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

合集下载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 如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 如果方程的系数不是常数,而是时间的函数,则称为线性时 变系统。
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质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
(1)多个输入同时作用于线性系统的总响应,等于各个输入 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响应之和,且输入增大若干倍时,其输出 亦增大同样的倍数。
一、 拉氏变换的定义
§2.2 拉普拉斯积分变换
1. 拉氏变换的定义
如果有一个以时间t为自变量的实函数f (t),
它的定义域是t 0,那么函数f (t)的拉氏变换为:
L[ f (t)] F (s) f (t)est dt 0
复变量:s j
原函数: f (t) 象函数: F (s)
F(s) L[ f (t)]
(6)式即为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四、小结:
§2.1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1)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机械平移动力学系统:
d2 m dt2
xo
(t
)
B
d dt
xo (t) kxo (t)
fi (t)
电网络系统:
LC
d2 dt 2
uo
(t)
RC
d dt
uo
(t)
uo
(t)
L[Ax1(t) Bx2 (t)] AX1(s) BX 2 (s)
2. 微分定理和积分定理
(1)微分定理
在所有初始条件均 为零时
L[ df (t)] sF (s) dt
L[ f (t)] F(s)
L[ df (t)] sF (s) f (0) dt
L[ d 2 f (t)] s 2 F (s) sf (0) f (0) dt 2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R
a
La
Ea
+
if -
i a (t ) U a (t )
m Mm
Jm fm
MC
dia ( t ) R a i a (t) E a dt E a C e m ( t ) u a La M m (t) M c (t) J m M m (t) C mi a (t) dm ( t ) f m m ( t ) dt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 的传递函数。 即,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结构图表示:
若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nc(t ) dn 1c(t ) dc(t ) a0 a1 a n 1 anc(t ) n n 1 dt dt dt m m 1 d r(t ) d r(t ) dr (t ) b0 b1 b m 1 b mr(t ) m m 1 dt dt dt
设 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上 式取拉氏变换,得
(a0s a1s
n m
n 1
an 1s an )C(s)
(b 0s b1s
m 1
bm 1s bm )R(s)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 b 0sm b1sm 1 bm 1s bm G (s ) R(s) a0sn a1sn 1 an 1s an
L[f (t )] e sF(s)
F ( s ) f ( 1 ) ( 0 ) ( 1 ) L[ f (t )dt ] , f (0) f (t )dt t 0 s s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y = Kx
式中, K f 'x0 是比例系数,它是函数f(x)在A点
的切线斜率。
18
对于有两个自变量x1,x2的非线性函数f(x1,x2),同样 可以工作在某工作点(x10,x20)附近进行线性化。
这种小偏差线性化对控制系统大多数工作状态是可 行的。事实上,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都处于 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即平衡状态,这时被控量与 期望值保持一直,控制系统也不进行控制动作。一 旦被控量偏离期望值产生偏差时,控制系统便开始 控制动作,以便减小这个偏差。因此控制系统中被 控量的偏差一般不会很大,只是“小偏差”。
RC传网0 递络函的数阶G跃(响s)确应立曲了线t 电路输入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一. 系统模型系统的模型包括实物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等。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法)。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

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二. 系统数学模型1. 系统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2.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又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1)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为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反映系统处于稳态时,系统状态有关属性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2)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描述动态系统瞬态与过渡态特性的模型。

也可定义为描述实际系统各物理量随时间演化的数学表达式。

动态系统的输出信号不仅取决于同时刻的激励信号,而且与它过去的工作状态有关。

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常用作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成静态模型。

在控制理论或控制工程中,一般关心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往往需要采用动态数学模型。

即,一般所指的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三. 系统数学模型的形式对于给定的同一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表达不唯一。

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及频率特性等等。

对于线性系统,它们之间是等价的。

但系统是否线性这一特性,不会随模型形式的不同而改变。

线性与非线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完全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确定。

经典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

而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状态空间方程状态空间方程为基础。

而以物理定律及实验规律为依据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又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是列写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方程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n dtn f ( t )
t
f (t)dt 0
t
f ( )d
n
ki .L[ f (t )]
i 1
sF (s) f (0 )
s2F (s) sf (0 ) f (0 )
snF (s) sn1 f (0 ) sn2 f (0 ) f (n1) (0 )
电枢回路方程为
La
dia (t) dt

