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间美术
湘西踏虎杨桂军民俗凿花
内容摘要:对湘西国家级非遗项目“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杨桂军及其凿花作品进行了介绍,杨桂军作为一位多产的凿花艺术家,以其精湛的凿花技艺向我们展示了湘西地区苗家人的民俗风情;杨桂军的民俗作品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类和农业生产类;其民俗凿花作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即“民俗题材、造型写实”,“构图多样、虚实结合”和“神形兼备、传情达意”等。
关键词:杨桂军;民俗凿花;日常生活;农业生产1 背景至今仍在湘西地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的剪纸艺术被当地人称为凿花,凿花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因其主要源于湘西泸溪县的踏虎乡,也被称为踏虎凿花。
2008年6月,踏虎凿花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凿花的出现与苗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是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模,苗家妇女一般先要将构思好的花样剪铰出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绣模穿针刺绣。
[1]过去多是苗家妇女自己剪绣模,到了后来绣模从绣花工艺中独立出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被称为“花客”。
经过历代“花客”的不断摸索,湘西凿花以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花样繁多、风格独特等艺术特色而享誉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一辈的“花客”们如黄靠天(1923~1997)、邓兴隆(1949~2010)等大师都已相继去世,而作为黄靠天的关门弟子,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桂军仍然肩负着“花客”的使命,一直在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凿花事业。
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踏虎凿花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凿花作为绣模的传统功能正日渐消退,而其装饰性、地域性则愈加凸显。
就其艺术的表现内容而言,当代“花客”们也开始更多地通过凿花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苗族的民俗风情,而杨桂军就是其中一位将凿花的传统风格赋予时代气息的佼佼者。
杨桂军(1954~)出生于泸溪县合水镇晒洲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的一名剪纸好手,更是杨桂军剪纸手艺的启蒙老师,天资聪颖的杨桂军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除此之外,对纺纱、织布、打草鞋、做布鞋等女红活他几乎一学就会。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1. 湘绣:湖南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刺绣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著名,常见的湘绣作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2. 瓷器:湖南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之一,以岳阳青瓷、汝窑白瓷、常德富贵花为代表,其中岳阳青瓷以其色泽浓艳、釉面细腻受到国内外的青睐。
3. 剪纸:湖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湖南剪纸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剪纸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4. 花鼓灯:花鼓灯是湖南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岳阳花鼓灯最为著名。
花鼓灯是结合了民间舞蹈、杂技和灯光等元素的传统表演,独具一格,寓意吉祥。
5. 湘西土家布艺:湘西土家布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绣线技巧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各种服装、鞋袜、家纺等。
土家布艺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
6. 竹编:湖南竹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美的追求。
湖南竹编制品种类丰富,如竹篮、竹帽、竹椅、竹筛等。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每一种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反映了湖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浅谈湘西苗族刺绣中的蝴蝶纹样
丝 路 视 野一、苗绣中蝴蝶纹样装饰的美学价值(一)造型之美笔者到过凤凰、山江苗寨、花垣等地,也去过湘西州博物馆、苗寨博物馆考察苗族刺绣,也走访过非遗传承人,亲自观摩其绣法。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刺绣中的蝴蝶造型,他们无所不在、无处不用。
传统而又创新,既有整体概括性,又具独特感,让我深深为湘西绣娘的设计思维和精巧工艺赞叹。
湘西苗绣蝴蝶纹样另一个特点是非对称原则,它不同于剪纸的对称。
这不是刺绣者的疏漏,而是有意为之,隐喻表现湘西本土文化里男性权重比女性占主导地位,细节变化充分体现了苗家绣娘对在外养家男人的尊重,湘西苗族男性作为家中的主心骨和栋梁,因此这种偏差蕴涵爱意的展示,也是苗族文化的体现。
(二)内涵之美“蝴蝶”是福文化的体现,湘西方言及苗语中的“蝴”字发音与“福”字同音,在湘西祖辈人贫苦的生活中,他们相信此种信仰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类似于“蝙蝠”“葫芦”的同等寓意。
要了解湘西苗绣的蝴蝶图案,必须懂湘西本土苗福(蝴)文化。
在苗族古歌中歌颂“蝴蝶妈妈”为万物之祖,于是人们常常把蝴蝶纹饰装饰在衣服上,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同时它也象征着爱情、生殖、生命及万物。
二、蝴蝶纹样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一)服装设计除了在传统苗服上的应用,蝴蝶纹样元素甚至与现代新型材料有机结合成为既符合现在审美标准,又体现传统民族元素的服装。
