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6—文言文二
【浦东新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

(1分)
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25.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3分)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

(3分)
【杨浦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5分)
⑴广厦阔屋,连闼通房。

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猿狖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慄。

形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

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⑵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

柱不可以樀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

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

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⑶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

所急则均,其用一也。

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此代为常者也。

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

故老子曰“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

⑷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

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
22.第⑴段通过,阐明观点。

(3分)
23. 第⑶段中的画线句说明做事要(2分)
24. 对“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没有万物的贵贱,因为它的珍贵而以它为贵,事物就没有不珍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以之为贱,事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B.万物无所谓贵贱,按照它所珍贵的珍视它,万物就珍贵;按照它所鄙视的来鄙视它,万物就低贱。

C.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认为它珍贵,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低贱,万物没有不是低贱的。

D.万物无论贵贱,都因为它所珍贵的而珍视它,万物就没有不可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认为它低贱,万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25.文章用了铺陈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6.就文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4分)
【嘉定、长宁】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录鬼簿序
钟嗣成
顺受其正,①桎梏之厄哉?,知以已死者为鬼,未
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为自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②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

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

岁月縻久,淹没无闻,遂传其本末。

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则有幸矣。

名之曰《录鬼簿》。

③嗟乎!余亦鬼也。

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有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略有删)【注释】①岩墙:指牢狱。

22.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虽然而但B.诚然而但
C.虽然但而D.诚然但而
23.文中的“不死之鬼”和“未死之鬼”分别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
24.请说说这篇序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分)
25.下列判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古代的圣贤不曾论及生死祸福等问题。

B.作者认为懂得义理,口发善言即可成不死之鬼。

C.本文语言犀利,但浓郁的迷信色彩使文章逊色。

D.第③段中的“高尚之士”不能列入“不死之鬼”。

26.根据文意,概括《录鬼簿》的创作意图。

(3分)
【徐汇、松江、金山】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论贵粟疏西汉·晁错
①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22.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

(1分)
23.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3分)
24.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3分)
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25.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2分)
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
C.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26.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4分)
【闸北】
(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22—26题。

(12分)
(甲)
上下相遁①,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②,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③坐之,及为收帑④,朕甚不取。

其议之。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

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故便。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愨⑤,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①遁:欺满。

②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

意为无济于事。

③同产:兄弟。

④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

⑤愨:què,恭谨,诚实。

22.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也者也
B.也矣也
C.矣也者
D. 也者者
23.对甲文划线句“破觚而为圆,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2分)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时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者宽简治国的道理。

25.甲文运用了的论证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3分)
26.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

为什么?(3分)
【虹口】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
规执政
刘基
①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①与,□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②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

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

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

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

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


③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注释】①具数:凑数。

②都那竖:纨绔子弟。

23.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1分)
A 抑
B 且
C 或
D 夫
24.“农夫不以羊负轭;贾子不以豕骖服”借此说明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5.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官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重要。

B现今掌管风气纪律的官职,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重要的使命。

C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有寄托。

D现掌管教化纲纪的官职,寄托着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的使命。

26.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3分)
27.第③段“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奉贤】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钱伯庸文序明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

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者尽。

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

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

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俗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

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

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22.下列与本文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送东阳马生序》B.《<指南录>后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D.《伶官传序》
23.赏析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作文的风格时髦虚浮,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25.从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26.简析曹学佺对钱伯庸和《师说》中韩愈对李蟠欣赏点的异同。

(4分)
【崇明】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原才
曾国藩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 ,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 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 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 已。

【注】①戢戢:聚集、众多貌。

②蒸:兴起,含渐成之意。

③雠:应答,响应。

④尸:主持,居于。

⑤一命:命,官阶。

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

后泛指官职低微。

⑥逆睹:预见。

22.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虚词是()(1分)
A.矣B.乎C.兮D.耳
23.第①段中引用“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有何作用?(2分)
24.请从对比映衬角度赏析第②段文字。