Raia (t)

Ea (t)

ua (t)
电磁转矩方程 M m Cmia (t)
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
Jm
dm (t)
dt

fmm (t)

Mm

MC
(t)
若以角速度 m 为输出量、电枢电压 ua 为输入量,
消去中间变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s2+s+1)Uc(s)= Ur(s)+0.1(s+2)
即 U S 1 U S 0.1S 2
C
S2 S 1 r
S2 S 1
通电瞬间, ur(t)=1 或 Ur(s)=L[ur(t)]=1/S
故 U S 1 1 0.1S 2
C
S2 S 1 S S2 S 1
再对上式两边求反拉氏变换:
u c
t

L1 U C
S


L1
S
2
1 S
1
1 S

S
2
1 S
1
=1+1.15e-0.5tSin(0.866t-120°)+ 0.2e-0.5tSin(0.866t+30°)

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但实际上有的系统还是了解一部分的,这时称为灰盒,
可以分析计算法与工程实验法一起用,较准确而方便 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际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往 往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可以忽略一些影 响较小的因素来简化, 但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简化与准确性。不能过于简 化,而使数学模型变的不准确,也不能过分追求准确 性,使系统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

(3)例3.求指数函数 f(t)=e-at 的拉氏变换
F ( s) e e dt e
at st 0 0


( a s ) t

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
f ( t) F(s)
1 ( s a ) t 1 dt e sa sa 0
F(s) w
s

f ( t)
水 Q1 Q1单位时间进水量
Q2单位时间出水量
Q10 Q20 0
此时水位为H 0
H(t)
阀门 Q2
解:dt时间中水箱内流体增加(或减少) CdH
应与水总量 (Q1Q2)dt相等。即:
CdH =(Q1Q2)dt
dH C Q1 Q2 dt
Q2
1 R
据托里拆利定理,出水量与水位高度平方根成正比, 则有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微分方程(时域模型) 2-3 传递函数(复域模型) 2-4 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图形描述) 2-5 小结
§2-1 引言

1.数学模型的概念
描述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自控系
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原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原函数的拉氏 变换之和。 (2)微分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一、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P23,第二自然段):⑴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立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⑵ 依据支配系统工作的基本规律,逐个列写出各元件的微分方程;⑶ 消去中间变量,列写出只含有输入和输出变量以及它们的各阶导数的微分方程; ⑷ 将方程写成规范形式。

例2-1:系统输入i u ,输出o u ;从输入到输出顺序列写各元件方程, td id Lu L =,i R u R =,⎰=t id C u o 1,及o R L i u u u u ++=利用输出电压与回路电流的关系消去中间变量,t d u d C i o =,22t d u d C t d id o =;o o o i u t d u d RC td u d LC u ++=22 写成规范的微分方程(标准形式):i o o o u u td u d RC t d u d LC =++2;或 i o u u p T p T =++)1(221,其中LC T =1,RC T =2,t d dp =。

“系统初始条件均为零”是指在零时刻以前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及他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在复数域,复变量s 对应微分算子,而s /1对应积分运算。

“输出对输入的响应” 是指,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运动情况。

因此,可以直接列写控制系统在复数域的方程。

就本例而言有:)()(s sI L s U L =,)()(s I R s U R =,)(1)(s I sC s U o =,及 )()()()(s U s U s U s U o R L i ++=; 消去中间变量)()(s U s C s I o ⋅=,得()()1(221U s U s T s T i o =++例2-2:系统输入F ,输出x ;力平衡方程:)()()()(2s X K s f s F s X ms +-=;整理得,)()()(2s F s X K s f ms =++。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R1 ui C1 K
R2 C2 uc
U c ( s) K U i ( s ) ( R1C1s 1)( R2C2 s 1)

有源网络:
Ur R0
R1
C1 +12V
+
-12V
Uc
U c ( s) R1C1s 1 U r ( s) R0C1s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环节:具有某种确定信息传递关系的元 件、元件组或元件的一部分称为一个环 节。 系统传递函数可写为:

