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以修身,修身以修心,修心以织梦

合集下载

八条目涉及的领域

八条目涉及的领域

八条目涉及的领域
八条目涉及的领域包括认知、政治、道德领域。

《大学》中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条目是实现国家治理和人格塑造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

其中,修身是中心环节,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表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在基础。

1.格物: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

这是对认知领域的一个实践过程。

2.致知: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解。

这是对认知领域的深化和拓展。

3.诚意:真诚面对自己,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这是对道德领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4.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不受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这是对心理领域的调整和控制。

5.修身:通过实践和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这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全面提升。

6.齐家:管理家庭,使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这是对社会关系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7.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进步。

这是对政治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8.平天下: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

这是对全
球领域的倡导和实践。

因此,《大学》中的“八条目”涉及的领域广泛而深入,既包括对认知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也包括对道德、心理、社会、政治、全球等领域的实践和探索,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指导方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里的修身之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里的修身之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学》⾥的修⾝之道儒家学说很重视修⾝,讲求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与儒⽣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联系起来。

对于当今世界的芸芸众⽣来说,治国、平天下是太遥远了,但修⾝离我们并不遥远。

因为,修⾝可以⽴命,与我们个⼈的前途命运有着很⼤的关系。

理由很简单,⽴命就是改善确定个⼈的命运。

个⼈的命运是由两个⽅⾯的因素决定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

⼀个⼈⾯对客观环境因素,如何的⾏事,⽤⾃⼰的⾏为去影响改变客观因素,进⽽改变⾃⼰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个⼈的修养。

只有有深厚修养的⼈,才能⾯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反应和⾏为,努⼒促成个⼈的命运向好的⽅向发展。

所以,修⾝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们来说也是⾮常重要的。

那么,修⾝的⽅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修⾝呢?《⼤学》⾥说:“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可见,修⾝是从格物开始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是修⾝的基本过程。

这就是儒家为我们提供的修⾝之道。

格物就是分析研究事物,致知就是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内在规律。

格物致知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对事物有了切实的认识,做起事情来就会真⼼实意,⽽不是被勉强的。

真⼼实意的做事,整个⼼思也就端正了。

这就是诚意正⼼。

格物、致知、诚意、正⼼的整个过程中,格物致知是认识,诚意正⼼是⽅法。

⽅法就是⼈在⼀定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待事物的总的态度和⾏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法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

⼀个⼈对于某⼀事物的基本认识,会直接影响他对这⼀事物的态度和⾏为。

⼀个对⽇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有深刻认识的⼈,就会⾃觉抵制和反对军国主义,⼀个⼈对修⾝之道的重要意义的有深刻认识,就会⾃觉的加强个⼈修养,⼀个⼈不懂得做事要适可⽽⽌的道理,做事就会肆⽆忌惮。

儒家强调修⾝要从端正⾃⼰的认识开始,这⼀点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路的。

王阳明大智慧:欲修身,先养心

王阳明大智慧:欲修身,先养心

王阳明大智慧:欲修身,先养心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

儒家修身思及提升方法1.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理解,达到对道理与规律的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诚意正心: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纯净,端正心态,做到诚实不欺,公正无私。

3.修齐治平:从个人修养开始,进而治理家庭(齐家),再扩展到国家社会(治国)乃至天下太平(平天下)。

这是儒家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的修身路径。

4.学而时习之:持续不断地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修炼。

5.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礼制,尊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规范。

6.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

7.每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检查自己言行是否符合仁、义、礼、智、信等德行要求。

8.亲师取友:选择良师益友,相互切磋学问,共同提高道德素养。

9.养心:保持心境平和,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修养内心,使其达到不为外物所动,始终保持理智与清醒。

10.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独处时亦如众人面前一样遵守道德规范。

11.力行近乎仁: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只有将学到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仁爱精神。

12.知耻而后勇: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此感到羞耻,进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勇气,不断提升自我。

13.尽孝悌之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14.博学于文: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包括诗书礼乐等,以充实自身文化底蕴,提高道德境界。

15.约之以礼:用礼仪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举止得体,既符合社会秩序,又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的说来,儒家修身是一个长期且全面的过程,涉及个体内心的修炼、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等多个层面。

