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
迷人的共同体十二章读后感一、初入共同体的世界。
刚翻开书开始读前面几章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新的社交圈子。
这个共同体的概念就像一个神秘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或者困惑。
作者在开头构建这个共同体的时候,那些描述就像是在给我介绍一群性格各异但又紧密相连的朋友。
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着这个共同体的模样,它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村庄,大家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分工,但都围绕着一些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纽带联系着。
二、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
读到中间部分关于共同体里人际关系的描写时,真的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感觉就像是在看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际闹剧。
比如说,有人在共同体里想当“老大”,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小伙伴群里总有那个想指挥大家的孩子一样。
但是在这个共同体里,可不像小孩子过家家那么简单。
大家有各自的利益、想法和价值观,想要协调好可不容易。
这里面有互相支持的温暖时刻,就像冬天里大家围着火炉分享故事;也有互相斗气、闹别扭的时候,就像两个小孩因为一块糖而争吵。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就像一个复杂的蜘蛛网,每一根线都牵扯着不同的人和事。
三、共同体的规则与秩序。
再往后看关于共同体规则与秩序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学习一长串的校规校纪。
不过这些规则可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整个共同体能够正常运转的密码。
有些规则看起来很合理,就像大家都要按时参加集体活动,这就像我们上班不能随便旷工一样。
但是有些规则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好像为什么在这个共同体里某种颜色的衣服不能在特定的日子穿呢?这让我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习俗,虽然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但大家还是遵守着。
这也让我明白,规则在共同体里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就像交通规则一样,虽然有时候觉得麻烦,但要是没有它,整个共同体就会乱成一锅粥。
四、共同体的发展与变革。
最后几章关于共同体发展与变革的内容,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成长纪录片。
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在不断地成长、变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5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5篇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篇1在我的心底里,隐藏着一个梦,那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那个梦聚集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希望!承载着十三亿颗中国心!我愿:五十六个民族永远团结在一起,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如兄弟姐妹永不分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巨大的团体。
只要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只要我们56个民族紧紧相依,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历史一再表明,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繁荣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
洪涝灾害冲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地震垮塌压不垮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狂风怒号也吹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六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中华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
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
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
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
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梦想已经不遥远了,它触手可及。
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笑声洒满每一个人的心中,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洒满华夏大地!让民族之花,开满新疆,开满祖国妈妈的心田!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悟及心得篇2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
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发表的演讲,这个概念是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即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这个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也给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日益严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贫富差距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果每个国家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全人类。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意识到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
在这个概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坚持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这四点建议贯穿了整个演讲,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通过这四点建议,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它指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以及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在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到,“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表明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读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已经紧密到了无法分割的程度,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意识到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滕尼斯一上来就把“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甩在我面前,就像变魔术的人突然掏出两只兔子一样。
共同体呢,给我的感觉像是那种充满温情的老村庄,大家都互相认识,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又亲密无间。
在共同体里,人和人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流淌的小溪,顺着地势就汇聚到一起了。
这里有共同的习俗、传统,大家都默认遵守,没有人会去多问为什么,仿佛这些习俗就是村子里的“魔法咒语”,维护着这个小世界的和谐。