例2 电学系统: 其中:电阻为R,电感为L,电容为C。
+ ur(t) - i
+ uc(t) -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如下
d U c (t ) dUc (t ) LC RC U c (t ) U r (t ) 2 dt dt
2
拉氏变换后(零初始条件下)
U c ( s) 1 2 U r ( s ) LCs RCs 1
2 2
1 1 1 , 2 2 s Ts 1, T s 2Ts 1
各典型环节名称:


比例环节:K 一阶微分环节:s 1 2 2 s 二阶微分环节: 2 s 1 1 积分环节: s 1 惯性环节: 1 Ts 1 二阶振荡环节:2 s 2 2Ts 1 T

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 参数,与输入输出无关; (2)传递函数概念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 (3)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真分式, 即n≥m; (4)传递函数是系统冲激响应的拉氏变换;
传递函数的性质: (5)传递函数与真正的物理系统不存在一 一对应关系; (6)由于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 项式的系数均为实数,故零点和极点可以是 实数,也可以是成对的共轭复数。

第2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控制理论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建立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系统运动过程的物理、化学等规律,所写出的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特性、输出与输入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描述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一个系统,无论它是机械的、电气的、热力的、液压的、还是化工的,都可以用微分方程加以描述。

对这些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获得系统在输入作用下的响应(即系统的输出)。

对数学模型的要求是,既要能准确地反映系统的动态本质,又便于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工作。

2.1.1 数学模型的类型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运动规律的定量描述,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具有不同的类型。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1. 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的功能不同,数学模型具有不同的类型。

描述系统静态(工作状态不变或慢变过程)特性的模型,称为静态数学模型。

静态数学模型一般是以代数方程表示的,数学表达式中的变量不依赖于时间,是输入输出之间的稳态关系。

描述系统动态或瞬态特性的模型,称为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数学模型中的变量依赖于时间,一般是微分方程等形式。

静态数学模型可以看成是动态数学模型的特殊情况。

2. 输入输出描述模型与内部描述模型描述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称为输入输出描述模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等数学模型。

而状态空间模型描述了系统内部状态和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为内部描述模型。

内部描述模型不仅描述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且描述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关系,所以比输入输出模型更深入地揭示了系统的动态特性。

3. 连续时间模型与离散时间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所描述的系统中的信号是否存在离散信号,数学模型分为连续时间模型和离散时间模型,简称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

连续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离散数学模型有差分方程、Z传递函数、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1、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 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 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为 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 的微分方程。
将F(s)的分母多项式A(s)进行因式分解得 A(s)=(s-s1)(s-s2)…(s-sn) 式中, si(i=1,2,…,n)为A(s)=0 的根。下面分两 )=0有n个不等根,此时F(s)可分解为:
F ( s) c1 c c 2 ... n s s1 s s2 s sn
式中 cr+1,cr+2,…,cn为单根部分的待定系数由式 (2-14)计算。而重根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cr lim( s s1 ) F ( s)
r s s1
(2-17)
14
cr j
1 dj lim j [( s s1 ) r F ( s)] j! ds
s s1
1 d r 1 c1 lim r 1 [( s s1 ) r F ( s)] (r 1)! ds
4
1、定义 函数f(t)的拉普拉斯变换定义为:
0 st
F (s) L f (t ) f (t )e dt
式中:s=+j(,均为实数)称为拉普拉斯算子; F(s)称为函数f(t)的拉普拉氏变换或象函数,它是 一个复变函数;f(t)称为F(s)的原函数;
L为拉氏变换的符号。
2 1 3t f (t ) 0.5te 0.75e e 3 12
t t
16
5
f(0)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的复域中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微分方程 t (时域)
L
L
1
F
F 1
系统
传递函数
s j
j
频率特性
s
(复域)

