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降水与蒸发

合集下载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2.降水、蒸发、径流基本知识

降水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前者为液态降水,后者为固态降水,其他的降水形式还有露、霜、雹等。

凡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水称为暴雨。

暴雨又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

小雨:12小时内降水量为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为0.1-9.9mm降雨。

中雨:12小时内降水量5.0~14.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mm的降雨过程。

大雨:12小时内降水量15.0~2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0~49.9mm的降雨过程。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0~6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0~139.9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40.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250.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一、降水要素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水文学中一般只讨论降水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和降水资料的整理及应用。

描述降水的基本物理量(即降水的基本要素)介绍如下:(1)降水量(深)。

降水量的概念是时段内(从某一时刻到其后的另一时刻)降落到地面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按此定义,降水量应由体积度量,基本单位为m3。

但传统上总是用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即平均降水深(或降水深)度量降水量,单位多以mm计,量纲是长度。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大气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大气湿度与降水息息相关,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降水则是水汽形成云和降落至地面的过程。

在大气科学中,人们对湿度与降水形成机制做了广泛的研究,以下将探讨湿度与降水的形成机制。

一、大气湿度的形成机制大气湿度的形成与水循环密切相关。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蒸发,转化为水汽,随后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和降水,最终回到地表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湿度形成的三个基本机制。

1. 蒸发和蒸发潜热释放在水循环中,水面上的水分受热蒸发,转化为水汽。

这是湿度形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水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而蒸发过程中,水蒸气释放出潜热。

这些潜热的释放使得水汽能够在大气中上升,并形成云和降水。

因此,蒸发和蒸发潜热释放是湿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2. 水汽的垂直运动由于地球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海洋温度差异,空气中的水汽也存在着垂直运动。

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云和降水;冷空气下沉,形成下沉云和干燥的气候。

这种气流的垂直运动会导致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降水的形成。

3. 水汽的湿度调节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湿度调节机制,如云的形成、降水的形成等。

这些机制通过影响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等过程,来维持大气中的湿度平衡。

例如,当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时,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降水,从而降低了湿度。

二、降水的形成机制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并降落至地面。

降水形成机制涉及到云的形成和云粒的凝结过程。

下面将介绍降水形成的几个关键机制。

1. 水汽的凝结在大气中,当水汽遇冷遇凝结核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

凝结核可以是微小的灰尘颗粒、云凝结核等。

这些凝结核提供了物理上的核心,使得水汽可以依附其上,逐渐凝结成水滴。

2. 凝结后的云滴的增长云滴的增长主要通过云滴之间的碰撞、合并实现。

当凝结成云滴的水滴不断增大时,它们会与附近的云滴发生碰撞,并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水滴。

这一过程也增大了降水的可能性。

3. 降水形成当云滴增长到一定大小时,它们由于重力的作用会下坠,形成降水现象。

总结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总结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

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雨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珍贵资源,它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都至关重要。

那么,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实现降水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首先,雨水的形成与水循环密不可分。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其中,雨水的形成主要与蒸发和凝结过程有关。

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太阳能照射到地表水面时,水分子受热能量影响而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这些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逐渐冷却后发生凝结,形成云团。

云团中的水滴在不断凝结和碰撞后增大,最终形成雨滴。

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无法被云层支撑时,就会从云层中下落,形成降水,即雨水。

降水过程是雨水从云层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多样,包括雨、雪、冰雹等。

其中,雨水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降水形式。

在雨水形成后,由于重力作用,雨滴开始向地面下落。

在下落的过程中,雨滴会与空气中的颗粒物相互碰撞,最终落到地面上。

这样,雨水完成了从云层到地面的旅程。

雨水的降落对于植被生长、农作物生长、地下水补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雨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总之,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美妙的自然现象。

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环节,雨水完成了在大气层和地面之间的循环过程,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雨水的形成和降水过程,共同呵护这份珍贵的自然资源。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雨水的恩泽能够滋润大地,让生命在这片美丽的星球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雨的地理原理

雨的地理原理

雨的地理原理雨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

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凝结和降落,这个过程形成了降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雨。

雨的地理原理主要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三个过程。

首先,蒸发是雨的地理原理的第一步。

水蒸发是指水从地面和水体表面转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地球上有大量的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