比如说,村里每年的丰收节,大家都会自发地凑在一起,一起庆祝,那场面热热闹闹的,没有谁是被强迫来的,都是打心底里乐意。
而“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都市,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奔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契约关系。
就好比我去超市买东西,我给收银员钱,她把东西给我,我们之间有个很明确的交易关系。
在这个社会里,大家更多的是按照各种规则、法律来行事,少了那种共同体里的“人情味”。
不过呢,社会也有它的好处,它很高效。
大家各干各的事儿,分工明确,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任务,整个机器就能高效运转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我既身处一些小的共同体之中,也离不开这个大社会。
我和家人、好朋友之间就是那种共同体的关系,我们可以互相包容彼此的小缺点,不需要什么利益交换就能对彼此好。
但是当我出去工作、学习的时候,又不得不遵循社会的那一套规则。
有时候还真有点纠结呢,就像脚踩两条船,不知道该更偏向哪边。
而且啊,我觉得滕尼斯真的很厉害,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能把这两种关系剖析得这么清楚。
这就好比他提前给我们画好了一张社会关系的地图,让我们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在哪里,周围的人又和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不过呢,这张地图有时候也有点复杂,我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里,很多社区也在努力营造一种共同体的感觉,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属性。
这就像是一个混血儿,既有共同体的温暖,又有社会的那种理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后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后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他对于国际关系理念的深入阐述和探索。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应当共同努力的目标。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已经不再是国界所能分割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
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尊重多样性。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这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求所有国家都变得一样,而是要求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才能实现人类命运的真正共同体。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并重。
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但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与公正。
只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变得紧密相连,各国利益依存度越来越高。
面对共同挑战和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
与繁荣。
我相信,随着人类对于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引人入胜
的语言和触动人心的主题,带领我思考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我们都是这个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共同的,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作者也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在这个充满分歧和矛盾的世界中,我们需要通过增强彼此的理解、尊重和合作来推动和平与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才能实现全球繁荣、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这包括互信、和平、包容、合作和共赢。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基础,也是维护全球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感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
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通过增强跨国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倡导共同发展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
行动。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思。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
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全球合作和发展中,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学习共同体》第四辑第二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第四辑第二章读后感今年八月份,我们工作室组织成员学习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第四辑第二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做学习共同体,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如何设计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作为一线普通老师,如何成长为学习共同体的领航教师呢?陈静静老师说:一要思想上重视,看到实践共同体的价值;二要实永不放弃的坚持课堂实践;三药形成研究成果;四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是才可以走很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有了这一路经之后,我具体来看如何去做。
对于大多数新手教师来说,在早期的受教育经验中,他们的身份是学生,而教师则是以早期的权威形象出现,因此他们对教师、教学的看法都难免具有学生视角的局限性。
因此,再没有获得教学经验之前,师范生对学生的认识是现实的,而对教师的认识则是理想化的。
其次,学生所看到的教师的工作往往是表面上的,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甚清晰。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往往基于自身的偏好,对自己喜欢的学科或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会给予较高评价。
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
《共同体》读后感
《共同体》读后感《共同体》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类在社会中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共同体的概念,即人类社会中的共同体是由一群人共同构建和维护的。
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集合,更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共同体的存在,让人们在社会中感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通过阅读《共同体》,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与他人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更是在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和联系,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和认同。
这种共同体的存在,让人们在社会中更加团结和和谐,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除了对共同体的探讨,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这种不平等和冲突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病态现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的来说,阅读《共同体》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和安宁。