s
(频域)
2.3.1拉氏变换相关知识
2.3.2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2 ( x1 x10 ) 2 y f ( x10 , x20 ) ( x1 x10 ) ( x2 x20 ) ( x1 x10 )(x2 x20 ) 2 ( x2 x20 ) 2 x 2! x x2 x1x2 x2 1 1
例2.5试建立如图2.4所示系 统的微分方程。
R1
解:根据克希霍夫电压定律, 可写出下列方程组
u1
R2
ur
i1
C1 图2.4
i2
C2
uc
1 ur R1i1 C (i1 i2 )dt 1 1 1 (i1 i2 )dt R2i2 i2 dt C2 C1 1 uc i2 dt C2
用台劳级数展开为
df ( x) 1 d 2 f ( x) y f ( x) f ( x0 ) ( ) x 0 ( x x0 ) ( ) x 0 ( x x0 ) 2 ... dx 2! dx 2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QQQr00(((sss)))−−=QQH0c1(((sss)))R=−=1Hcc122s(sHsH)12(s()s)
qc (t)
=
h2 (t) R2
Qc
(s)
=
H2 (s) R2
G(s)
=
Qc (s) Qr (s)
=
R1R 2C1C 2s 2
1 + (R1C1 + R2C2
机理分析法:
依据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定律并通过理论推导 来得到数学模型的方法 。
实验辨识法:
通过整理基于系统输入-输出的实验数据来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着重讨论机理分析 法。
建模特点:相似性、简化性、准确性。
数学模型类型: 经典控制理论: 微分方程(连续系统)、
差分方程(离散系统) 、传递函数、系 统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现代控制理论:状态方程
注:如果在第(3)步结束时已经得到符合第(4)步要求的微分方程,则 无须第(4)步。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an
d nc(t) dt n
+
an−1
d n−1c(t ) dt n−1
+
...
+
a1
dc(t ) dt
+
a0c(t )
=
bm
d mr(t) dt m
+
bm −1
d m−1r(t ) dt m−1
d x(t ) + dt
Kx(t ) = f (t )
当f(t)=f1(t)时,上述方程的解为x1(t); 当f(t)=f2(t)时,上述方程的解为x2(t); 如果f(t)=f1(t)+ f2(t) ,方程的解为x(t)= x1(t)+x2(t),这就是叠加性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fkt)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fkt)

(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Υ1
+ +
Υ 1+Υ 2
R1 (s)
R1(s) R2 (s)
Υ3 Υ1
-
-
Υ 1-Υ 2+Υ 3 Υ2
Υ2
R2 (s)
图2-15比较点示意图
U i ( s) U o ( s) I ( s) R I ( s) U o ( s) sC
(1) (2)
U i (s) - U o ( s)
I(s)
U o ( s)
(d)
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 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方块图。
例2-9 画出下列R-C网络的方块图 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 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 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 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 (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 出对应的框图; (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 方框依次连接起来。

R(s)
G(s) 比较点前移

C(s) Q(s)
R(s)

G(s)
C(s)
比较点后移 Q(s)

R(s)


G(s) C(s)
R(s) G(s)

C(s)
Q(s)
Q(s) G(s)

C ( s) R( s)G ( s) Q( s) Q( s ) [ R( s ) ]G ( s) G( s)
C ( s) G1 ( s) G2 ( s) G3 ( s) G ( s) R( s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bm s bm1s ... b1s b0 G( s) n n 1 an s an1s ... a1s a0
m
m1
有理分式形式
bm ( s z1 )(s z2 )...(s zm ) G( s) an ( s p1 )(s p2 )...(s pn )
惯性 T0 KT 有限
– 近似微分环节
KTs G s Ts 1
u
C
i
R
o i
u
o
s R U G s U s R 1
RCs 其中:T RC RCs 1 K 1 Cs
• 3. 积分环节
ui(t) i1(t) R A B
i2(t) C
_ K0 +
• 三、传递函数的优点
3、令传递函数中s j,可进行频率 域分析;
4、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决定系统 动态过程。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由各个元件组成的系统,可能是电气的,
机械,液压的,气动的等等。尽管这些系统的
物理本质差别很大,但是描述他们的动态性能 的传递函数可能是相同的。了解各个元件的传 递函数,对于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很重要的。
解析法:根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遵循的物理规律,推 导出数学表达式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各学科的基本定理:
如牛顿定律、质量守恒、电学定律。
实验法:对复杂的系统,设计的因素较多时,通过实验 法,即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编写,拟合曲线从而求出 系统的数学模型。
• 常见的数学模型有:
经典控制
• • •
微分方程
其中:E—电位器电源电压;
θmax—电位器最大工作角。
• 2. 微分环节 – 理想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举例 例1:电路无源网络 试列写以 u (t ) 为输入量,以 u (t )为 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i
o
解:设回路电流为 i(t ) ,由基尔霍夫 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di ( t ) 1 + i ( t ) dt + Ri ( t ) = u i ( t ) dt C ∫ 1 u o (t ) = i ( t ) dt C ∫ L
f 2 (t )
c(t ) = c1 (t )
作用时, c(t ) = c2 (t ) 叠加性:当 f (t ) 、 f (t ) 同时作用时,c(t ) = c1 (t ) + c2 (t ) 均匀性:当 f (t ) = A ⋅ f1 (t ) 时, c(t ) = A ⋅ c1 (t ) 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所产生的 总输出,为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输出之和。
[
]
1 1 1 F ( s ) + n f ( −1) (0) + L + f ( − n ) (0) n s s s
式中
f
( −1)
f ( −1) (0)、f ( −2) (0) L f ( − n ) (0)
(−n)