英国设计师乔尼·盖里诺曾把带有苗族纹样的服饰带上了巴黎服装周的舞台。
设计师采用粗犷的薄布料制作出别出心裁的套裙式样,保留了苗族服饰中的艳丽色彩和素面朝天的特点,像一只起舞的飞蝶。
以简单演绎华丽,整件衣服胸部的绣花是点睛之笔,也是精髓所在。
(二)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在这个审美多样化而丰富的时代,已经成了设计界重磅话题,他是连接品牌与市场的纽带,是刺激消费、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民族化的包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们对于苗族图案的应用更多的是用作宣传苗族聚居地的旅游产品里。
图示产品,融入了苗族特有的印花图案。
凤凰古城非遗集锦
凤凰古城非遗集锦最近几个月连续去湖南凤凰古城拍摄,拍摄不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将他组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去了几次主要拍了苗族制银,编草鞋和箩筐,苗绣和打花带,苗族酿酒和织布,钢火烧龙,打苗鼓,真是精彩纷呈。
湘西钢火钢火烧龙,是流传于湘西地区,以吉首马颈坳镇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元宵节民间狂欢习俗。
据考证,钢火烧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014年,在推广乡村旅游过程中,张孝铭四处收集湘西的民俗文化史料。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
“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
”龙吉堂说。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
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
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
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苗族的传统酿酒技艺,族药师将7味草药融入酒曲之中,使我们苗家酿出来的包谷酒,不仅保存了那股辛辣、刚烈、酣畅,还具有入口绵柔、回味醇香、酒后不打头的特点。
湘西苗族民间刺绣工艺,分丝打和线打两种。
长度视用途而定,小孩背带长1.5米,围裙花带约0.83米,也作挎包带、斗笠带、腰带等,青年姑娘还多以花带作定情信物。
其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蝴蝶采花及梅、荷、菊等植物纹样50余种。
色彩对比强烈,鲜明而古朴,以红、绿、黑、白最为常见,有蓝白相间,黑红相间等变化。
湘西地区传统窗棂木雕中人物造型风格与特色
精品视角Fine quality13留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湘西木雕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湘西木雕的艺术形式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其传统木雕艺术体现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标准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湘西地区窗棂木雕中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在湘西地区的传统木雕中,人物相关的木雕取材主要源于历史传记和戏曲片段、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文人雅士与世俗生活等方面。
湘西传统木雕中的人物与故事结合起来,造型活灵活现,内容十分生动,贴近百姓生活。
人物造型除沿袭传统绘画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外,在表现与刻画上也结合了湘西地区的人物比例特点进行造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加工后的人物身形比例湘西地区受地理位置、生活条件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的整体形态样貌有着独特的特点,身形比例相对娇小,加上传统木雕雕刻的表现手法,湘西地区的木雕人物造型没有依照标准的写实人物的头身比例,人物的整体形象更加小巧。
为了刻画微妙的面部表情,特意增大了头部在整体高度中的比例。
在大部分木雕作品中,人物的头身比例以四头身、三头身出现最为频繁。
(二)丰富、有趣味性的人物动态造型综观湘西地区的人物木雕神情和动态的造型,每个都非常独特,造型栩栩如生,如同一幕幕戏曲画面。
木雕作品中不论雕版中人物是单人还是多人,人物的造型身姿绰约,或俯身,或抬首,或探头,造型十分生动。
如图1所示,单人木雕中人物或屈膝俯首与神兽言语,或举手投足翩翩起舞。
图2中多人木雕人物的动态更加丰富,即使是三人同时站立,腿脚的弯曲方式和幅度也各有不同。
(三)惟妙惟肖的人物面部刻画与以线带面的服饰表现由于尺寸的限制,湘西传统人物木雕面部造型没有太繁与身体动态造型主要体现在衣纹的疏密变化之中。
女性的服饰线条柔美,上半身的线条装饰主要在云肩和衣袖转折处,裙装以曲线居多,线条的错落变化表现腿部的动态造型;男性的服饰线条硬朗,身上的线条主要勾勒服饰和四肢的转折与造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摘要】湘西傩面具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制作工艺精湛,传承了古代工艺技术,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
傩面具寓意深远,代表着生活中的善恶、吉凶等。
在当代社会中,湘西傩面具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独具特色,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湘西傩面具在中华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傩面具、艺术探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艺术特点、中华传统艺术、地位1. 引言1.1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概述湘西傩面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傩面具一直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的桥梁,是沟通人与神的重要媒介。
湘西傩面具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式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渊源、寓意与象征的深入挖掘。
