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M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设备管理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工业革命初期,加工规模小,设备简陋,设备的维修一般由操作工负责,并无专门的设备管理。

上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普及,机械作业逐步替代手工作业,它克服了手工作业的质量不稳定、无法大批量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的制造加工业对机械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突出,伴随而来的设备故障率也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设备构造的日益复杂,先进设备的维护越来越困难,其本身的品质以及组合精度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加上操作者不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机能、误操作、延误管理等,几方面因素导致设备维护成本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制造业提出了“事后保全(BreakdownMaintenance,BM)”,即当装备出现故障后马上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事后处置。

这一时期,设备最显著的特点是半自动、手动操作设备多,结构也简单,因此工人可以自己动手修理,现象是不坏不修、坏了再修,BM从上世纪初一直持续到40年代。

上世纪50年以后,开始出现复杂设备,复杂设备由大量零件组成,修理所占用的时间已成为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人们发现设备故障总在某个部位出现,因此在维护时主要去查找薄弱部位并对其进行改良。为了尽量减少设备修理对生产的影响,美国提出预防保全制度,苏联提出计划保全制度,即PM(PreventiveMaintenance/1951),既通过对设备的“物理性检查”预防其故障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二、预防保全-PM的开展包括三个方面活动

1、设备的日常维护(清洁、检查和润滑)。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设备的劣化状况。

3、对设备的劣化采取复原活动。

从推行PM开始,设备管理开始由事后维修向定期预防维修转变,强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组织措施,尽早发现设备隐患,通过预防和修理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管理界把设备管理发展的这两个时期称为传统的设备管理时期。

后来,人们发现设备的许多故障是周期性出现的,于是出现了通过对设备的改进,以减少

故障的发生,或简化对故障进行检查和修复,以延长设备寿命的改善活动——“改良保全”(CorrectiveMaintenance,CM/1957),CM将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纳入到活动之中:

1、记录日常检查结果和发生故障的详细情况。

2、对故障发生源进行有效的改善。

为了保证设备不出故障、不制造不良品,又出现了“保全预防”(MaintenancePrevention,MP/1960)。从设备的设计阶段就开始对设备故障进行控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无故障和简便的日常维护。MP是依据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的完整记录,帮助设计人员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

最终,美国通用公司将BM、PM、CM、MP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称之为“生产保全”(PM,ProductiveMaintenance),从此出现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TPM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