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安农大期末笔记
土地经济学期末总结
土地经济学期末总结一、引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土地的利用、所有权、价格以及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的学习经历进行总结,并对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学习收获1. 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学习在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了解了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土地利用模型、土地所有权理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等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我对土地的多重属性、稀缺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模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土地利用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决策过程,而不仅仅是市场供求的结果。
这对于我理解土地利用的决策机制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掌握了一些土地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
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我了解到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的模式、土地价格的变动以及土地政策的效果等问题。
例如,通过GIS的应用,我可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考察土地利用的关键驱动因素。
这些方法的学习使我对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1. 可持续土地利用在现代社会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土地性质的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碳排放等因素都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影响。
因此,未来的土地经济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土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以推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现。
2. 土地政策研究土地政策在土地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的土地经济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土地政策的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复习土地经济学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应对相关考试或工作提供帮助。
以下是土地经济学复习的重点总结: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经济价值1.土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固定性和不可再生性。
2.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土地的市场价格上。
3.土地资源的价值受到土地位置、土地品质、土地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1.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利,通常由政府或私人持有。
2.土地使用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市场,通过买卖、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流通。
2.土地价格是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受土地位置、土地用途、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四、土地与农业经济1.土地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地与城市经济1.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城市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六、土地与环境经济1.土地资源保护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地税收与土地政策1.土地税收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征收的财政收入,是土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土地政策包括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土地经济学的要点进行复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土地市场、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知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土经济,笔记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城镇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城镇基准地价标定地价(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土地经济学笔记
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植被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模式。
集约经营:土地单位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粗放经营:使用大面积土地投入低比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某一生产过程若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将随变动要素投入的增加呈现逐渐递增到最大值又递减的趋势。
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农业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收益差额农业区位地租:不同区域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L(区位地租)=Y总产量(m 产品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生产成本)-Y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产地与市场距离)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性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经济利益外部规模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集聚经济: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点所获的得的空间意义上的效规模经济。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的面积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计划利用【圣才出品】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一、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1.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广义的土地利用计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只包括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作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计划侧重于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的数量安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依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实施来实现。
2.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需要对各个区域和各种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以减少或避免各种土地利用间的负面影响,实现土地合理利用。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②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国家要实现土地供求的基本平衡,就要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发展引起的土地需求结构和布局变化作出科学预测,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③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合理安排,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土地用途的反复转变造成的巨大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于实行计划利用有明确的规定。
3.土地计划利用与市场配置的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市场配置仍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因为市场配置有其局限性,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来弥补。
土地市场配置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在土地利用的市场配置中,决策主体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很好地处理宏观层次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三、土地的特性A 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的原始性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B土地的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四、土地的功能A 承载功能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D资源功能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E土地的其他功能①土地的生态功能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④土地的景观功能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一、土地人口承载力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的能力)人口需求水平3、人口承载力的测算A区域人口承载比SR=P’/PSR---------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P’---------预测人口P----------土地人口承载力一般情况下,SR<1表示该地区人口承载量合理SR=1表示满载;SR>1表示土地超载二、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经济法战需要4、产品价格5、交通运输视野的发展状况6、土地开发利用计划7、土地共计者的行为8、制度因素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土地经济学》复习笔记
《土地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价值。
土地原意:地球表面的具有生命力的综合体。
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植被等要素构成。
引意:地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包括土地资产,土地系统,景观。
土地利用经济: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土地价值: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型。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五项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养育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景观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p8)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即包括两个方面:(1)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置,包括时间和空间(2)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有三个主要领域①土地利用经济: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②土地价值: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
③土地制度:制度的制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第二章1.概念解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度及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2.简述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试说明土地利用的目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有哪些?土地利用的目标:(1)提供的“产品”,物质产品的需要,满足服务的需要。
笔记整理 土地经济学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作业作业科目土地经济学专题任课老师谭术魁考生姓名赛米·吾布力考生学号 M201074560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笔记整理一、土地经济学起源1924 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作出版了《土地经济学原理》一书,标志着土地经济学从主要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该书把以前着眼于零散性、专题性、即时性的土地经济问题的探讨,转向阐述并运用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土地行政、土地政策和土地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规范化学术化研究轨道。
至今,该学科已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过世界各国研究者们的共同探索,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国外土地经济学院校及学者介绍(一)、美国在美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没有专门设立土地管理学专业,而是与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城市规划等一起放在商学院。
但其在土地管理与土地经济学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其研究实力和运用实践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就其整体来说,主要分为两条脉络,分别是偏土地经济学和偏土地利用。
1、土地经济学方面:土地经济学首先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T.Ely 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
此后,伊利(Ely)和莫尔豪斯(Morehouse)在1924年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原理,被誉为当代最早的土地经济学名著。
伊利也被称为土地经济学之父。
在此基础上,威斯康星大学创立了土地经济学研究中心,在土地资产、土地金融等方面是很有地位的。