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分析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还可以深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寓意与象征、传承与发展以及艺术特点的全面剖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探讨其在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愿通过此文,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湘西傩面具这一瑰宝般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湘西傩面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巫术和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傩是古代一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而傩面具则是用来代表神灵或傩舞者化身的工具。
傩面具最早出现在湘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湘西傩面具得以独特的发展。
在古代,傩面具是与祭祀活动和驱邪仪式相结合的重要道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特点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形式的多样性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的构成元素是历史原发性的平面造型,其主要以土丝、土棉线织制而成,质地厚实,坚实耐用。
湘西土家织锦的装饰造型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土家族的民族风俗,题材取自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山、水、草、木,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梅花、莲花、兰花、牡丹花等,提取花卉生动、自然的外形特征,造型丰富与生动。
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燕子、龙、蛇、蝴蝶、凤凰纹等。
人们将日常生活所见到的事物经过用心体会,在头脑中进行抽象艺术处理,然后把题材使用编入织锦中。
按照不同对象的主要特点,绘制、提炼、加工后,使图案形成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其运用在织锦中。
最常用的图案织制方式就是将动植物织制在一个主题里,用以表达特定节日、吉祥的寓意。
湘西土家族人民在织制过程中通过使用点、线、面等构成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构成元素不谋而合。
都是运用点、线、面表现图形大小、明暗、色彩。
造型变幻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但是整体和谐统一,且具有美感,变化的动与和谐的静两者相统一,极具民族艺术风格。
画面整体给人以厚重感,不管是装饰造型、表现手法、组成元素、题材风格、寓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极具个性。
这种民族构成元素形式的多样性,使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在艺术设计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湘西土家织锦艺术具有色彩的鲜艳性湘西土家织锦艺术用色简洁、大胆、对比强烈,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艺术特征。
土家织锦常见颜色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
红色、蓝色为主题色,黑色为背景色。
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跳跃、醒目,看久了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且画面凌乱,搭配黑色的背景,使其平衡统一。
各种色块的运用,有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形成对立统一的结果,造成绚烂夺目,一眼就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美的稳定与协调。
人们织制的土家织锦追求光明的,跳跃的,民族传统喜庆的色彩感觉,带给人们心理和视觉舒适度。
湘西土家织锦的颜色是运用天然矿物、植物的染料自己染织而成,天然染料使湘西土家织锦不易发生褪色,强调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既经久耐用,还可以保持颜色的鲜艳度,在鲜明的色彩对比下使连续的几何图案在画面中寻求不断地的变化。
浅论湘西木雕艺术
44艺术论丛浅论湘西木雕艺术向心红湘民木雕工艺厂摘要:湘西木雕艺术是中华雕刻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是有它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
本文简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区域性艺术特色。
关键词:湘西;民间艺术;木雕;特点;雕刻我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它蕴含着中国不同时期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的智慧,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在世界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木雕是湖南的民间文化及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当地居民长期的生活累积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俗的文化及艺术的特征。
湘西的木雕主要包括建筑、家具及祭祀的木雕三个大类。
湘西木雕,民间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是其主要的内容和题材,其表现手法多种,形式多样,刻画等形象生动,充分表现出了当地人民无穷的智慧。
当地人民以忠、义、仁、爱、礼和孝作为内容和题材,以文字和图画等作为表现形式,以屏风、中堂、隔扇和扁额等作为媒介,雕刻出对吉祥、生存和繁衍的祈求,是忠义、中庸和崇礼等传统思想的体现,并作为家训族训以教化后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的形式。
一、湘西木雕艺术特点湘西木雕,在其整体的风格上有地域性和统一性,明显地表现出对湖湘文化地继承和创新,但是统一中有多样,在局部和个人的创作上又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纵观湘西木雕,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丰富的内容和题材湘西木雕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尽显民间木雕艺术家瑰丽奇幻的想象力。