希望《共同体》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学习共同体 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6
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有感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中,陈静静博士也提到了“倾听”,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组织者,还是一个倾听者。
那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我觉得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未知。
书中提到了“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这两个概念,在课堂上,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孩子好像看上去懂了,他们坐姿端正,眼神好像一直在关注老师,不违反课堂纪律,不干扰老师对教学进度,这样的一些行为令老师觉得他们在认真学习,但实际上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去倾听学生的未知,并且接纳,教师的接纳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才会促使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分享。
其次,是要学会安静地等待,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要去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是往往由于担心同伴的嘲笑,老师的批评,或者老师几次没有点名,慢慢的这种分享的欲望便消失了,认知里便会觉得分享是那一部分同学的事情。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静静博士提到建立“学习共同体”,这不同于我们传统的优生搭配差生,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发言权也是平等的,每个同学都应该得到尊重。
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学会安静地去等待,通过教师的倾听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现在一群不善于学习的老师正在拼命教书。
说的其实是我自己,我曾几年都不看一本教育理论的书籍,更不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还在用昨天的教育理念教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去应对明天的千变万化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真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如果教师不求上进,满足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就难于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的路上,唯有懂得倾听,才会让教育有生机、活力。
教育,始终是一场修行,愿你我都能俯下身来倾听每一个生命内心深处的声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篇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本书,哎呀,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澎湃啊!你说这中华民族,那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一路滚滚向前。
这一路上,有风有雨,有阳光有彩虹。
咱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磨难啊,可能有人会说,哎呀,这算啥,不都挺过来了嘛!但你仔细想想,真就那么容易?我觉得未必!就拿古代来说,各种战争、灾害,老百姓那叫一个苦。
可咱中华民族就是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咬着牙坚持着。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也许不知道前方到底有没有出口,但就是不停下脚步。
你说这是为啥?还不是因为心中有那团火,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看看近现代,列强的侵略,那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咱中国人怕了吗?没有!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
这时候的中华民族,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威风凛凛!如今,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就在想,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啊!但咱们做到了,不是吗?也许未来还会有挑战,那又怎样?咱中华民族啥没见过,啥困难克服不了?反正我是坚信,咱们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你觉得呢?篇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读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我这心里头啊,真是五味杂陈!中华民族,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沉甸甸的。
你说咱们这个大家庭,那成员可真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从古至今,这一路走过来,那故事简直能写成一部超级长篇大剧!咱先说说古代那些事儿,各个朝代的兴衰交替,那叫一个精彩。
皇帝们有的英明神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昏庸无道,搞得民不聊生。
这就好比人生,有起有落,也许今天你春风得意,明天就可能跌落谷底。
那时候的中华民族,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风浪不断,可始终没有迷失方向。
到了近代,列强们像一群饿狼一样扑过来,想瓜分咱们。
哼,他们想得美!咱们中华民族那可是有骨气的,无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生在那个年代,我有没有勇气去战斗呢?可能会害怕,但我觉得我最终还是会冲上去的!如今,时代变了,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读后感共同体会
读后感共同体会《读后感共同体会》读书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带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百态。
就拿我最近读的一本小说来说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情节让我有一种“读到这里我感觉像是自己就在故事里”的错觉。
书中的主角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诸多阻碍,他面临家庭的误解,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这时候我就特别能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在过去坚持某件事情的时候,也遭受过类似的境遇。
周围很多人都觉得我不切实际,当时我的内心时常充满痛苦和迷茫,看着书上的文字,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重演。
这也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主角的那种孤独和不屈。
书中有很多细腻的描写,比如对景物的描写。
它用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画面。
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地方,也是那种宁静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沉浸在回忆与书中的交融之中。
但是,在阅读中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似乎在某些情节上安排得过于紧凑,让我有点跟不上故事发展的节奏。
我当时就在想,作者为什么这样着急推进情节呢?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还是有其他的想法?所以在有些时候,我不得不倒回去重新阅读。
不过,这本小说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点,就是主角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依然能凭借着心中的那一丝信念重新站起来。