当太阳照射到水体表面时,水分子会获得能量,随着温度的上升,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一部分水分子能克服表面张力逃离水面,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而升高到大气中。

其次,凝结是雨的地理原理的第二步。

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后会遇到冷空气,冷空气把水蒸气温度降低,使其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是由许多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在大气中漂浮着,飘移在空中。

云的形成和变化与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压力有关。

如果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它们就会聚集成雨滴或雪花。

最后,降水是雨的地理原理的第三步。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它们会因为重力而下落,与空气中的其他颗粒碰撞,逐渐增大成为雨滴或雪花。

当雨滴或雪花足够重时,它们会穿透云底,并且经过大气层的阻力作用,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即雨或雪。

降水可以是细雨、大雨、暴雨、雨夹雪等不同形式。

总结起来,雨的地理原理是一个循环过程:水体蒸发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最后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变大并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即雨或雪。

这个过程被称为水循环,也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雨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对维持地球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雨的地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进一步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实习五_降水和蒸发观测

实习五_降水和蒸发观测

实习三降水和蒸发观测一、降水的观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北方地区冬季以降雪为主。

降水量以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的深度表示,以mm 为单位。

降水量可采用器测法、雷达探测和利用气象卫星云图估算。

器测法用来测量降水量,雷达探测和卫星云图一般用来预报降水量。

(一)器测法器测法是观测降水量最常用的方法,观测仪器通常有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

1、雨量器雨量器是直接观测降水量的器具。

它是一个圆柱形金属筒,由承雨器、漏斗、储水瓶和雨量杯组成,如图2-1 所示。

承雨器口径为20cm,安装时器口一般距地面70cm,筒口保持水平。

雨量器下部放储水瓶收集雨水。

观测时将雨量器里的储水瓶迅速取出,换上空的储水瓶,然后用特制的雨量杯测定储水瓶中收集的雨水,分辨率为0.1mm。

当降雪时,仅用外筒作为承雪器具,待雪融化后计算降水量。

图2-1 雨量器示意图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分段定时观测,即把一天分成几个等长度的时段,如分成4 段(每段6 小时)或分成8 段(每段3 小时)等,分段数目根据需要和可能而定。

一般采用2 段制进行观测,即每日8 时及20 时各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测段次,雨量大时还需加测。

日雨量是以每天上午8 时作为分界,将本日8 时至次日8 时的降水量作为本日的降水量。

2、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是观测降雨过程的自记仪器。

常用的自记雨量计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虹吸式(浮子式)和翻斗式。

称重式能够测量各种类型的降水,其余两种基本上只限于观测降雨。

按记录周期分,有日记、周记、月记和年记。

在传递方式上,有线远传和无线远传(遥测)的雨量计。

(1)称重式:这种仪器可以连续记录接雨杯上的以及储积在其内的降水的重量。

记录方式可以用机械发条装置或平衡锤系统,降水时全部降水量的重量如数记录下来。

这种仪器的优点在于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2)虹吸式:虹吸式自记雨量计是常用的降水自记仪器,它能连续记录液体降水量和降水时数,从降水记录上还可以了解降水强度。

多媒体课件之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多媒体课件之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02
降水与蒸发观测技术
降水观测技术
雨量器
用于测量液态和固态降水,通常由一个收集容器和一个测量器组成。收集容器用于收集降 水和记录时间,测量器则用于计算降水量。
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遥感设备,对云层和降水进行观测。这种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的 降水信息,但需要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雷达
利用雷达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云层和降水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根据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的形状和大小,判断云层和降水的性质。雷达是短时、短距离的降水观测技术,但可以提 供非常详细的云层和降水信息。
会减少地表的水量,而蒸发则会增加地表的水量。
降水与蒸发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降水观测历史
降水观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记录雨量、雪量等来预测天气和农 业收成。现代的降水观测则采用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方法,如雨量筒、遥感技 术等。
蒸发观测历史
蒸发观测的发展相对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 始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来测量水体的蒸发量,如蒸发皿、卫星遥感等。
案例三: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
总结词
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 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降雨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气 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详细描述
在城市规划和气象服务中,对城市降雨的监测和分析是一项 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遥感的城市降雨分布研究通 过遥感技术实现对城市降雨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城市 规划和气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课件之降水和蒸发 的观测》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降水与蒸发观测简介 • 降水与蒸发观测技术 • 降水与蒸发观测数据及分析 • 降水与蒸发观测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初三物理降水形成原理分析