主要的内容和题材有:其一是吉祥图案,用龙凤喜鹊等一些的吉祥图案寓意平安如意等;其二是人物的故事,主要包括戏曲的人物、小说的演义、历史的英雄和神话的传说等;其三是体现现实的生活的题材,其包括放牧、耕种、商贾和情爱等各个社会生活方面;其四是植物花卉、翎毛走兽及瓜果蔬菜等。
由此可看出湘西的民间木雕题材和内容十分的广泛,除少数的图案是较抽象的外,绝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熟悉、喜爱的事物,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露出淳朴的民风、乐观的民情。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民间美术蜡染教案
民间美术(蜡染)教案会调查,教师提供相关的信息或网站(民间美术、凤凰旅游等),让学生通过走访一些本地的民间艺人和德高望重的长辈了解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蜡染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诱发他们学习民间美术的内心动力。
(3)讨论在课堂上,从教师收集来的和学生带来的一些印染织品(蜡染、扎然、苗绣、工艺织景等),选出其中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根据已收集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发表意见,提出见解。
学生们主动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可以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观念。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出现在身边的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能主动地去思考、研究民间美术的知识,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4)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思路,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如苗族蜡染所用的染料并非市场上所销售的化工染料,所需染色的布料也不是一般市场所卖的精纺布,而是用本地的棉、麻通过加工纺织而成,染料是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多味纯草药,以加热溶化的蜂蜡为图案的线条放入染料中浸染,经过一定时期的自然渗透与着色,再将蜂蜡溶化自然晾干,就会出现民间常见的青底白花的蜡染图案。
这时教师就可拿出我们本地几个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蜡染大师的作品对民间美术(蜡染)教案一、到野外搜集植物在教师的率领下到野外去搜集植物,试一试哪些植物能够染色。
结论:用根、叶、茎作为染料的植物一样有:蒲公英、向日葵、苏木、家靛等。
用花和果实作为染料的植物一样有:木槿属植物、蔷薇、石竹、栀子花、槐花等。
二、学习染色(1)选用可染色的草类植物假设干,洗净剪碎,用布包好。
(2)在容器中装上一半清水,然后放入装有染料的布包,煮沸后,再小火煮10分钟。
(3)掏出布包,放入待染的白色布料,加水至80%左右,煮沸后,再小火煮10分钟。
(4)掏出布料,将约1克的明矾(或50毫升铁盐溶液,制作方式见后)完全溶入染色液中。
湘西民间工艺美术与当地师范生手工课的教学研究
湘西民间工艺美术与当地师范生手工课的教学研究作者:陈伊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9期摘要:美术手工课属于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实践、探索、研究美术基础课程,对于湘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间工艺;师范生;手工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3-02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北部,处于湘鄂黔四省(市)边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湘西自治州唯一一所师范大专院校,2006年4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学校,是湘西特区师资训练的摇篮,为湘西民族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小学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教师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具有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艺术素质。
一、湘西师范生的美术手工课现状五年制初等教育师范生来源于湘西自治州八个县市,入学前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低,层次条件不尽一致,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以后,在学习期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
大多数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太差,完成美术和手工课的相关作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
1.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2007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基础》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内容更新迟缓,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未能体现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精神,与现代社会环境、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学校教学设施条件差,没有画室设备,基本上就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课堂教学为主。
美术技能培养体现不明显,美术手工教学案例开发滞后,美术图库图片资料欠缺。
3.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本地,土家族、苗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乡土美术资源丰富,湘西民间美术品类繁多,工艺精湛,湘西土生土长的学生打小都耳濡目染过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学生对本土文化有认同感和自信心。