“特别触动我的是他的那种韧性”,这种韧性不是盲目地坚持,而是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这也让我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内心有信念,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就一定能够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行。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传递。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打败,要勇往直前。
同时,从这本书里我也得到了未来的启发。
在我今后的生活当中,遇到周围人的质疑时,只要我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而且,我也要像书中主角那样,即使失败了,也不要一蹶不振,而是要积极调整,再次出发。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滕尼斯这老哥一上来就给咱整了个“共同体”和“社会”的概念区分,这就像把混在一起的糖果按照口味分开,刚开始有点懵,后来就越品越有滋味。
先说说这个“共同体”,那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村子里或者大院里的生活。
大家都熟得很,互相知根知底。
我就想起我奶奶家的那个小村子,邻里之间那关系叫一个亲。
今天你家做了啥好吃的,绝对会给隔壁端一碗过去;哪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不用招呼,自动就来帮忙了。
这种基于血缘、地缘的联系,就是滕尼斯说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纽带。
在共同体里,大家遵循着共同的传统、习俗,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大家,这种力量不是强制的,而是那种“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默契。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去准备各种东西,贴春联、蒸年糕啥的,你要是不做,自己都觉得怪怪的。
然后再看“社会”这个概念,这就像是咱们现在在大城市里的生活。
人多得像蚂蚁,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多是因为利益或者契约。
我在城里上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和同事之间,那就是明确的工作分工、合同规定啥的。
大家互相打交道,更多的是在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少了那种共同体里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你看,我每天和路上的陌生人擦肩而过,可能这辈子就见这么一次,互相之间没有那种基于传统的情感关联。
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不好。
社会给人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机会。
在共同体里,你可能一辈子就被限定在那个小圈子里,但是在社会里,只要你有本事,你可以像鸟儿一样到处飞,寻找自己的天地。
但是呢,社会也有它的问题。
比如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孤独。
滕尼斯这本书让我对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看法。
我就想啊,咱们能不能在现代社会里,也保留一些共同体的那种温暖呢?就像在高楼大厦之间,也能有像村子里那样邻里互帮互助的小角落。
比如说现在有些社区也开始组织各种邻里活动,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啊,一起办个社区小集市啊,这就是在尝试把社会和共同体的优点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读后感8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读后感800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
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
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当我翻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大门。
书中所呈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伟大成就,让我深受触动。
在书中,我看到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相互交流、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我去云南旅游时的一次难忘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了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
刚进村口,就被那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木质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屋檐上挂着精美的木雕,充满了艺术气息。
我走进村子,正巧遇到一位彝族的阿婆在门口织着布。
她的手法娴熟,彩色的线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仿佛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
我好奇地凑过去,阿婆看到我,脸上立刻露出了亲切的笑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我坐下。
我坐在阿婆身边,仔细地观察着她织布。
阿婆一边织着,一边跟我讲起了彝族的织布技艺。
她说这是她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每一块布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故事。
她还告诉我,以前织布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做衣服,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传承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的文化。
看着阿婆专注的神情,我不禁感叹民族文化的魅力。
就在这时,村里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
阿婆笑着说:“这是村里在举行活动呢,一起去看看吧。
”我跟着阿婆来到了村子的广场上,只见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正在欢快地跳舞。
他们的舞姿优美,动作整齐划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被这欢乐的氛围所感染,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一开始,我有些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但旁边的一位彝族大哥耐心地教我,告诉我每个动作的要领。
在他的帮助下,我渐渐跟上了大家的步伐,融入了这欢乐的海洋。
跳完舞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
有香喷喷的烤玉米、甜滋滋的竹筒饭,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特色小吃。
我品尝着这些美食,心里暖暖的。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没有隔阂,没有陌生,就像一家人一样。
在和村民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枯燥理论和生硬概念的读物。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那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从远古的炎黄蚩尤传说,到夏商周的更替,再到秦汉的大一统,唐宋元明清的兴衰荣辱。
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各民族之间既有纷争,更有融合,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传奇。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唐朝。
唐朝啊,那可是一个极其开放和包容的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
长安城里,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穿梭往来,有突厥的武士、回鹘的商人、吐蕃的使节。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艺和特产,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时的唐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各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在宫廷中盛行,胡琴的悠扬、胡旋舞的热烈,让人们陶醉其中。
