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安农大期末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价变动规律: 1 地价呈整体上升趋势。
原因: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 ➢ 土地投机
2 地价变动呈周期性特征。 原因: ➢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 政府调节
3 地价变动的地区差异性 4 地价在房地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地价评估目的
➢ 有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 ➢ 有助于企业投资决策 ➢ 有助于土地市场完善 ➢ 有助于市场管理
1
人口问题的实质: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问题。 人和土地具有各自的二元性: (1)人——“自然人”和“社会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 (2)土地——资源和资产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 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生产潜力:
1.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二、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 结合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四、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合理保护相结合 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就是指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 影响。
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 ❖ 土地是特殊的商品。供求关系既受一般商品供求关系制约,又有其特殊性 ❖ 土地自然供给的有限导致土地的供不应求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供过于求是暂时的和 个别的 ❖ 长期看,土地价格总是呈上升趋势。
三种驱动变动: 供给驱动型变动、需求引致型变动、双重驱动型变动 土地市场概念:
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调整居民消费结构 研究和推广新技术 提高交通运输水平 完善现有土地制度 保护土地资源
2Biblioteka Baidu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关系: ❖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 ❖ 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经济供给则是针对土地 具体的用途而言 ❖ 土地自然供给是静态、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是动态、有弹性的,不同用途之间的供 给弹性不同 ❖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级差地租Ⅱ
投资集约度
地租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条件:
土地的有限性
土地在肥沃度和位置上具有特殊便利
地租的属性:
地租是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以及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两权分离为前提;
超额利润:
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超额利润是因土地生产率的级差而形成的;
6
7
条件价值评估法:直接询问对获得一定数量环境资源物品的支付意愿或者放弃一定数量环境 资源物品的受偿意愿 特征价格法:使用一系列可观察的商品属性来代表产品品质,估计了每个商品属性的特征价 格 旅行费用法:依据消费者剩余理论,通过测算“游憩商品”的消费者剩余来评估环境价值的一 种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 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8
9
生产要素: 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land)、劳 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报酬 R (return ): 生产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力 土地报酬 LR (land return): 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资本的报酬?! 生产弹性(elasticity): 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的生产启示: 第一阶段:投入变量资源不足,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前者少而 后者多,不够均衡协调,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虽有利可图,生产力上升也很快,但资源利 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很不充分,因而其报酬收益并不高。在可变资源较充裕的条件下,应连 续增加可变资源的投入。 第二阶段:投入的变量与固定资源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较为接近而适应,且每次增加的投 入资源都带来了总产量(总报酬)的增加,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的适应范围,必当落在 第二阶段之内。但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定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上,还要由多种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生产资源与产品的价格比率等因素来决定。 第三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配合比例是前多后少,投入的变量资源过多,超出了土地的 受容力,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就出现负值或全面下降,应是生产投资的终止阶段。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 土地资源条件和人地关系、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需求: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土地需求的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 (2) 经济因素 (3) 政策因素 (4) 区位因素 土地供需平衡:
❖ 土地市场的供需平衡状态由土地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是理想状态下土地供求关系 变动的结果
❖ 理论上,当土地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后,其供给和需求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但事实上,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是上下波动的,影响土地供求关系
土地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
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的变化。 土地概念的内涵: (1)土地只限于地球范围 (2)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 (3)土地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实体 (4)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5)土地的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 (3)功能的永久性 (4)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3)土地利用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即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土地的法律特性 土地的社会特性 土地的职能: (1)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2)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3)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土地的功能: (1) 承载功能 (2) 生育或生产功能 (3) 可耕功能 (4) 资源功能 (5) 土地的其他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资产蓄积和增值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6)个案研究法 (7)制度分析法 (8)抽象思维法
指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新产品的最大的能力。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 (1)保障粮食安全 (2)保障建设发展空间 (3)保障生态环境 土地自然供给:
又称为“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土地中天然形成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 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可供将来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 土地自然供给无弹性 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
无论什么土地都是自然物,不是也不可能是劳动产物,因而没有价值。 (2) 土地全价值论:
整个土地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未经人类劳动的参与、尚未进入交易的天然土地。 (3) 土地价值二元论:
土地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物质的价值是虚拟的,土地资本的价值是真 实的,二者组成统一的整体。 土地价格可区分为土地资源价格与土地资本价格,前者和土地物质相联系,后者与土地资本 相联系。
狭义:土地这一特殊商品交换的场所(土地交易所,不动产交易所) 广义:土地交换过程中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构成要素: ❖ 主体:供给者;需求者;其他参与者 ❖ 客体:土地及其权益 ❖ 管理者: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 ❖ 交易场所:有形交易场所;无形交易场所 土地市场功能: ❖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 实现土地价值 ❖ 优化产业布局 ❖ 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 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调节各方利益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指土地市场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及运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地租的概念:
超额利润不是级差地租,而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实体.