初三物理降水形成原理分析

初三物理降水形成原理分析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物理学科中的降水形成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降水形成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还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对降水形成原理的分析,来帮助初三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蒸发和凝结:降水形成的第一步是蒸发和凝结。

蒸发是指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而凝结则是指水分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水面上的水分受热后,其中的一部分会蒸发为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而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由于温度较低,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的基础。

二、云的形成:凝结后的水滴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云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三种类型。

低云的云底高度一般在2公里以下,由较大的水滴和较低的温度所组成;中云的云底高度在2至6公里之间,由较小的水滴和较低的温度所组成;高云的云底高度在6公里以上,由极细小的水滴和非常低的温度所组成。

云的形成离不开水蒸气的凝结和空气的上升。

三、降水形成: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就会形成降水。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当云中的水滴之间的相互碰撞增大时,水滴会逐渐增大并下落至地面,形成雨滴。

如果在降水过程中的气温较低,水滴会在下落的过程中凝结成冰晶,形成雪花;如果气温非常低,还会形成冰雹。

四、影响降水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形成原理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降水的形成。

其中,气温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温度越高,水蒸气的含量越多,降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此外,湿度和气压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

当湿度较高时,水蒸气的凝结速度更快,降水的形成也就更容易。

而当气压较低时,空气会上升,从而促进云的形成和降水的生成。

通过对初三物理降水形成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降水的形成包括蒸发和凝结、云的形成以及降水的形成。

而气温、湿度和气压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通过深入理解降水形成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验和观测天气现象来加深对降水形成原理的理解。

水文气象学课件 2第二章 降水与蒸发

水文气象学课件 2第二章 降水与蒸发
继续上升,到达 zF 的高度之后,空气质点的温度会超过其周围环境的温度,比周围
的空气轻,情况就成为不稳定的。 zF 自由对流的起始高度。因此,空气团在竖直方 向上移动时是否稳定取决于空气团中水汽的含量。当湿度较大时,凝结高度低,空气
22
质点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较小的移动就会产生不稳定。而在相对干燥的情况下, zC 的 值比较高,大气更可能维持稳定(如图 2.1.3)。
由 于 全 球 年 蒸 发 量 约 E = 1000mm / y , 水 汽 在 大 气 中 的 平 均 停 留 时 间 为
Wp / E = 9day 。这一时间尺度决定了全球大气与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之间的
水文相互作用和水分传输。对水汽从其源(主要是海洋蒸发)到汇(即降水)传输而 言,这一时间尺度尤为重要。陆地的降水一部分会蒸发到大气,另一部分主要通过河 川径流进入海洋;海洋的蒸发大于降水,海洋上空的水汽被传输到陆地上空,这就是 前面已经介绍的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TV = (1+ 0.61q)T
(2.1.10)
有效温度是干空气在给定的 q,T 和 p 的条件下,为与湿空气达到相同的密度所应具 有的温度。
可降水量是一个垂直空气柱中所含的水蒸气的总质量。如果假设在大气顶部压强 可忽略,它可以表达为
p0
Wp = ∫ qdp / g
0
(2.1.11)
其中p0是地表压强。这些变量的基本量纲是 [q] = [M w / Ma ] , [ p] = ⎡⎣M a L−1T −2 ⎤⎦ ,
p = ρTRd (1+ 0.61q)
(2.1.7)
这说明空气混合物可以被视为理想气体,并有一个特定的气体常数
Rm = Rd (1+ 0.61q)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 (2)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 (2)

降水量的测量

3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降水
降水的意义
*促进水分循环; *净化空气,并实现了地表的水补
抓住降雨时期,追施小麦拔节肥
给; *调节地方的温差;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调节空气的干湿度,对人体的健 康有着重要影响; *下雪。
瑞雪兆丰年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降水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蒸发
蒸发量的概念
蒸发量是指在一 定时段内,水分 经蒸发而散布到 空中的量,通常 用蒸发掉的水层 厚度的毫米数表 示。
蒸发器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蒸发
蒸发的意义
*促进水循环; *带走地表热量。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蒸发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降水,降水量在 1000毫米左右。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降水

