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布鲁纳认知结构论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人类思维和知识组织的方式。
本文将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进行介绍和解析。
一、认知结构论的基本概念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基于一系列的认知结构进行的。
认知结构是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和理解的组织方式。
它包括概念、范畴、模型、图式等元素,这些元素相互关联、互相作用,构成了人类的思维网络。
二、认知结构的层次布鲁纳认知结构论提出了认知结构的三个层次:表征层、解释层和传达层。
1. 表征层:表征层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最基本层次。
在表征层,人们通过概念和范畴来组织和分类信息。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性认知,而范畴则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的方式。
2. 解释层:解释层是在表征层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的层次。
在解释层,人们通过建立模型和图式来解释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模型是对某个领域或现象的抽象和理论化表达,而图式则是对某种情境或事件的典型表达。
3. 传达层:传达层是人们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传达给他人的层次。
在传达层,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他人。
传达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
三、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还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逐渐形成和演化的,受到个体经验、文化环境和社会互动等因素的影响。
1. 个体经验:个体的经验对认知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感知,个体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的认知结构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2.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差异。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语言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
3.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个体的认知结构得以共享和协同。
社会互动促进了个体认知的发展和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层次
知识的层次作者:蔡垒磊来源:《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12期究竟什么才叫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这个说法似乎很宽泛,在此我将其分解出来。
能称得上知识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客观的”很好理解,知识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以拥有共识的人数多少为转移。
知识就是知识,人们相信它与否并不妨碍客观世界的运行。
“能被验证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很多现在不能被验证的,并不代表永远不能被验证,可能是暂时还未具备验证它的能力。
”的确是这样,那些未能被验证的,诸如满天神佛、阴阳五行之类,在自己的框架里也能自圆其说,但对不起,知识并不是猜测,也许未来某些猜测真的会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但在被切实验证之前,它们依然不能算作知识。
“相对正确的”,这就表明知识是可证伪的。
有人会说:“知识不该是绝对正确的吗?”当然不是,任何正确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某个框架之上的,比如现有科学水平。
当框架本身发生了变化之后,原来正确的东西当然就不正确了,知识,只能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而被不断修正。
但只要人类的探索还在继续,就只能说相对正确、现有正确。
知识有多少层次很多人说,学习就是学生的主业。
这话正确,但正确并不是因为学习教科书是学生的主业,而是因为学习是所有人的主业,学习教科书只是学生的一个学习途径而已。
它重要,但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重要。
人生有无穷多个维度,这是个基础认知。
而针对规定书目的学习,只是某个人生阶段中的一个切片而已。
在这个人生阶段,一定会有一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东西。
它们的影响可能更为隐蔽,甚至在你用到它们时都不觉得是由于你在之前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积累。
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未来最有出息的,因为学校和社会完全是两种竞争模式。
学校里的竞争更类似于标准跑道上的赛跑,裁判一声令响,大家同一时间出发,沿着规定的跑道,谁先到终点谁赢,非常简单。
而社会上的竞争则更类似于定向越野跑,告诉你起点和终点,你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路去走。
知识的三个层次
知识的三个层次
知识的三个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 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包括一些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信息,如历史事件、科学事实、地理位置等。
这类知识主要是以描述和记忆为主,通常通过学习和阅读来获取。
2. 理论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总结、归纳和抽象而形成的。
它提供了系统化的框架和理论来解释现象、推理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理论性知识强调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通过分析和推断来获取。
3. 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是通过实践、经验和反复练习获得的。
它包括具体技术、技艺和操作方法,如语言沟通、打字、绘画等。
技能性知识需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实践才能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知识型组织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知识型组织: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这一外部条件的变化使组织认识到,知识是保持组织竞争力的源泉。
