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精选全文完整版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纳博科夫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几乎每代俄罗斯读者都会定期阅读纳博科夫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精彩的叙事、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思维模式而闻名,被世人公认为巴洛克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纳博科夫写出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他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他对人类行为观点的独到见解,并且充满了洞察力和洞见。

因此,纳博科夫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及文学启示。

纳博科夫撰写的文学讲稿有三类:一是纪实文学,将他的真实生活经历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细致地勾勒出他所见到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叙事文学,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较多使用叙事手法,以揭示其心理活动;三是说明文学,以个性特点和宏观视角分析人性,勾勒出一些哲学概念,展示其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与分析。

纳博科夫的纪实文学,以其细腻的的描述带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善于把不同的人物分辨出来,而且都能很好地展现出来,让人们深刻的了解了他的作品里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的叙事文学,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生活中真实的社会状况,强调了文学表达的多变性,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世界有所了解。

他的说明文学,以其详尽而深刻的考察,把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描绘出来,以此表现出他对于人性的独到见解。

纳博科夫的文学研究也为世人所熟知,他深刻而又敏锐的眼光,把他的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哲学概念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并在其中展示出一种发人深思的关怀和深刻的考察。

他的文学讲稿,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文学品味,把读者带入这种社会现实与人性哲学概念的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视角里有关生活的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拥有精美的语言、浪漫的叙事、精彩的描写和极大的情感,还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作品虽然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却仍然让人们深受启发,带给人们更多的思维洞见与生活启示。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对语言的精湛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式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看法包括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一、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纳博科夫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其结构应该是精密而有机的,叙述技巧应该是巧妙而富有创意的。

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完全掌控的作品,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神秘灵感的产物。

他在其作品中不断尝试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他倡导使用多重叙述者和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以丰富小说的层次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二、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纳博科夫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是他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灵魂,只有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他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非常讲究,追求写作的精准和精致。

他注重意象的运用,善于通过意象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及通过意象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他通过对语言和意象的精心雕琢和运用,创造出了一系列深具个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纳博科夫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创作方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严谨的艺术实践,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修养,以及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他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对细节的精心把握,来表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倡导创作者要用心去体验和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创造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凭借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摘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具有超现实意志的作家,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解读现实,并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巧妙碰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融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纳博科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现实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美妙之处。

他的创作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纳博科夫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现实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意志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的魅力,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纳博科夫、超现实意志、现实、艺术、碰撞、现实元素、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创作价值、艺术成就、共生关系1. 引言1.1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超现实意志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挑战传统文学和现实的边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体现在他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上。

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觉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荒诞和荒谬之处,同时透过现实的表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秘密。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也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现实的碰撞中。

他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和限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和艺术的探索,他以超现实的意志和激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2. 正文2.1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体现在他对生活中细微的、常被忽略的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上。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绝望》是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纳博科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扭曲、荒诞和令人绝望的世界。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创造了一系列非自然空间,这些空间用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反讽。

本文将就《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进行分析。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墙体的描写创造了一种异常的空间感。

在小说的开篇,柯贝林斯基描述了自己的卧室墙壁上的图画是如何破碎和重组的。

这种破碎和重组使得卧室的墙壁成为一个完全扭曲、不可理解的空间。

这个形象化的空间感象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崩溃和混乱,并为后面的故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创造了一种荒诞的空间感。

小说背景设在某个偏僻的德国小镇,纳博科夫通过细腻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个小镇的景象。

小镇的狭窄街道和随处可见的各种怪异景象构成了一种非常离奇的空间感。

这种空间感使得整个小镇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荒凉的地方,这与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绝望心情相呼应。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创造了一种不确定和扭曲的空间感。

小说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过去和现在的段落,使得时间的线索变得模糊而混乱。

这种非自然的时间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惑,仿佛置身于一个扭曲的时间空间中。

这种时间感增强了小说的不确定性和绝望感。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身体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怪异和非自然的空间感。

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身体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他的身体感知变得扭曲和异化。

柯贝林斯基在小说中自称为“变形怪物”,这种身体的扭曲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通过对身体的描写,纳博科夫构建了一个异常的空间感,展示了主人公的绝望和荒诞。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精心构建的视觉体验。