地中海气候 夏季干旱,降水 集中在冬季。 年降雨量不超过 800毫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500 毫米以下。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降水
3.寒带地区
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存在。
降水量随纬度变化分布规律
赤道最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最少 热带最多,温带次之,寒带最少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降水
②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沛,年降水 热带,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低纬 量大部分地区为 度地带,全年气温较高,四季界限 1500-2000毫米。
1.热带地区
不明显。
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
气象气候学综合训练项目 第一组 2015.10.25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降水与蒸发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降水与蒸发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审查方法 与邻近站资料比较 一是降水量等值线图法(逐年的或多年的),对偏差较大或较小的 进行审查; 二是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 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 和修正。在审查和修正过程中必须考虑地形的影响。 与其它水文要素比较 可以根据降雨径流关系(一般有稳定相关关系)进行资料审查。
第三节降水资料的插补与展延加权算术平均值法当研究区内地形变化不大时可按插补站所在区的各雨量站除插补站外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权数计算出区域平均降水量然后计入插补站求出研究区内包括插站各站占研究区的面积权数并用计算的区域平均降水量的插补站的面积权数推求插补站的降水第三节降水资料的插补与展延第三节降水资料的插补与展延降水量等值线法利用研究区已有的雨量站资料绘制降水量等值线图然后根据插补站在区域内的位臵读取该站的降水量插补值


陕西蒲城县雨量站年降水量单累积曲线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双累积曲线法 当分析站周围有较多雨量站,且认为这些雨量站降 水资料一致性较好时,可通过绘制单站(分析站) 累积降水量与多站平均累积降水量关系曲线,对分 析站降水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种方法称为双 累积曲线法。
第二节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第一节 大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③固体和液体的水分以小颗粒的集合状态(即云) 存在于空中。大气密度大约是以固体的冰或者液体的水
的千分之一,从物理学知识看,大气中的冰或者水就应当 以自由落体的高速度掉下来(析出大气)。但是,大气中 的固体、液体水分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冰和水,它们都是以 非常小的颗粒状态存在于大气中。这些小颗粒的集体就是 我们熟悉的各种“云”。这些云在大气中广泛存在,自由 飘动。一旦以小颗粒状态存在于地球中的水分(云)迅速 变成了大颗粒,它们就加快了下降速度。几分钟的时间它 们就从高空落到下垫面(降雨和下雪)。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

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表征土 植物恢复正常生长,植物开始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
壤保持水分的能力,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 量称为萎蔫系数,亦称凋萎系数或者凋萎点。
限。不同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存在差异。田间持水量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突然含水 饱和含水量。当土壤全部空隙被水分充满时,土壤便处于
流的表示指标有: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 W)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 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 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a=y/x。 径流总量W。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所 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 即W=QΔt。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以时间为横坐标, 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 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和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水循环的环节、驱动力、参与的水体类型和基本特征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 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 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 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 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 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 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 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 国东南、西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 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 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 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 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 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

关于全球降水量和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规律的论文正稿

关于全球降水量和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规律的论文正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气象气候学》综合训练项目(一)论文题目: 全球降水量和蒸发量随纬度随纬度分布规律研究报告小组成员:胡波徐畅那恩航于万顺欧阳秋山指导老师:李静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规律摘要降水和蒸发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降水是指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蒸发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

在气象学综合训练项目中,第一小组的成员们通过计算机上网和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收集近十年来全球典型气候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具体历史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在全球范围内,随维度升高,地球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降水量随纬度整体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热带最多,温带次之,寒带最少。

蒸发量随着纬度的增大呈现出与降水量相似的规律,即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赤道的太阳辐射率最高,气温高,蒸发量大。

热带靠近赤道,受太阳直射时间长,平均气温高,蒸发量大;温带与赤道的距离大于热带,平均气温低于热带,蒸发量小于热带;寒带与赤道距离最远,平均气温低,蒸发量最小。

降雨总量和蒸发总量在全球范围内大体是趋于平衡的,蒸发总量小于降水总量,降水量大致等于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和,是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实现了全球水量保持了动态平衡。