组织仅仅依靠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的知识,欲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生存与发展,已是远远不够,必须把分散在员工头脑中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经验等通过杠杆作用提高到组织层次上来。
在组织层次上,因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并通过强有力且有效的管理,就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获取、知识挖掘以及知识重组等,这样,组织和个体就能围绕组织的不同功能在不同的层次上快速而有序地学习并掌握知识。
1997 年,卡尔·E·斯威比在《新组织财富管理与度量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一书中指出,现在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组织的时代。
我们必须能够以这种时代的眼光来考察组织,即把组织视为一种知识型组织。
斯威比将知识型组织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型组织中的大多数雇员是知识工人。
该组织中的工作大量的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工作。
②知识型组织不是孤岛,它的生存需要有客户和供应商的支持,客户和供应商在知识型组织的周围为它提供强化其知识基础的支持。
这种情况被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阿瑟(Brain Arthur)称为"小生态环境"。
但斯威比则将其视为知识型组织的外部结构。
③如果我们将专业的商务服务部门近似地视为知识型组织的话,那么知识型组织的增长是非常快速和持续的。
基于此,可将知识型组织定义为: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更强调基于创新的知识的生产与基于共享的知识的交流,其最终目标是生产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智力产品。
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知识型组织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组织层次
知识组织层次知识组织层次知识组织层次是指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概念、原则和应用。
一、概念层次概念层次是指对于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基本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
这些概念可以是特定术语、理论或模型。
在这个层次中,我们需要了解每个概念的定义、特征和重要性。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数据结构、算法和编程语言等基本概念。
在医学领域中,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病因、病理和治疗等基本概念。
二、原则层次原则层次是指对于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和分析。
这些原则可以是规律、定律或定理。
在这个层次中,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原则的内涵、外延和应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原则。
在经济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基本原则。
三、应用层次应用层次是指将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在这个层次中,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例如,在工程领域中,我们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材料、设计结构和制造产品等具体应用技能。
在金融领域中,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等实际应用技能。
知识组织层次的优点1.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结构。
2. 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知识通过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通过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我们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知识组织层次是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它包括概念层次、原则层次和应用层次。
通过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发现问题。
知识结构三层次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厉害,出社会后反而混得不好;有些人成绩中等,出社会后却往往功成名就。
这个现象说明,我们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有问题、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也不够全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不知道这门课程为什么要学,将来工作后会应用在什么样的工作场景;即使是在一门课程内,老师也没有讲清楚,这门课程的章节安排逻辑,感觉所学的东西很散,要学到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讲了那么多,是为了很面铺垫的。
为了弄清楚知识的结构层次,我们先从几个具体的现象入手。
为什么中高层级的领导,能跨行业任职?为什么有的人在基层岗位做得很好,或者说有些技术骨干在技术岗位能做得很好,但是一旦调任领导岗位,就反而变得力不从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书呆子是所学的知识不够吗?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自杀率这么高?为什么很多天才少年出社会后反而碌碌无为甚至很多入庙为僧?大脑犹如电脑的CPU,是人的核心器官,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甚至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异的主要原因。
借用计算机的术语,主要是大脑的思考频率不同。
试想,60赫兹的CPU和最新的120赫兹的CPU,其运行速度能一样吗?人脑反应速度不同,是由大脑的营养供给、思维效率(思维模式或者说思维能力)、记忆力(素材的结构化存储)三个主要因素决定的。
与核心素养相关的知识,主要与思维能力相关,逻辑学、系统思考、脑神经认知科学、心理学等一切能影响大脑功能的相关知识有关。
通过学习,能确保大脑功能充分发挥,达成高效、快捷、模式化、自动化的目标。
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底层能力。
处在中层的通用知识,是与“博”有关的知识,比如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以及在思维指导下形成的行为习惯(PDCA循环、二八定律、概率评估等工具应用)等,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工具方法的名称,但是,日常生活中也能应用自如。
