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从日本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看教师编制管理的特点
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主要价值观:未来导向、迟的报酬、 主要价值观:未来导向、迟的报酬、长期的目标 组织特征:稳定的组织、低员工变动、 组织特征:稳定的组织、低员工变动、强公司文化 报酬策略:长期报酬、管理者的多重成就报酬、 报酬策略:长期报酬、管理者的多重成就报酬、分配报
缺点: 缺点:
1) 无法随时引进人材 2) 背人员包袱(经济衰退也要招工) 背人员包袱(经济衰退也要招工)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相互相应) 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相互相应)
• 员工的报酬主要由其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所决定; 员工的报酬主要由其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所决定; 优点: 优点: 1)培养员工对企业长期的归属感(长期导向) 培养员工对企业长期的归属感(长期导向) 2) 减少员工的矛盾 缺点:难对创新和按工作表现进行激励。 缺点:难对创新和按工作表现进行激励。 上述做法已有所改革(如新日铁公司) 上述做法已有所改革(如新日铁公司)
三、日本文化价值分析和当前 HRM模式分析 HRM模式分析
目录
1
价值 价值
2
业
与管
3
资 管
4
资 管
异
5
资 管
对 国 业 启
日本文化价值分析
重诚信,讲感情 重诚信, 泛血缘特殊主义,讲效忠 泛血缘特殊主义,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讲求和谐 阶层主义 同步时间观(把时间看做非线性的关系) 同步时间观(把时间看做非线性的关系) 高度避免不确定性 高男性作风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终身雇佣制(“共同体”式的劳资关系) 终身雇佣制(“共同体”式的劳资关系) 雇佣制(“共同体 优点: 优点: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2
薪酬福利管理
日本:年功序列工资制。职工的基本工资由资历 工资(年龄+工龄+学历)和能力工资(职务+职能)构 成,在年功序列制下,决定职工基本工资的主要因 素是企业工龄。
。
韩国:1、薪酬结构比较复杂。月工资中的65%是 基本工资,另外的35%则是各种补贴.2、福利包括, 员工持股制度、对员工采取家庭成员式待遇、通过 提供经营情报诱导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终生员工。
各力资源管理特点 分析及其比较
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 我国的启示
亚洲
日 本
韩 国
美 洲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欧 洲
招聘与 配置
培训与开 发
绩效管 理
薪酬福 利管理
劳动关 系管理
招聘与配置
日本:1、终身雇佣制。 保守性和排他性, 有新的 工作需要时, 是尽可能通 过内部调节来满足。2、 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 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 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 美国:1、自由雇佣 制,对市场依赖性很 强。2、员工晋升提 拔速度快,员工提升 不注重资历而注重能 力。
英国:1、宽松的人才流动 政策,每年都耗巨资去吸 引别国的高科技人才。2、 大量外国人在英国企业供 职。3、政府把甄别人才的 权力下放到全英的跨国公 司和科研机构, 它们可以 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 的特殊权力。
培训与开发
韩国:通过建立内 部的研修院或者利 用产业教育机构培 育。重视员工的海 外研修工作。 日本:不十分看重个人的 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 素质,其基本思想是:高素 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 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工 作。
绩效管理
日本:1、有成绩考核,情 意考核和潜能考核。2、 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 重视长期评估。3、在人 员评估上,企业表现出 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 集体单位进行考核。重 视集体的业绩。4、把态 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第一篇: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目前,在日本社会居于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形成的。
对于日本企业来讲,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被视为其最重要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公司短期利润的增加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乃属于第二位的事情,因此日本公司人事政策注重员工长期发展,与日本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辅相承。
l、终身雇用制。
所谓终身雇用制是指公司从大学毕业生或其他年轻人中雇用基本核心员工,规划员工的持续培训和发展计划,在公司集团内部的员工永远供职到55岁或印岁。
除非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解雇员工。
日本的终身雇用制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突出、也最有争议的政策。
终身制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工作稳定,促进职工长期发展,稳定就业政策。
特别对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日本制造业来说,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发展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今天,大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由于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挑战。
2、年功序列工资制。
年功序列工资制就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同一个企业里连续工作实践的延长而逐年增加。
同时,连续工龄还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会尽量通过重新培训已有的职工,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3、企业内工会与合作性劳资关系。
企业内工会指的是按特定企业成立的工会制度。
企业内工会和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被认为是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支柱。
由于日本一般都采用终身雇用制,因此职工的利益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
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紧密相连,一方面能促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发展成长,另一方面,也使职工非常关心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