关键词:全球;降水量;蒸发量;纬度;规律。

1.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规律1.关于降水的基本知识1.1降水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水。

降水虽然主要来自云中,但有云不一定都有降水。

这是因为云滴的体积很小(通常把半径小于100µm的水滴称为云滴,半径大于100µm的水滴称雨滴。

标准云滴半径为10µm,标准雨滴半径为1000µm,从体积来说,半径1mm的雨滴约相当于100万个半径为10µm的云滴),不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

只有当云低增长到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且在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不致被蒸发掉时,降水才形成〔1〕。

1.2降水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3〕。

降水量和蒸发量

降水量和蒸发量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2.决定水资源总量大小的两个因素 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 二是区域内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下图为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对比图,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各大洲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 (2)图中江河径流量最多的是_______洲,占第二位的是________洲,最少的 是________洲。(填名称) (3)从图中可见,C的降水量比D多,但径流量不及D,原因是________。 (4)B的径流量比大洋洲多,但人均径流量比大洋洲少,原因是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径流量等于降水量减去蒸发量。 根据图例可以直接从图中一一读出。依据各洲的水资源多寡可判断A为亚洲, B为欧洲,C为非洲,D为北美洲。非洲和北美洲相比,热带面积广大,气温 高,蒸发量大;而北美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气温低,蒸发量小。欧洲 是人口稠密区,大洋洲是人口稀少区,虽然欧洲径流量大,但由于人口多, 所以人均径流量少于大洋洲。
2.中国淡水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时间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 化大;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2)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利用不当,水污染、水 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节水意识淡薄,水价较低。
3.结合下列问题分析降水量、径流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规律有何联系?
(1)影响降水量、径流量时空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人类活动。 (2)降水量、径流量时空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提示:降水量、径流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小型蒸发器
雨量计
影响蒸发的因子
气象因子 能量方面,潜热消耗 动力方面,水汽输送
表面因子 水面性质,水量,器壁浸润性等
二、常用降水量测量仪器有:雨量器、虹吸式雨 量计、翻斗式雨量计。
1.雨量器原理:
包括:
(1)雨量筒: 用于承接降水量;
(2)雨量杯: 用于测量降水量;
若承接口的半径为R,量杯的半径为r,则降水量 1mm时,在量杯中应为hmm,即:
2.2 翻斗式雨量计的测量原理
翻斗式雨量计由:感应器、记录器、电源组成; 感应器安装在室外由:承接器、上翻斗、计量翻
斗、 计数翻斗、干簧管组成; 记录器安装在室内由:计数器、记录系统、电路控制 系统组成;
感应器的工作过程是,承接器中收集的降水通过漏斗进入上 翻斗,当降水积到一定量时,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翻斗翻转,使降 水进入汇集漏斗。
&4 微气象法计算蒸发 散量的观测方法
2.雨量计的测量原理: 能连续记录降水量、降水时间,表示降水随时间变
化,并由此可计算降水强度。常用的有:虹吸式雨量计; 翻斗式雨量计两种。 2.1 虹吸式雨量计的测量原理
虹吸原理图: 包括:承接口、漏斗、自记系统(自计钟、自记纸、 自记笔)、浮子、浮子室、虹吸管、盛水器等。 当有液体降水时,降水从承接口经漏斗进入浮子室。 浮子室是一个圆桶容器,内装浮子,外接虹吸管,降水使 浮子上升,带动自记笔在钟筒自记纸上画出记录曲线。
当自记笔尖升到自记纸刻度的10mm时,浮子室 内的水恰好上升到虹吸管顶端,虹吸管开始迅速排水, 使自记笔尖回到刻度“0”线,重新开始记录。因此, 自记曲线的坡度可以表示降水强度。
虹吸原理示意图:
雨量计的安装: 雨量计应安装在雨量器的附近的木桩或水泥 基坐上。承接口应水平,并用绳琐拉紧。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指的是水文和气象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1. 降水: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

年际变化表现为多年降水量的长期平均值存在波动,可能会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2. 温度:温度变化与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类型有关。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温度的年际变化和日变化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温度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较低。

3. 蒸发:蒸发是水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的过程,与气温、风速、湿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蒸发量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与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有关。

4.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地下水位较高,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地下水位较低。