著名刊物Land Economics(土地经济学)也在此诞生,主要研究土地经济方面的问题,现在是SSCI的原刊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ass 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土地资产抵押及证券化、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2、土地利用方面: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城市规划系研究土地管理、土地分区、土地规划等公共管理方面是一流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是排在世界前三位的;座落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和座落在罗德岛金斯顿市的罗德岛大学在土地利用方面也比较有实力。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金融【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土地金融一、土地金融概述1.土地金融的概念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土地金融的基本任务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及工具,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和配合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开展经营方面的资金融通,促进地产业不断发展。
土地金融的主要内容包括发生在土地开发、利用、经营过程中的贷款、存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土地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中间业务等信用活动。
2.土地金融的特性(1)土地商品的特性①土地是自然物质而不是劳动产品。
经人们开发的土地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但这种经济价值并不与一定土地所包含的开发劳动成正比。
②土地价格较高,并且从长期趋势看,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而不断上涨。
③土地具有固定性,无法向异地转移流动。
④土地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既不会毁损,也不会消失,可以永续利用。
(2)土地资金的特性①资金垫付量大。
②资金周转期长。
③资金运动的相对固定性。
④资金的增值性。
⑤资金营运的稳定性。
(3)土地金融的特性土地商品和土地资金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土地金融的特性。
①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
②土地金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③土地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④土地金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3.土地金融的分类(1)农地金融①农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农地的购买与租赁;②农地改良资金融通:用于农地开垦、灌溉、排水或土壤改良;③农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购买牲畜、农具、肥料等;④农地经营扩展资金融通:凭借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从事其他事业所需的资金。
农地金融的主要特点是:在契约到期之前,债权者不得任意要求债务偿还;而债务者可在契约到期前随时偿还;债务占抵押物价值不能过大,应以土地收益剩余能够偿还为限,且偿还期限越长越好;利率低而不变。
(2)市地金融①市地取得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购买与租赁;②市地开发资金融通:用于市地的开发、整理和改造等;③市地经营资金融通:用于商品房建设、项目建造、工厂建设等;④市地的企业或消费资金融通:以市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企业经营或个人消费所需的资金。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12.土地开发 答:土地开发广义上是指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狭义上
2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13.土地保护 答:土地保护是指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来 的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14.区位地租 答:区位地租是指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15.农业经营规模 答: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
16.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答: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17.土地计划利用 答:土地计划利用是指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38.市场比较法 答:市场比较法是指用已经成交的土地与待估土地相比较,以此推出土地的价格。
6 / 57
圣才电子书
31.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 予。
32.土地使用权出租 答: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同地建筑物和其它附 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5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土地供给 答: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
1 / 57
圣才电子书
地的数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土地需求 答: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了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概念和特性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包括: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个: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土地的功能和分类1.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三个基本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2.土地的分类(1)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2)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3)按照土地(农用地)生产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4)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等;(5)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关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1981年7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
经过几年实践,于1984年7月进行修改与完善,并作为一章纳入了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技术规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经过研究与修订,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土地分为三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下又分为15个二级类。
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1)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①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4-19章)【圣才出品】
3.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4.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
(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
(3)明晰的土地产权。
(4)发达的土地金融。
(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5.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
4 / 119
圣才电子书
不存在土地市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1978 年中国农村开始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7 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的报告,进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
权分离制度改革试点。
⑤1988 年 4 月 12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所有。 ②市场客体不同。 在完全市场模式下,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包括土地所有
权、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空中权、发展权、地役权、租赁权等,均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换。 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进入市场交换,在市场上交换的是除土地所有 权以外的一切其他权利。
③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在完全市场模式下,因土地所有权能自由交换,因而较之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 场竞争模式更具有市场的完整性和市场竞争性。 6.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 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 心。
②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早期的土地市场就是一种无形市场。随着土地市场的发
2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一、土地的供给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1)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①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在陆地上,还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地区等目前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
②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2)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①从热量条件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70%以上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都较好。
②从雨水条件看,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
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8%,有利于作物生长。
中国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30.8%和19.2%,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
西北部地区大部分是牧业区。
③据初步估计,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万公顷,而中国人口众多,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已处于“临界状态”,并将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因此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
2.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①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②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经济供给。
③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也是不同的。
④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3)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销售价格超过成本的余额。
地租形态: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
经济地租:
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所得到报酬扣除成本的余额,是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准地租:
在短时期内因使用固定资本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Βιβλιοθήκη 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Ⅰ
肥力和位置
无论什么土地都是自然物,不是也不可能是劳动产物,因而没有价值。 (2) 土地全价值论:
整个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未经人类劳动的参与、尚未进入交易的天然土地。 (3) 土地价值二元论:
土地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物质的价值是虚拟的,土地资本的价值是真 实的,二者组成统一的整体。 土地价格可区分为土地资源价格与土地资本价格,前者和土地物质相联系,后者与土地资本 相联系。
4
地价的作用: 土地所有权的计量依据 土地生产与利用的导向 各权利主体利益分配的工具 征税的依据 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
土地的二元构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 土地物质:即土地自然物与自然力 土地资本:即已利用土地,凝结了资本与劳动
地价的影响因素: 1 宏观因素 ➢ 土地制度 ➢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相关政策 ➢ 城市性质及宏观区位 ➢ 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 ➢ 社会安定状况 2 区域因素 ➢ 位置 ➢ 基础设施条件 ➢ 规划限制 ➢ 环境质量 3 个别因素 ➢ 面积、位置、形状、进深比 ➢ 容积率、土地开发程度 ➢ 产权状况、使用年期等
➢气候条件(人类生活、作物生长) ➢地质地貌土壤条件 ➢淡水资源及生产资源 ➢交通运输条件 土地经济供给: 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形成的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 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有效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总量 ➢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条件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社会需求 ➢制度因素(政策、法规等)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调整居民消费结构 研究和推广新技术 提高交通运输水平 完善现有土地制度 保护土地资源
2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关系: ❖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 ❖ 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经济供给则是针对土地 具体的用途而言 ❖ 土地自然供给是静态、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是动态、有弹性的,不同用途之间的供 给弹性不同 ❖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10
1、第一阶段 : 原点 O 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 Q 点 ◼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 1 增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 酬递增阶段;I’N 曲线上凸,生产弹性由最大减至 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 M,此后递减至 D 点; ◼ 平均产量(曲线):由 O 点递增至最高点 D;
超额利润不是级差地租,而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实体.