企业为了得到职工的忠诚,保护自己在职工身上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也希望职工相信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公平的。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趋势(2)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趋势(2)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复苏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比较低,企业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
日本企业中独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无须怀疑的。
近来关于改革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
一般来说,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员工培训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
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
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
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
日本企业因为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
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
这些软知识和软技能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员工继续在本企业就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帮助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注重内部提拔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时,会尽量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特点。
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提倡终身就业从企业这方面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轻易解雇工人。
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
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人力资源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一、日本人力资源制度的特点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种制度下,员工一旦被企业录用,只要不犯严重错误或企业不破产,就可以在该企业工作到退休。
这种制度为员工提供了稳定的职业保障,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有利于企业培养员工的长期技能和经验。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是指员工的工资和职位晋升主要依据其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和年龄。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员工的工资和职位会逐步提高。
这种制度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同时也注重员工的经验和资历。
3、企业内培训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通常会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包括新员工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管理培训等。
这种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传承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4、团队合作精神日本企业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
在工作中,员工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日本企业普遍拥有独特而强大的企业文化,如丰田的“精益生产”文化、索尼的“创新”文化等。
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对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日本人力资源制度的优势1、稳定的劳动力队伍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员工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环境,减少了员工的流动率,使企业能够拥有一支稳定的劳动力队伍。
这有助于企业保持生产和经营的连续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2、长期的人才培养企业内培训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员工在企业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3、高度的员工忠诚度稳定的职业保障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度。
日本职业高中教师配置制度探析——兼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
教职工 的人数 以市 、 、 町 村② 为单位 , 按班级数配
收稿 E期:0 10 — 2 t 2 1 - 6 2 作者简 介: 李 敏(9 5 )女 , 1 7 一 , 湖北恩施人 , 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职业技术教育; 孙曜
(9 5 )男 , 18 一 , 湖南岳阳人 ,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职业技术教育。
进 行 了规定 。
( ) 特 别 教 师 许 可 ” 度 及 “ 别 非 常 勤 讲 三 “ 制 特
师 ” 度 制
当前 , 日本 的 学 校 教 育 非 常 重 视 学 生 个 性 发
名 1— 7 名 l个 中各 职业 高 中应 配 置 的基 本 教 师数 量 , 由此 来 确定 个 班 的 学校 配 3 ,0 1 个 班 的配 4 , 8 班 以 上 的配 5 ; 信 制 课 程 职 业 高 中 的学 生 超 过 4 0 名 通 0 各 学校 的基本 教 职员数 额 。
人 时 , 以增 配 ( 可 学生 数/o ) 事务 职 员 ( 数点 后 4 o名 小 ( ) 业 高 中师资 配置标 准 的组成 二 职 对 于职业 学 校师 资配 置 标 准 的组成 要 素 , 相关 数据 一律 升 为 1嘲 )。 法 律 主要从 班 额标 准 、 师定 员 标准 以及针 对 特殊 教 学 科 门类 需 求 而专 门 配置 的特 殊 人 员 标 准 等方 面