而汉族的诗词、书法、绘画也深深吸引着少数民族的同胞们。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共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大唐文化。
就说那唐诗吧,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既描绘了边疆的风光,又流露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这其中就有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理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把边塞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啊,唐朝的服饰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女子的服饰变得更加华丽多彩,窄袖、胡服元素的融入,让女性们显得更加英姿飒爽。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吗?我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走在街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美食。
新疆的烤羊肉串,那香味能飘出好几条街;蒙古族的手把肉,大口吃肉的感觉真叫一个爽;还有朝鲜族的辣白菜,酸酸辣辣,特别开胃。
学校里,也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从来不会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有隔阂。
记得有一次运动会,我们班的一位维吾尔族同学在跑步比赛中不小心摔倒了,大家纷纷跑过去帮忙。
构建命运共同体读后感500字
构建命运共同体读后感500字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强
调了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和繁荣的目标。
这一理念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
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命运共同体强调了国际社会应该加强政治沟通和协调。
在当前世界面临着种种挑战的情况下,各国需要加强对话,协
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只有通过政治上的互信和
合作,才能有效化解国际矛盾,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在经济领域,构建命运共同体主张加强经济合作,实现
互利共赢。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推动世界经济的健
康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上的共同繁荣,才能够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
机遇和福祉。
此外,文化交流也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
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促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文
明互鉴,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总的来说,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倡议,强调了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助于引领国际社会走向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未来。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落实这一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教学勇气认识于共同体中读后感
教学勇气认识于共同体中读后感帕克·帕尔默说共同体这个事儿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描述一场超级有趣的教育大派对。
以前我总是觉得教学嘛,就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的独角戏,把知识像扔球一样扔给下面那些小脑袋瓜。
但读了这部分才明白,原来教学是一场大家都参与的狂欢。
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不再是孤单的英雄。
我们都有过那种感觉吧,自己在教室里像个孤独的小怪兽,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片场。
但这里告诉我们,其实周围有好多同行也在经历着相似的事儿。
就像有一次我为了怎么给学生解释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愁得头发都掉了几根,后来和其他数学老师一聊,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苦恼,而且还分享了好多超棒的办法,这就是共同体的魔力啊。
而且,共同体中的认识是相互的。
不仅仅是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学生也是这个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我就想起有次上语文课,本来按照我的教案讲一首古诗,结果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种超级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大家的思考涟漪。
我们就围绕着他的想法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最后我发现我对这首诗的认识也更深了。
这就是在共同体中大家一起探索知识的乐趣,每个人都像是知识拼图的一块,拼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更完整、更美妙的画面。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这个共同体里,大家得坦诚相见。
不能藏着掖着自己的教学小秘密或者教学失误。
就像有个老师分享他在公开课上出了个小岔子,本来觉得特丢人,但他勇敢地说出来后,其他老师并没有嘲笑他,反而给他出了好多主意,让他下次能避免类似的问题。
这种坦诚让共同体变得更加温暖和有力量。
不过呢,建立这样的共同体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大家会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就像一群人要去一个地方,有人想坐飞机,有人想坐火车,有人想走路。
这时候就需要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倾听。
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教育思想大融合,大家在交流中找到那些共通的地方,然后一起朝着更好的教育方向前进。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共同体与社会》是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费迪南·滕尼斯的名著,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出的共同体和社会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指出,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
而社会则是在传统、法律和公众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通过援引欧洲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的社群生活经验形式,作者将共同体和社会的关系抽象为对立统一的形式,并对其中的社群关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此外,作者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用个体意志类型中的二元对立解释了不同社群生活形态,并考察了不同意志作用下的社群生活最终形成的秩序与法。
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我国现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迪。
启迪并不是指照搬全收,而是指一种促进创新的启示。
总之,阅读《共同体与社会》让我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读后感作为一位读者,我非常荣幸能够读到汪道涵所撰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不仅于我而言是一次启蒙,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源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演讲。
在2013年的一次墨西哥演讲中,他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圆满地领袖世界舞台, 确立了中国在全球问题协调中的领导指导地位。