比如:我的老婆每次出门都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到底是否遗漏了什么事情?如果明天要请客,就会不厌其烦地计划明天来多少人,需要准备什么菜、需要准备什么礼物等等。
知识组织
体描述方法 。
元数据的结构——内容结构
①描述性元素(ptive Elements),即对数据对象的基本 内容特征进行描述的元素,例如题名、作者;
②技术性元素(Technical Elements),即对数据对象制作、传 递、使用或保存过程中的技术条件或参数进行描述的元素, 例如扫描分辨率、压缩方法、使用软件;
知识组织过程
知识组织过程一般包括知识提取、知识重 组、知识表示、知识存储和知识学习等关 键阶段。
知识组织方式
基于知识元素的知识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注 重知识元素本身的内容与意义。常见的如分类、 聚类、元数据等就属于这类组织方式。
基于知识关联的知识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注 重知识元素间的关系和约束,例如,概念网络、 知识地图等属于这类组织方式 。
③管理性元素(Administrative Elements),即对数据对象及元 数据本身的管理进行描述的元素,例如有效期限、使用权 限;
④复用元素( Reused Elements),即该元数据集从其他元数据 集中复用的元素,有可能需要对其语义范围和编码规则进 行修订。
元数据的结构——句法结构
①元素的分区分层分段组织结构,例如MARC分成头 标区、目次区和数据字段区,EAD分为头标段、前 面事项段和档案描述段,CEDARS分为保存描述信 息和内容信息;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法
本体概念层次结构的组织方式有三种: 自底向上法 自顶向下法 中间开始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法
(1)自底向上法 自底向上法的过程是,从类层次结构的底
层开始,首先定义最细化、最专指的叶 子结点类,然后逐步将这些类概括,形 成较综合的上层概念类。自底向上法的 缺点是容易产生过多的细节,进而导致 重复工作和不一致性。
知识的五个层次
知识的五个层次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知识的五个层次。
你看啊,这第一个层次就像是刚破土而出的小芽儿,那就是常识。
咱平时生活里那些普普通通、大家都知道的事儿,就属于这一层。
比如说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这就是常识嘛!就像咱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谁不知道呀!再往上呢,就是经验啦。
这就好比你会骑自行车,会做一道拿手菜,这都是你通过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呀!这可不是光知道就行的,得自己去试过、做过才行。
你想想,光知道做菜的步骤,不实际去炒一炒,能做出美味佳肴来吗?肯定不能呀!然后呢,就是理论知识了。
这可就有点深奥咯!就像那些厚厚的书本里讲的各种原理、定理啥的。
这可不是随便听听就能懂的,得花时间去钻研、去琢磨。
但你可别小瞧它,一旦你掌握了,那可不得了,就像给你安上了翅膀,能让你飞得更高更远呢!再往上一层就是专业知识啦!这就好比是武林高手的独门秘籍呀!只有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人才能掌握。
你想想那些专家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那叫一个厉害,别人不懂的他们懂,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能解决,厉害吧!最后一层呢,就是智慧啦!这可是知识的顶峰呀!拥有智慧的人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的大师,能看透好多事情,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行。
咱普通人啊,可能达不到智慧的高度,但咱可以一步一步往上爬呀!从常识开始积累,多去实践获得经验,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再往专业知识上靠一靠。
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咱只要不停下脚步,总会离智慧更近一点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知识的五个层次,它们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台阶,每上一层,咱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咱得好好利用它们,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更有本事。
你想想,要是你啥都不懂,那在这个世界上咋混呀?所以呀,咱得加油,努力往知识的高峰攀登!别害怕困难,别嫌麻烦,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等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好远好远,变得好厉害好厉害啦!这难道不让人兴奋吗?。
布鲁纳对知识的分类
布鲁纳对知识的分类布鲁纳(Bruner)是一位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鲁纳对知识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称为“知识的分类”的理论。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于教学和学习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布鲁纳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行动知识、象征性知识和符号性知识。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基础。
首先是行动知识,它是指我们对于如何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处理某种情境的了解和掌握。
行动知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它依赖于个体的感知和运动能力。
例如,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骑行的动作和平衡的技巧。
行动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其次是象征性知识,它是指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象征性知识是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等符号系统来表达和传递的。
它允许我们将经验和思想转化为可传达和分享的形式。
例如,通过学习语言,我们可以用词汇和句法来表达和交流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象征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思维、交流和合作。
最后是符号性知识,它是指我们对于符号系统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符号性知识是通过学习和理解符号的规则和结构来获取的。
符号性知识包括数学、逻辑和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具有抽象和普遍性的特点。