合 的特点 。借鉴 日本 的经验 , 国必须加强 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配置的研 究 , 我 制定专 门的配置标准 ; 据专业 根 特点和专业类别确定班额及相应 的教师数 ; 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校 内师资管理机构 ; 完善 兼职教 师制度 。 关键词 日本 ; 职业 高中; 中等职业 学校 ; 师资配置 ; 编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1.(1 ) 文献标识码 7 913 3 A 文章编号 10 — 2 9 2 1 )5 0 8 — 4 0 8 3 1 (0 12 — 0 6 0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论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论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论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1. 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中日本企业以其独特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而闻名。
本毕业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原理、特点以及其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2.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起源与理论基础2.1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起源2.2 人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3.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特点3.1 长期就业制度3.2 终身雇佣制度3.3 培养与发展员工能力3.4 团队合作与集体主义文化3.5 平等与和谐的工作环境4.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4.1 优势:员工忠诚度与稳定性4.2 优势:员工的技能与能力积累4.3 挑战:创新能力与灵活性的缺乏4.4 挑战:员工的压力与健康问题4.5 挑战:性别与多样性的平等问题5.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5.1 国际化对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影响5.2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调整与变革5.3 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国际化经验与启示6. 结论日本企业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长期就业制度、终身雇佣制度、培养与发展员工能力等特点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随着国际化的加剧,这种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调整的压力。
未来,日本企业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打造更加灵活、多样性与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
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一些世界级企业的所在地,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备受关注。
在多年的发展中,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已经演变成一套独特的体系,对于企业管理和员工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招募和录用在日本的工作文化中,企业往往是人才的拥有者,而不是个人。
因此,日本的人力资源制度注重的是将最为优秀的人才引入企业之中,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成果。
为此,日本的企业往往会采取比较严格的招募和录用制度,以确保招募的人才具有持久性和能够适应企业文化。
在日本,企业往往会通过在大学校园和职业介绍所的招聘活动,吸引最为优秀的学生加入企业。
另外,日本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会进行多轮面试,以确保能够选择到最为适合企业的人才。
二、员工福利和关怀在日本的企业中,员工福利和关怀极为重要。
企业会为员工提供一系列福利,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假期和劳动保护等。
此外,日本的企业还会提供家庭支援、福利计划以及职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员工实现其潜力。
日本的企业往往会关注员工的个人生活,并在必要时为其提供协助。
这种关怀体现在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培训、住房和其他生活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
三、资格考试制度日本有着非常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这是企业聘请员工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的资格考试制度是由政府和民间机构共同推进的,通常会包括技术能力和行业知识等多个方面。
此外,不少企业也会进行自己的考试,以评估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四、工作时间制度日本的工作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特殊,工作时间也是这种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日本,很多企业会采取长时间工作制度,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每周工作天数长达6天。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缩短工作时间的政策,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五、员工教育和培训制度在日本的企业中,持续的教育与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技能和知识来胜任工作的员工,日本的企业会在员工加入公司后,为其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教育。
日本大学师资管理特色及其价值考量
日本大学师资管理特色及其价值考量大学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解析日本高等学校师资管理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对深化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师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日本高校师资管理兼职教师学术自由培训机制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视发展教育为立国之本,重视由政府来统筹规划和统制管理教育并发挥其功能。
20世纪末以来,在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之后,日本高等教育界开始认识到大学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完善大学师资管理制度。
比较与分析日本大学师资管理的有效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大学的师资管理特色1.聘用大量兼职教师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1988年公布)规定,大学教师可以到其他大学或单位兼课。
有的大学规定,教师在保证完成本校所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允许专职教师每周抽出一至两天时间到外校兼职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
