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
高三现代文阅读模拟题论述类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三现代文阅读模拟题〔阐述类〕论儒学的复兴汤一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根底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HY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开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开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展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亲密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的时机。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此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根底。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开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开展的前景非常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安康合理开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最新推荐】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人论三题》序言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丁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办即从属丁“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
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结合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的创作状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当下更好地理解艺术木质及价值、艺术的生产与发展等基木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和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由内容与形式纽成,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事物、故事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形式则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方式、于法与语言符号构造系统。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材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材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材论》出自于王安石的散文作品《临川先生文集》,这篇散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并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材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材论》阅读原文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
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
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
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材料分析方法题库及答案精品文档59页
第一章一、选择题1.用来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学分支是()A.X射线透射学;B.X射线衍射学;C.X射线光谱学;D.其它2. M层电子回迁到K层后,多余的能量放出的特征X射线称()A.Kα;B. Kβ;C. Kγ;D. Lα。
3. 当X射线发生装置是Cu靶,滤波片应选()A.Cu;B. Fe;C. Ni;D. Mo。
4. 当电子把所有能量都转换为X射线时,该X射线波长称()A.短波限λ0;B. 激发限λk;C. 吸收限;D. 特征X射线5.当X射线将某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打出去后,L层电子回迁K层,多余能量将另一个L层电子打出核外,这整个过程将产生()(多选题)A.光电子;B. 二次荧光;C. 俄歇电子;D. (A+C)二、正误题1. 随X射线管的电压升高,λ0和λk都随之减小。
()2. 激发限与吸收限是一回事,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3. 经滤波后的X射线是相对的单色光。
()4. 产生特征X射线的前提是原子内层电子被打出核外,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5. 选择滤波片只要根据吸收曲线选择材料,而不需要考虑厚度。
()三、填空题1. 当X射线管电压超过临界电压就可以产生X射线和X射线。
2.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3. 经过厚度为H的物质后,X射线的强度为。
4. X射线的本质既是也是,具有性。
5. 短波长的X射线称,常用于;长波长的X射线称,常用于。
习题1.X射线学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分析下列荧光辐射产生的可能性,为什么?(1)用CuKα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2)用CuKβ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3)用CuKαX射线激发CuLα荧光辐射。
3.什么叫“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荧光辐射”、“吸收限”、“俄歇效应”、“发射谱”、“吸收谱”?4.X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的主要区别何在?用哪些物理量描述它?5.产生X射线需具备什么条件?6.Ⅹ射线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微粒性和波动性分别表现在哪些现象中?7.计算当管电压为50 kv时,电子在与靶碰撞时的速度与动能以及所发射的连续谱的短波限和光子的最大动能。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古代文论一直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审美观点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文将探讨几个古代文论试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试题一:古代文人如何评价诗歌?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在古代,文人对诗歌的评价十分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并能够给人以美感。
其次,文人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文人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描绘。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使人产生美的享受。
例如,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文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怕得韩公唤不死,赶将周郎赶下坟。
”这首诗以玄妙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夜半人境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追求。
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符合了七言绝句的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试题二:古代文人如何评价散文?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古代文人对散文的评价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能够将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其次,文人注重散文的语言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文人注重散文的内容。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左传青琐闲》是一篇受到广泛赞誉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的追求。
同时,这篇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语言简练准确,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文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学: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人类情感、思想和生活经验的艺术门类。
2. 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念,是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集中体现。
3. 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文学作品中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立场,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等不同的叙述方式。
4. 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象征手法创造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形象或画面,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5. 文体:文体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和类型划分,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二、填空题1. 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______和主题。
答案:环境2. 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有历史批评、伦理批评、______和形式主义批评等。
答案:审美批评3.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常常通过特定的______来表达深层的含义和主题。
答案:意象4. 叙述者的角度和立场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是______理论的重要观点。
答案:叙事学5.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言志”强调了诗歌创作的______功能。
答案:抒情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可能涉及的内容?A. 人生哲理B. 社会现象C. 自然科学D. 情感体验答案:C. 自然科学2. 下列哪种叙述视角会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和参与故事?A. 第一人称B. 第二人称C.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D. 第三人称限制视角答案:A. 第一人称3. 下列哪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所不同?A. 再现B. 表现C. 象征D. 类型化答案:D. 类型化4. 下列哪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韵文的形式出现,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A. 小说B. 散文C. 戏剧D. 诗歌答案:D. 诗歌5. 下列哪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更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A. 审美批评B. 历史批评C. 伦理批评D. 形式主义批评答案:C. 伦理批评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人物类型?A. 英雄人物B. 平民百姓C. 反面角色D. 神话人物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B. 创新性C. 系统性D. 深刻性答案:ACD3. 下列哪些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叙事技巧?A. 倒叙B. 插叙C. 对比D. 悬念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修辞手法?A. 比喻B. 排比C. 设问D. 夸张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A. 风骨B. 意境C. 情感D. 笔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基础,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重要手段。
【优质】论语序言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语序言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卷》序言阅读答案篇一:《朱自清卷》序言阅读答案篇二:《朱自清卷》序言阅读答案篇三:《朱自清卷》序言阅读答案篇四:《朱自清卷》序言阅读答案①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强人,他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追寻人生的理想。
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
孔子还是个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如生命之树常青,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主要在于有一部经典性的传家之宝——也是一部镇世镇心之宝——《论语》。
③《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很丰富,形式又极灵活的书,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洗炼井富于启迪。
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