修心修身的意思

修心修身的意思

修心修身的意思
哎呀呀,修心修身到底啥意思呢?你想想看啊,就好比一辆汽车,心就是那发动机,身就是车子的外壳和各种零部件。

如果发动机出了问题,车子还能跑吗?不能吧!这就是修心的重要性呀!(就像我们要是心态不好,做啥都没劲儿一样。


修身呢,就像是给车子做保养、美容,让它外观漂亮,性能也好。

(我们锻炼身体,让自己有个好体魄,这就是在修身呀!)咱说修心,那就是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平和、善良。

遇到烦心事不急躁,碰到困难不退缩,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比如说别人惹你生气了,你能不发火,还能笑着面对,这就是修心修得好呀!)
再说说修身,不仅是要身体健康,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话有礼貌,做事有分寸。

(就好比参加聚会,你举止优雅得体,别人肯定对你印象深刻,这就是修身的效果呀!)修心修身,其实就是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呀!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只要我们坚持,肯定能看到效果的呀!。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所谓大学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即为“八条目”,《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儒家把认识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政治论的治国、平天下联成一个不可分离的体系,这使儒家的道德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加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的需要,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大学》介绍: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严以修身研讨会发言稿:“修心、修德、修行”

严以修身研讨会发言稿:“修心、修德、修行”

儒家经典大学开张就是提到自我修养,气,治理,世界的真理。

在三个严格的三个真实,严格的圣人在第一位,突出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要的位置,什么是自我具体的行为是日常生活的表现是好的和从。

Slim是个人知识的培养,身体,练习个人侠义,精神,正确的个人思想和行为。

官员第一个人,一个人第一次自我修养,身体不是自我修养不成立。

我相信:党员和干部,严到苗条,应该维修,维修德国的做法努力,可以成立。

严到苗条,根在修复心。

正信侧可以是阳性,心脏的正确线不是部分的,修复身体,必须先心。

自我修养是修养的过程,领导干部必须学习静心,高于思想意识的平均同志,即思想素质高于一般群众,以获得人民的依赖,相信。

党员干部要时刻维护人民的心,实现宗旨和干诺,修复网心,放弃欲望和分心。

为了保持正义的心,有中间派不会私下失去,不是为了人类被困,人们将能够行事公正。

作为人民的公务员,永远珍惜爱的心。

仁人们爱的仁慈充满爱的心,充满爱,爱的人,人爱的爱;尊重人,人恒景。

永远珍惜真诚的心。

深爱人民的心,以心为人民,人民,人民,人民听人民的言语,良好的计划,丰富人民的政策,更多的惠民事物,当群众遇到困难,我们应该真诚地帮助他们找到方法,想法,解决方案的问题。

它是人的根本本质,是人类的内在本质,需要做善恶,看好人,穷人。

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修理德国。

走第一线,德国第一德国。

人没有美德,不远处。

党员干部要认真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弘扬道德精神,增强道德境界,做社会主义道德示威,诚信道德领导,公平正义的保卫者,的影响和感染周围群众,鼓励宗子群众的良好,见殷启奇,鼓励整个社会进入好运,道德,但新。

有意识地包括在自己的自我修养中,作为纪律,规则的重要前提,总是道德的在显着地位的耕种,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脾气的个人品格和自我修养,以逐渐到达德国自我修养,德国规章,德国线,道德高尚的道德涅。

严到苗条,勤勤修行。

自修复固有修复心,外在修复线。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1. 格物:研究事物,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 致知:通过格物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3. 诚意: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

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真实诚恳的态度。

4. 正心:保持心态端正,不受外界干扰。

即不为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5.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6. 齐家:管理好家庭,使家庭和谐有序。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7.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作为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推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8.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即把仁政的理念推广到整个世界。

要有包容和仁慈的心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自己的心,应该是在一种心性的锻炼,要修正自己的习性,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

《大学》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且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行: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内心原子弹最初存在于科学家的脑海里。

首先是有人想到要制造一个大爆竹,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关键是要把它搞响、搞爆。

将来人类也会找到克制原子弹的方法,能够压制原子弹的力量。

科技不能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物质不能介入的领域,精神可以介入。

每个人生下来,思想都是空白,对世界一无所知,完全由感觉支配行为。

饿了就要吃,膀胱饱满就要尿,消化完成就要拉,不分场合,不分时段,和其它动物是一样(实际上人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动物)。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由外界输入人类的思想,学习人类的行为。

