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的产业都首先源于欧美,继而领先全球,迅速产业化以后,再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目前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有人认为,上海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服务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淘汰转移出去。这就是“去工业化”的观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人家现在都纷纷“再工业化”,而不是单纯否定制造业,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方向与方式还是否可行,是不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再工业化
欧美国家的政策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的过程,是因为去工业化不仅造成了欧美国家国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削弱,同时对国内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所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再工业化的政策面对发展国家制造业快速崛起情况。
“再工业化”是指通过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通过政府的帮助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的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
这种再工业化的政策会使发达国家重新夺回经济实体,我们的国家自90年代开始制造业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那就是从4.78%增加到18.85%。
我们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比如像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拥有规模大,最先进的制造业。
虽然美国2008年后制造业不如以前,但是仍然居世界第二。
从综合素质来看,美国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装备。
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所以我们对欧美再工业化的政策给以高度的重视才行。
我们可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或启示。
现在欧美的再工业化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大家都各出奇招。
美国为了较高的解决就业与生产成本高的压力,实施了以下的方法。
第一,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推出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刺激法,其中建设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环境保护等为投资的重点,这不仅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一点是我国可以借鉴的,我们的国家首先营造一个好的制造业氛围,给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以便制造业的前景会更加光明.美国的第二政策就是通过立法振兴制造业,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一方面加强监管、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发展。
第二就是政府追加投入鼓励民间科技创新。
第四,培养“工业化的主体”,引导海外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本土,同时回归的企业的税收会降低等吸引政策。
第五,培养制造业世界级人才。
欧盟的国家也有多个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一是继续巩固与强化传统产业的环节和优势产业的技术、产品质量、品牌优势等。
从五个方面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
面深化改革 《 决定 》和美 国等发达 国家 “ 再工
业化 ”、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治理结构大校
正 、现代科学技术孕育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恰
与我 国产业大升级 、经济大转型有 机相 啮合 的 机遇 ,必须牢牢把握 、紧紧抓住 、用好用足。 第一 , 《 决定 》从制度、体制和政策实践等 多个层面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提
它们对我国传统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就越无弹性。
这种格局对我国显然是一种机会 。其挑 战在于, 如何使我 国传统工业产 品和装备制造进一步从 低端转 向中端和高端 ,如何使我国各端产 品高 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 第三 ,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 、治理结构大 校正过程给我 国产业大升级 、经济大转型提供
期。例如,原本走直线的光 ,由于光纤的发明已 经可以拐弯。原本以每秒3 O 万公里速度前进的光,
现在已经可以让它在特制容器中停 留6 0 秒。原本
高污染 、不好用的材料 ,比如油漆 ,由于新材料 的加入与化合,已经形成了新 的超高质量和超耐 用的新型油漆。新技术 、新材料以及信息技术和 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会进一步促进新技术、 新配方的运用和新材料 的形成。显而易见 ,这类 突破对于传统产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不在于放弃传统产业,
让 ,探索农 民增加财产性收人渠道”, “ 放宽投 资准入”和 “ 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 “ 鼓
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和 “ 引导优势民营企
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等 。
的机遇。以美 国为代表的发达 国家成为债务国,
我 国等发展 中国家成为债权 国 ,不仅是全球虚
第二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 “ 再工业化”给我
形式与政策作业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一、"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要想知晓何谓“再工业化”,应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
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
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
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
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
形式与政策论文——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展路径,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分析再工业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木、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实现路径,探讨了其对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关键词:再工业化转变发展启示主要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纷纷将视角转向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既是发达国家缓解金融危机困境,抚平经济失衡,加紧推动经济复苏,保持经济与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也是发达国家占据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寻求继续掌控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战略谋划。
再工业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举措,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再工业化”的含义“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再工业化”是指通过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通过政府的帮助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的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
“再工业化”是指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是一个逐步将附加值低的环节祛除,重拾附加值高的环节。
二、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实现路径通过梳理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所颁布的政策法规,不难看出,各国都在力图通过政府干预重振制造业,都试图通过以下途径来推进再工业化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的价值,重新拟定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制造业的发展。
美国重新拟定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在救市和则政刺激方案中加大对制造业援助力度,制定了“国家出口计划”,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出口。
英国政府和产业界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这一基础产业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动因与趋势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动因与趋势常少观;李钢【摘要】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热潮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欧洲和美国都以“再工业化”为主要途径来引领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通过国外主流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认识,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再工业化”如何给发达国家经济注入活力,并且深入研究了“再工业化”在发达国家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9)003【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再工业化;经济增长;创新【作者】常少观;李钢【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83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13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再次引起关注的原因(一)“再工业化”并非是金融危机后的新概念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等发达国家就已经提出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化革命,在此轮革命中不仅孕育了新兴产业的萌芽,同时对相对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20世纪60年代,“再工业化”的概念被西方经济体正式提出,并且定义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型工业部分的增长” 。
Amitai Etzioni在1980年发表的“美国再工业化”中指出,在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大规模生产能力在美国的逐渐完善,消费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发掘新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善坏境和对消费者的保护上。
因为这些变化也直接导致了公共私人消费占用了大部分美国GDP[1]。
数十年全美国范围的过渡消费,伴随着投资不足使生产能力效率严重下降。
Amitai-Etzioni也同时提出,如果美国想延续高水平的生活方式,那么重新振兴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即“再工业化”,是必不可少的。
08管理学第十九章组织创新第二十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第十九章组织创新第二十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管理学2011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组织创新第一节企业组织与知识经济特征一、企业组织结构思考题1.企业组织结构化的逻辑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组织结构化?企业是人的集合体。