在他的小说中,画面化的叙事方式成为了其作品中最独特的特征之一。

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他以细腻入微的描绘和生动的画面来展现他的故事。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空间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真实而立体的场景。

比如,在《洛丝玛丽》(Lolita)中,纳博科夫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了洛丝玛丽的形象,她的幼稚、可爱和诱人都在读者大脑中强烈地呈现。

通过这种画面化的叙事手法,纳博科夫成功地为其小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

其次,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还体现在他对时间的处理上。

他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将故事的时间线条拉伸或折叠,为读者创造了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受。

这种非传统的时间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复杂和引人入胜。

例如,在《巴黎讲堂》(Laughter in the Dark)中,纳博科夫在故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闪回,通过这些回忆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矛盾情感。

这种影像化的时间叙事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

此外,纳博科夫的小说还以其独特的叙述结构而闻名。

他经常把故事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叙事者。

这种多重叙述的结构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复杂性。

在《巴纳巴斯》(Pale Fire)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一首长诗的形式写下了整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诗行和注释之间的反复穿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庞大而复杂的图景。

这种多层次的叙述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读者参与感,还为其影像化的叙事添加了一层又一层的魅力。

最后,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

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

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

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

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再次,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可从故事空间、文本结构与读者心理展开讨论,重心放在作家的空间书写与读者的空间心理建构上。

纳博科夫的小说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

空间叙事理论奠基人弗兰克指出,纳博科夫“视小说形式本质上是空间的,或换言之是共时而非历时的”。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精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为人称道。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存在主题,他在小说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意义、困境和追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一、存在的本质纳博科夫认为存在就是感知、经验和自我意识。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描绘和对意识流的深入剖析。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巴黎讣告》通过叙述主人公海因斯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来表达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海因斯以一名作家的身份活在巴黎,他对身处异国的感官刺激、物质享受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有着深入的感知。

同时,他对人类需要寻找真相、面对死亡和与世界相处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二、存在的意义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追求卓越。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一些出色、卓越的人物,这些人物追求卓越的动力源于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比如《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就是一个为了自我的欲望而背离了生命的意义的人物,而小说中的洛丽塔则是一个被人压迫却甘愿接受惨遭命运的女孩,她对生命的爱和美丽使她的存在具有无限的意义。

三、存在的困境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困境在于无法逃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他的小说中经常通过死亡、疾病和旅行等情节来表达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束缚。

比如《巴黎讣告》中的海因斯最终被时间和疾病的束缚所压垮,而小说中的女主角奎克为了时空的自由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困境使人类面对现实的存在感到无助和无奈。

总之,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他通过对感知、意识、追求、意义和困境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贡献。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

他在小说《绝望》中,同时为读者呈现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好评。

但在纳氏的所有作品中,《绝望》是被研究相对较少的一部。

本文借助当代语言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的意义理论,剖析小说的双层叙事机制,并探讨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交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绝望》研究的现状,并简明阐述了全文论述中所采用的相关语言哲学理论。

第二章着重揭示小说中的主人公兼叙述者赫尔曼叙事的不可靠性。

在与读者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赫尔曼打破了“规范态度”这一规则的要求,他对“艺术”和“犯罪”等词语的定义也与客观的语义规范相违背。

因而,他和读者之间的语言实践并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章讨论在小说中,隐藏在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叙事如何在文本中同时呈现,并逐渐颠覆表层叙事。

在《绝望》一书中,赫尔曼本人的陈述是表层叙事,而其他人对他的一言一行所作出的反应则是深层叙事。

这两个故事能在文本中并行不悖,是因为语句之间存在着“推论关系”。

当一个人做出断言时,他承诺的并不仅仅是这一个断言,而是也承诺了作为这一断言的推论后果的断言,并停止承诺与这一断言的内容不相容的断言。

同时,读者在语言实践中也扮演着“道义积分者”的角色。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找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支持深层叙事,而不是赫尔曼口中的表层叙事。