对未知东西的好奇,是学习的最原始动力。

好奇心也是欲望的一种,想了解未知的世界,就是欲望。

什么都不想,连思想都没有,就没有欲望。

石头、泥土没有欲望。

当然,我不是石头、泥土,我不知道它们到底有没有欲望,这纯粹只是我的猜测。

好奇心是推动这个世界的原始力量。

好奇心的近义词是兴趣。

因为好奇,才会去学习,才会去了解这个世界。

最伟大的精神领袖、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原动力,无不起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物,最初都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的好奇,想去了解这个行业,经过不断的深入了解,越了解越想了解,自然就会成为业内的话语权威。

千万不要压制自己的好奇心,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好奇心。

认识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和感觉,就是格物。

修心、修身、修行的感悟

修心、修身、修行的感悟

修心、修身、修行的感悟修心、修身、修行,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话,也是许多人在修身养性上的指导原则。

修心即修养心性,修身即修养身体,修行即修炼修行。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外修行体系。

修心是指修养内心的品质和境界。

人的内心是一个充满欲望和冲动的世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修炼,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纯净、宁静。

修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冥想、禅修、读书、写作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减轻内心的烦躁和不安。

修身是指修养身体的健康和形象。

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表,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强壮、美丽。

修身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运动、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修行是指修炼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人的能力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全面。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实践经验、参与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不断进步和成长。

修心、修身、修行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修心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纯净,增加内心的力量和智慧;修身可以使人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美丽,提高人的体质和形象;修行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人的技能和才干。

修心、修身、修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要从修心开始,通过修炼心性,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和、纯净;然后要从修身开始,通过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健康、强壮;最后要从修行开始,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修心、修身、修行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修心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平和,增加人的智慧和修养;修身可以使人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美丽,提高人的形象和气质;修行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人的才干和竞争力。

修心、修身、修行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重要手段。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

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

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原文: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

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

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

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第一部分引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可谓人类世界之文化奇观。

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儒道释三家呈现出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大趋势,但时至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仍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欧风美雨的输入和影响与对比,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坚持的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观。

又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其间虽经过多次巨大战乱,但各民族内心均倾向于统一文化、国家和思想。

为了完成此艰巨任务,中国历来都尤其迫切地需要优异、卓越的政治家、国家领导者。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中有一门学问,是别的民族和国家研究不多或研究不透,但在我中国却是历代重要思想家最用力研究和抓紧不放的重点学科-----那就是王道、霸道或者说帝王学说,即研究和启示人们如何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学说。

多少中国历史豪杰,遵循帝王之师的训导,最终成功地以帝王或帝王之师的身份出现在泱泱历史长河。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

大学全集《第八章·正心修身》原文赏析与注解正心修身本章朱熹称之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大意是:开始的念头真实无妄了,但身心情志还要磨炼,因“心”比“意”更宽泛,所以才叫“正心”。

愤怒会使人偏激,恐惧会使人胆怯,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端正这些情志,思想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知事物。

“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而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

这就是说,修身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注释】①身:程颐认为“身”当作“心”。

忿懥(zhì):愤怒。

【历代论引】程子说:“‘身有’之‘身’当作‘心’。

”朱子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又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又说:“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

”智慧运用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典句札记】此句话说的是修养要端正自己的心志,而人在愤怒、恐惧、喜好、忧患时心态是不平静的。

7、《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7、《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苏明前言:“修身”是儒家人生哲学《大学》中八大德目之一,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其所阐发的文理乃是系统地论述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核心是修身,以修身为本。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为内明之修,即关于自身的认知;后四者为外明之修,即对社会规范与道德的认识和践行,二者结合说明了内外兼修之道。

因此,“修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诚意正心”,另一方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在八目中可以称得上是上述两个方面契合的环节和通达的桥梁,也就是说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于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大学》在此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二为一的思想正是《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性善论为修身的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儒家修身思想是以人性理论作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

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本性。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在此指的是天性,也就是心,道德本心,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所以,人的本心是纯粹至善的,不存在“恶”的问题,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不有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天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这就必须要下一番诚意的功夫,因为诚意就是向善。