企业绩效及其生存与发展能力首先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程度。
这些成员是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中提供这些努力的。
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整合。
行为的可预测性是行为引导和整合的基本前提。
企业是通过制度化结构、层级结构化以及文化结构化来使成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从而实现对这些成员在企业活动的不同时空中的努力进行引导和整合。
制度结构化用来规范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层级结构化用来规范企业内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德关系和行为。
文化结构化用来规范作为类群和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非正式关系。
二、知识经济特征思考题2.你是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有三个:第一,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这些都使得知识,特别是与协调有关的知识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第二,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产业革命的发展伴随着劳动生产者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分离。
当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第三,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第二节企业制度创新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思考题3.制度结构化的基础是什么?在工业化社会中,企业制度结构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决定企业制度安排的根本性力量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2012)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1、美国再工业化之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启示2012-05-07 来源:中华工控网[内容速览] 赵刚,清华大学博士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战略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科技外交、科技与创新政策等。
他提出的地缘科技学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地缘科技学》、《地缘科技学与国家安全》和《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译著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
制造业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都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制造业通过不断吸收微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环保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断向先进制造业进行转变。
2009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这表明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已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段。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准。
据参与起草《规划》的权威人士透露,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着眼五个细分行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智能装备。
《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剖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和措施,从而提出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启示。
世界的工业与工业化
世界的工业与工业化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工业化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实现转型与进步的过程。
本文将对世界的工业与工业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1. 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工业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等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开始实现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这一革命性的变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引发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
2. 世界工业化的进程2.1 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先导英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的历史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英国的工业化经验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也奠定了英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地位。
2.2 第二阶段:欧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英国工业化的启示下,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纷纷步入工业化的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形成了多极化的工业化格局。
2.3 第三阶段:亚洲工业化的崛起20世纪后期,亚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实现了工业化进程,使得亚洲地区成为全球工业重镇之一。
3. 工业化的影响3.1 经济影响工业化带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经济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
3.2 社会影响工业化给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农村社会逐渐向城市化社会转变,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
同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社会分工细化,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需求也有所提高。
3.3 环境影响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对地球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挑战。
4. 工业化面临的挑战4.1 能源问题工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巨大,而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存在限量性和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摘要:中国新型工业化正面临跨越工业化中后期和工业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双重任务,并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有效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顺利实现双重跨越,需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型工业化;双重跨越;困境;对策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工业化定义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连续上升的过程”。
[1]张培刚则将工业化界定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加快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任务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已先后完成这一过程,并成为现代工业化经济,目前正在加快信息化进程。
面对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我国工业化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完成工业化中后期跨越任务,又要实现工业化向信息化跨越任务。
(一)工业化中后期的跨越任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意味着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发达的发展进步。
早在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Rsosenstein-Rodan)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中指出,经济落后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
[3]缪尔达尔也认为,不发达国家很自然地把工业化看作是他们摆脱贫困的阳关大道。
[4]工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不可跳跃的过程。
工业化兴起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均GDP等不同角度把工业化划分为不同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道路,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接近发达国家,但就业结构和人均GDP等仍然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并为此付出较大代价。
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
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摘要再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战略,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美国不仅在逐步推进再工业化计划,同时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本文将围绕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两个主题,分别进行深入分析。
目录一、再工业化的概念及意义1. 再工业化概念2. 再工业化的意义二、美国经济战略1. 贸易保护主义2. 投资和创新3. 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再工业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经济转型2. 刺激地方经济3. 增强国家实力四、案例分析1. 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2.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再工业化3. 日本的再工业化计划4. 德国的制造2020战略5. 加拿大的再工业化计划五、结论一、再工业化的概念及意义1. 再工业化概念再工业化,又称再工业革命,是指当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产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业化和升级后,因为一些原因,如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等,导致工业化的成果丧失,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而提出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
2. 再工业化的意义再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战略,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再工业化过程中,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2)增强国家实力。