符号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推理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布鲁纳的知识分类理论强调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它指出了不同层次知识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在教学和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需求,合理地组织和安排知识的学习。
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应重点培养其行动知识和象征性知识,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而对于进阶学习者来说,应注重培养其符号性知识,通过系统和深入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总的来说,布鲁纳的知识分类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引导学习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为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结构的理解
三级模式两级映像结构的理解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模型,用于描述人类思维和知识组织的方式。
在这个模型中,三级模式指的是知识的分层结构,而两级映像结构则是指知识的组织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我们来看看三级模式。
三级模式是一种将知识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组织和分类的方式。
它将知识分为三个层次:顶层概念、中层概念和底层概念。
顶层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它代表了知识的最高层次,通常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范畴。
中层概念则是在顶层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分类的概念,它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一般性。
底层概念是最具体的概念,它们是对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具体描述。
通过这种分层结构,我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组织和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级映像结构。
两级映像结构是一种将知识按照不同的关系进行组织和描述的方式。
它由两个层次组成:上位层和下位层。
上位层是对下位层的总结和概括,它包含了更加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知识。
下位层则是对上位层的具体化和实例化,它包含了更加具体和特定的知识。
通过这种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知识按照不同的关系进行分类和描述,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结构在认知科学和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认知科学中,它们被用来研究人类的思维和知识组织方式。
通过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学习方式。
在教育学中,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结构被用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按照三级模式进行知识的分层和分类,以及按照两级映像结构进行知识的组织和描述,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除了在认知科学和教育学中的应用外,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结构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组织和信息管理。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模型来设计和实现知识图谱或知识库,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检索知识。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模型来构建知识表示和推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
三位层次模型确定知识点
三位层次模型确定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三位层次模型确定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三位层次模型确定知识点呢,就是一种把知识点按照三个不同层次去确定的方法。
这就好比整理东西时,把它们分类放进三层抽屉,每一层都有特定的东西。
通过这种方法能把知识点整理得更清楚有条理。
②重要程度:在学习和知识整理方面,这可是个很有用的方法。
它能帮助我们把知识从混乱变得有序,让我们更清楚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里的位置,这样学习的时候就像有了地图一样。
特别是当我们要复习或者教授知识的时候,效果就很明显了。
③前置知识:事先得有点关于分类的基本常识,还得对要确定的知识点所属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学数学知识用这个模型确定知识点,那总得先知道基本的数学概念吧。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编写教材、制作教学大纲和知识系统整理中都能用得上。
比如说一个辅导机构想要整理一套有效的数学课程体系,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把不同难度、不同种类的数学知识点梳理清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里,它就像是一个组织框架,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按照三个层次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像把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有条理的项链。
②关联知识:和知识分类方法、知识体系构建这些知识点联系紧密。
它是知识分类方法里的一种细化的方式,能够补充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细节部分。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度在于准确判断知识点该属于哪个层次。
关键是要对知识点有透彻的理解,还要能明确各个层次的划分标准。
我曾经就搞混过某个知识点该放在哪个层次,就是因为对层次的标准不够明确。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如果涉及到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点总结这样的内容,就可能会考查到这个。
可能以让我们对某部分知识点进行分层归纳,或者根据给定的分层找出对应的知识点的方式进行考查。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三位层次模型确定知识点是指确定三个不同的层次,比如说基础层、中层和高层。
基础层可能是一些最基本的、入门的概念和原理等,是整个知识大厦的基石。
知识有三个层次,你在哪个层次?