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关。

5. 河流流量:河流流量与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有关。

一般来说,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大,而蒸发量较大的季节河流流量较小。

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多少有
关。

总之,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气候、季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些特征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和降水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和降水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和降水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和降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的基础。

水的循环过程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其中蒸发和降水是循环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的循环过程中的蒸发和降水。

一、蒸发蒸发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水受热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部分水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水从地表进入大气的途径之一。

蒸发的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水体表面积等。

温度越高,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蒸发速度越快。

湿度越低,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越低,蒸发速度也会增加。

风速越大,空气中的水分子会被带走,促进蒸发过程。

水体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也会增加。

蒸发不仅发生在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表面,也发生在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和土壤中的水分上。

植物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这个过程被称为蒸腾。

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受到太阳照射和风的作用而蒸发。

二、降水降水是指水蒸气从大气中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并以雨、雪、露、霜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

降水是水循环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水从大气返回地表的途径之一。

降水形式多样,包括雨水、雪水、冰雹等。

降水的形成需要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核,如尘埃、云凝结核等,就会形成云或雾。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就会下降到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量和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季节等。

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少。

山区降水量通常较高,因为山脉会阻挡湿空气的流动,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和降水。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例如夏季降水量通常较大,而冬季降水量较少。

降水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降水滋润土壤,维持植物生长,供给人类和动物饮用水。

降水还影响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总结:水的循环过程中的蒸发和降水是水从地表进入大气和从大气返回地表的两个重要环节。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水情信息编码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水情信息编码
时段码是构成水文要素代码的一个部分,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编列。 在水文要素代码中,它赋予了该代码所包含的时段概念。 如果该水文要素代码表示的是流量、水位等值,则设定该水文要素是这个 时段的平均值;如:Q6,QD,QX,QM;。 如果该水文要素代码表示的是降雨、蒸发等值,则设定该水文要素为这个 时段的累计量,如:P6,PD,PX,PM;

站码 间码1 识符11 11
观测时 要素标 TT 间码2 识符21
数据21
要素标 识符22
要素标 数据 ……
识符12 12 数据
…… NN 22
不同观测时间水情信息的编码格式
5、在同时编报多个水情站的信息时,可以重复编写水情站码、观测时间、 要素标识符和数据。从第2个水情站开始,前面由水情站码引导符“ST”引 导,中间由空格分隔。
2、在编报水情信息时,应执行以下规定: (1)水情信息编码的分类码以及各类水情信息编码中可编报的水情信息应 按规定执行;
(2)在同类水情信息编码中,各水情信息可在同一份水情信息编码中组合 编报,也可单独编报。单独编报时,编码格式标识符仍采用所属测站的编 码格式标识符;
(3)仅编报降雨和蒸发信息时,各类水情站的降水和蒸发信息可以编列在 同一份信息编码中,编码格式标识符采用降水类编码格式标识符;
2
河道
H ①降水、②蒸发、③河道水情、④沙情、⑤冰情
3
闸坝
Z ①降水、②蒸发、③闸坝水情、④沙情、⑤冰情
4 水库(湖泊) K ①降水、②蒸发、③水库水情、④冰情
5
泵站
6
潮位
D ①降水、②蒸发、③泵站水情 T ①降水、②蒸发、③潮汐水情
7 土壤墒情
8 地下水情
9
水文预报