《大学》曰:“所谓诚意者,毋身欺也”,是说去恶向善,不自我欺骗。

再说“诚”本身就是天道的本质,是真实无妄的存在。

天道之已然便是人道之应然。

所以“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道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以奉人,把天道至善价值源头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通过人的修养和实践以体证达到终极的形上境界,使人性与天道合而为一,这便是“诚意”的胜义所在。

格物_诚意与修身

格物_诚意与修身

lantaizhongheng兰台纵横★………………………………………………………………………………………………………………………………………………………他的工作已严重的“超负荷”。

但他仍把汕大的事业放在“首位”。

每年都要安排出二次时间到汕大巡视工作,会见教职员工代表,倾听他们关于办好汕大的意见和要求。

有时还亲自阅读职员工的来信,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有时还要约见汕大校方的负责人,或会见国家教委的领导和官员。

1990年2月8日,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全面落成庆典。

至此,汕头大学已呈现“十度春风,桃李芳菲”的生动局面。

李嘉诚带着大公子李泽钜、二公子李泽楷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助手高兴地前来参加这个庆典。

国务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同李嘉诚先生一起,在庆典仪式上揭开披在叶剑英元帅所题写的“汕头大学”校牌上的大红绸子。

参加这一庆典活动的海内外嘉宾有3000多人,以及广东省、汕头市的党政府领导人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校长、教授等。

在汕大落成庆典上,李嘉诚先生发展了热情洋溢的致词。

李嘉诚说:“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不但是汕大的荣耀,本人也觉得毕生难忘!”“如果通过教育的途径,能使年青的一代培养起爱国的情操,健全的心智,充实的学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使国家的元气充沛,潜力深厚,则必然可使国家日渐富强。

而教育的失败,也意味着国家前途的暗淡。

当国家到了无可用之才的时候,则任何建国兴国的事业也谈不上了。

所以,能促使教育的成功,便可对国家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

这是我参与筹办汕头大学的主要动机之一,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业。

”以上便是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汕头大学落成庆典的生动一幕!李嘉诚先生的名字紧紧地和汕头大学联结在一起。

读过大学之后应该了解,大学中有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为三纲八目,三纲即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修身格物与理性思维解析

孟子的修身格物与理性思维解析

孟子的修身格物与理性思维解析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修身格物与理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修身格物的内涵与意义孟子强调修身格物,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自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和谐的境界。

修身是指个体通过内在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使自己的品德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而格物则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研究外在的事物,以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修身格物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孟子看来,修身格物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体现。

通过修身格物,个体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通过观察和研究外在的事物,个体能够运用理性思维,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

修身格物的实践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二、理性思维在修身格物中的作用与意义理性思维是孟子修身格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孟子的学说中,理性思维被视为人与天地相通的桥梁,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理性思维通过观察和推理,使个体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首先,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个体认识自我。

通过理性思维,个体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个体通过理性思维,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避免盲目追求个人私利,而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其次,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外界事物。

通过理性思维,个体能够观察和研究外在的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个体通过理性思维,能够超越感性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

理性思维使个体能够从客观事物中获取智慧和启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意念诚实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天下太平全部的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

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总之,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

修己安人,可以顾名思义。

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礼”,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

复杂的说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

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

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原文: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

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

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

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

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

修身、修心、修学

修身、修心、修学

修身、修心、修学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在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修身、修心、修学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们:大家好~每年九月的开学季,迎新的欢声笑语都会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你们的到来成为交大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节庆。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对你们进入这所跨越三个世纪、承载无数荣耀的百年学府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同时我要祝贺各位同学选择了交大作为生命之舟新的启航之地,成为光荣的交大人。

在座的大一新同学应该还记得,我给你们布置的第一项作业——用实际行动体会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在今天这样的特殊场合,我想和大家一起,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养育、教导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表达最真诚的感谢~我希望,各位同学哪怕学习再忙,也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学习生活,听听他们的叮咛嘱咐;后天就是教师节,请大家记得给母校的老师们,送上来自交大的问候和祝福~“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培养人才,交通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领袖人才的重任。

正是基于自强必先储才的理念,交大得以诞生。

老校长唐文治先生曾说:“维余平日之志愿,在造中国之奇材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

”他还说:“故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

”我建议各位新同学,作为交大人的第一课,一定要去参观校史馆和钱学森图书馆,在那里,你一定会为成就了交大今日辉煌的历代交大人而自豪。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成为交大校史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各位同学,你们怀着对梦想的执着和对未知的渴求踏入了交通大学的大门,我想这几天你们经历的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新校园,新城市,等等。

这些新事物,让年轻而有活力的你们激动不已,也带给你们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焦灼。

你们都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佼佼者,当然期望在大学阶段,在交大延续你们的辉煌,并且更上一层楼,走向卓越。

修身,从修心开始!