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
④读《论语》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把握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学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
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夫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他要求以德治国。
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⑤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所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加真实地展示出来。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
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文论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根据LIZHOU0000同学资料)这是我自己整理的“文学概论”课后的习题,同时参考了LIZHOU0000同学提供的慢班讲课资料!也有一部分题目我没有找到答案,也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同时也非常感谢LIZHOU0000同学,谢谢!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名词解释:1、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
2、再现: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3、表现: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写作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4、文学真实: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的真实性不是按生活本身那样表现出来的,而始终作为艺术真实表现出来的。
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
能动反映: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征。
6、文学倾向性: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7、源、流:8、物理境、心理场: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
9、神、意蕴: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在西方文论中,人们把事物内在的“神”叫做“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10、生活真实:第一节: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学者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发表过意见:1)文学是对自然的摹仿:如亚里斯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2)文学是对人的情志的表现:如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诗缘情”的理论。
3)文学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如中国传统的“外师造化、中法心源”、“天与人之凑合”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材料题解答方法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钱穆译释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摘自《论语•泰伯》和钱穆《论语新解》)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
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三: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材料四: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请分别指出材料中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的所属观点,并简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简明、逻辑严谨)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样的病症,不一样的药方》: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高二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试题
高二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试题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历经思想观念——制度——器物的原发创新历程。
——百度网材料二“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陈独秀《敬告青年》(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3分)(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方相比,中国走这种近代化发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3分)【答案】(1)精神层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制度层面: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器物层面: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3分)(2)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分)原因: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较为肤浅;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守旧思想势力强大,使变革举步维艰;经济方面,新经济因素出现较晚,且力量较为弱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
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人论三题》序言
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
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
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
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
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
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
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
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
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
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
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
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
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
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
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
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
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
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
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
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
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
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
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
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
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
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一个有人格意识的
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违背自己人生信
条的,什么是自己应该万死而不辞的。
缺乏独立的人格
意识的人总是喜欢说我从小就受到谁谁的教育,懂得了
什么什么道理,如今网络“愤青”们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种势力的打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人性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模
式的等级名分(礼),而把一切违背这一等级模式的行为直呼为“禽兽”。
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无法懂得把人与
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准和界线究竟是什么,因为血缘关系其实仍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关系。
中国人只在自然关系内部划分人与兽,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把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划分开来。
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正如鲁迅所说的,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吃人”的民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将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吞噬无遗、化归乌有。
我们自恃“五千年文明”以便将一切装饰得天衣无缝。
惟有当我们在一百年前初次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时候,我们才惊异于一个闻所未闻的崭新的视野,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视野。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存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是只有当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意识之后,才能够心领神会的。
正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性”的比较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普世价值是不论哪个民族的人性所自然追寻而不可偷换的目标。
(选自邓晓芒《人论三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24.本文围绕着“人”的主题,分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请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层的层旨。
(3分)答:
25.文中说“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
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26.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苏格拉底与鲁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整理
22.AD(A.“宝玉挨打”情节在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而《秋窗风雨夕》相关情节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初秋雨夜黛玉因宝钗关心备至来看望她,从而深感往日因多心猜忌而造成了与宝钗、宝玉之间的情感隔阂,懊悔不已,继而又哀伤与宝玉姻缘前途迷茫,加之窗外雨打竹摇凄凉异常,乃悲从心生,作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D.夏瑜和N先生不符合“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
23.(1).甲、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统治时期;乙、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每点1分,共6分)(2).(1)(4分)参考答案:理由有二。
一是宝钗所送之物全是黛玉家乡之物,一时触物伤情。
(1分)二是东西是宝钗哥哥给的,使她想起自己父母双亡,无
兄无弟的悲惨境遇,(1分)勾起了黛玉寄人篱下、无人疼爱的忧愁。
(1分)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征。
(1分)
24.人生,人格(写“自我”不给分,全文的“人”的主题都是关于“自我”这一命题的,应该细化。
而行文中“就这样”三字具有小结的作用,应该一此句之后的内容为重),人性。
(每词1分)
25.①走出家庭才能使自己意识到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立足成人的资格;②走出家庭富有冒险精神和自豪感,才能接受生活严峻的挑战;
③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反思自身、思考人生。
(每点2分)
26.引用苏格拉底是为了证明“思考”在人生中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吻合(2分);引用鲁迅,第一次是为了阐述自己年轻时生活环境的压抑,由此而引发了作者的相关反思(2分);第二次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性的不良传统,与下文谈到的西方文化“视野”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