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2.相遇问题的解法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班级两个同学相遇,让学生理解相遇的概念,来引入今天的话题。
老师:请问当两个同学在校园的不同位置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可以相遇呢?学生:当他们的速度相等,同时出发时就可以相遇。
老师:那如果他们的速度不同呢?学生:这个不太清楚。
2.概念解释老师:两个物体以不同速度前进,它们相遇需要一些条件,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种问题我们称之为相遇问题。
3.相遇问题的解法(1)当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时,可以通过速度的加减,遇见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其速度之比来求得。
例子1:A和B同时在A地向B地开车,A的速度为60公里,B的速度为80公里。
A 几小时能追上B呢?解题思路:设A追上B的时间为t,由题意知:A的路程=S1=60tB的路程=S2=80t由于两者的路程相等,则有:60t = 80tt= 1.5h答:A车开1.5小时后可以追上B车。
(2)当两个物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时,可以通过相对速度解决。
例子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10 公里,乙每小时走 8 公里,如果两人相遇在 C 点,那么甲乙对 C 点的距离是多少公里?解题思路:设甲、乙二者相遇时间为t小时,则:甲走了10t公里;乙走了8t公里。
因为这两人是相向而行的,速度在相遇后是互相减掉的,即相对速度是10 + 8 = 18km/h,相对路程就是(甲、乙二者相遇点所在)的A、B两点的距离,那么有:10t + 8t = 18t = AB又因为甲、乙相遇在C点,所以AC = 10t ,BC = 8t所以AB = AC + BC = 10t + 8t = 18t。
答:甲乙对C点的距离是18t公里。
(3)当两个物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并且具有相对速度时,可以通过相对速度解决。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设计设计说明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源泉。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玩具小汽车学具卡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
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
淘气:好的,一会儿见。
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预设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
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
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篇一: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540(米)=540(米)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篇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2023相遇问题说课稿(精选3篇)
2023相遇问题说课稿(精选3篇)相遇问题说课稿1《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团结协作,积极思考。
这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向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教学过程:1、从实际出发,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初步感知。
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接着又问“如果找你的好朋友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办法,汇报交流时,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学生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1.把表格填完整。
2.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3.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新授:(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②走的方向怎样?③最后它们怎样了?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方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⑶出学习目标:① 理解相遇、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相遇问题》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转换:学生需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表达式。
举例解释:
-在运用关系式法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例如,当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学生需要理解路程差等于速度差乘以时间。
-在画图分析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图中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成果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计划在之后的课程中,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可能还不够,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同向相遇和反向相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关系式法和图解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遇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模拟两个物体的相遇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观察相遇现象。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在某一时刻相遇。
请问他们离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
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v1和v2,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时的距离为d,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vt=d。
根据这一关系式可以计算得到相遇的时间和距离。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具体应用。
三、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讨论(10分钟)1. 收集学生解答的问题,并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2. 带领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题。
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
2. 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技巧。
3. 鼓励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拓展相遇问题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发现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同时,通过学生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5.生活化作业,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批判性思维。
在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在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将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成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共同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头列式并计算: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相遇问题的教学案例
相遇问题的教学案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会走路吗?(学生们感到纳闷)请两个同学按老师的要求走路。
(师请两位学生面对面站好,师发口令:预备——走。
两生就朝前走,直到碰到。
)师:说说你看到的情况?生:他们两人相撞了。
师:“相撞”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相遇”。
(师板书相遇)生:他们是面对面走的。
师:说明他们走的方向刚好相反,“面对面”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相对”(师板书相对)生:他们是一起出发的?师: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因为老师你说“预备——走”。
师:你听得真仔细!生:他们是同时出发,同时到达。
师:你真了不起!这说明他们走的时间怎么样?生:一样。
师:那他们的速度呢?生:一个快一个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师:请用手势和语言完整表示两人的运动情况。
评: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
走路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行为。
从这一熟悉的行为中挖掘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从生活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展开讨论师:如果老师分别给他们一个速度和共同的时间,他们这么一走就走出了一个数学问题。
(一边出题一边板书完整的线段图。
)小李和小黄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李每秒钟走0.7米,小丽每秒钟走0.6米,3秒钟后两人相遇。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点什么数学问题吗?评:将生活素材提炼为数学问题,除了会收集信息外,还要会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并对信息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生1:小李和小黄一共走了多少米?生2:小李走了多少米?生3:小黄走了多少米?生4:小李比小黄多走了多少米?(师板书每一个问题)师:求小李走了多少米?就是求他的什么呢?生:路程。
师:谁来求?并说说数量关系?生:0.7×3=2.1(米),速度×时间=路程师:小黄走的路程呢?生:0.6×3=1.8(米)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小李和小黄一共走了多少米?这个问题。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名称: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熟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例如两个小朋友同时从相距5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1分钟后相遇。