再工业化能够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对于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能够增加对于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3)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区而言,再工业化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直接或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美国经济战略1. 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如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
这种策略可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但也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2. 投资和创新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创新性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131180018张学涛当今社会,随着欧美各国政策的调控和经济的改观,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渐渐消退,而随着而来的,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重振本土工业,使经济重心和资金流向回笼本国,巩固经济基础,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全球制造业争夺战。
为此,如何应对欧美各国的“再工业”政策,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进程。
不难发现,当时发达国家的所谓“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力转移。
随着第一产业即重工业的萎缩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新兴工业国家迅速发展。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因此,这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因此,发达国家过去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如汽车、钢铁、消费电子等,正面临严峻挑战,转向过度依赖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制造业的疲软和对虚拟经济的过度依赖,欧美国家的经济很难下滑。
因此,“去工业化”暴露出的对金融危机抵抗力不足的弱点也促使欧美国家重新思考。
因此,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已被发达国家提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议程。
然而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说“去工业化”是去掉低附加值的基础工业,那么,“再工业化”则是重点打造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而这无疑会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和制造业体系造成不小的冲击。
因此,如何避免被发达国家新政策波及,并在“再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找到新的发展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下是白宫宣布的“再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政策:2021年2月,美国白宫公布《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作为美国国家优先突破的领域,位于美国创新金字塔的顶层。
2021年,奥巴马政府在俄亥俄州杨斯顿市一个废弃了的仓库里,创建了美国第一座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专攻3d打印技术。
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
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一、本文概述《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工业化进程中路径依赖现象的本质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路径依赖,源于系统自我强化和锁定的特性,使得工业化道路一旦选定,便可能沿着特定的轨迹持续发展,难以改变。
本文首先对路径依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接着分析了工业化演进中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路径依赖对工业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应对路径依赖的政策建议和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历程的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工业化演进的路径依赖现象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制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工业化路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惯性或依赖性,难以轻易改变。
这种路径依赖现象在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径依赖现象的形成,往往与初始条件、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国家或地区可能会选择某一特定的工业化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路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逐渐显现,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
例如,某一产业因为历史原因得到了优先发展,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它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这种良性循环也可能导致其他潜在产业的萎缩或停滞,因为它们难以与主导产业形成有效的协调效应。
路径依赖还受到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制度和政策框架对于工业化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某种工业化路径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制度惯性或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它仍然可能得以延续。
同样,文化传统也会对工业化路径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可能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业化路径的选择。
“工业4.0”背后的秘密
“工业4.0”压制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从中国机械产业的高速增长中,德国看到更多的是“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图14-1)。除了抗衡美国之外,德国“工业4.0”还意在对中国的压制。
数据显示,德国以16%的份额占据2013年在全球机械出口首位,中国以11%份额,略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三。同时,在全球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中国已经在7个子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更有甚者,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篇相关分析报告曾提出警告:“欧洲机械制造商必须意识到,竞争环境已经改变,必须对越发明显的威胁做出反应,否则他们将被来自中国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打倒。”由此,德国《世界报》网站在2014年3月27日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此外,美国通用电气、思科、Intel、AT&T在2014年4月上旬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未来将大力发展工业领域的智能业务。也就是,美国企业开始不再甘心满足于企业对消费者(B2C)的数字化商业领域,而是开始涉足企业对企业(B2B)的商业领域。然而B2B是德国企业最擅长的领域。美国一旦大规模进军工业的现实物理世界,必将对市场形成控制,德国的竞争力也将随之大幅降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4.0”是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制造业之后带来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吗?所以,“工业4.0”希望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使生产设备因信息物理系统而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那时,云计算不过是制造业中的一个使用对象,不会成为掌控生产制造的中枢。
B2B模式使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网络的便利及延伸性使企业扩大了活动范围,企业发展跨地区、跨国界贸易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_______
·世界经济与国际比较·第24卷第1期 2014年1月 Vol.24 No.1 Jan.2014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4.01.010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林 珏(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 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在国内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空洞化、对外贸易严重逆差以及经济衰退背景下提出的,目的不是要步回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而是开展对制造业材料、工艺、技术、动力能源、管理、服务形式、生产模式的一场创新活动,是对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预示着一场由美国主导的新的产业革命的开始。
重振制造业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尽管面临经费投入多、结构性成本高、就业难度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人口老龄化以及工程师不足等困难,通过立法重振制造业、建立制造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教育与培训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与贸易保护等措施,“再工业化”已经对美国制造业的振兴、就业状况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美国利用国内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低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被削弱,技术差距拉大。
为此,中国必须重视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动向,借鉴其研发、投资经验与模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新化。
关键词:“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网络;制造创新中心;新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价值链;产业革命;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中图分类号:F061.3;F1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4)01 0076 10 美国的“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是针对近十多年其经济“去工业化”带来的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衰落、国内产业结构空洞化现象而提出的,它要实现的目标是:第一,重振实体经济,推动美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二,通过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的创新以及互联网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第三,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劳动效率,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第四,保持美国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地位。
