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

合集下载

小学微德育实施方案

小学微德育实施方案

小学微德育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微德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微观、细致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小学微德育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选择能力。

三、实施内容。

1. 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2.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德育主题班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道德教育氛围。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的道德典范学习。

3.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将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实施方法。

1. 以身作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多角度引导。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感受道德的力量,培养其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

3. 合作共建。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共同合作,共同育人,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助力。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定期开展学生道德素养测试,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成长情况。

2. 组织学生参与道德观念调查,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态度变化。

3.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社会责任感。

六、总结。

小学微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微德育是当前教育领域探索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微观层面的点滴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微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微德育的定义和特点微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微观道德素养,促使其在各方面的大道德问题上拥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和行为能力的教育方式。

1.微观层面:微德育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点滴细节,培养学生自觉的礼貌、守时、尊重他人等美德。

2.道德素养:微德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道德素养,使其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道德的认同、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3.自主性和创造性:微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地应对各类道德问题。

二、微德育的应用情况及效果1.应用情况:微德育已在我校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务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各种美德,如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关心他人等。

2.效果评估: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明显加强。

同时,学生在解决各类道德问题时表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进建议1.强化教师参与:教师是微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对微德育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面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

2.建立评估机制:为了更好地评估微德育的效果,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如制定各种观察和问卷调查表,定期进行测评。

同时,要充分利用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3.拓宽微德育的内容:微德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力,应将其范围从日常行为逐渐延伸到学习、社交、公益等更广泛的领域。

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加强与其他教育模式的融合:微德育与其他教育模式,如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相互关联,可以在实施微德育的过程中结合其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环境。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与背景在当代社会中,道德教育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微德育应运而生。

微德育是指通过微观级别的、细节化的行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微德育的实际应用,来发现其对学生的价值积累和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

二、微德育的定义与特点微德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创造和设计微小的行为场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品格的教育方法。

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微德育更注重行为的细节和场景的创造。

它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知道德的存在。

三、微德育的应用与效果1. 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通过设置学生的生活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在学校食堂里,老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排队等候、文明用餐等方式进行微德育。

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微德育对学生品格塑造的作用微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责任感。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独立思考和承担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道德品质。

微德育的实践表明,学生在接受微德育教育后,普遍表现出更加自律、负责任和健康的品质。

四、微德育的挑战与应对1. 需要培养教师的微德育能力微德育的实践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微德育的理论知识,并能够设计和实施具有影响力的微德育行为场景。

因此,培养教师的微德育能力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2. 增加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微德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全面参与的工作。

学校不能单独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家长和社会也应当共同肩负起培养下一代品格的任务。

因此,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并鼓励社会提供更多的道德教育资源。

五、微德育的前景与展望微德育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微德育的实践也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微德育(共5篇)

微德育(共5篇)

微德育(共5篇)第一篇:微德育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教育专心于未来。

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

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

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

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

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

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1. 引言微德育是指通过各种微观、小范围的教育活动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德育的定义、发展和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2. 微德育的定义微德育是基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同的是,微德育注重小范围的活动和方式,通过点滴的行动来影响学生。

微德育强调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和参与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和实践道德与价值观。

3. 微德育的发展微德育的发展源于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和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规范和约束,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微德育的发展旨在通过提供小范围的个性化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4. 微德育的实施微德育的实施需要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方式,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人辅导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德育实施方式:4.1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微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智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共情教育等方式实施。

4.2 示范教育示范教育是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引导学生。

教师、家长和社会角色模型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对象。

示范教育可以通过讲座、实地考察、案例研究等方式实施,让学生从榜样中学习道德与价值观。

4.3 参与教育参与教育是微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参与各类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与价值观。

参与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5. 微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微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微德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和做出良好的道德选择。

其次,微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公益事业。

最后,微德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如乐观向上、正直诚信和团队合作能力。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