让湘西民间工艺美术走进院校课堂,对接就业之路
水 云 、石 砚雕 刻 传承 人 杨光 三 、苗 画大 师 梁德 颂 、棕 编大 师 宋彪 等1 O 余名 各 级 “ 非遗 ”传 承人 ,还 有 绣花 鞋垫 、竹编 、木 雕 等项 “ 非 遗 ”项 目的展演 也 在 园 中形成 常态 。同 学们 走进 非遗 园 ,就
・
文化教 育 ・
大 众 文 艺
让湘西民间工艺美术走进院校课堂,
关 洁 ( 吉首 大 学师 范学 院 湖 南吉 首 4 1 6 0 0 0 )
摘 要 :通 过 引导 学生 对湘 西 民 间工 艺 美术 的 关 注、探 寻、 学 非 遗 管理 处主 任姚 方 介 绍 ,乾 I ' l 、 I 古 城 已逐 步成 为一 扇 展示 湘 西 民 习。充分 开发 和利用本土资 源,丰 富和补充职业教育课程体 系,使 民 族 文化 的窗 口 。湘 西 工 艺美 术 方面 就 己入 驻 了土家 织 锦传 承 人 叶
注 :本论 文为 湖南省级 教 育科学研 究课题 《 湘 西地 区民间工 艺 是 走 进 了五 光十 色 的 民间 文化 长廊 ,在这 里他 们 可 以欣 赏到 民 间 资源在学前教 育专 业手工课程 中的开发利用研 究》成 果之一。
工 艺 美术 的成 品 ,看到 其 制作 流程 ,可 以与 大师 、 非遗传 人 面对 面 交 流探 讨 。 穿越 地域 与 历史 的距 离 ,一 切 都是 这 么活 灵活 现 ,
湘 西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得 到保 护 传承 和 发展 。 民间工 艺美 术 是非 物 值 和 审 美 情 趣 。 质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也 是职 业 教育课 堂 的重 要 资源 。
湘西民间艺术在动画影片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 关键词1 湘西民间艺术 动画影片 创作
近 半个 世纪 以来 , 以欧美 和 日本 为代 在
新, 才能使广大观众 , 是儿童观众接受 。 尤其 2湘西 民 间艺术思 维方式 在动 画 中的应
在 动 画片《 傲 的将 军 》 中 , 军 的脸 用 骄 当 将
表的动 画强 国的压力 之下 , 国动 画越来越找 谱化便 借鉴 了京 戏人物 造型 , 中 民族 特色十 足 , 不到 自己 的 民族 特 色 , 弃 了 自己 的文化 传 在动作 的设计 上也采取 了京戏的风格 。 放 影片 的 统, 丢掉 了本 土市场 , 失去 了应有 的观 众群体 。 背景音 乐恰 到好处地运 用民乐 , 在将军彷 徨无 这看似是市 场的 因素所导 致 , 但究其 根源是我 助时 , 琵琶 古 曲“ 面埋 伏” 十 响起 , 画面与音 乐
翻 苫『 j卞 【
・
潮西民问艺术 在动画影片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 要1 湘西杂居着土家、 瑶 、 白 摘 苗、 侗、 等多个民族, 较好地保留了 本民族浓郁的乡土风
情和 原 始 的宗教 习俗 , 铸 就 了璀璨 多姿 的 民 间艺术 。 西 民间 中 包含着 深厚 的创 作 理 也 湘 念 、 作 过程和 创作 形 式 , 创 为我们 今 天的动 画 艺术 的创作 提供 了一 个很 广 阔的创 作 空间 。
式、 表现形式等 几个方面研 究其在动 画影片创 作 中应 用。 望通过 此 次探 索 , 希 为解 决 中国动 画 目前存在 的问题 , 一些思路。 提供
一
并且对于 国内观众来讲 , 它同时也符合我们 的 有助 于对 影片 主题 的理 解 。 对 元、 底蕴 深厚 , 间艺术 的形 式 丰 富 多彩 , 民 比 逻 辑思 维 习惯 , 也可 以帮助他 们 了解 中国人 如:- 4家族 的摆 手 舞 、 古斯 、 茅 苗族 的芦笙 、 木 于 外国观众而 言 ,
多彩的民间美术融入简笔画教学的探讨——以湘西苗族刺绣图案为例
----以湘西苗族刺绣图案为例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lorful folk art intothe teaching of stick figure-----Take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in western Hun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 an example左®Zuo Ya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Faculty of A rt,Huaihua Teachers College,Huaihua,Hunan 418000摘要:湘西苗族刺绣图案取材广泛,造型生动,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与简笔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通过分析湘西苗族 刺绣图案特征,总结湘西苗族刺绣图案创作规律,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从而解决了简笔画教学 造型能力不突出、创编能力薄弱以及表现形式单一的问题。
Abstract: The embroidery patterns o 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western Hunan are widely used,the shapes are vivid,and they are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They are similar to the simple strok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in western Hunan,summarizes the pattern creation rules o f Miao em broidery in western Hunan,explores the method of fusion of the tw o,and combines the concept o f life-oriented teaching,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 f the lack of sculpting ability in simple stroke teaching,weak creative ability and expression form s Single question.关键词:湘西苗族刺绣图案;简笔画教学Keywords: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in western Hunan,stick figure teaching湘西苗族刺绣图案(图1)与简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简洁概括,是对物象的再创造均以线造型,讲究线条的生动传神;均运用点、线、面的绘画语言,极具平面装饰性。
湘西苗族的剪纸[苗语-吗本-]
湘西苗族的剪纸[苗语-吗本-]剪纸艺术被喻为“母亲的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异之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