(3分)
25.下列各项根据第⑤段的推断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一定有君主会推行“吾说”并获得成效。

B.最大期待是有国家者、士大夫移风易俗。

C.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D.能够预见的是循法而做之后人才得其所。

26.本文题为“原才”,试结合题意简要评析本文论证思路。

(4分)
【黄浦】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

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

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

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

”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

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

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睟然①以温,其气肃然以清。

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②无毫发之异。

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

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
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

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

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

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睟然:颜色润泽。

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22.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2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24.“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睟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2分)
25.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3分)
26.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3分)
【静安、宝山、青浦】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爱溪记唐寅
①人莫不有所爱,失其所爱,则伤其衷;人莫不有所资,失其所资,则困其生。

爱之而不失,资之而不穷,惟取天地,自然而然者为能然。

若金紫之贵,珠玉之富,或者能削夺,则贫之□。

削夺而贱穷,则失其所爱与资,将伤困之不暇,求其夷然而乐,坦然而安者,必无也。

②新安洪君伯周,俶傥诚悫①士,迹履遍江湖,声闻满儒冠。

少孤而孝,奉祖与母以居,乐其志以资其生,弄长竿之清风,披蓑笠之烟雨,飘然波涛,邈焉寒暑②,势不可夺,强不可挠,盖任公子③之流。

于是以爱溪自号,而丐余记之。

③余谓文士之处世,失其所爱与资,奔走于不可得已之间,俯仰于无可奈何之际,盖心兹恐惧,身措无地,安能上传而下育也?得其所爱与资,而非其道,以富贵自炫,而骄其妻妾,齐人④也。

翻覆酌量于两三之间,余则以为洪君之计为得,故为之记。

【注】①俶傥(tì tǎng):即“倜傥”,卓异不凡。

诚悫(què):诚朴,真诚。

②邈焉寒暑:谓远离炎凉,淡于名利。

③任公子:《庄子》中称他善钓鱼,后来多指超然世外之高士。

④齐人:《孟子》记一齐人,常常去墓地讨祭品吃,回家向妻妾吹嘘自己与富贵者饮食。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也 B.矣 C.焉 D.哉
23. 简析①②两段的内在联系(3分)
24.对洪伯周自号“爱溪”的理由进行推断,可能性最小的一项是()。

(2分)
A.“爱溪”是洪伯周住处的溪水之名。

B.“爱溪”表示洪伯周喜爱溪水之意。

C.表明洪伯周远离世俗向往自然之志。

D.洪伯周喜欢在溪边水畔的垂钓生活。

25.分析第③段引用齐人典故的作用。

(3分)
26.分析下面这句话与本文观点的相通之处。

(2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闵行】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无斋记
(清)刘大櫆
①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

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

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
②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

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

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击筑之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

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历万祀⑵而不老。

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富贵佚游⑶,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
③余性颛⑷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
......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

所有者惟此身耳。

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④旅居无事,左图右史⑸,萧然而自足。

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自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以“无”名其斋云。

注释:⑴瞀然:愚昧不明。

⑵祀:年。

⑶佚游:逸游。

放纵游荡而无节制。

⑷颛:蒙昧无知。

⑸形容室内图书多。

22.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
A.哉
B.乎
C.矣
D.欤
23.第②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4.下列对第②段中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难道会有最终贫穷的时候吗?
B.哪里会有终极穷尽的时候呢?
C.莫非会有最终结束的时候吗?
D.哪里会有最后完成的时候呢?
25.第③段中“我皆不得而有之”中的“之”指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6.阅读全文,简析作者是怎样看待“有”与“无”的。

(3分)
【普陀】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题(13分)
菊隐记
[明] 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

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
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

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

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

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

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

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

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①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

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

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

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

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

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

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②者矣。

”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

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22.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2分)
A.亦故B.所乃C.之则D.者然
23.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2分)
24.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D.“隐”又是君子不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25.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3分)
26.唐寅16岁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

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

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