在日本大学的讲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聘请的临时讲师,而这些临时讲师绝大多数是各自所从事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
可以说,兼职教师已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特别是对于私立大学来说,如果没有兼职教师的存在,它的运作就不可能维持。
据统计,20世纪末日本四年制大学任教的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约为40%,两年制短期大学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约为60%。
2005年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大学兼职教师占总数的51.2%。
有日本学者认为:实行兼职教师制度,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自动调整教师的结构,也有益于校内外学科间的交流和学术交融。
日本大学实行的聘用兼职教师制度给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是办好高等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
2.学术权力至上的法律保障学术权力至上的主要标志是日本大学普遍设置了教授会,教授会是日本大学所设立的学术权力机构,也是法律规定的尊重大学自治精神的中枢组织。
日本宪法第23条规定对“学问自由予以保障”,建立了日本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管理自治的法律基础。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一、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里逐步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和加强员工系统地在职培训,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
要求在职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终身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未来与员工的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
并注重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进取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小组集体智慧等。
在教育方面,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正规教育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不断努力和完善,日本义务教育的范围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见下表)。
三是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日本的教育经费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0年为5.8%,1997年为3.6%,尽管呈现了下降趋势,但人均教育经费为120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
科研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2.5%,90年代达到3.0%左右,显示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87年至1997年期间,在日本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4909人,该项指标在世界上名列榜首。
日本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挖掘本国的人力资源,成立各种学术交流机构,促进各类人才的横向联系,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人力资源。
此外,为了保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在有效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国最新的研究开发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和利用外国的优秀人才。
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融入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大中企业,基本上都实行终身雇佣制,没有实行雇佣制的企业,一般也重视维持雇佣稳定,即使在经济处于萧条时,也不轻易解雇职工,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缩短工作时间、调整工资水平等方式维持就业,尽量照顾职工的生计;企业内出现结构性过剩人员时,一般通过扩大营业部门和开发新产品等措施来吸收剩余人员;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企业则通过内部职业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将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 2、集体主义表现上的不同。日本企业职工具有较 强的集体主义意识,非常善于协调配合行动。终 身雇佣制不仅使企业职工之间在业务上产生一种 依附关系,而且使职工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私人感 情联系,这也促进了企业职工的集体主义意识。 而中国企业在职工中也特别注重集体主义的教育, 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是,由于中国企业 的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感不强,在这个企业与不在 这个企业对职工并无多大损失,因此职工的凝聚 力不强。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 1、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必须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 之一就在于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思路和方 法,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 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 4、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中国企业更多的是看重
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翁”,所以并不特别强调员工对某个特定企业的 忠诚。所以,员工对企业组织的适应一般没有特 别的困难。日本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不同 企业之间甚至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它们不仅重 视员工的素质,更重视员工在组织里的适应能力。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李一、顾文理、金祥等组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目前,在日本社会居于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 时期里形成的。对于日本企业来讲,公司的不断发展 壮大被视为其最重要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公司短期利 润的增加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乃属于第二位的事情,因 此日本公司人事政策注重员工长期发展,与日本公司 长期发展战略相辅相承。