表层叙事被不断解构,而深层叙事则最终被接受为故事的“真相”。

第四章分析了《绝望》中的疑问文本。

所谓的“疑问文本”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表述,通常很难理解。

在阅读这些疑问文本时,读者通过关注语句整体的意义,发现赫尔曼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同时,通过解剖说话者的对话目的发现,《绝望》中频繁出现的“谎言对话”实际上是赫尔曼为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视角探析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视角探析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视角探析王莉莉(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纳博科夫在成名作《洛丽塔》中精心选取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主,添加了相对客观的第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又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对话性特征的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不同属性的视角载体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管辖下对小说的主题呈现起到深化的作用。

作者纳博科夫凭借对叙事人称视角的灵活运用,使其小说兼具了主体性、全知性与对话性,在纵容叙述者掌控叙事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解密的空间。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096-03收稿日期:2017-09-16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杭州市社科常规性规划课题“消解与重构———纳博科夫小说结构主义叙事研究”(Z17JC047);2015浙江省外文协会研究一般项目“消解与重构———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聚焦研究”(ZWYR2015046)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叙述者和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体现在叙事视角上。

毫无疑问,视角在小说的叙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传统上的视角一词至少有两种常用的所指:一为结构上的,即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视觉角度;另一为文体上的,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它间接作用于事件”[1]。

在《洛丽塔》这个故事的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并非单一的叙事视角。

一、《洛丽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通常情况下,小说视角在叙事中有一个统一的聚焦,而多个视角则使叙事在不同的聚焦中切换。

而在《洛丽塔》文本中,纳博科夫主要采取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事。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直接将读者带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一人称的叙述特别适合做内心忏悔,因为人称本身就具一种独白性”[2]。

《洛丽塔》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名义上是亨伯特的忏悔,实际上因为作者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这份自白书已成为替主人公辩护的辩词,文中亨伯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托,为自己辩解的话语在文中处处可见:“我一再翻阅这些痛苦的记忆,一面不断地自问,是否在那个阳光灿烂的遥远的夏天,我生活中发狂的预兆已经开始,还是我对那个孩子的过度欲望,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怪癖的最早迹象呢?……我深信,从某种魔法和宿命的观点而言,洛丽塔是从阿娜贝尔开始的。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活跃于20世纪国际文坛的俄裔美国文学家。

他曾以一部《洛丽塔》而风靡世界,也曾以一部《微暗的火》对读者的阅读极限提出了挑战。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其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一起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文学品格。

纳博科夫的文学活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的文学创作。

他一生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和52部短篇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诗歌,另外他还写有传记《尼古拉·果戈理》,并将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翻译成英文并作了详细评注。

二是他作为文学教授,在美国许多大学主讲过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等课程。

他用独到的眼光对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

在根据他的讲稿编辑而成的《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中,处处闪耀着他的真知灼见。

纳博科夫是一个颇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而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工作,国际学界也是从很早就开始,并已形成一定规模。

在我国,纳博科夫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落后,许多人对纳博科夫几乎是一无所知。

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是他独特文学品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构成了他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纳博科夫声称自己是一个“一元论”者,他认为现实是很主观的东西,不承认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存在。

世间万物的存在离不开我们主观的、动态的构建过程。

没有了现成化的客观世界,文学也就不再是模仿、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了。

因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遭到了纳博科夫的强烈反对。

在纳博科夫那里,文学是想象力的创造,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欺骗把戏。

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创作,追求的都是“审美狂喜”,这种审美狂喜将我们带入对自由的体验之中。

在这种现实观的影响下,纳博科夫认为文学不背负任何沉重的社会使命,而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纳博科夫对想象力的重视以及“一元论”的现实观显示出他向神话时代的“诗性思维”回归的倾向。

纳博科夫与众不同的现实观是他小说文本独特性形成的直接原因。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一位俄裔美国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学见解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多次探讨了存在主题,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深刻情感和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纳博科夫小说中存在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性。

他善于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比如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渴望,表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欲望的无法控制。

在《黑白之游》中,主人公的心灵困扰和对现实的不满,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疑惑。

这些作品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性,引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比如在《卡尔帕特拉》中,主人公关于自己身份的困惑和追问,表现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

