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执教者:代璐时间:2013年12月10日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枯藤老树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背诵和运用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的语言特点,掌握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词中的生字新词和疑难词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营造秋意氛围1. 情境导入,感受秋天气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秋天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如落叶纷飞的林间小道、金黄稻田中的劳作农民等,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之中。
我会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秋风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温度,以此作为进入《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学习的情感铺垫。
2. 互动交流,探索秋思之源接下来,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心中,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然后,我会将话题转向课文:“那么,诗人马致远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呢?他的秋思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诗意导入,铺垫学习情感最后,我会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注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初听之下就对词中的情感有所体悟。
朗读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以此作为进入正式学习前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旨在营造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我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特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1. 自主阅读与初步理解(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或觉得有深意的词语和句子。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三、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诵读和意象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难点: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式的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展示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三)深入探究1. 提出问题:“枯藤老树昏鸦”这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分别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们组合在一起有什么效果?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意象的作用和诗歌意境的营造。
(四)情感体会再次诵读诗歌,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六、活动设计举行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改写,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重难点)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新课导入】每个朝代的文学创作都各有巅峰和特色,唐代诗歌达鼎盛,宋词元曲也很出名,前面我们学习了唐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曲中的“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声誉很高,被誉为“秋思之祖”。
【了解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
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创作背景】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
这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学常识】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
套数也称散套、套曲、大令。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连而成的套曲,同一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要一韵到底。
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
小令,又叫叶儿,一般是独立的一支小曲子,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小令简短精练,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诵读古诗】播放音频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主题:《天净沙·秋思》课时:1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张兆迪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
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
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PPT
研 读,析 秋 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
取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汉族。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
也曾想要求取功名,积极入世, 但未得志,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 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 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 秋思》。
白朴:
• 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 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曾推荐白 朴出仕,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 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白朴 寄情于山水之间。
化读,析秋篇
将这首小令改选写取10种意 为一段优象美来的表话达,你的忧伤 可根据以(下喜提悦示)写心情,按 作。(10照0字《左天右净)沙》的曲
调填写一首小令。 人物:“我”参考场景: 什么时在间操:场上,教室里, 什么地回点家:的路上,乡间 看到了小什路么上景,:公园 有什么里心…情…: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天净沙·秋 非凡图库: 思
马致远
初读,诵秋词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断夕古小枯
பைடு நூலகம்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 天 净 沙
马 致 远
秋 思 》
·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美读,赏秋景
1.自由朗读 2.突出每一个词中你 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马致远及元曲这种文体。
2.通过朗读训练,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并能背诵。
3.通过学生习作,能将这首小令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4.通过品析诗句,能体会情景交融、以乐写哀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马致远及元曲这种文体。
2.通过朗读训练,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元曲中的一首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作者简介及文体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抽个别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3.请发挥你的想象,将这首小令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添加修饰词(如: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抽学生当堂展示,教师点评。
展示例文1: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展示例文2: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展示例文3: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天涯"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设计多种活动,学生在反复朗诵诗歌、体味诗歌的过程中,动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想象诗人呈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笔下“天涯”的基本特点:远离故土、了无生机、满目荒凉;体会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的心理:走出故乡,踏上浪迹天涯之路,那就不仅仅是空间上远离故乡,更是心理距离的疏远,而既渴望回到故乡又难以回到故乡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难点透过文本,调动多种感官深入理解“天涯”这一意象。
教学过程一、追溯“天涯"在诗歌中的多重含义1.同学们去过天涯海角吗?你们知道天涯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天的尽头,天边,很远的地方,还只是天涯这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的文化里还有更为丰富的含义。
2.流行歌曲中经常出现天涯这个词。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去看看这世界的繁华。
--许巍《曾经的你》学生体会这句歌词中天涯的特点:广阔。
3.接着,让咱们走进时光隧道,看看天涯这个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的词语,我们的古诗是如何描述它的。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东汉) 无名氏《行行重行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 白居易《琵琶行》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学生发现天涯具有遥远、凄凉、荒凉等特点。
4.导入诗歌:可见天涯在古诗中的含义是丰富的,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个人“在天涯”的诗人——马致远笔下的天涯,看看天涯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二、多感官把握“天涯"的特点: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节奏。
2.教师指导读诗,读出情感。
(1)一读:学生读前三句,教师读后两句;(2)二读:教师读前三句,学生读后两句;(3)三读:教师读标题,学生读诗歌主体部分。
3.学生体会读,多感官体会天涯的特点。
(1)学生活动一。
去天涯我看到了()教师预设:藤已枯,树已老,树叶早已凋零,光秃秃的,没有勃发的生机,这些植物的生命都已经走向尽头,更不用提那即将西沉的太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又一个漫漫长夜即将来临。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曲。
-理解曲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掌握曲的基本内容。
-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能够区分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的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曲中的意象组合,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例如,“枯藤”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老树"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昏鸦”在黄昏时分归巢,而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曲中的表达。
全曲没有直接点明思乡,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要引导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背诵全曲。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曲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理解元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天净沙秋思》优课一等奖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但凡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二、体裁简介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
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假设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景情人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我读出了……〞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单独前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10篇第1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精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比照阅读,学习用详细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尝写景语言,培育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力量。