温情主义的管理方式
• 日本企业中的温情气氛,是建立在人有被尊重的 需要的基础上的。因此,日本的企业重视员工的 工作条件、环境气氛等。企业的管理者十分注意 热情而有礼貌地对待职工,上班时,他们往往早 早地站在厂门口迎候职工,认真地向每一位上班 的职工招呼问好。简单的一声寒喧,使职工感到 了企业的温暖。在日本企业看来,职工受到这样 的重视和关心,就会忠诚于企业。因此。日本的 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凡有成就的企业必须做到两 点: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命运共同的意识; 二是要极力发展公司人员之间“亲如一家”温情 气氛。
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同的国家在自己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又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肤浅的总结,以期对我国的企业有一些启示。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多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人们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的思想影响下,愈发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它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反映。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美、日经济的发展一直名列世界前位,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我们应从他们的管理模式中获得何样的经验与启迪呢?现将美、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做一下肤浅的总结与归纳,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些帮助。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它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员工的稳定性较差。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
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这种机制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3.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企业在组织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及其特色
16EDUCATOR专题报道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及其特色文 | 汪丞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旨在扭转长期以来城市中心政策及重点学校政策所导致的校际、城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遏制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倾向,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该项政策实施多年来,虽然在促进教育均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实施成效与政策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对于我国而言,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是一个舶来品。
日本基础教育发达且均衡化程度高,很大原因在于日本将促进教师定期流动作为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和提供均质教育的重要机制。
当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我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自然就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为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践提供了诸多借鉴。
今天,重新审视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深入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必然会有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日本教师流动制的实施程序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始创于“二战”后初期,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系列相关法规颁行后,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才得以在日本逐步推行。
1956年,日本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将教师调动权上移至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政府负责。
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教师人事权由市町村掌控导致规模性流动难以开展的窘境,为教师在县域内流动扫清了制度障碍。
另一方面确保了教师流动人事管理上的教师流动申报权、监督权和任命权“三权分立”,即学校校长掌握教师流动意见的申报权,学校上一级管理机构——市町村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建设并履行监督权,县级(都、道、府)教育委员会负担教师工资并掌握任命权,确保了流动体系的规范运转。
为了规范教师流动,日本设定了一套严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程序。
教师流动基本流程:首先,每年11月之前,各县级政府教育委员会都会统计县内各学校校长、教职员岗位需求及配备信息和各学科师资需求信息,同时,对各校师资结构(年龄、性别等)及师资水平进行摸底,再结合上一年的教师流动情况,制订本年度全县(都、道、府)教师流动计划。
管理学日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启示人力资
日、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启示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搜集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0:07:28摘要:本文分析日本、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借鉴日、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启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改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一、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用工形式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
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都实行终身雇用制,其人数约占全部职工的1/3。
一个人一旦进入这些公司,只要不违反或严重违反公司的规定,只要企业不破产,就能在公司或关联公司一直干到退休。