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工业化产生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工业化产生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其再工业化政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本文将探讨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工业化产生的影响,并讨论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经济竞争与合作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
美国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形成知识产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给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很大挑战。
中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需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和技术升级,以保持竞争力。
然而,美国的再工业化也为中国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在全球价值链中,美国企业需要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中国正好具有这样的优势。
因此,一些美国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借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经济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技术和创新的发展,这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强调技术创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对中国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正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赖。
同时,中国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转化效率,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再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这是美国和中国都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
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美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对中国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技术支持。
发展中的工业化之路如何走
发展中的工业化之路如何走在当今世界,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工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抉择。
那么,发展中的工业化之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呢?首先,要明确发展工业化的目标和战略。
工业化不能盲目进行,必须有清晰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可能是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业体系;短期目标则可以是提升某个特定产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等。
同时,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
比如,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围绕资源开发和深加工来构建工业体系;对于技术实力较强的地区,可以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其次,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这就需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则要成为创新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
再者,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至关重要。
单一的产业结构往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因此要构建多元化、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要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人才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仅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一线工人,还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创新人才。
因此,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
一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工人;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程,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为现代化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工业化可谓是使中国现代化进程跨越发展的历史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时期、发展阶段,是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技术手段,使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发生,让这些国家以工业化的经济模式赢得了全球经济的头筹。
而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阻挠,工业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导致了中国在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的处境十分艰难。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仅在沿海城市和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有所体现。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工业化的重视和发展推动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胡宗南在工业现代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推进工业化,中国实现了繁荣富强的国家目标。
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性推广计划经济,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投资大力发展工业,通过战略性产业布局和区域优势互补发展策略,逐步完成了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向着覆盖全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跨越了不同阶段:从工业的发展走过了规模扩大的1950年代、资金充裕的1960年代,到给予科技重点支持的1970年代和非主流探索措施的1980年代,到对于科技创新投入大力支持的1990年代至今。
这个过程不断地推动中国工业向更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进程,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工业化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能逾越的一个重要阶段。
那么,工业化对现代化究竟都有多大的影响呢?首先,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肆意推进。
工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首都和一些重要城市成长为了世界级的经济中心,进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心得感悟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心得感悟全国新型工业化的精神,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行动指南。
在我与这个话题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所蕴含的力量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的一些心得感悟。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鼓舞着我们勇于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国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制造业,而是积极探索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精神鼓励着我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模式,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激励,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鼓励我们采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种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业化才能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
再者,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这种精神鼓励我们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我们的工业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强调了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各个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精神鼓励我们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而是要追求合作与共赢。
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新型工业化精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它鼓舞着我们勇于追求创新和突破,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在我与这个话题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所蕴含的力量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参考报/2010年/4月/15日/第005版
视野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
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Rothwell和Waiter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HouseUna-bridged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再次盛行,反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因此,目前美国所要进行的“再工业化”,绝不仅仅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超出了这个范畴,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实行“再工业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推动。
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认识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发挥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增加研发投入,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保持和提高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
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
俄罗斯经济的重点也转向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鼓励利用科技创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重点发展纳米、能源和环境技术产业。
可以认为,依靠创新推动“再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引领,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很多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