知识有三个层次,你在哪个层次?一、概述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道、应用和改进。
下面详细阐述。
二、层次一:知道“知道”也就是从起初的“不知道”状态到“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的状态。
帮主演讲杀伤力比如演讲,如果没有专门学习的话,我们不知道演讲过程中如何摆手势、眼睛看什么地方等基本知识。
但是一旦我们学习了这样的知识,也就是“知道”了,可能发出这样的感慨:“耀西!原来就是这样子的呀!”用户体验要素再比如想转行做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一开始可能压根不知道如何进行产品分析与用户体验设计。
但是如果看了《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就知道了原来按照“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这五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与设计就可以了,可能也会发出感慨:“Soga!原来不过如此嘛!”炒菜再比如炒菜,对于没有炒过菜的人来说,你叫TA炒菜TA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什么时候放油?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放?但是如果看了炒菜教学APP,看到了清清楚楚的教程:需要哪些原材料、原材料如何准备、开火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等。
看到这样的教程,男同胞们可能拍着胸脯对女同胞说:“做菜原来这么简单,下次我做给你看!”这就是“知道”了做某个菜的具体步骤。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完全不知道到“知道”后,我们就进入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明朗、更加自信的状态。
三、层次二:应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光知道某个知识点是不够的,能够应用才更加重要。
比如演讲,现在我们知道了演讲的时候手势可以切、拍、点,眼光要看中部偏后面以控场等。
但是,等到我们自己上台演讲的时候,发现手势还是不自然、眼神还是时不时望着天花板——那是因为我们还不会用或使用地不自然,这个需要多多训练。
再比如我们看完《产品体验要素》知道了“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之后,我们能够据此分析手头上的各种软件,看有哪些方面体验不够好。
比如我的荣耀手机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而支持支付宝指纹支付,体验不友好,原来这是手机系统“范围层”不支持此功能。
知识的7个层级,你在哪一层?
知识的7个层级,你在哪⼀层?品质源于技术服务源于态度这是阿什卡微信公众号的第502篇原创⽂章⾸发于2018年4⽉14⽇▽知识,⼀说你秒懂。
但究竟啥是知识,⽬前还没有统⼀的准确概念。
这⾥聊的知识,是指⼈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技能、思想等等。
知识没有⾼低贵贱之分,但它们确实是分层次的。
第⼀层:记忆这是死知识,它就是某个事实或者信息。
⽐如:鸡蛋是可以吃的,隔壁那男的姓王,⼩狗汪汪汪⽼⿏吱吱吱,地球最⾼峰是珠穆朗玛峰,茴字有四种写法,黄忠表字汉升...这种知识,记忆成分多,理解成分少。
属于被动接受型。
别看层次不⾼,但其中很多知识必不可少,是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如,你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才能活下来,有机会学其他知识;你认识更多⽂字,才能更好地学知识。
如此等等。
如果你记忆好,还很勤奋,记住了⽐常⼈多得多的死知识,也很厉害。
⽐如那些在“开⼼辞典”之类的节⽬上实现梦想的⼈。
第⼆层:理解它也是事实,或者信息,但获取它不仅仅需要记忆。
⽐如: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球分两种,⼈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风⽟露⼀相逢”就是“七⼣约⼀次”的意思...你不仅要记住它,还得理解它,才算获取了这个知识。
这些知识被你理解后,就可以信⼿拈来,在⽣产⽣活和娱乐中,说不定啥时候就⽤上了。
虽然你记住这些没啥了不起,但量变也可以引发质变。
⽐如你诗词记得多了,那你就是武亦姝。
武亦姝当然是很厉害的,超出了我们这些常⼈。
但是,如果谁表⽰“她满⾜了我对古代才⼥的所有想象”,那只能说,是才华限制了你的想象⼒。
就算我们会背10万⾸诗,也抵不过李清照的⼀⾸《如梦令》。
⼀万个诗词查询软件+作诗软件,抵不过⼀个薛涛。
第三层:创造价值它包括事实、信息,还贯穿了⼀种叫做技术的东西。
⽐如:航空安全⼯程,妇产科护理学,机械设计基础,定量考古学,RMS建模数模⼀体化教程...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标准化培训,被智⼒正常的⼈掌握,创造价值,凭这个谋⽣。
论知识的哪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
论知识的哪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
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
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
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
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
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
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
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
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
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
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
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
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