在《巴提尼亚》中,主人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和环境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人类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

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入思考自身的存在和身份,引发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的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多次涉及人类对爱和情感的追求和执着。

他善于刻画人类情感的复杂和纠结,展现了人类对爱和情感的追求和执着。

比如在《巴黎的故事》中,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的追求和执着,表现了人类对爱的执着和追求。

在《弗兰蒂克亚》中,主人公对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深情追求,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入思考爱情和情感的本质,引发了对爱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存在主题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深刻情感和复杂关系的描绘,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的思考,对爱情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

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

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不仅擅用俄、英双语写作,且精通文体学、鳞翅目昆虫学,代表作《洛丽塔》、《幽暗的火》、《普宁》、《阿达》、《说吧,记忆》等已享誉文坛多年。

相比之下,尽管《绝望》的创作历程贯穿纳氏半生,却远未得到学界足够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窘境。

本文拟结合非自然叙事学的观点,考察小说中的叙述时序设置、叙述空间架构,及与叙述者相关的处理(包括叙述者、叙述者心理、人称视角),借以探讨作品中的非自然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艺术创作理念。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述纳氏生平、小说《绝望》的情节和创作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重点剖析《绝望》的非自然时序。

故事中接续时序的混乱倒错体现在以预叙式追叙与追叙式预叙为主的无时性叙述和对省叙策略的创造性运用;叙事中反常的伪时序则具体表现为背离传统期待视野的非常规的开端、怪异的进程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第三章聚焦小说中的空间构造。

后现代空间中的复合空间融合了过去和未来,开创了预叙性质的历时空间叙事;消解空间从话语层面解构了完整连续的传统空间,凸显了叙述的不可靠性。

弗洛伊德式梦境、幻境空间中,似是而非的神话隐喻和反常的意识分裂现象分别是对释梦疗法及泛性论的滑稽戏仿。

第四章围绕叙述者、叙述心理和人称转换展开。

首先,叙述者赫尔曼以消解叙述欺骗读者凸显了其欺骗性,与纳博科夫争夺著作权也表现出很强的入侵性。

其次,赫尔曼的不可读心理体现在他应对婚姻危机的方式、与阿德里安关于同一性的认识误差,以及他与菲利克斯的虚妄相似性三方面。

最后,在人称转换方面,第一人称复数叙述在经验自我与叙事自我之间随意转换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同人称之间的转换产生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标准形式及自带目的形式的第二人称叙述增添了文本的非自然魅力。

第五章概述各章要点,总结了文中的非自然叙事手法及其所传达的反摹仿艺术理念并指出了本研究的未尽之处。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

比较视野下纳博科夫文学批评观管窥纳博科夫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坛上备受瞩目的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也倍受推崇。

在其文学批评观中,他总可以借助细致入微的语言描写和严谨科学的理论分析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比较视野。

在纳博科夫看来,艺术创作是具有本质上的自由性和独立性的,它是与其他文化因素相对立的领域,因此,艺术创作本身就难免要在某些方面隐含着自己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并且往往是在不断与既有习惯和约定俗成之处相抵触的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关注历史背景在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中,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及读者对其的反应。

他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文学创作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进而展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化特质。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的历史底蕴,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在对历史的关注中,纳博科夫不仅从当时社会现象,文化的演变以及文学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考虑,还会从文学作品自身的语言和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分析和解构,揭示出每一种语言和文学风格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时代契合程度,同时也揭示出其中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的艺术价值。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纳博科夫在撰写《呐喊》一书时为其所选的小说全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在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所表达的独特意义及其作者的审美倾向。

关注文学技巧在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中,文学技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将其描述成为“居于艺术之顶点,作为艺术及其底层技巧之间的广阔中介地带”,并且认为文学技巧是艺术创作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在他的批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对于文学作品中各种语言手法、格律、节奏与情节设计的评价。

另外,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观也关注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原始性。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演绎出艺术精神的内涵。

因此,他常常试图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定风格和流派角度来分析和解构文本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探究其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和时代意义,以表现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纳博科夫小说解读