微德育的研究报告微德育的研究报告引言:微德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微型故事、小品文和微小行为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报告旨在探讨微德育的定义、特点、实施方法以及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议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一、微德育的定义和特点:微德育是指通过微型故事、小品文和微小行为等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微德育强调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共鸣来引发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思考和认同。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情感和价值观:微德育通过情感共鸣来引发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思考和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弘扬美德:微德育通过小故事和微小行为来弘扬美德,鼓励学生效仿。

3. 具有趣味性和可塑性:微德育以微型故事、小品文和微小行为等有趣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微德育的实施方法:微德育既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

以下是几种实施微德育的方法:1. 利用微型故事和小品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微型故事和小品文,通过朗读或讲解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其中道德价值的思考。

2. 引导微小行为:教师可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微小行为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帮助别人、尊重他人等。

3. 组织情感共鸣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共鸣活动,例如让学生写感谢信、参观慈善机构等,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

三、微德育的效果:微德育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微德育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微德育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微小行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 提升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微德育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微德育,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教师在实施微德育时需要了解其理念和方法,学习相关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因此需要进行相关培训。

学校微德育实施方案

学校微德育实施方案

学校微德育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微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微德育是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施微德育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一、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定期举行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将定期开展“诚信”、“友爱”、“助人为乐”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建立奖惩机制。

学校将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优秀行为进行及时表彰和奖励,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同时,对违纪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让学生明白良好行为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四、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将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定期举行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建立微德育档案。

学校将建立学生的微德育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秀行为和成长轨迹,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自信。

同时,也能让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和引导。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挑战。

七、建立微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将建立健全的微德育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进行评估,形成定量化的评价结果。

通过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学校微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微德育”促进农村学生素养提升

以“微德育”促进农村学生素养提升

德育时空以“微德育”促进农村学生素养提升文︳袁灿红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而微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式。

所谓微德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及时渗透的课,它很小很细很具体,看似随机随性,实为精心设计。

农村学生相对来说质朴单纯,以微德育来促进他们素养的提升,符合农村教学的要求和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微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微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微德育渗透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力和陶冶作用。

这种作用直观、形象、具体,对学生影响深远。

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为例,在分析梁任公性格时,可重点讲讲潇洒自信、热心肠等。

由于家境贫寒或者自身见识不足,农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自卑心理。

借助对此篇中人物的性格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进行微德育渗透———梁先生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丑,可是他的自信使得他浑身上下充满着光芒;我们虽然是农村学生,但有着自己的质朴善良,可以像梁先生一样成为一位才华横溢、品质超群的学者,让自己卓尔不凡。

适当的微德育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更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健全他们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灵,提升整体素养。

2.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微德育渗透阅读教学是进行微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

农村学生外出学习机会极少,要想开阔眼界,还得靠阅读。

学校的阅览室每天都向学生开放,我要求学生一周至少去两次阅览室,阅读后还要写感悟。

有位学生在读了关于刘翔的报道后深有感触,他写道:一直以为刘翔是注定的英雄,也一直以为他是永远的英雄,今天我才明白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他淌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他在宣布退出比赛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无奈。

人生没有天生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赢家,一切都要努力去奋斗,去抗争,赢了不要骄傲,输了不要哭泣。

微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微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微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秉承“和润于心,竞立于世”之校训,围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努力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办学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微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倡导德育教育要通过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小”而“实”的话题,深入细枝末节,大育化小、小题大做、见微知著,通过“微德育”,做好“真德育”,实现“暖德育”。

一、“微德育”的提出背景《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党的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都会扣错。

这第一粒扣子就是青少年的“德”,是青少年心灵的底色、人生的方向。

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距离较远,德育目标空洞抽象、落地艰难,德育形式古板僵化、实效性差。

德育工作在推进过程中缺少生活气息和生命张力,学生不易、不乐接受,“立德树人”工作落地艰难、不易推进。

二、“微德育”的核心概念微德育是相对大一统的德育而言,是指以培育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基础文明为目的,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以内容短小、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指向明确为特点的德育教育。