太阳辐射与地球水资源:蒸发、降水与水循环

太阳辐射与地球水资源:蒸发、降水与水循环

• 水循环过程影响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
水循环影响地球水资源的循环
• 水循环过程中,水资源在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中不断循环,实现地球水资源的循环
• 水循环过程影响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
水循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水循环过程影响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
• 水循环过程影响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传递
人类活动影响降水过程
• 人类活动导致地表覆盖物变化,影响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环流和大气温度湿
蒸发速率
度分布变化,影响降水过程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
• 人类活动导致地表覆盖物变化,影响
蒸发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
降水强度和分布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01
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过程
• 人类活动导致地表覆盖物变化,影响水
降水对地球水资源的影响
降水增加地球水资源
• 降水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转化为液态
或固态,增加地表水资源
• 降水过程影响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循环
降水影响气候和生态
• 降水过程中,水分子能量转化为热能,
影响大气温度和湿度分布
• 降水过程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
变化
降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降水过程影响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需
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地理位置:影响水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 季节和天气:影响水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 地表覆盖物:影响水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核原始资料 几种方法相互比较
上下游的水量平衡分析
降水径流分析。
三、资料的代表性审查
资料的代表性: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即指标
的统计特征对总体统计特征的代表程度。 一般说,资料年限较长,且包括三、平、枯各 种年型的平均样本,其代表性较高。 代表性分析有二方面工作:
多年长系列丰、枯周期性变化分析 短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地下水流动,又排入地表水或大气中。周而复始的地 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决定着含水层水量和水质的时 空变化。 地下水补给项: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水气凝结补 给、人工补给等。 地下水排泄:泉水溢出、潜水蒸发、向地表水泄流、 人工开采等。 地下水径流:地下水在重力或压力,由补给区向排泄 区运动,形成了地下径流。
地下水补给
径流的时空分布
年内变化
年际变化
河流径流表示方法
流量Q,单位时间内河流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m3/s。 径流总量Wt,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总 水量,m3、亿m3。Wt=Q×t 径流深R,假定径流总量均匀地铺在流域面积上所 得到的平均水深,mm。 Wt Qt t Rt 1000F 1000F 径流模数M,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M=Q/F。 径流系数α,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同一时段内降 水量之比,即α=R/P。注意α<1。
中的水。 地下水的分类 按受力分为: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 按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含水层与隔水层。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 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层)指不具有透水和给水 能力的岩层。
2.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循环:大气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
径流还原计算是为了求得天然情况下的河川径流 量,以保持河川径流量资料的一致性。 天然河川径流量是实测河川径流量与还原水量之 和。 还原水量包括:
测站以上农业灌溉耗水量
城镇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耗水量 跨流域引水量
河道分洪决口水量
水库蓄水量 以及由于水面扩大而增加的蒸发耗水量。
灌溉耗水量(W灌溉)
W灌溉 W引 m毛 F W灌溉 (1 )W引 m净 F

灌溉用水没有回到径流中。 灌溉用水中一部分水又回 到径流中。
上式中与书P19不同,为什么?书上有误!上 式中的β与书中的解释不同,就是灌溉用水的回 归系数,其它参数意义相同。
工业、城镇用水耗水量(W工业)
一句话:分析资料的合理性!
二、资料的一致性审查与径流还原计算
资料应该反映区域内的天然情况,具有同一基础。 比如径流,水文站的实测资料不能真实反映断面 以上径流的天然规律,是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综 合结果(如水库拦蓄、灌区取水等)。这样各年 的资料没有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破坏。 如果资料失去了一致性,要进行还原计算。 资料的一致性审查主要是指径流资料的一致性及 径流还原计算。

β<-2时为大旱;-2<β<-1时为旱;-1<β<时为正常; 1<β<2为涝;β>2时大涝。 供需比:农作物生长期内总有共水量与总需水量之比。
3.河川径流
河川径流的概念
流域上的降水,经由地面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
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河流径流,简称径流。
河川径流的补给
雨水补给 冰川、融雪水补给
第一节 基本资料的 收集、审查与分析
0、水资源估算的内容
水资源估算的任务是推求某一区域的地下 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总水资源数量,具 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P17
1.基本资料的搜集、审查
2.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 3.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4.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一、基本资料的搜集
区域水资源计算需要如下基本资料:P18
地下水径流率(径流模数)M:单位面积的含水层上
的地下水流量,m3/s/km2),
Q M 365 86400 F
地下水运动
一般地下水运动比较缓慢,以层流为主;在特大孔
隙、大溶洞、人工开采的取水建筑物附近,才有可 能出现紊流。 地下水运动规律 v K J 达西定律(适用于层流): v K J 1/ 2 哲才定律(适用于紊流): 斯姆莱公式(层流与紊流之间): v K J 1/ m