员工一旦因表现不好而被解雇,就会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以致很难再找到满意的工作。
因此,员工本人会尽力工作,不轻易离开企业。
这种政策尤其对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保持稳定的就业政策。
(2)激励机制以年功序列制为基础,推行职务能力工资制,同时,注重精神激励。
年功序列制是与终身雇佣制相适应的,员工工资由年龄和企业工龄作为决定因素。
员工的标准工资或固定工资的大部分取决于年龄和工龄,另一部分取决于能力。
基本工资每年随工龄的增长而增长。
同时,工龄长短也是决定职务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果员工中途退出企业,在新的企业年功要从头算起,从而加大了员工中途退出企业的成本。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趋势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趋势日本式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其原因除了日本经济在7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企业中出现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找出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探讨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 和“企业内工会”历来被当作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又称“三种神器”),受到日本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内涵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的部分提法也值得斟酌。
笔者认为,终生雇用、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基本反映了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
1.长期雇用的习惯美国学者阿贝格伦(J.C. Abegglen)在1958年对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和工厂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指出日本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终生关系”(life-time commitment),这种制度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却顺利地支撑着企业的生产活动。
1977年,OECD在《关于日本劳动的报告》中提出日本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特点在于终生雇佣、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内工会。
此后,这一提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成为日本式经营的代名词。
事实上,长期雇用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日本企业的一种惯例,或者说是劳资双方的一种默契。
通常,员工一旦进入一个企业就可以长期工作,而且不用担心被解雇;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如企业破产、员工触犯法律等),日本企业一般不会解雇正式员工,而且员工也愿意在同一家企业渡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劳资双方既没有相关的合约,企业也不存在任何相关制度。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是日语的直译,意为“论资排辈”。
传统的日本企业的薪酬体系采用职能工资制,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和奖金组成,另外在退休时能够得到一笔一次性的退休金。
通常,日本企业的基本工资分为7~13个等级,每隔3年左右调级一次。
而津贴则是以员工的生活需要为基础设计的,主要包括交通补贴、家属抚养费、住房补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从日本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看教师编制管理的特点从日本教育人力资源配置见教师编制管理的特点日期:2009-05-31来源: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点击:126次壹、日本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员的配置日本现行的公立义务教育系统教职员的配置始于《学校教育法》(1947年),成形于《关于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的班级编制和教职员定员标准的法律》(1958年),随后又经过五次修正案而得以不断完善。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级中学)教职员编制的法定权于中央政府,而具体操作权于各均道府县。
每个年度,均道府县教育主管部门均将以学校班级数量和法定系数为基本变量来核定诸学校教职员的编制,由此而确定每个市、町、村所应配置的基本教职员的数额。
教职员的配置主要涉及学校内设机构、班额标准、教职员定员标准以及针对特殊教育需求而专门配置的特殊编制。
具体分述如下:1.关于内设机构。
根据校务分担体制原则,日本法律规定:公立小学须设置教导主任、年级主任、事务主任、保健主任等职,公立初级中学于之上职位之外,可增设生活指导主事和前途指导主事。
和这些管理职务相对应的,学校应设立教务部、事务管理部、年级部、保健部、学生指导部和进路指导部(负责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指导)等。
通常,上述管理部门的主任或主事均由教师兼任,规模较大的学校和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务或事务管理部门可配置专门的事务职员。
2.关于班额标准。
班额标准,即每班应容纳的学生总数;实际操作,指的是每班学生数的最高限额。
班额标准于日本分常规班级和复式班级处理。
常规班级班额标准为40人,而复式班级又被细分成俩种情形,小学复式班为16人,(包括壹年级学生的复式班不得超过8人),初级中学复式班为8人。
对于由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法律也作了特别的规定。
3.关于教职员的编制。
日本法律规定:小学和初级中学须设校长、教头(副校长)、教谕(教师)、养护教谕(保健教师)和事务职员等职。
实际情况会由于学校规模和类型的不同而作适当调整。
具体说来,每所学校设校长和教头各1名,教头可根据学校规模做出调整,调整的公式为:教头数=(9个班级之上的小学校数+6个班级之上的中学校数)×1+(6-8个班级的小学校数×3/4+3-5个班级的中学校数)×1。
除了校长和教头以外,编制的核心于于教师的编制。
于日本,教师包括“教谕”、“助教谕”和“讲师”。
教师编制数等于学校编制总数和校长、教头编制数的差。
教师的编制壹般以班级为依据,壹定数目的班级乘以壹定的系数即可得出壹所学校教师的编制数。
由于小学和中学于教学性质上有所不同,因而编制系数也有区别。
小学的系数为1至1.292,也就是说,壹所小学如果有18个班级,那么其教师最低编制数为18人,最大编制数为23至24人。
初级中学的编制系数为1.483至4,壹所有18个班级的初级中学,其编制数于27至72人之间。
初级中学教师编制数相差如此悬殊,主要由分科教学而致,规模大的学校编制系数小,相反规模小的学校所需的实际教师就要多壹些,可见,班级比是随着学校规模的增大而递减的。
4.关于特别教员的编制。
特别教员,主要指保健师、营养师和办事员等。
保健教师的配置依据是班级数,30个班级以下的学校配保健师1名,超过30个班级的学校增配1名保健师;对于那些位于医疗机构缺乏的市町村和远离陆地的海岛学校,即便只有壹俩个班级的学校,也可酌情配保健师1名。
营养师配置的依据则以学生数为准。