纳博科夫小说解读

纳博科夫小说解读王海霞(泰山医学院社科部)摘要:<洛丽塔》《贵人女人川、人》与《黑暗里的笑声》三部小说在钮事情节、叙事模式以及叙事风格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试图从“以欲望和罪恶来诠释生活”、“用虚构来解说真实”以及“反传统的叙事模式”三个层面来解读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欲望;虚构:反传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美籍俄裔小说家。

他那奇谲多变的文学叙述以及声名遐迩的小说<洛丽塔》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纳博科夫以其独特的小说叙事技巧和风格.以奇诡多变的叙述、扑朔迷离的结构、大胆新奇的手法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几十年来,纳博科夫以其小说复杂丰富的艺术力量。

引发人们不断思索与回味。

他就像一座奇特的巨峰屹立于二十世纪文学之林。

一、以欲望和罪恶来诠释生活在人类的自我追问中.欲望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话题。

而圣经中的“失乐园”则将原欲与原罪并置在一起.诠释着从欲望通向罪感的历程。

纳博科夫则把欲望和罪恶视为独有的叙事着眼点,在他的小说中,欲望和罪恶成为人性的核心,也是他的小说情节的推动力量。

<洛丽塔》中亨伯特对性感少女洛丽塔的追逐,就是由于欲望的驱使。

在这部小说中.罪恶更是让人惊异。

亨伯特对尚未成年的洛丽塔的性行为本身就有乱伦的前提.而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罪恶.他陷于对洛丽塔的欲望的渴念而不能自拔.为了能永远拥有洛丽塔.他情愿过着流亡的生活。

尽管与洛丽塔的初次性行为有洛丽塔引诱的原因。

但他对洛丽塔畸形的爱恋使得他不顾自己的罪孽.不顾自己行为的社会伦理性,疯狂地沉迷于对洛丽塔的迷恋与欲念中。

忽视了作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应有的关爱.生活在反伦理反道德的自我欲望的满足中.《贵人.女人小人》的玛萨和弗郎兹也是在这种反伦理的不正常的欲望中生存。

弗郎兹是德瑞尔表妹的儿子.来到柏林投靠舅舅德瑞尔工作。

玛萨应该是他的舅母,她们相互之间可以说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只有相互占有欲望的满足与快感。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后现代叙事艺术研究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后现代叙事艺术研究

语 的创作语 言的转 变之后 , 纳博科 夫的文学创作也进入 了后现代主 义时期。纳博科 夫的长篇 小说具有鲜明的后 现代 主义叙事风格 , 他 采用多种后现代叙事手法传达 小说 的意 蕴 , 展现小说的 艺术魅 力。依据叙事 学的研 究视
角, 纳博科夫的长篇 小说体现 了不 可靠的叙述者、 多重叙述视角、 时间叙事 以及空间叙 事等特点 。 纳博科 夫长篇
Vo 1 . 4 3 N o . 9
Se p. 2 01 5
2 0 1 5 年 9 月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 的后现代叙事艺术研究
邱 畅
( 辽宁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辽 宁 沈 阳 1 1 0 1 3 6 )

要: 作为一名俄 裔美国作 家, 纳博科 夫的创作 风格 随其个人经历的改 变而改 变。在经历 了由俄语 向英
1 6 4
辽 宁大学 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
2 0 1 5筵

靠性 源 自 两个方面 : 其一 , 正文部分是亨伯特在狱 中写下的 自白书 , 亨伯特在其 中极力为 自己辩护 , 故意将洛丽塔描述成堕 落的女孩 , 大肆渲染 自己对洛丽塔的高尚而纯 洁的恋情 , 以此博得读者 的同情 , 使读 者接受他 的价值 和判断 , 消解对他的仇
纳博科 夫是 一位跨文化 、 跨 民族 的流亡作家 , 两次 流亡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 响。第二次流亡之后 , 纳博科夫 改用英语进行小说创作 , 其创作 风格也 由象征 主义 转变为后 现代主义 , 纳博科 夫也 因此成为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的 美国文坛巨匠。在纳博科夫 的长篇小说 中, 《 洛丽塔》 《 微暗 的火》 《 普 宁》 《 绝望 》 等都是经典 的后现代 主义作 品 , 小说的叙事 风格具有明显的后现代 主义风貌 。叙事在小说的创作过程 中发挥不可或缺 的作用 , 小说叙事不仅能够传达小说 的思想 , 而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与中国叙事经验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与中国叙事经验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与中国叙事经验邱 畅 纳博科夫早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沿袭俄国象征派的创作风格,随着辗转流亡的人生大幕徐徐拉开,纳博科夫的创作风格逐渐由象征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跃居美国后现代主义先驱之位。