随着习近平的多次演讲,这一思想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并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研究成果。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
权利、自由、民主、平等、多元化、包容……这些都是人们为赢得主导地位而争执不休的概念。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统一的东西,却因为国际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冲突变得不协调。
当然,过去的disputes 是必须要解决的,但在“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往往会忽略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的共同体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挖掘这些共同点,为了这些共同点而努力,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我们每个人应该把这个概念付诸实践,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强大,让自己更进一步,让大家都能受益。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整个世界,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尽力践行这个共同体的理念,世界也许就会在不经意中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甚至个人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但这些方式不总是能够让我们突破意识屏障。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走进对方的内心。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最后,我想说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概念很重要。
这个概念的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它提出了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共处的方向。
人类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冲突等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是一个能够让全球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向,因为它提醒我们在多方面合作的同时,也需要保重环境和各个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体》读后感
行政1102 1120200212 杨伟
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包括序章在内的九章,每一章要么从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始,要么以某个神话传说引起,还有从一个概念的限定开头,总之,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严谨的社会学著作,但是却不乏生动性。
然而,译本在前沿部分说要很好的理解这本书,就要理解过作者的另一本《流动的现代性》这本书,我没读过,所以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晦涩难懂,所以,我就尽我能力仅仅就本书序章中作者提到的一些观点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好了。
后面章节我会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说想法。
《共同体》从一开始的序章中,作者就明确给出了他对于“共同体”的独特的理解与认知。
如他所言,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
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
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这是一个失去了的天堂,或者说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
要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就要付出代价。
共同体体现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
确定性和自由是两个同样珍贵和令人渴望的东西,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获得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
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冲突,永远也不可能解决,但我们可以对存在的机遇和危险作出评估,至少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开始的说法,在我看来作者所讲的“共同体”所包含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所讲的大同社会或者是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体,他们的责任,仅仅是互相帮助,他们的权力,也仅仅是希望他们需要的帮助即将到来。
这种个体间的关系,就让我想到一句话,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然,我说此共同体类似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最主要还是因为作者特别强调这种共同体在今天成了失去的天堂,——尽管这是一个人们热切希望回归的天堂。
从共同体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当下的社会确实如作者所言,我们生活在残酷无情的时代里,这个时代充满竞争,人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没有人会心里急切地盼望着去帮助别人。
而且
我觉得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尤其严重,大家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忽视在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想要给宝宝找一包绝对健康,绝对信得过的奶粉比登天还难,乡下做生意的人在街上嚷嚷着某某的羊绒里面肯定有狗毛……而且这种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在我看来是必要的,因为其中的交易确实存在问题。
所以不管这里的共同体是“过去的事情”,还是“将来的事情”,都是人们内心深处觉得可望不可即的东西。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困境,为了得到“成为共用体中的一员”的好处,就需要付出你的自由,也就是假设共同体的梦想实现,而你想成为其中一员,就必须坚定的服从他,这里似乎就像洛克的《政府论》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当然这里不深究这个。
序章中提出的“确定性”与“自由”之间复杂的关系,我觉得作者在第一章中的故事可以引导我们去理解。
在序章中作者说“我们不能是既没有确定性又没有自由的人,也不能同事都拥有它们。
”自由同确定性之间的这种争执,类似于坦塔罗斯的痛苦还有亚当夏娃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当你伸手想去获得即将到手的东西,却突然消失的落差。
进一步来说来讲,我们想要保持快乐幸福的感觉,就要保持单纯,一定不要去研究带给我们快乐的本质是什么。
当我们要自由时,又会产生不确定性;反之,我们拥有确定性,那就必须放弃自由。
这里提到滕尼斯选择共同理解,自然而然出现的共同体,没有反思、批判和试验的动力。
而共同体使人们获得安全感,又需要确定性的保障,这是一种关系很复杂的悖论。
就我的理解,共同体所带来的共同理解是一种哲学上的既存状态,不需要任何可以的安排,就像一棵树,它就在那里长着,不是因为你到了那里,它就出现了。
就是说这种共同理解完全不需要任何努力获得,区别于“共识”。
读《共同体》的时候,我想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提及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算不算一个很大的共同体?它到底只会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概念呢,还是真的会有实现的一天?作者对于共同体表达的一系列观点,似乎总脱离不了想要表达人们有多渴望或者说人们应该多么渴望身在共同体中,我来假设一下,就我们学生一个寝室四个人,将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无限延长,大家都觉得你的就是我的,我们的就是大家的,当大家的感情变得麻木的时候,就好像忽视了彼此一样,这样又算不算共同体呢?话又说回来,这也是个假设,看来,所谓共同体,也只能是一个概念的存在了,只希望人们尽可能去接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