重实践、重参与、重体验、重感受,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改变学生的行为。

德育微课程是指师生选取实际生活中反映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的具体事件,教师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情境、内容、方法进行选择和设计,构建大育化小、小题大做、见微知著的教育策略,并用相对较短的时间,以“一事一议一悟”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内涵剖析,辨识植入,形成社会期望的品格教育活动。

中学微德育实施方案

中学微德育实施方案

中学微德育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微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微德育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德育目标。

中学微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微德育内容。

1. 德育课程。

开设德育课程是中学微德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课程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通过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德育活动。

举办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讲座、德育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增强道德修养。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德育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纠正。

通过德育评价,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微德育方法。

1. 以身作则。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 言传身教。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3. 激励引导。

教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四、微德育保障。

1. 建立健全的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微德育工作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流程,确保微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引导他们自觉修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变得尤为重要。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聚焦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是高中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和核心。

在这个时代,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公民意识等。

高中生是一个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从孩子走向成人,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重视高中生品德的培养与熏陶。

高中生的品德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让高中生了解和接触到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事、物。

这样,他们就能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高中生的品德培养还需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熏陶来实践。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为高中生塑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加强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要促进高中生的自觉修身,就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要让高中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实践教学等方式,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动手能力。

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自觉修身。

加强高中生自我管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高中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规划。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引导他们培养自觉修身的能力。

高中生自己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通过不断努力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家庭要注重高中生品德的培养与熏陶;社会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而高中生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聚力微德育需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道德修养。

高中生正处于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修养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道德教育,我们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廉洁自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美德,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聚力微德育需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心理教育。

高中生正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领域。

通过心理教育,我们可以帮助高中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心理教育还可以帮助高中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掌握压力釜系统,保持心理平衡。

聚力微德育还需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借助新技术手段,为高中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开展一些创新教育活动,我们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让他们具备在新时代中立于潮头的能力。

在聚力微德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多种教育手段的运用。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我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力。

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德育教育推广和宣传活动,通过短视频、文章、图片等形式传递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

还可以开设在线德育课程,提供德育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高中生能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通过注重道德培养、心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帮助高中生全面发展,并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优秀公民。

借助新技术手段,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力,让更多的高中生受益于德育教育。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高中生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自觉修身的能力,需要我们聚力推进微德育工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以学校为主阵地,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教育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资源。

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进的道德模范,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

家庭应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引导。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庭应该注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规范。

家庭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通过家庭的关心和引导,高中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品质。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向上、良好的道德氛围。

各级政府、社区组织、媒体等应共同努力,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还可以设立一些咨询热线、心理辅导机构等,为高中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聚力推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

在新时代,高中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成为当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力微德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还需要新时代高中生自身的自觉参与。

学校可以通过德育课程、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操。

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助,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高中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独立自强。

而新时代高中生本身也要有清醒的头脑,自觉修身,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聚力微德育需要有全面、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

这需要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方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在德育课程中,要突出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主题班会和德育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而对于家庭和社会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需要拓展传统的德育方式,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开展德育工作。

如今的新时代高中生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颖的、有趣的德育内容。

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便捷的德育信息,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并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高中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更高的学习竞争。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中生需要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学业成绩,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成为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要任务。

高中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包括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处世方式等方面。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高中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学校和家庭也要加强对高中生的有益引导,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遵纪守法,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中生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高中生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升学压力、家庭压力等各种压力的困扰,这些压力会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们要聚力微德育,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高中生认识自己,了解情绪管理技巧,增强心理韧性,适应学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专门为高中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质。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让高中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增强体魄,保持心理健康。

高中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高中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要聚力微德育,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坚守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底线。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新时代的高中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全面发展自我,健康成长。

而修身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的全面德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觉修身,学校应该聚力微德育,提升学生自我修身的认识和能力。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微德育。

微德育从字面上看,指的就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微小的德育教育。

这种教育是平时点滴的积累,伴随着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可以从班级、课程、活动、心理辅导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微德育的影响。

其次,学校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肢体的一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