虽然纳博科夫是一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但是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与中国叙事经验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洛丽塔》堪称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纳博科夫在小说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包括不可靠的叙述者、多重叙事视角以及交错的时间和空间。

尽管上述叙事手法成功推进了情节的铺展,有效烘托了人物形象,然而小说叙事手法的巅峰之笔堪称对中国叙事经验的借鉴。

纳博科夫通过“草蛇灰线”叙事手法的运用,将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有机地关联起来,使小说叙事浑然一体。

梁归智先生认为,“草蛇灰线”涉及“草蛇”和“灰线”两个比喻,其一是指蛇因无脚而不会在草地上留下脚印,只会在草地上留下模糊的身体滑过草地的痕迹;其二是指缝衣服的线因其自身又细又轻,只会在滑过炉灰时留下难以明辨的痕迹。

由上述两个比喻可知,“草蛇灰线”是指小说前文中为后文留置的伏笔,故又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①“草蛇灰线”表面上看似无心之笔,实则若隐若现,前后接续,使整部小说前后暗合,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根据梁归智的权威划分,“草蛇灰线”主要以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典故法五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五种形式在纳博科夫小说叙事中皆有迹可循。

一尧音义相通的谐音谐音是指通过谐音手法制造伏笔的叙事效果,通常运用小说人物的姓名、地名等达到谐音的效果。

汉字的特点是单音字节,此特点使汉字中存在大量同音不同字的单字或词语,这为谐音的运用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比如《红楼梦》中的多个人物姓名均为谐音。

贾雨村和甄士隐名字中的“甄”谐音“真”,“贾”谐音“假”,暗示尽管小说的叙述亦真亦假,但从总体上而言,小说仍然以曹雪芹的家族故事以及人生经历为素材,具有真实性。

又如贾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位小姐名字的谐音在脂批中已有定论,即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位小姐最终的悲剧结局。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为世人所熟知。

在对纳博科夫小说的研究中,借助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

空间叙事理论是由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田汉提出的,他认为叙事在本质上是以空间为基础的。

田汉将空间叙事分为四个要素:视觉、连续性、区域性和拓扑性。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纳博科夫小说中独特的叙事场景和叙事方式。

首先,视觉在纳博科夫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纳博科夫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精细的描写能力,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小说中的场景和情节。

他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通过描绘主人公对洛丽塔的痴迷和欣赏,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视觉张力的世界。

视觉在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运用,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其次,连续性是纳博科夫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纳博科夫的小说常常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在时间序列上进行跳跃和重叠,使得故事更加复杂而富有层次感。

通过连续性的打破和重新组合,纳博科夫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这种连续性的处理方式,不仅使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还展示了纳博科夫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巧妙的构思。

第三,区域性是纳博科夫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纳博科夫以其特有的手法和独特的叙事结构,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个特殊的区域中。

通过区域性的处理,纳博科夫给予小说以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例如,在《洛丽塔》中,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不同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风情和趣味。

通过区域性的设置,纳博科夫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地域感。

最后,拓扑性是纳博科夫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纳博科夫常常以拓扑学的概念来展示叙事结构的复杂性和巧妙之处。

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

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

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最重要的小说家,对于俄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作出巨大贡献,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成为评论界和文学界评论的焦点。

本文以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者为理论依据,重点分析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小说《洛丽塔》、《微暗的火》和《普宁》中的不可靠的叙述者,从而找到纳博科夫英文小说中不可靠的叙述者的共性并揭示出纳博科夫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的真正目的和小说的真正内涵。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纳博科夫的介绍,包括其传奇的一生、著名的作品以及评论界对他的作品的评价。