在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部末端的武陵山区,湘西苗族妇女用心灵和锉刀创造出具有湘西特色的剪纸品种——锉花艺术,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剪纸艺术,但是它和一般的汉族剪纸有着剪纸艺术被喻为“母亲的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异之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
在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部末端的武陵山区,湘西苗族妇女用心灵和锉刀创造出具有湘西特色的剪纸品种——锉花艺术,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剪纸艺术,但是它和一般的汉族剪纸有着很大的区别。
苗族锉花以独特的制作工艺,锉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纹样,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湘西苗族锉花的功能分类苗语称剪纸花样为“本”,剪纸称为“锉本”。
分别用作衣裤花边、围裙、鞋花、帽花、帐檐花、枕头花等处的刺绣底样。
湘西苗族剪纸按其实用性可分为服饰类纹样和日常物品类纹样两大类。
(一)服饰类纹样1.女服纹样。
女服纹样最为丰富,锉花制作精致,图案丰富,因用处不同,有数十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图案。
主要纹样有以下几种。
衣花边:包括衣袖边和衣襟边,呈长条状,图案多为花鸟组合和蝴蝶组合连续纹样,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
围裙花:围裙花样图案最繁富,外形呈倒挂金钟形或呈扇形,制作精细,图案多为荷花、牡丹、蝴蝶等单独纹样和动物、花鸟组合纹样,构图饱满,线条圆润。
鞋花:鞋花篇幅不大,分鞋头花、鞋帮花和鞋垫花二类,图案多为花草、鸟雀等纹样;图案简洁明快,活泼单纯。
2.男服纹样。
苗族男子大多在外从事体力劳作,服装宽松简单,只是在衣袖裤脚边绣一圈简单花边,图案简单。
一些特殊男服,如苗老司作法穿的法衣,戴的五佛冠,傩戏演出的角色服装才比较复杂。
3.童服纹样。
包括帽花、口水围脖、背裙等。
帽花外形分狗头、虎头两种,图案有龙、凤等纹样。
口水围脖围在儿童下巴,防止幼儿口水弄脏衣物,依势造形呈圆型或半环形,内环为圆形,外环为波浪形。
湘西蜡染艺术研究
湘西蜡染艺术研究湘西蜡染艺术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地区湘西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
湘西地区是指湖南省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龙山县等县,这些地区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湘西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湘西蜡染的原料主要是蜡和染料,其中蜡是湖南地区特有的产物,染料则来源于植物和动物。
湘西蜡染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设计图案、熔化蜡、涂蜡、染色、脱蜡、烫平等步骤。
设计图案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决定了最后成品的图案和样式。
湘西蜡染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其图案多样丰富,反映了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
它常常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主题,精心设计的图案既具有装饰性,又富有象征意义。
湘西蜡染的图案通常采用的是镂空式的设计手法,通过控制蜡的涂抹和脱蜡的程度,使图案呈现出独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湘西蜡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颜色鲜艳明亮,充满了生命力。
湘西地区的染料主要有蓝、红、黄、绿等几种基本颜色,通过混合和调配这些颜色,艺人们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从而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湘西蜡染的染料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渗透性,使得染色过程更加顺利,色彩更加均匀。
湘西蜡染艺术不仅体现了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手工艺技术的飞跃。
它是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近年来,湘西蜡染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一些艺人也积极推广和创新湘西蜡染艺术,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湘西蜡染艺术是中国湖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体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也反映了手工艺技术的精湛和创新。
在传承和发展湘西蜡染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使它继续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花版制作: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用掇糊裱成五层厚的纸版,晒于后再在纸版上涂一层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韧的花版。花版的大小根据布幅的宽度和使用的长度而定。在纸版上绘制花纹图案,由匠师雕刻成印版。
2.花版的图案雕刻制作:雕刻时,首先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花版上面。传统图案纹样,一般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以及万福来朝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在花版上,染匠师傅用大小各异的工具进行雕刻。例如雕刻一只凤的图案时,其工具就有圆形凹筒铁凿、半圆形凹陷铁凿、长形铁凿、方形铁凿、菱形铁凿、三角形铁凿等30多种工具。一件蓝印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纹图案的设计、绘制和雕刻。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程:
第一步:铸炼: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第二步:锤打: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第三步:拉丝: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3.蓝印花布花纹的印制:制作时,将白色家织布平铺在工作台上面,然后将花版压在白布上面,染匠师就用调好的石灰和黄豆粉拌和的灰浆,分次用刷子刮在花版上。刮浆时,分布要均匀,用力要均衡,直至将全部花版涂满。然后将花版轻轻取下,在白布上就出现了整块有序的花纹图案。
4.晾晒风干:把印好花纹的白布悬挂在木架上,晾干。晾布时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会使印上去的灰浆融化流走。因此,晾布必须是通风透光的地方。
湘西民间美术
湘西民间美术:民居(凤凰吊脚楼)、服饰(苗族)、土家织锦(龙山)、银饰(苗族)、苗族花带、苗族刺绣、苗族挑花、踏虎凿花:泸溪锉花(剪纸)、纸扎、蓝印染、雕刻、陶器、竹艺、苗画等
★一、吊脚楼(凤凰):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第七步:洗涤: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现状:
1、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保护工作。
2、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儡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扎染一般比蜡染价格要稍贵一些,小件的扎染作品,如头巾(3-10元/件),较大的扎染方布(50-70元)。扎染名师吴花花,张桂英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价值较高,作品以70-600元不等。
苗绣显示了苗族妇女高精的工艺水平。近些年来,苗绣这朵艺术奇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观赏、收藏的艺术精品。
★七、凤凰蜡染
凤凰蜡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要先将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沐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开模板即可。
姑娘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四五岁,就已掌握了相当的技术。传授方式都是母教女,姐教妹和互相学习,没有拜师学徒的习惯。苗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刺绣的针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来种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她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丰满的绣品,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美观大方。
★二、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
8.洗布:染匠师傅往往把染好的布匹挑到河边上,将染布放在河里漂洗,直至把蓝印花布上的残靛洗净,并同时将原来刮在布面上的石灰粉刮洗干净。
9.晾晒:在染匠铺的平坝里,竖立有一排排高高的木架。晒布时,由染匠用长竹竿挑起一匹匹的布料挂在晾架上面,晾晒的布料有长有短,短的可达1-3丈,长的多达数十丈,晾晒的情景十分壮观。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
土家蜡染印花:由工艺师用蜡在土布上画图,颜色局限于白和蓝。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工艺师用蜡在土布上画图,颜色局限于白和蓝,一幅小件作品大约20-40元左右;夏季较流行的具有凤凰特色蜡染T恤(15-20元/件);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收藏和艺术价值较高,价格较贵(400-800元/幅不等)。熊承早、刘大炮大师的蜡染作品成就较高。
制作技艺历史: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
银饰品:都是苗族男工匠打制。其用途有银冠、银衣、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几类。
论工艺:有粗件和细件之别:粗件主要是项圈、手镯,细件主要是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如空心、泡花的项圈、手镯,也是精工制成的作品。苗族银饰的加工: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三、土家服饰(龙山):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卷布:晾晒干后的布料被水冲洗后,有很多褶皱,为使褶皱消除,染匠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匹匹有序地卷在木柱(即卷布柱)上,一捆捆有序地摆放在染铺里。
11.碾布:在染铺里,专门打造一块马鞍形的青色巨石,用以滚压布料(称碾布)。碾布时将一捆捆布料放碾石旁边。将布料用卷布柱卷上,放在凹形的碾下面,染匠即双脚踩在碾石的两端凸起的岩墩上面,双手握在护架上,双脚左右来回蹬动碾石,另外由人将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有序地从碾石下拖出来,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正反分明,平滑光亮,色泽柔和,花纹明艳丽,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第五步:掐丝: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第六步:镶嵌加固: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3、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4、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凰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五、蓝印花布:
用天然的植物靛蓝、染坊、白布制作而成的,因此它离不开靛蓝。
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介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六、苗族刺绣
被世人公认为最精美的刺绣艺术品。
苗绣画幅上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蝴蝶纹、花蒂鸟兽等来表达民族迁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意蕴,再现卓绝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很多喜爱民族文化的人用此装饰家居的同时,还能了解历史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