5、学生领悟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供应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观赏这两首古诗,培育学生的古诗朗读力量,学会如何阅读观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
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风光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展(三)背诵这首词(四)学习小组争论、探究这首词1.这首词写了哪些风光?2.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颜色的搭配等)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5.品尝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拟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进展比拟。
(六)作业: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第2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一、及写作背景二、作品内容分析三、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小令的根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闻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由于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朝闻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2. 理解和熟悉诗歌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诗歌。
二、教学重点:1. 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补充;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理解;3. 诗歌鉴赏与欣赏;4. 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对《天净沙·秋思》这首古代诗歌的理解与解读;2.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 诗歌的鉴赏与欣赏技巧;4. 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秋天的特点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代诗歌的兴趣。
2. 导入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沙放逐期间写的作品,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悲凉情感。
3. 诗歌分析与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意象,通过拆解诗句、注重词语的选择与排列,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4. 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教师解释并举例解析《天净沙·秋思》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同时,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5. 诗歌鉴赏与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诗歌朗诵音频,并展示有关杜甫的画作或雕塑,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诗歌所描述的秋天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6. 创作诗歌(30分钟)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了《天净沙·秋思》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鼓励学生尽量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7. 总结与出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读后感,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当堂检测
1.《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小令 。天 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
2.《天净沙 ·秋思》作者 马致远 ,是元代著 名 杂剧他的《天净沙 ·秋思》
被称为“ 秋思之祖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 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 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
?“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 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天 净 沙 ·秋 思
马致远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qiú 狐裘
qīn 锦衾
hàn 瀚海
lán
chè
zhuó
阑干
掣
冷难 着
一.学习目标
元曲
二.文本背景
作者:马致远
三.文本内容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
关于元曲
?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 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 元曲
杂剧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
学习思考
?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抒情的?
?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 点?
? 3、写景与抒情是什么系?抒情的语句抒 发了怎样的情感?
? 4、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 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习思考
写景
托烘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 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 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请同学们按照你的理解,给《天净 沙秋思》画成一幅画。
以诗作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 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 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 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 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 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激趣 初感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 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 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 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 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 《汉宫秋》《荐福碑》《青衫 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 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 祖”。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 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 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 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 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 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 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 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看谁读得好,看谁背得快
课堂检测
1、元曲可分为 剧曲 和 散曲 两种。 2、本首小令课题中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 思是 题目 。 3、马致远是 元 代 杂剧 家和 散曲 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 他与 关汉卿 、 郑光祖 、 白朴 并 称 元曲四大家 。 4、本文采用 寄情于景 写法表达孤寂愁苦 的 思乡 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读文本2、教师配乐朗读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一等奖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一等奖说课稿1、天净沙秋思一等奖说课稿【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典文学话“秋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崇拜,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1、播放配乐诗朗读;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3、模仿朗读;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1、说一说(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2)简单地把9种事物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写了?你能试着把9种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饰表达一个主题吗?(3)这9种事物透露出怎样的心境?2、画一画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精美课件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9组名词,9种景物,18个字 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
借景抒情
思考:为什么“断肠人“如此 心伤,如此悲痛呢?是因为“在 天涯”就悲伤吗?才会伤心欲绝, 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吗?
作者经历 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 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 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 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 致远和白朴。
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 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 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 受,别样的滋味? 同学们请 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 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 肠?
写景
秋 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思
谢谢观看 下节课更精彩
“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 “骏马”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 施展自己的抱负。
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 话放在小令中是不是太过突兀,是败笔呢?
家的美好、安定、温暖
反
衬
游子漂泊、艰辛
肆
情景再现,体会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
取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汉族。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
也曾想要求取功名,积极入世, 但未得志,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 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 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 秋思》。
白朴:
• 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 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曾推荐白 朴出仕,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 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白朴 寄情于山水之间。
化读,析秋篇
将这首小令改选写取10种意 为一段优象美来的表话达,你的忧伤 可根据以(下喜提悦示)写心情,按 作。(10照0字《左天右净)沙》的曲
天净沙·秋 非凡图库: 思
马致远
初读,诵秋词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 天 净 沙
马 致 远
秋 思 》
·
美读,赏秋景
1.自由朗读 2.突出每一个词中你 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
研 读,析 秋 篇
调填写一首小令。 人物:“我”参考场景: 什么时在间操:场上,教室里, 什么地回点家:的路上,乡间 看到了小什路么上景,:公园 有什么里心…情…:
孩子们,请珍视你们现在 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 在某个秋风拂过的瞬间或是有 月亮升起的夜晚,你会发现, 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 柔软的伤痛与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