其次介绍国内外对于纳博科夫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揭露对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不足的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角度和选题价值。

第二部分正文分为三章,依据布斯和费伦的不可靠叙述者理论来对纳博科夫的三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章分析《洛丽塔》中的不可靠的叙述者,包括亨伯特和雷博士,依据文本指出他们不可靠的原因和表现,并向读者阐释两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如何在小说的叙事中发挥作用。

第二章分析《微暗的火》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分别从不可靠的解读、不可靠的报道以及不可靠的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对小说叙述者金波特进行分析,探寻造成他成为不可靠叙述者的深层原因。

第三章分析《普宁》中的不可靠叙述者。

首先,依据文本揭开《普宁》中的叙述者“我”是不可靠叙述者的事实。

其次,根据布斯对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关系的界定对《普宁》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进行深度探讨,指出不可靠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背离关系。

第三部分结论不仅总结归纳上述章节的内容,还进一步指出纳博科夫不可靠叙述者的共性,即这些叙述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往往还会实现自我塑造,使其原有的单纯的讲述行为发展成为艺术创造行为。

总之,本文在分析纳博科夫的三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的同时,试图归纳总结出纳博科夫不可靠叙述者的共性,并以此丰富小说的内涵,使小说文本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时间之狱与艺术之钥—纳博科夫自传研究

时间之狱与艺术之钥—纳博科夫自传研究

时间之狱与艺术之钥—纳博科夫自传研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现代主义大潮中堪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肩的极具个人创作风格的大师。

他的成名作《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都体现了其创作观念和形式上的独特性,除此之外,他的自传《说吧,记忆》也因其写作的艺术性广受好评。

《说吧,记忆》一反传统自传形式上的线性叙事模式和内容上的写实性,用“主题”来结构文本,用拼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个人历史,用艺术化的手段建构了一个超越化的艺术家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性是《说吧,记忆》的主要特点。

本文即是以艺术性为切入点,同时联系纳博科夫整体创作,探究《说吧,记忆》这一自传文本关于自我和记忆的艺术化写作所具有的意义。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纳博科夫自传与他的整体创作的关系,以及他的自传写作与现代自传的关系;其次,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论点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主要分析纳博科夫艺术化的真实观和文本建构模式。

与传统自传对“真实”的强调不同,纳博科夫公然用拼贴和虚构的技法组织个人历史,这种艺术化的真实观体现了纳博科夫认知上的超前意识,即真实具有建构性。

同时也体现了他自传写作动因的独特性:不是要召回过去,而是要超越过去。

基于这样的观念,《说吧,记忆》在具体的文本呈现上就具有有别于传统自传的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修辞,具体说也就是隐喻的运用。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自传文本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不仅被纳博科夫用来作为串联文本的内在线索,同时也是其指涉自我形象的手段,在此,文本创作的形式也成为作者个性的代表。

第二章主要探讨纳博科夫艺术化自我形象所具有的典范性和永恒性。

首先,从表现自我个性方面来说,传统的自我都是在与意识形态的依附或对抗中体现自我独特性的,这一定位或带有一种等级上的优越感,或容易在对抗中走向虚无。

艺术化的自我定位则超越了这种局限性,在与大众的联合中实现了自我定位的平等性和自由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

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

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

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

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再次,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可从故事空间、文本结构与读者心理展开讨论,重心放在作家的空间书写与读者的空间心理建构上。

纳博科夫的小说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

空间叙事理论奠基人弗兰克指出,纳博科夫“视小说形式本质上是空间的,或换言之是共时而非历时的”。

首先,纳博科夫是少有的具有强烈时间意识与系统化时间观的作家。

时间是贯穿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文学巅峰之作《阿达》便是一部述说时间的爱情故事。

作家对时间的认识是空间化的,他用空间暗喻将自己对时间的复杂哲思折射在全部作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记忆的魔毯与空间意象的显形、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旋、无时性与彼岸世界等。

本文的第一章将结合作家的小说系统全面地梳理纳博科夫空间化的时间观,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阿达》中的时间。