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引出“相遇问题”。
2. 新课讲解:首先解释什么是相遇问题,然后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解决相遇问题。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相遇问题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小学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能用图形和语言描述相遇问题。
2. 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地点相遇的问题。
2. 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1) 画图法:通过画图,直观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相遇情况。
(2) 列表法:通过列表,清晰地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相遇时间。
(3) 方程法:通过设立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到相遇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相遇问题的图片和动画。
2. 练习题:不同类型的相遇问题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中的相遇问题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相遇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相遇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
3. 解题方法讲解:(1) 画图法:讲解如何通过画图解决相遇问题,展示画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列表法:讲解如何通过列表解决相遇问题,展示列表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方程法:讲解如何通过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展示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相遇问题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相遇问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趣味问题导入相遇问题:大明骑自行车每小时20公里,小红骑自行车每小时15公里,如果小红晚出发20分钟,那么多久两人能够相遇?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设变量和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讲授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上面的问题,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两个物体相遇的条件和相遇的时间和距离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3. 解题方法(15分钟)讲解解题方法的一般步骤:(1)设定相遇时间t;(2)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得到t;(4)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计算相遇的距离。
通过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讲解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4. 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几个稍难一点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例如:甲、乙两个车站相距100公里,两辆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速度是30公里/小时,乙车速度是40公里/小时,两车相遇后再顺着原路返回各自的车站,两辆车互相交错而过的时间是多少?通过这道题目,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步骤,强调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解完的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相遇问题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解题方法一般步骤:设变量→列方程→解方程→计算距离。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相遇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使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4.通过解决相遇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代数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相遇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4.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相遇、相对速度等。
2.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画图、列方程等。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相遇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如两人的运动速度相等。
5.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相遇问题的关键信息和解决步骤。
3.强调相遇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
《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相遇问题》教学方案(通用10篇)《相遇问题》教学方案篇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杨洋::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
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
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第一、二、。
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马欣月:70×4 和6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王莹:(60 +7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
杨洋::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
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
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第一、二、。
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
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
马欣月:70×4 和6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王莹:(60 +7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约有一半的同学举手)
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
曹海洋:70×4表示什么意思?
杨洋:表示小丽所走的路程
师:还有问题吗?
胡小峰:为什么中间有加法?
王灵芝:因为把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个家的距离。
60×4就是小强走的路程,70×4就是小丽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
王军:60 +70表示什么?
王芳:60+ 70表示1分钟小强和小丽一共走的路程。
师: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联系?
马思忆: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共走的,再乘以时间。
王芳: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有简便的关系,是乘法分配律。
师:观察得很仔细。
并且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师:第二种方法中60又可以说成是小强的速度,70又可以说成是小丽的速度,60 +70就又可以说成是他们两人的速度和。
因此,两家的距离又等于他们两个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
自我点评: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行走情况,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同时,学生自己的思考显得不足。
速度和的出现显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让学生再做一两题,在应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给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应用题中再让学生说说对54 +42,65 +70
等的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巩固(教学目的:以四个层次的练习:模仿、背向、不同时出发,还没有相遇进行巩固)
1、书上做一做,与例题相基本类似的练习题:
2、背向求相距的问题:
3、不同时出发,求相距的问题
4、思考题:相遇求时间的问题。
自我点评:四个层次的练习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一起讨论,第3题则应放手让学生小组里合作,交流多种做法,在一个开放的时间空间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去。
(四)总结评价
学了什么?表现怎样?
自我点评:在总结之后还应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1、培养问题意识方面:在课中有强调“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在教学例题时也有提出:谁想问?谁有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最后的总结质疑没有。
2、关注全体学生方面:我在巡视时片偏小了,应有针对性地看几个学困生,或看一个大组了解学生的情况
3、放手还很不够:例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解决;最后一道先出发一小时的题可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让更多的学生
参与进来。
4、重难点还不是很透彻,直观方面很充分,但抽象性不够,如60 70(速度和)的理解不够火侯。
可以让学生说出他的独特感受:60 +70表示两个人每一分钟接近130米,60 +70表示两个人1分钟走的路程的和。
总结出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也稍微急了一些,学生还不能说出来的时侯,显得这个是老师说出来,塞给学生的。
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适用的还有好几种情况,应在练习时给点出来。
多做几道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后再总结出速度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