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吗?(播放台风袭击的视频片段剪辑)看完视频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我们看视频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风雨来袭时候的狂暴猛烈,但是贾平凹先生写的场景散文《风雨》,仅仅通过文字的描写就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震撼的感觉。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别样的风和雨。
2、作者简介:《废都》以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
作者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
“无家可归”可以说是《废都》里所有人物的精神走向和最终结局。
”现代中国人出于‘坏的信仰’和自我欺骗不断做出错误的选择,然后在它们造成的恶劣环境中承受煎熬。
”(二)解决生字词。
齐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蔓”的读音。
(三)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各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进行分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明确:1.树林2.杨柳、芦苇3.羊、女孩4.葡萄蔓、苍蝇5.鸟6.废纸、湿猫7.浮萍、池水、鱼8.屋子、老头、孩子→课文从景物、动物、人物三个方面来描写风和雨(四)课文赏析●句子赏析1.教师示范:(PPT显示句子,教师引导赏析,最后显示该题型答题步骤)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雨中的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通过“鼓”和“陷”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林在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主题阅读教案《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贾平凹先生的《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语言优美的写景诗文。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风雨》一文,虽课名为“风雨”,但不直接写风雨,甚至文中不出现“风雨”二字,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来写风雨。
表现了风雨的狂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
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看清了风雨来到时各种景物的变化状况,并采用散点式的写法,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写成了这篇奇文。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各种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进行概括提炼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体悟出作者观察事物(练眼力)、描绘景物的方法(学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景物描写类文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并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自学阅读课时,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提出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2、阅读展示课时,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风雨中的各种景物及其特征,概括描写精彩的段落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
(练眼力)3、由学生自主选择几个段落进行重点品读,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结合推荐阅读篇目,揣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③——四季诗画》中的“物语风流”部分进行分层次阅读。
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二十五篇文章,中等程度的同学至少阅读前十一篇文章,能力较弱的同学一定要阅读《风》、《春风》、《春之盛典》、《享受春雨》、《雷雨前》、《在烈日下》、《在暴雨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这首诗以“风雨大作”为背景,通过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以风雨之声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是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爱国精神,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
(2)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风雨》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反思风雨》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风雨般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中的风雨挑战,并提出一些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2 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定期检查和调整目标教师应该定期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2.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2.2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3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3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风雨吟初中课文教学设计

《风雨吟初中课文教学设计》一、引言《风雨吟》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文章,它通过描绘自然风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档将以风雨吟为教学内容,开展一节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并介绍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解读并记忆风雨吟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描写自然风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风雨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录音、黑板、粉笔、学生作品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自然风雨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风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风雨吟的基本意思。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字面理解、意境描写和感情表达三个层面解读风雨吟,并帮助学生学习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3.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和感情表达方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作者为什么要把风雨写成一个形象的人物。
4.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风雨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慨和思考,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诠释风雨的意义。
5.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以风雨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表达方式,以风雨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6.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本结构,感悟“风雨”。
2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品析“风雨”。
3掌握写景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学会描绘“风雨”。
教学重难点:分析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愁。
品读这些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人们细腻的内心。
唐代诗人许浑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时,曾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感叹。
诗人只不过写出了一楼的风雨,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风雨》一文,来感受这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看课文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某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有没有读错的音?并帮助纠错。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字词。
老规矩,请同学说一下这篇课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关于作者(让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整体感知,感悟“风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红笔圈出来,并且归纳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要点。
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1)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3)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教学设计
高级教师朱彦霖
教材简析
贾平凹的《风雨》是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所以,教学这篇《风雨》,要学生运用前面课文所学方法,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的音、形、意。
2、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想一想全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
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让我们一起走
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这瑟瑟的秋风秋雨。
二、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
凤人。
他在他的自传中也说过,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
平平顺顺的。
但是后来贾平凹上学了,小有名气了,再叫这个名
字,显得比较俗,也没什么文化底蕴。
而在陕西方言中,这个“凹”
和“娃”读法相同,于是他就把“娃”改成了“凹”,可以看出,这文
人的一个名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
被誉为“鬼才”。
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
贾平凹的
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
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
代表作有《秦腔》、《白夜》、
《废都》等。
2、生字词
葡萄蔓(wàn指植物的枝茎)撩(liāo指掀起、掀开)
捶(chuí) 偌大(ruò) 刹那(chà指很短的时间)
芦苇(lúwěi) 栅栏( zhà) 槐树(huái) 攀附(pānfù) 蜷曲(quánqū) 屋檐(wūyán)
弧形(húxíng)锥形(zhuīxíng)
蹦跳(bâng tiào)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
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
2、概括段意。
让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完后找出各段主要描写的对象,并概
括这些对象的特点。
第一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二段:垂柳(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
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三段:羊(惊跑跌倒)女孩(牵羊回不了家门)
第四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第五段:鸟巢(掉下)鸟(尖叫落地)
第六段:废纸(乱飞乱粘贴)猫(全身精湿) 瓦片(像树叶飘落)
第七段:浮萍(凸起被冲上塘岸)鱼(被冲上塘岸)第八段: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小孩(叠纸船)
四、品味赏析。
1、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大家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
(提示: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是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其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如细节描写、整体概括。
最后也可以从词语这方面来赏析,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等等,并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例:(1)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滑行”“跌倒”这些动词好。
表现了羊在风中失控的状态。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两步远”与“长时间”形成对比,突出了风势之猛,风力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树上的葡萄蔓在风雨中滑落的情形。
五、合作探究。
1、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篇都在写“风雨”。
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风雨的?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全文总共从三个大方面来描写风雨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
有的是整体的描写,如第一段对树林子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描写。
就这样,刻画了一场时强时弱,狂乱强劲的风雨,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作者笔下的风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具有狂暴、肆虐的特点。
3、课文几处写到雨?从文中找出。
两处写到。
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世间万物(树枝,树叶,树林,葡萄蔓,羊,女孩,鸟,苍蝇,废纸,池塘,鱼儿,老人等等)在大自然风雨力量的面前,显得是那么无助,渺小。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这样的场景所弥漫的是紧张急迫的情调。
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在文章结尾,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
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学到这里,我们算是对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有了全新而详尽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种新颖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即侧面描写。
七、作业布置。
我们家乡属于南方地区,即使到冬天,给人的感觉还是一个“暖”。
当冬天来临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依据你近日观察到的冬天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