其次,纳博科夫是有意识地将文学创作与空间艺术紧密结合的视觉的作家。

视觉艺术,尤其是色彩、绘画与电影,与纳博科夫的小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作家从小热爱绘画,有着异乎常人的色彩听觉天赋,“天生就是风景画家”。

他对古往今来欧美各国的画家画作烂熟于心,视小说为适合看的空间艺术,像作画般熟练地用文字在纸张的画布上挥洒自己的灵感与才情,完美体现了“诗如画”的传统,被夏皮洛称为文学界前所未有的“文字的画家”。

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人物、主题、结构与风格大量借鉴了电影叙事。

评论家早已注意到,纳博科夫的几乎每部小说都有电影的元素。

本文的第二章将结合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觉书写概念,从跨艺术的角度,分析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色彩、绘画与电影元素。

再次,纳博科夫的小说具有典型的空间形式。

自弗兰克提出空间形式的概念以来,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出现了各种不同理解,也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形形色色不同版本的空间形式概念,但其核心内容仍然围绕语言、结构与读者心理建构三个发面展开。

纳博科夫的小说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是空间小说的极佳范例。

在语言上,作家有意消除文本的线性序列与因果关系,强调文本的同在性与文字的上下文反应参照,彰显作品自身的文本属性,突出作家本人的创作过程。

在结构上,他强调图案(pattern)与细节,以及将这些图案与细节整合为有机整体的“宇宙同步”(cosmic synchronization)的综合认知能力。

在章节安排上,纳博科夫通常采用空间化的构架以减缓或弱化叙事时序,突出文本的视觉属性。

在读者层次,他有意识地打破读者自左至右的阅读习惯,消除他们时间流逝的幻觉,强调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透过文本错综复杂的反应参照体系,建构一个意义的整体空间。

作家反复强调,理想的创作与阅读如同绘画,克服了时间的羁绊,不是从左至右的因果序列,而是作家与读者脑海中空间意象的同存与并置以及空间画面的瞬间整体重构。

因此,好的作家在构思小说时便已看到了它的整体,然后将文字的颜料分布在书籍里,为读者设置重重迷宫。

好的读者必须是反复的读者,在反复的阅读中,将散布在书中的片断画面重新组织成清晰的图案。

本文的第三章将从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图案、作家的自我书写、读者的空间阅读展开讨论,重点分析《洛丽塔》中的语言与《微暗的火》中的空间结构与空间阅读。

最后,在小说主题上,纳博科夫强调多重空间,博伊德将其称为“世界中
的世界中的世界”。

这多重空间最核心的内容是作家对艺术与精神的另一个彼岸世界的追求。

隐藏在纳博科夫小说形式后的空间主题,即对彼岸世界的追寻,是90年代以来评论家们的共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是神秘的诺斯替主义思想。

本文的第四章将讨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空间主题,梳理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多重世界、他对彼岸世界的追求以及诺斯替主义对其作品的影响,重点分析《斩首之邀》中的诺斯替主义。

上述四个章节的内容,即空间化的时间、视觉书写、空间的形式与主题,构成了纳博科夫小说空间叙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研究视角新,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对纳博科夫全部长篇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系统梳理。

尽管目前探讨这一主题的论文已有一些,但尚缺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著述。

其次是内容新,覆盖面广。

文章将首次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视觉书写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详细分析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空间化时间、空间意象显形、绘画艺术、电影叙事与诺斯替主义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涵盖纳氏的全部长篇,包括2009年底面世的《劳拉的原型》,并对以前国内较少人论及的作品《阿达》与《斩首之邀》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强调文本细读。

纳博科夫是公认的语言与文体大师,是“释惑者的挚爱,注释家的梦想,作家中的作家,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其作品多精雕细琢,处处皆有文字的陷阱,理解起来颇为艰难。

因此,要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前提便是反反复复的细致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其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作品的分析。

再次,注重总体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在全面考察作家的18部长篇小说的同时,将有侧重地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洛丽塔》、《阿达》、《微暗的火》与《斩首之邀》等进行细致的文本个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