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5篇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5篇

再别康桥教案有关再别康桥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知识点教法与手段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方法: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活动: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

长沙》(5分钟)B.导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C.解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

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D.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斓()衅()溯()衍()谰()畔()朔()师生互动(5分钟)E.分析课文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①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②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六、课后小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

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4。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二、背景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化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___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___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遨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根底。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假设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明确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诗人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但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一语言运用与构建:1.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2.通过听读进入诗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4.感受画面领悟诗境。

5.走出诗境引导写作。

文化传承:感受学习现代格律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教学难点: 3,5教学过程:一.导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依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暝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我伺候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

我关心石上的台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香,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

怯怜怜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

这时候春光已经烂漫,在人间,更不虚殷勤问讯。

——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二. 了解康桥及背景康桥即剑桥,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

诗集有《志摩的诗》《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在星空下聆听水声。

1922年秋天,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语1. 这座桥,风景秀丽,著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爽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观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相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会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状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高校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高校、伦敦高校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高校皇家学院特殊生转为正式探讨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出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登记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妙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辞了,千缕柔情、万种感受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软、舒缓。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案设计说明】《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简介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篇其他优秀的现代诗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2、题解
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
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三、读诗
1、学生自读诗歌: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抽学生进行朗诵,并请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诗人的主要情感,
并将之融入到朗诵当中。

四、品诗
【学生思考讨论】
•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结合所写的景物试着用“图”的格式来简要概括每一个诗节?
提示明确:
第一节【挥手作别图】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基调。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二至四节【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第五至六节【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
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挥手作别图】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诵读品悟
1、教师范读,学生品悟
2、在学生对全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全诗的感情脉络,做到有放有收,有字词和意象的推敲咀嚼,也有情感上探究把握。

板书明确诗人的情感脉络:(结合课件明确)
愁——喜——愁
六、拓展练习
1.别母校(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木,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小诗。


2.别父母(离开了父母我们就得学会独自长大,当你心累了、迷茫了的时候,别忘了路的那头还有父母的守候,参照《再别康桥》为父母写一首小诗,抒发对父母的离别和感恩之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