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
土地本身条件的差异性
土地的有限性
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形成的根本源泉: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地价定义:
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实质:地租的资本化表现为地价
地价的内涵:
土地资源价格 —— 真正的地租
土地资产的价格 —— 土地资产的折旧和利息的资本化
8
9
生产要素: 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land)、劳 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报酬 R (return ): 生产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力 土地报酬 LR (land return): 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资本的报酬?! 生产弹性(elasticity): 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级差地租Ⅱ
投资集约度
地租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条件:
土地的有限性
土地在肥沃度和位置上具有特殊便利
地租的属性:
地租是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以及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两权分离为前提;
超额利润: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超额利润是因土地生产率的级差而形成的;
3
意为报酬或收入,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广义地租:即租金,不仅包含狭义的地租,还包括附加的土地资本及其利息和一部分利润扣
除与工资支出等。
狭义地租:真正的地租,是单纯为使用土地资源所支付的成本。
地租的性质:
地租不是所产农产品得以被供应所必须的成本因素,而是唯一地由需求因素所决定的产
狭义:土地这一特殊商品交换的场所(土地交易所,不动产交易所) 广义:土地交换过程中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构成要素: ❖ 主体:供给者;需求者;其他参与者 ❖ 客体:土地及其权益 ❖ 管理者: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 ❖ 交易场所:有形交易场所;无形交易场所 土地市场功能: ❖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 实现土地价值 ❖ 优化产业布局 ❖ 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 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调节各方利益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指土地市场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及运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地租的概念:
土地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
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的变化。 土地概念的内涵: (1)土地只限于地球范围 (2)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 (3)土地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实体 (4)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5)土地的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 (3)功能的永久性 (4)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3)土地利用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即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土地的法律特性 土地的社会特性 土地的职能: (1)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2)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3)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土地的功能: (1) 承载功能 (2) 生育或生产功能 (3) 可耕功能 (4) 资源功能 (5) 土地的其他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资产蓄积和增值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6)个案研究法 (7)制度分析法 (8)抽象思维法
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的生产启示: 第一阶段:投入变量资源不足,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前者少而 后者多,不够均衡协调,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虽有利可图,生产力上升也很快,但资源利 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很不充分,因而其报酬收益并不高。在可变资源较充裕的条件下,应连 续增加可变资源的投入。 第二阶段:投入的变量与固定资源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较为接近而适应,且每次增加的投 入资源都带来了总产量(总报酬)的增加,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的适应范围,必当落在 第二阶段之内。但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定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上,还要由多种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生产资源与产品的价格比率等因素来决定。 第三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配合比例是前多后少,投入的变量资源过多,超出了土地的 受容力,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就出现负值或全面下降,应是生产投资的终止阶段。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 土地资源条件和人地关系、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 ❖ 土地是特殊的商品。供求关系既受一般商品供求关系制约,又有其特殊性 ❖ 土地自然供给的有限导致土地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供过于求是暂时的和 个别的 ❖ 长期看,土地价格总是呈上升趋势。
三种驱动变动: 供给驱动型变动、需求引致型变动、双重驱动型变动 土地市场概念:
6
7
条件价值评估法:直接询问对获得一定数量环境资源物品的支付意愿或者放弃一定数量环境 资源物品的受偿意愿 特征价格法:使用一系列可观察的商品属性来代表产品品质,估计了每个商品属性的特征价 格 旅行费用法:依据消费者剩余理论,通过测算“游憩商品”的消费者剩余来评估环境价值的一 种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 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指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新产品的最大的能力。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 (1)保障粮食安全 (2)保障建设发展空间 (3)保障生态环境 土地自然供给:
又称为“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土地中天然形成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 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可供将来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 土地自然供给无弹性 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
1.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二、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 结合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四、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合理保护相结合 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就是指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