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
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
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
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与惠施不同。
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
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
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
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
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知识的五个层次
知识的五个层次1 年前三醒100%说服= 99%的心理 + 1%的套路首先你必须知道知识的五个层次。
《王志纲论战略》的王老师认为,知识有五个层次,层次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作为的大小。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前几个层次上晃荡,不可能提高自己,而有的人则可能不断攀升,最终达到最高层次。
第一个层次——信息。
是否掌握信息、掌握信息的多寡,掌握信息的质量是衡量知识水平的基本指标。
但掌握信息并非目的,而是为了变为自己的知识,否则不过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书橱。
第二个层次——经验。
经验是对生活的历练,要想知识活起来,要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三个层次——智慧。
智慧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升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厚积薄发、有所创新的关键。
第四个层次——思想。
思想就是独立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有所启发。
第五个层次——理论。
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学说,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自成一派,并对社会有指导性。
读书能学到的只有第一二层次的内容,到了智慧层、思想层和理论层,看上去好像也能找到,但如果没有能力对信息和经验的重整,即便知道了也仅仅是纸上谈兵,不可能落地,更不可能去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事情要实事求是。
”这就是一个智慧层的东西,如此的正确,如此的有道理,你能做到?你能在被怼的时候,不动任何情绪的去分析?你能在受到打击的时候,不消极的怀疑自己?你能在成功的时候,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即便是在夜深人静时,你做企业规划ppt 时,能不被老板的因素所影响,加入一些好看的数据?所以,几年读了几百本书后,我得到的启示是——书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信息,只能是工具,决不能让读书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读书后最大的收获是构建了自信。
我一直坚持阅读我注六经的过程,而不是六经注我!即便是偶尔注错了也不打紧,重要的是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书只是成就我的工具,错了大不了改正,仅此而已~。
知识的三个等级
知识的三个等级
“知识”分为三个等级,你学到了第几等?
“知识”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看到后,马上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
第二等:看懂后,马上应用于实践,立刻行动。
第三等:学到后,自己偷偷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知道。
第一等是“鸡汤”,大家信手拈来,手机上到处都是,尤其是各种短视频;
第二等是“真传”,传内不传外,在少数人中流传,需要深度学习才能吸收。
第三等是“绝学”,就像武林秘籍,天机不可泄露,不能流落民间,比如帝王术。
绝大部分人一生都在“鸡汤”中浸淫,这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稀里糊涂过一生;
少数人能得到“真传”,他们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某一门技艺,可以安身立命;
极少数人才能领悟到“天机”,他们看透了世界的真相和规律,可隐可现
第一等,人人都能看得懂,最简单直白,朗朗上口,易记,易懂,易流传;
第二等,需要深度思考才能消化吸收,并且需要长期刻意练习,才能学到精髓;
第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破不可说破;只有悟性高的人才能领悟到那层言外之意。
知识层次生理知识文学艺术
知识层次生理知识文学艺术
第一层底层知识,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如数学、哲学、文学三个方面(这一层暂时了解即可)
第二层系统层知识,即可以理解为知识体系
目的是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我们工作当中对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财务、HR、运营、储运、媒体等;
第三层应用层知识,短期可能会有效果的工作方法和知识点
目的是工作中可以熟练运用的技能,如各种工具表格、数据模型、沟通技巧、运营策略、推广打法等;
就目前职业角度来说,暂且不论第一层,但每个人首先要建立、完善、迭代自己的系统层知识,即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用知识体系来统御应用层的知识,这么做的好处:
1.知识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由时间积累和总结才能形成的一个
系统,越早开始越好;
2.知识体系可以不断归纳、总结、分类自己掌握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和新知识产生链接,并容纳新知识于体系中,使得更容易记忆并启发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3.知识体系通过不断的归纳、应用、总结,可以预判出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体系会帮助我们提前想好解决方案,让自己可以更