通过建设和谐、公正、自由、有爱、有温度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转变自身价值观、促进自身行为习惯的健康成长。

再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面对的社会是繁杂复杂的,学生压力越来越大。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和关注点,及时及适当地进行心理安抚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

此外,学校还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让班级成为充满爱、温暖、充满关注、鼓励、生机活力的喜悦小社区,帮助学生更好地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成为互帮互助的漂亮团队。

最后,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让老师能够更好地履行劳动职责,切实促进学生自觉修身的任务。

总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场长期的过程。

学校需要在微德育、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和教师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自觉修身,健康成长,迎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高中生的自觉修身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聚力微德育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聚焦微德育意味着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细微品质和行为习惯。

要认识到德育教育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能靠简单的道德说教来完成。

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习惯,以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高中生自觉修身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味着尊重他们的自主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

德育教育需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们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高中生自觉修身需要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

在德育教育中,仅仅提供知识和道德规范是不够的,更需要鼓励学生去实践和行动。

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和体验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聚力微德育还需要重视高中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德育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通过积极的情感来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修身。

聚力微德育还需要强调高中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接触到了更广泛的信息和文化,但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正确的文化自信。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但它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细微品质和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关注情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可以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时代高中生。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自觉修身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这个信息快速传递、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高中生德育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促进新时代高中生的自觉修身,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各级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加大了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力度。

聚力微德育成为了推动高中生自觉修身的重要手段。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德育的主要载体,聚力微德育极大地促进了高中生的自觉修身。

在传统德育形式的基础上,聚力微德育新颖独特,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高中生的需求。

它融入了现代科技,使德育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更容易引导和激发高中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相比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聚力微德育更能够引导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作为德育的新形式,其教育对象主要是高中生,尤其是青春期的高中生。

这一阶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聚力微德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达到激发高中生自觉修身的目的。

通过微课程、微新闻、微文章等形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微活动、微演讲、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明辨事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形式不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

聚力微德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德育教育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性格内向,需要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压力大的问题,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压力;有的学生可能存在道德观念模糊的问题,需要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价值观念。

而聚力微德育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更容易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的问题和困惑。

聚力微德育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大多是老师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聚力微德育更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者、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者对于高中生的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应该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当注重道德教育。

他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榜样力量,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教育者可以利用故事、案例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优秀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力量,激发他们的修身之情。

教育者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只有教育者真正以身作则,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自觉修身。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高中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孩子的道德培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讲述经验教训等方式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高道德意识。

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只有家庭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衔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自觉修身。

学校作为高中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修身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设立道德课程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德育活动可以是校园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德育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学校还可以设立道德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加强校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修养的热爱和追求。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者、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从不同层面发挥各自的作用,让道德教育成为高中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

聚力微德育,促进新时代高中生自觉修身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聚力微德育,促进高中生自觉修身呢?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我们要认识到,新时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应用、全球化视野的开阔,都对高中生的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和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灌输新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高中生的全方位成长。

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校园内的道德课堂和固定时间的德育活动上,更应该贯穿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方方面面。

只有把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和精神的熏陶。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德育内容的融入,通过选修课、课外活动等形式来扩大德育的领域,让高中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道德的魅力;在习惯养成和行为规范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思想引领和情感交流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注重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而这需要教育者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系统性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设置系统完备的德育课程,在道德素养、人格品质、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做到全面覆盖,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德育教育中全面发展;在连续性方面,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评估和反馈,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今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素质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教育专心于未来。

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

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

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

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

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

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

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

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

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

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

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

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

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如由中国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

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

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3)应用价值。

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

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

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

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

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

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

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

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1、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

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

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

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敬邻(淮北市教科所课题主任)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淮北市教研室)邱援军(淮北市教研室)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盛波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

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

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雁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

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

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欧阳丽颖,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夏丽娟,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

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参研教师:孙丽、张培、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参研教师:杜淑华、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谢军、许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0年3月——2012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

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1、教师研究案例2、阶段研究报告3、班主任工作论文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2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

(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