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
土地本身条件的差异性
土地的有限性
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形成的根本源泉: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地价定义:
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实质:地租的资本化表现为地价
地价的内涵:
土地资源价格 —— 真正的地租
土地资产的价格 —— 土地资产的折旧和利息的资本化
3
意为报酬或收入,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广义地租:即租金,不仅包含狭义的地租,还包括附加的土地资本及其利息和一部分利润扣
除与工资支出等。
狭义地租:真正的地租,是单纯为使用土地资源所支付的成本。
地租的性质:
地租不是所产农产品得以被供应所必须的成本因素,而是唯一地由需求因素所决定的产
4
地价的作用: 土地所有权的计量依据 土地生产与利用的导向 各权利主体利益分配的工具 征税的依据 调节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
土地的二元构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 土地物质:即土地自然物与自然力 土地资本:即已利用土地,凝结了资本与劳动
地价的影响因素: 1 宏观因素 ➢ 土地制度 ➢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相关政策 ➢ 城市性质及宏观区位 ➢ 人口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 ➢ 社会安定状况 2 区域因素 ➢ 位置 ➢ 基础设施条件 ➢ 规划限制 ➢ 环境质量 3 个别因素 ➢ 面积、位置、形状、进深比 ➢ 容积率、土地开发程度 ➢ 产权状况、使用年期等
5
地价的特点: ➢ 表现为一种权利价格 ➢ 表现为一种时点价格 ➢ 表现为市场垄断价格 ➢表现为最优化价格 ➢ 表现为地域性价格 ➢ 表现为趋升性 外部性的内涵: 外部性通常用来说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选择性问题 概念 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结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 易中反映出来。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局外人的影 响,且优势处于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之外,故称外部性。 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带来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增加,称外部收益,反之称外部成本 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有社会和经济福利之分,能够用货币衡量的称之为经济 福利否则为社会福利。 帕累托标准:指当一个经济发生某种变化后,如果在其他人的福利都不变坏的情况下,有一 些人或者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了,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被改善。 帕累托最优: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或配置效率,是指经济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不再可能 使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或者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减少,整个社会的福利便达到了最 大。 土地资源价值内涵: (1) 土地无价值论:
10
1、第一阶段 : 原点 O 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 Q 点 ◼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 1 增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 酬递增阶段;I’N 曲线上凸,生产弹性由最大减至 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 M,此后递减至 D 点; ◼ 平均产量(曲线):由 O 点递增至最高点 D;
2、第二阶段: 从 Q 点至 R 点 ◼ ❖ 总产量(曲线): 由 N 点递增至最高点 T,生产弹性由 1 逐渐降至为 0; ◼ ❖边际产量(曲线): 由 D 点递减至 R 点为 0; ◼ ❖平均产量(曲线): 由最高点 D 开始递减.
3、第三阶段: R 点以后 ◼ ❖ 总产量(曲线): 由最高点 T 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 ❖边际产量(曲线): 由 0 变为负数; ◼ ❖平均产量(曲线): 继续下降
➢气候条件(人类生活、作物生长) ➢地质地貌土壤条件 ➢淡水资源及生产资源 ➢交通运输条件 土地经济供给: 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形成的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 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有效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总量 ➢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条件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社会需求 ➢制度因素(政策、法规等)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品销售价格超过成本的余额。
地租形态: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
经济地租:
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所得到报酬扣除成本的余额,是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准地租:
在短时期内因使用固定资本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
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Ⅰ
肥力和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