好的掌控工作;
4.知识成了体系,可以让自己从更高的视角找到自己的知识盲区,从而自发的去补足这块知识盲区,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张文亮/徐跃权2012-10-25 20:22:03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英文标题】On the Three Levels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作者简介】张文亮,男,1983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徐跃权,男,196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内容提要】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都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节点与知识关联的组织。
中观知识组织是对文献与电子文档的组织。
宏观知识组织是对数据库、机构和社会知识工程的组织。
微观、中观和宏观知识组织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描述最终实现知识的表达、共享与创新。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three levels of 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concerns about the knowledge nodes and knowledge relations.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ocuments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atabase,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Micro, middle and macr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haring and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discovery anddescription.【关键词】知识组织/概念演化/层次划分/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knowledge organization/concept evolvement/level partition/microlevel/middle level/macro level知识组织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献分类与编目领域的研究活动。
这一时期的研究将文献不仅分解成比较小的书目单元,而且可以分解成比较小的信息单元。
这些信息单元被分析著录后加以重新组织以备检索[1]。
这些研究将知识组织等同于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知识组织理论可以应用于图书馆的传统工作,但绝不等同;它可以应用于知识存取;但不是做表面的知识化罗列而是要对知识内容进行组织。
近几年的知识组织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具体技术方法问题,缺乏深度理论研究[2]。
目前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重技术轻理论、重微观轻宏观的倾向,至今尚未形成知识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
1 知识组织概念的演化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分类法专家布利斯(H.E.Bliss)于1929年提出。
透过其《知识组织和科学体系》、《图书馆内的知识组织》、《书目分类法体系》可知,布氏的主张是一种基于图书分类的知识组织雏形,观点具有预见性,但限于纯粹的实用角度[3]。
1989年,国际知识组织学会成立,后将其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更名为《知识组织》。
此后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组织。
英国的布鲁克斯从“认知地图”的角度探讨知识组织,印度的赛恩(S.K.SEN)提出“思想基因”的观点、美国的德本斯从情报学的角度解释知识组织[4]。
在美国,知识组织就是指对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5]。
我国最早提出知识组织一词的是袁翰青先生。
他在1964年的《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中指出:“文献工作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工作的一方面”[6]。
近20年来,马费城、王知津等一大批学者对知识组织做了进一步研究。
知识组织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陈树年认为:“从信息的内容角度研究信息组织时就称为‘知识组织’,知识组织一般是指对文献信息的整序由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单元’”[7];蒋永福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8]。
王知津认为:“知识组织所研究的最小单元是概念及其词语表达”[9]。
邱均平等将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阐释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的过程[10]”。
知识组织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源于知识、组织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有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分。
主观知识也称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之中的个人经验、技能、洞察力等。
客观知识也称显性知识,是存在于文献之中的信息,是可以被表达和编码的知识。
组织一词的含义更为丰富。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对组织的解释共有六个义项:(1)组织;把……编组。