f (t )
的各重积分在 t = 0 时的值。如果
(0) = f ( −2 ) (0) = L = f
(0) = 0 ,则有
L ∫ L ∫ f (t )(dt ) n =
[
]
1 F (s) sn
(4)初值定理 若函数 f (t )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则
f (0 + ) = lim f (t ) = lim sF ( s)

第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sa
1
(s a)n
18
拉普拉斯变换简表
f (t)
9
sin t
10
cost
11
1 (1 eat )
a
12
1 a
(a0
(a0
a)eat
)
13
1 a2
(at
1
e at
)
14
a0t a2
(
a0 a2
t)(eat
1)
F (s)
s2 2
s
s2 2
s s(s a)
s a0 s(s a)
1 s2 (s a)
(1)独立性(可加性):线性系统内各个 激励产生的响应互不影响
xi1(t) xi2(t)
xo1(t) xo2(t)
xi1(t)+xi2(t) xo1(t)+xo2(t)
(2)均匀性(齐次性)
8
线形系统的一般形式
an
dn dtn
y(t) an1
d n1 d t n 1
y(t) ... a1
d dt
dt
s

证:
f (0) lim sF (s)
s
由微分定理有:
L( df (t)) sF (s) f (0) dt
两边取极限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s 0 dt
s
27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0 dt s0
s0
lim est 1
s0
[ df (t) dt] lim[sF (s) f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 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01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02
为系统输出量, 为系统输入量。
03
在初始情况为零时,两端取拉氏变换:
04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
或写为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电动机机械微分方程
(2-2)(2-1) Nhomakorabea若考虑电动机负载力矩和粘性摩擦力力矩时:
其中
,通常忽略不计。
电动机电磁转距与电枢电流成正比
消去中间变量
将(2-3)带入(2-4)得
(2-3)
(2-5)
(2-6)
则当电机空载时有
(2-4)
将(2-5),(2-6)带入(2-1)得
(2-7)
令:
结论:
B
(1) 相加点前移 1.相加点等效移动规则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的倒数方框 (2) 相加点后移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 2.4.5 结构图的简化
1)分支点前移
2、分支点等效移动规则 分支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的传递函数方框。 (2) 分支点后移 分支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串入所越过传递函数的倒数的方框。

(1)
I2(s)
I1(s)
I(s)
+
+
例:试绘制如图所示 无源网络的结构图。
例2-6 图中为一无源RC网络。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
零初始条件下,对等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
RC网络方框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辩识法 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 (如阶跃、脉冲、正弦等),记录基本 输出响应(时间响应、频率响应),估 算系统的传递函数。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步骤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 •根据物理定律列写原始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表示系统输入、 输出关系的线性常微分方程。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
(3)
1
U c2 C2 i2dt
(4)
图2-1 RC组成的四端网络
U 2 U c2
(5)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 R1
由(4)、(5)得
U1
C1
R2
C2
U2
由(2)导出
U
将i1、i2代入(1)、(3),则得
U1 R1i1 R2i2 U c2
图2-1 RC组成的四端网络
dm (t)
dt

(Ra
fm

CmCe )m (t)


CmU a
(t)

La
dM c (t) dt

Ra M c
(t)
在工程应用中,由于电枢电路电感La较小, 通常忽略不计,故⑤可简化为
T其m d中dmt(t) m (t) K1Ua (t) K2Mc (t)