PE
上式表明,长期而言,地球上的总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三、地表水资源的构成
1.地表水资源的构成
地表水资源的收支变化主要是:降水、蒸发、径流。 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
寡和可利用量。
2.降水量
降水代表站 资料质量好 实测年限长 面上分布均匀 代表不同高程
根据人类活动前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建立年降 水径流模型。
R f ( P, P4m , P 50 ) e
根据实测年降水量资料,由年降水径流模型求得 逐年(包括人类活动以后)的年径流量计算值R 计,并逐年计算累积值 由人类活动前,径流双累积曲线呈45线,人类活 动后,实测年径流量小于计算值。其偏差为累积 还原水量。
干旱指数与旱涝分析
干旱指数: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
年水面蒸发量E0和年降水量P的比值。 干旱指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的关系,见下表。
旱涝分析指标
湿润度与蒸散度法
湿润度 :降水量与同期无降水时的最大可能蒸发量之 比。 蒸散发度:实际可能蒸发量与同期有效降水量之比。 旱涝指数法 PP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水气水分的循环与平衡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 降水量分析计算 降水量时空分布 蒸发
第一节 大气水分 的循环与平衡
一、大气水
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的水称为大气水。 全球大气中水汽总量为12.9km3,相当于25mm的 平均水深。 大气中的水汽随纬度而变化,纬度越高,大气中 的水汽含量越低。 大气水的更新周期约为8.1d。
1、系列的周期性分析
移动平均公式:(Moving Average, MA)
l i 1 l 1 X '( i ) h(t i 1) X (t ) 2 t i
l 1 1 l i 1 X( i) X (t ) 2 l t i
'
各数据的权重相同
1 i2 X (i 1) X (t ) 3 t i
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水文过 程紧密联系,相互转化,形成一个庞大的动态 系统。 水文大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文循 环。 水文小循环:发生在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的水 文循环。
水文循环(大循环)
水文循环(小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指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大体上为一相对稳
'
滑动步长取3时的简化式
式中:X’(i)是新系列,X(t)是原系列,l是滑动步长 ,h()是各数据的权重。
差积曲线公式
X '(i ) X (i)- X
i 1 n
先算出均值,再累积求值,建立X’(i)~i的曲线。 斜率为正,年径流量大于平均值;为负,年径
流量小于平均值。 两个相邻极大值(极小值)之间为一个周期。
W工业 (1 )W工业用
水库蒸发损失水量
W库蒸 ( E水 E陆 ) F库 E水 KE测 E陆 P R
水库渗漏损失水量:
根据达西公式和水库底面积估算。
水库蓄变量:
W库变 W末 W初
跨流域引水量:
调查法。
河道分洪水量:
调查法。
2、双累积曲线法(对第一方法进行验证)
二、大气水分输送计算器
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的水称为大气水。 全球大气中水汽总量为12.9km3,相当于25mm的 平均水深。 大气中的水汽随纬度而变化,纬度越高,大气中 的水汽含量越低。 大气水的更新周期约为8.1d。
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表层圈层中进行的水分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多年平均情况时,陆地水量平衡方程为:
P R Ec
2.海洋水量平衡
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m E m R
Pm 是海面多年平均降水量; E m3.全球水量平衡
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公式:
Ec E m P Pm c
<10mm <25mm <50mm <100mm <200mm >200mm
3.蒸发
分为:水面蒸发、陆面蒸发 水面蒸发E0,mm。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气压等。
测定方式:E-601型蒸发器、Φ80套盆式蒸发器、 Φ20
蒸发器 水面蒸发器折算系数(不同类型蒸发器的蒸发量换算 成大水体蒸发量的折算系数,见下表)。 E-601型蒸发器折算系数为0.9-0.99,接近大水体的 蒸发量。
本区域内和邻近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
本区域的流域特性资料
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 区域内水文地质特性资料
社会经济资料
水质监测资料
水资源计 算需要哪 些基本资 料?
二、基本资料的审查分析
基本资料的审查分析包括:
可靠性: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 一致性:各类资料反映河流的天然规律,具有
降水量与降水特征 降水量P,单位mm。 年降水量、降水过程线、次降水过程线、等雨量线图
确定降水特征的方法 图解适线法:P-III曲线
降水量变化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年际最大变幅Ka 降水等值线图绘制
降水量分级 根据次降雨量进行分级: 小雨: 1~9.9mm; 中雨: 10~24.9mm 大雨: 25~49.9mm 暴雨: 50~100mm 大暴雨: 100~200mm 特大暴雨: 200mm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