单独供餐的学校,学生数于1000人之上可配1名营养师;数所学校共用的供餐中心,就餐学生达2500人,配营养师1名;就餐学生于2501至7000人之间的,配营养师2名;就餐学生超过7000人,可配3名营养师。
事务职员配置主要以班级数为依据,具体标准为27个班级之上的小学校及21个班级之上的初级中学配事务职员2名,低于这个数据的只配1名事务职员。
当壹所学校有数名学习障碍儿童时,可增配事务职员1名。
5.关于特殊编制。
特殊编制,指的是对于那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学校给予特别增加的编制。
日本中小学校特殊编制能够大致归纳为:①规模较大的学校(30个班级之上的小学校,18个班级之上的初级中学)以及小学和初级中学壹贯制的学校,可另配1个教师编制;②寄宿制学校可随寄宿学生的多少而适当增加编制数,具体说来,每40名寄宿生增配1个编制;③为推动和支持教育教学改革而特别增加的编制;④文部大臣可授权为特殊地区(诸如煤矿地区、简易旅馆业集中地区等)的学校增设1至2个教师编制;⑤为满足少数学生(诸如逃学者、残疾儿童和归侨子女)的特殊教育需求,学校也可申请增加教员编制数。
二、高级中学教职员的配置到了高级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形式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多样化,有定时制高级中学、全日制高级中学,也有职业高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由于各自教育目标追求的相异,因而实际所需的教职员数也因校而异。
高级中学教职员配置的法律依据是《关于公立高级中学的设置、适当配置和教职员定员标准的法律》(1961年)和随后几次的修改案。
由法律条文可见,高中教职员的配置虽没有高中前教育阶段所具有的高度统壹性,但也不乏详尽,具体如下:1.关于班额标准。
高级中学班额标准为40人,有特殊需求时,可适当扩大班额。
可见,日本于班级学生规模上,未曾就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做出区别。
2.关于校长编制。
高级中学校长编制基本和初级中学和小学的校长编制相同。
规定配置校长1名、副校长1-2名。
3.关于教师编制。
高级中学教员包括教谕、助教谕和讲师。
编制确定的依据是学校的班级总数乘以壹定的系数。
全日制高级中学的编制系数为5至1.5;定时制高级中学的编制系数为5至1.143。
壹般情况下,教员编制总数随学校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4.关于教辅人员的编制。
这里的教辅人员,指的是保健师、营养师和事务职员等。
保健师的配备如下:于全日制高中,班级数于3至29个之间的学校配1名保健师,超过30个班级的设2名保健师;于定时制高中,保健师的配备和全日制高级中学基本相同,区别是全日制高中设置保健师的最低班级数为3个,而定时制高中为4个。
实习助手的配备如下:6至24个班级的学校配备1名实习助手,超过25个班级的配实习助手2名。
提供特别专业学科的高中(如职业中学)可适当增加实习助手的编制,例如农科、水产科、工科高级中学,如果班级数于18个以内可增配实习助手2名,超过18个班级的可增配3名实习助手。
于商科、家政科等高级中学,配备实习助手数最低标准虽然是2名,但超过15个班级,即可配3名实习助手。
事务职员的配备如下:6个班级以内的学校配1名事务职员,6至11个班级的学校配2名,12至15个班级的学校配3名,16至23个班级的配4名,24个班级之上的配5名事务职员。
5.关于特殊编制。
为满足寄宿制学校、班级规模异常(即过小或者过大)、特长生教育(天才儿童或者特殊儿童)等特殊教育需求,高级中学也依据法律特设部分编制,基本类似于初中和小学。
所不同的是,高级中学课程和教育更加多样化,职业科的大量设置对于教师编制的需求存于着较大的差异。
鉴于此,法律允许专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员编制于比照普通教育学科教员编制的基础上,增配若干名教员。
除教员编制要求的相对弹性化以外,实习助手和事务职员的编制也有所特殊。
例如,于通讯科,学校将根据“学生数/400”的公式来确定事务职员的编制数。
如果学生数为900,那么计算结果为2.25,再将小数点后的余数化零为整,事务职员的编制数便可确定为3个。
三、日本中小学校教职员编制管理的特点综上所述,日本中小学校教职员编制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1.“以法为本”,体现了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于日本,有关教职员编制方面的法律是由国会以法律形式颁布。
当法律对学校班额、机构设置、班师比、学校领导编制、教职员编制以及编制核定办法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以后,仍要出台完整而又系统的政令、省令和地方法规予以具体实施。
立法的系统性又为执法的严肃性奠定了基础。
例如,法律规定班额最大不超过40人,于执行时就不可有丝毫的折扣。
于笔者参观的木津町立相乐台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41人,由于“超标”而不得不分成俩个班级上课。
2.“以层级定责”,编制管理井然有序。
于“治事和用人相统壹”的原则指导下,日本的教职员编制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独立行使。
编制管理以均道府县教委为主体,均道府县之上,文部省给予宏观控制和审批监督;均道府县之下,由市町村教委组织实施,管理层次十分明晰。
由此而形成壹个完整的管理“回路”,即均道府县教委每学年以市町村为单位核定教职员的编制数额,然后将辖区内的班级总数送交文部省对其进行审批,且辅之以监督,从而反映出日本教职员编制分级管理、各负其责、上下沟通的良好程序。
3.“以编制为拨款依据”,体现编制计划的经济属性。
日本实行的是人员经费单列,编制经费和财政拨款直接挂钩。
法律之所以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的定员标准,目的之壹就是要确保举办者(包括政府)依法支付学校教职员的人员经费。
通常情况下,教育拨款分成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办公费)、基建维修费等子项目。
由于人员经费于日本接近75%,因此完善人员经费拨款,中小学教育经费分配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对于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国库每年按文部大臣认可的教师定员数所需要的人员经费的壹半下拨给均道府县,均道府县要负担另壹半人员经费。
因此,严肃编制管理不仅仅是个管理问题,而且带有壹定的经济属性。
市町村只负责非正常教职员(诸如勤杂工、临时代课教师等)人员经费,而国库不予负担,因而于编制要求上也相对宽松壹点。
4.“以刚性为本”,适当体现教职员配置的弹性。
于教职员配置上,日本偏向于强调“刚性”,但也不失壹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这种“刚性”和“弹性”的相对平衡具体表面于三个方面:(1)就立法而言,国会的法律条文极富刚性;(2)就不同学校而言,公立义务教育阶段诸学校的编制标准弹性相对较大;(3)就教职工工资负担而言,国库负担50%经费的做法又给地方政府于确定本地区实际编制数时留有余地,只要学校确有特殊需求,市町村政府或均道府县财力许可,编制是否扩大完全能够自行掌握。
四、几点思考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拥有的教师队伍居世界之首,如何搞好我国教职工的配置,提高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应是壹项大的课题。
对照日本的做法和经验,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必须加强教职工编制的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较为丰富的依据。
于编制确定和管理上,日本是比较规范的,有些编制尽管不属“通例”,但也能够从法律中找出依据。
教职员的编制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有特殊的要求,因而不可能有长久不变的编制及标准。
例如,日本教职员的编制标准自1958年制定以来,截止1995年,已修改了13次,平均每3年壹次。
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对教职工编制问题的认识,提高编制确定的规范性,而且仍要于标准确定以后不断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