Tm

Ra
Ra Jm fm CmCe
• 在给定输入和初始条件下,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 响应,包括两部分 系统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零输入响应——在输入为零时,系统对零初始状态的响应; 零状态响应——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对输入的响应。
负 载 J mf m
列写微分方程。图中Ra(Ω)、 La(H)分别是电枢电路的电阻 和电感,Mc(N·M)是折合到电
-
图2 - 6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原理图
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激
磁磁通为常值。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
解:列写电枢电路平衡方程
Ua (t)

La
dia (t) dt

Raia
(t)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源自学模型举例R1[C1
d dt
( R2i2
U2)
C2
dU2 dt
]
R2C2
dU2 dt
U2

R1C1R2C2
d 2U2 dt 2

R1C1
dU2 dt

R1C2
dU2 dt

R2C2
dU2 dt
U2
R1R2C1C2
d 2U2 dt 2

( R1C1

R1C2

R2C2
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数学描述。是指描述系统 输入、输出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 表达式。
数学建模——从实际系统中抽象出系统数学模型的 过程。
建立物理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 机理分析法 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 行分析,按 照它们遵循的物理规律、化 学规律列出各物理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一、传递函数 1.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
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 的拉氏变换之比。零初使条件是指当t≤0时,系统 r(t)、c(t)以及它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d
nc(t) dt n

a1
d
n 1c(t ) dt n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知识点: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描述 •建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机理分析法 •传递函数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框图及化简方法 •信号流程图与梅逊公式应用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小范围线性化
第一节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描述
物理模型——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杂的, 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须进行简化 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称为该元件或系 统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的,要根据问题的 性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来确定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bm1s bm an1s an
传递函数G(S)是复变函数,是S的有理函数。且有
m≤n。
极点——传递函数分母s多项式
的根,也即线性微分方程特征方程的特征值。 零点——传递函数分子s多项式
N (s) b0sm b1sm1 bm1s bm
的根。
• 传函是由微分方程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得到的。 • 如果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输入信号,则可求得初始条件为零

......an1
dc(t) dt

anc(t)

b0
d nr(t) dt n

b1
d n1r(t) dt n1

......a1
dr(t) dt

a1r(t)
当初始条件均为0时,对上式两边求拉氏变换,得
系统的传递函数
C(S) R(S)

b0sm b1sm1 sn a1sn1
)
dU dt
2
U2
U1
这就是RC四端网络的数学模型,为二阶线性 常微分方程。
机理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举例

例2-2 图2-6 所示为电枢控 制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if
-
La Ra
要求取电枢电压Ua(t)(v)为 +
输入量,电动机转速
ia
m
ωm(t)(rad/s)为输出量, Ua
Ea S M
例2-1:图2-1为RC四端无源网络。试列写以U1(t)
为输入量,U2(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解:设回路电流i1、i2,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列
写方程组如下
R1
R2
U1 R1i1 U c1
(1)
U c1

1 C1
(i1 i2 )dt
(2)
U1
C1
C2
U2
U c1 R2i2 U c2

Ea

+ if
-
La Ra
+ ia
Ua
Ea SM
m
负 载
Jmf m
-
图2-6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原理图
Ea——电枢反电势,其表达式为 Ea=Ceωm(t) ② Ce——反电势系数(v/rad/s)
由③、④求出ia(t),代入①,同时②亦代入①,得
La Jm
d
2m (t)
dt

(La
fm

Ra Jm )
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C(s),对其求拉氏反变换可得到系统的 响应 c(t),称为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 系统响应的特性由传递函数决定,而和系统的输入无关。传 递函数则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决定。 • 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即为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为1+开 环传递函数。
• 同一系统对不同的输入,可求得不同的传递函数,但其特征 多项式唯一。
K1

Ra
Cm fm CmCe
电动机机电时间常数(s) Cem(t) Ua(t)
K2

Ra Rafm CmCe
如果电枢电阻Ra和电动机的转动惯量Jm都很小而 忽略不计时 ⑥还可进一步简化为
Cem (t) Ua (t)

电动机的转速m (t)与电枢电压ua (t)成正比,
于是电动机可作为测速发电机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