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教师师德之尊重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师德之尊重学生
一、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二、教师师德之尊重学生
(一)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其教育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新的人本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着,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的教师观)将取代千百年来我国奉行的传统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话语权独霸者、“ 师道尊严” 的传统教师观)。教师的学生观也将由“ 全人” 学生观(学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长着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者的儿童本位的学生观)代替以往的“ 非人” 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受众,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培养人成为人的过程。因此,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都作了明确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法》中规定:“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有明确规定:“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尊重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的时期,其尊重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视。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规律,才能将教育教学顺利开展下去。古往今来,诸多教育思想家、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
实践成功者,无一不倡导和实践“尊重学生”,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马卡连柯也说:“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爱默生则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我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小时顽皮厌学,到小学五年级时已创下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因而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五年级留级后,他遇到武钟英老师,武老师教他查四角号码字典;让他每天从字典里查生字、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武老师利用这个方法逐渐帮助少年钱梦龙克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成长为酷爱读书的少年郎。分析武老师对于钱梦龙教育的成功,源于武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个性的全面了解。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了解,是教师取得教育实效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
尊重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是“ 因材施教”“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的要求。
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
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课堂中蔓延。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以下介绍教师经常遇到的六种问题行为及其建议与对策,旨在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这些行为。
问题一:上课时打瞌睡
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这应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有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
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学校感到枯燥无味、一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当考察这些原因时,我们要通过了解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打瞌睡,找出主要原因。知道学生打瞌睡的原因有助于你考虑如何应对,使你明确是把它作为疾病问题或情绪问题看待,还是把它当作动机或纪律问题来处理。
建议与对策:
1. 叫醒学生:问他是否感觉不适,如果是,送他去看医生。如果他说他感觉良好,建议他喝一杯水,然后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脸以克服疲倦。
2. 使学生难以打瞌睡: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你确定这不是疾病或服药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时,将他的课桌搬开,使他的头没有地方靠。给他一块笔记板让他在上面写字,当他告诉你他在上课时决不再打瞌睡时,再让他把课桌搬回来。
3. 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讲台的地方:如果坐得离你很近,他就不太可能打瞌睡,因为你时时都可以注意到他。如果学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边,你的出现会唤醒他。你也可以考虑安排他坐在靠窗户的位置,光线和清新的空气能使他保持清醒。
4. 使学生保持活跃状态:在一天当中最容易犯困的时间里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动。实际上,把一些身体运动纳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做做操舒展一下身体、玩一玩游戏,或者做一些像到办公室去传递信息之类的差事。根据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