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合集下载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时常地复习。

学:学习。

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同门的师兄弟。

乐:快乐。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不:表判断。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1—7则

论语1—7则

论语1—7则原文及翻译1.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2.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4.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5.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

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三、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年级下册论语五则

二年级下册论语五则

二年级下册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一、论语五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 ì)也。

”(《为政》)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前五则

《论语》十则前五则

1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孝道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宰相肚里能撑船
3
和谐共处
和而Hale Waihona Puke 同,道同而不相同第五则:述而篇
文章文化
交际礼仪
• 古文不谬,不取以辞者。 • 不唯说之佳,亦唯志
之所在。 • 子不语怪、力、乱、神。
1. 谨言慎行,养成自己 的社交圈。
2. 谁人不爱玩,然后举 案齐眉。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平易近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活中的点滴经验总结,才 是我们成长的最大财富。
总结
广泛阅读
多读书,不假思索,不会产生 豪言壮语,故能日进。
社会交往
与人相处,找到机会,超越自 己。
昂扬向上
力戒骄傲自满,不断追求更高 远的目标。
领导能力
君子之泽,五者斯为重:仁、 义、礼、知、信。
司法公正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曾不 曾修 身揖让之义,而以留心乎?
第三则:八佾篇
1 体育锻炼
建芭比极育,以闻音乐
3 礼乐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仪式之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第四则:里仁篇
十则前五则——解读《论 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前五则,一起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第一则:学而篇
勤于学习
不求不逾,不追不及
知识渊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育方法
教学相长,贵在慎始
第二则:为政篇
三纲五常
父母为纲,君为纲,师为纲; 仁、义、礼、智、信为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 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 弃的。”
第四则

பைடு நூலகம்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 在的人呢?”
第五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
第二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 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 已。”
第三则
《论语》五则
作者:孔子
第一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 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 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是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