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之《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

一、关键概念

1.领导

答: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依据特定的行为规范(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2.行政领导

答: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行政领导是在国家行政系统中进行的活动,从而有别于政治领导、企业领导和其他社会领导。行政领导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行政领导者、被领导者和行政领导环境三者有机组成的,缺一不可。行政领导者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包括作为个体的行政领导者和作为群体的行政领导者集体。

3.行政领导权力

答:行政领导权力就是行政领导者为了实现行政组织目标,在实施行政领导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所施加的影响力、约束力或控制力。行政领导权力可归纳为两个具有分别不同性质的层面:①强制性权力是基于组织的正式领导职位而获得的权力,也可以称之为法定的权力;③非强制性权力,是指非职位的行政领导权力,一般并不是由组织授予的,而完全是因行政领导者个人威信而使部属信服并遵从行政领导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部属内心的

认可,并不通过强制命令去要求部属必须遵从,又称为“软权力”。

4.非强制性权力

答:非强制性权力是指非职位的行政领导权力,一般并不是由组织授予的,而完全是因行政领导者个人威信而使部属信服并遵从行政领导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源于部属内心的认可,并不通过强制命令去要求部属必须遵从,因此,又称为“软权力”。非强制性权力包括:①崇拜性权力,来自行政领导者个人感人的魅力;②专家性权力,又称知识性权力,知识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优越的智慧、训练、学识与经验,都是行政领导的基础;③代表性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是经过民主产生的,代表着群体的利益,因而产生了权力。

5.选任制

答:选任制是指通过被领导者或被领导者的代表选举而产生行政领导者。这种选举方式分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任制能代表民意,选举的结果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6.委任制

答: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是指依法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主管部门经过考察了解,直接任命所需人员以某种领导职务的制度。委任制是历史悠久的官员选拔方式,在西方国家一般适用于政务类公务员。委任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但为了防止任人唯亲和压制民主,在各国实行任命制的实际过程中,任命者往往受到许多资格和手续方面的限制。

7.聘任制

答: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一般适用于聘用社会上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担任学术型的行政领导职位。因这些人一般拥有社会公认的成就,所以不需要再经过考试的环节。聘任制一般是临时聘用或有一定期限的,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防止短期行为。同时,由于聘用制一般是从外部选拔行政领导者,要注意防止产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错误用人观念,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组织内部人才的使用。

8.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行政领导者具有胜任领导职责的素质。行政领导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行政领导水平的高低,并决定着行政领导活动的成败。由于行政领导活动的层次和领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行政领导者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为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六个方面。

9.公共行政领导集体

答:公共行政领导者集体又称为领导班子,是指由若干负有特定职责的领导者组成的集体。行政领导者集体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一般有法律或规章制度规定的任期限制。行政领导者集体因其层级和职权范围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人员构成和名称。同时,不同的领导者集体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亦不尽相同。我国公共行政组织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首长负责制。

10.行政领导方式

答:行政领导方式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程序和方法。有人

称之为领导风格。行政领导方式不同,在行政领导过程中发挥的效果也不同。行政领导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决定行政领导行为有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关于行政领导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分类:①依据行政领导者的权力控制程度,可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均权式;②依据行政领导的不同侧重点,可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以人为中心的行政领导方式、以事为中心的行政领导方式、人事并重的行政领导方式;③依据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可将行政领导方式分: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

11.行政协调

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尤其是政府的办事机构(办公厅、办公室)和政府综合部门(如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人事部门)作为行政协调的主体,即行政协调行为的承担者,是行政协调活动的核心。行政协调者根据国家机构的授权或其法定地位带来的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据政策法规,对非对抗性矛盾进行协调,要求被协调者必须服从。

12.行政协调模式

答:行政协调模式是指行政协调主体针对不同的协调问题所选择的不同的协调途径和方式,是对行政协调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行政协调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①目标与利益协调模式;②思想与行为协调模式;③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模式。

13.行政监督

答: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包括:①行政体系内部监督,如上下级之间

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等;②政府外部的其他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如立法监督、群众监督、政党监督等。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行政监督主体的多样性,行政监督的主体包括多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②行政监督对象的特定性,行政监督的对象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③行政监督内容的广泛性;④行政监督过程的公开性;⑤行政监督依据的法定性。

14.行政监督制度

答:行政监督制度是指不同监督主体在行政监督的任务和权限上的划分,以及相应的机构设置和法律制度体系。根据国家政权的性质,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实行上下双向的行政监督制度。具体来讲分为行政内部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行政内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形成的监督系统进行的监督制度,即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统一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实行的监督。行政外部监督是指来自于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为保证行政工作的合法性、正确性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的监督、各级社会组织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15.行政监督方式

答:行政监督方式是指行政监督主体在实施行政监督时所采用的监督手段和各种具体方式。采用何种行政监督方式实施监督,对实现行政监督的目标十分重要。较为常见的行政监督方式主要有:①质询;②弹劾;③不信任表决;④申诉与控告;⑤报告与汇报;⑥预算决算与审计;⑦检查调查与视察;⑧工作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