(2)把工人等组成工会;把……组织起来。
(3)使具有有机结构;使成有机体。
(4)使有条理、使井然有序。
(5)使自己头脑清醒;使紧张有序。
(6)设法获得。
从知识与组织的含义中来理解知识组织:其内涵及外延应包括“对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也应包括“对知识单元及知识关联的揭示与表达”,还应该包括“知识节点与知识关联的揭示控制、知识产品的管理与社会知识工程的统筹”等。
因此,知识组织的含义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组织是指对于知识单元的组织,即对知识节点及知识关联的组织,最终生成一定的知识产品,如文献、电子文档等。
广义的知识组织是指对文献、数据库、网站等的组织。
2 知识组织的层次划分及其影响因素知识组织含义的复杂性为人们使用这一概念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如何区别对待和使用这一概念并减少交流的障碍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探讨知识组织的不同含义和内容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
当然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还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无论具体的结果怎样,主客体、组织工具、组织目的等都是影响知识组织的重要因素,应一并加以讨论。
2.1 知识组织的层次构成早在1946年,学者杨家骆重申了李石曾对《世界学典》编撰方法论中关于整体和单体的关系主张[11]:其一为“金字塔式”,由占有广大面积和数量繁多的基石为底,向上逐层缩小,堆至高插云霄的尖端。
其二为“细胞分裂式”,由一个分裂为两个,两个分裂为四个,四个分裂为八个……以至无穷多个,这象征着学术的分科愈来愈细的情形。
其三为“瀑布式”,即出于现实的需要,利用已有基础,先编成一册包括各种学科的普通学典,将来再把它扩充为各科的专门学典,犹如瀑布泻至中途,渐次散开。
很明显,金字塔式表现的是整体和单体的宏观联系;细胞分裂式表现的是单体与单体的微观联系;瀑布式表现的是中观联系。
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是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
处于最基本层次的是微观知识组织,包括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的知识组织。
处于中间层次的是中观知识组织包括文献、电子文档层面的知识组织。
处于顶层的是宏观知识组织包括数据库、机构(图书馆、企业等)、社会知识工程的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可以按照微观、中观、宏观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概念展开与理论构建。
2.2 知识组织的影响因素2.2.1 主客体因素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又可分为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使用者。
知识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是浏览、查找、学术写作,也可能是专深的学科知识。
根据知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或提供文献单元,或提供知识单元。
知识的提供者必须充分理解知识使用者的需求。
客体因素包括技术因素、标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影响知识组织的技术有知识发现技术、知识描述技术、知识检索技术等。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知识组织过程中涉及的标准有数据转换标准、数据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本体构建标准、访问控制标准、互操作协议标准、知识共享与创新标准等。
政策法规是知识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往往是一定时期知识发展水平的反映[12]。
2.2.2 工具因素它包括传统的知识组织工具与网络的组织工具。
前者是情报检索语言在传统图书馆、情报资讯系统具体应用中的表现形式。
后者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的网络化;二是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以新结构方式组织的语义工具,如面向领域概念空间架构的知识本体、面向概念检索的主题图、面向网页检索的主题网关等[13]。
2.2.3 目的因素一是用于组织文献单元。
图书馆对文献单元的组织,对知识的标注方法都已经成熟,难于有更大的突破。
图书馆文献单元的知识组织本质上最终为读者提供的只是相关的文献线索或原始文献的集合[14],对于知识内容的提供甚为困难。
二是用于组织知识单元。
对知识单元的组织不仅要关注知识单元的外部特征,同时要关注知识单元的内容特征。
3 微观知识组织微观知识组织是中观与宏观知识组织的基础,是知识组织过程中对知识节点以及知识关联的具体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对知识的底层进行组织的方法,即可以将知识打碎,然后再进行重组、检索与利用。
3.1 组织类型微观知识组织的类型包括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的组织。
人们借助计算机描述与揭示底层知识。
加拿大学者Saumure和Shiri把知识组织按浏览器出现的时间分为前网络时期与后网络时期,前期注重表层特征的研究;后期注重内容方面元数据的研究[15]。
刘洪波指出:“社会控制能力的极限就是图书馆知识组织逼近公共知识结构的极限,知识工程的极限就是图书馆接近个体知识结构的极限”[16]。
微观知识组织不仅要揭示知识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还要揭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价值的关联。
知识节点的表现形式是概念。
知识的底层组织就是要研究在概念→理论→新概念形成中的知识节点的产生及知识关联的理解。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适用范围。
概念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被称为知识关联。
由知识到知识节点形成的过程是知识显化的过程[17]。
知识节点隶属于一定的知识系统,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