修身,从修心开始!

修身,从修心开始!所谓修身养性,其实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就是把历代先贤的美德修养之境化为自身的习性和品德。

而修身要重在修心,首先要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能够忍下性来,否则,心浮气躁,哪能做到修身?因此,欲修身先修心。

修身,就是指修养身心,修身则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习性、言语、行为、举止等,与人交恭而有礼,言而有信。

修身是一件漫长而又坚韧的修炼,不是看圣贤书、做眼下事就可以成的,而需要持之以恒,经久历练的修为。

在修炼中必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开拓自己的眼界,扩展自己的胸襟,才不至于追名逐利,被浮事所累。

欲修身,先修心。

生于浮世之中,在年轻的时候,追求名利、物质、地位和名声等身外之物,原本无可厚非,但忘记修心、修身就不可以了。

只有在繁杂俗世中,修炼身心,反求诸己,就会慢慢地让自己心静下来,不再心浮气躁、怨天尤人,这也是我们在修身之前要修心为先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处在红尘俗世间,为人处世处处彰显我们的人生修为和功夫,倘若只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能做到克己修心,那么修身只是一个笑话。

在现实生活中,克己修心不是压抑自己,而是真正的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只要我们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刻意强求与压抑,就能让原本散乱的心得以修炼,让自己的心灵修养得以升华。

修身必正其心。

修身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要正,心不正,这样的修炼就是假修炼。

修身的根本在心要静,心静了,才能做到修身。

修心,还应该淡泊名利、看淡世俗,不为世事所羁绊、累赘。

当我们的人格魅力被世人认可,不管走到何处,都会坦然对之、泰然处之。

人生,唯有修心,才能让我们的路走得正、耐得住,睡得安、行得远。

只有在修心之后修身,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恬静安然,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泰然自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以修身,修身以正心,正心以织梦
(关坝小学)张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尤其欣赏《大学》中的这两段文字,这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修身正心的真理,经千年不衰,历数朝仍在。

明朝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他的新学中也重点阐述了致良知,也是就修身格物之真理。

中华民族最是一个有精神风骨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就是因为有如邓稼先之类的仁人志士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终于在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由他最后签字确定设计方案的原子弹。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7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几十年如一日,他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了一生。

他的这种“格物”精神又怎能不致人生之大知呢!青少年正是求知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我们更要让孩子们铭于心、践于行,格物在学问,在知识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他们从小树立扫一屋而扫天下的思想,从细微处着手,谋定而后动,修行修心。

如此,何愁祖国无未来之栋梁!那时,定会有千千万万个邓稼先这样格物致知,修身修心的优秀人才织就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谓脍炙人口:“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
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祖国的后继也全在培养少年,何以培养少年?著名“央视一姐”董卿在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工作太忙,有时候两三周都见不着儿子,只能压抑着思念。

她眼眶微红,却坚定道:“有这样一句话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我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精心备课。

在备课的同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知识。

三年的教学使我懂得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得成为水的源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们千奇百怪的好奇心。

因此,我在课下,十分注意自己的知识积累,大量的翻阅课外资料,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

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上下功夫。

我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

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

还充分选择应补充的资料,做到了有备而上。

除此之外,课前我还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分析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我在教学上的“格物”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孩子们在学习知识上“格物”。

祖国后继也全在培养少年,我们的少年从小熏陶于四书五经,诗海文宴之间,而今习总书记又大力倡导以国学之道统进入我们的日常,孩子们耳濡目染,身体力行,这是国兴国盛之好兆!
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个叫项橐的孩子在路上筑城,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小儿答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

”孔子见其不凡,与其论事,叹服其才智,这就是有名的孔子师项橐的故事。

今日之少年聪慧不在项橐之下,只要我们给孩子们以“格物致知”的导向,相信我们一样会如孔子发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深深慨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