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各论ppt课件
10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有效应用
许多人已经发现了经络腧穴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
穴位
特定的身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
2
经络
是人体内经气之流注液之道,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桥梁。
3
特点
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传递信息的系统,具有全身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特点。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论、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心理
内对中医的渐趋重视,经络腧穴
中体现。
学等方面均有不断的突破。
学的今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结与展望
1
全面总览 ⚡️
课件详细阐述了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文
化,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2
新时代
在当前大环境下,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对中医古老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与现代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为经络
腧穴理论提供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之间正反馈形成相
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调节与恢
复的完整机制。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
中药
按摩 ♀️
经络腧穴学重要的应用方向
中药理论中提到的“药到经脉,
利用手法按摩经络腧穴可改
之一,可调节气血、神经、
科研相结合。
3
展望未来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经络腧穴学的中医技术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
活中。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课件
随着中医的普及和世界的认可,经络腧穴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课件
将为您带来系统全面而易懂的经络腧穴学知识。
经络腧穴学的概述
历史悠久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最新01、绪言、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第5肋间
脐上6寸 脐上3寸
脾经 肾经
膀胱经
四肢部:
外侧 阳明(前缘) ---- 少阳(中线) ---- 太阳(后缘) ----
内侧 太阴(前缘) 厥阴(中线) 少阴(后缘)
注:下肢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在足太阴之前,在内踝 上8寸以上,遵循规律。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 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 络关系。属于自己的本脏(腑),络于相表里的腑(脏)
一、十二经脉(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以 手足、脏腑、阴阳 三部分组成。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中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除足阳明),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及头面、躯干。
躯干部:前面4条经脉,7条线;后面2条经脉,5条线
胃经 任脉
3寸 1.5寸 督脉
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 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
腑与相关的经脉。
(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进行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阳
手
头
手三阴
胸腹
足
三 阳
足三阴
足
1、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 交接
2、相互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 中交接的规律。
3、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 足末端交接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至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针灸学》腧穴总论 ppt课件
ppt课件 8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 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 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 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 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承山、大陵、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 小海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 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印 堂、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 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 9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 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因 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 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 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 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 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ppt课件
34
ppt课件
35
ppt课件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 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 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 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状 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承山、大陵、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涌泉、 小海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 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名称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印 堂、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 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血海等。 9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 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因 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 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 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 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 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ppt课件
34
ppt课件
35
ppt课件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PPT课件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 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 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
13
14
•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 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 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 记忆: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15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出处:《灵枢.经别》 十二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 特点,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十二经别多从四 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 联系(入),在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 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故有“六合”之称。
5
• (六)郄穴 • (七)下合穴 • (八)八会穴 • (九)八脉交会穴 • (十)交会穴 • 五、腧穴的作用 • (一)协助诊断 • (二)防治疾病 •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 (一)分经主治规律 • (二)分部主治规律
6
第一节 经络总论
学习目标
1、理解经络的基本概念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3、了解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经络与腧穴理论—腧穴总论 (传统康复技术课件)
肾经 京门 膀胱经 中极
叁
俞 穴 募 穴
三、俞募配穴法
• 俞募配穴法是典型的前后配穴法。 • 俞穴治疗脏病---阴病引阳。 • 募穴治疗腑病---阳病引阴。 • 若某一脏腑出现病变时,可以同时选用俞穴、
募穴治疗。 • 如:心病:心俞、巨阙。
胸痛、咳嗽:肺俞、中府。
肆
郄 穴
❖ 含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 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现代《新穴奇穴图谱》,记载奇穴2000
阿是穴是指无固定位置,又无具体名称,
叁
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针灸推拿施术部位
的一类腧穴。
阿
是
“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 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故曰阿是穴也。”
穴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腧穴总论 特定穴
定义: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肺经 太渊 大肠经 合谷
心包经 大陵 三焦经 阳池
心经 神门 小肠经 腕骨
脾经 太白 胃经 冲阳
肝经 太冲 胆经 丘墟
肾经 太溪 膀胱经 京骨
贰
原 穴 络 穴
❖ 二、络穴
❖ 定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
分布:十二经脉—十二络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督脉络穴—长强;
任脉络穴—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 ❖ 应用:表里经脉疾病和络脉分布部位的病症。
壹
体
表
瞳孔
标 目外眦
志 目内眦
定
口角
位
法
头面部
前发际
眉间 眉头 眉稍
人中沟 鼻尖
颏唇沟
额角
乳突 后发际
下颌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南京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循行规律,了解奇经八脉中其他六经循行特点。 6、掌握经络的生理作用,熟悉经络学说的应用。 7、了解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C、病候学方面:经脉辨证
11
h
2020/10/30
6、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络
连属部
经脉
络脉
内部
外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浮络脉 孙络脉 脏腑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12
h
2020/10/30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13
h
2020/10/30
(1)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2
h
2020/10/30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3
h
2020/10/30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
10
h
2020/10/30
5、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
A、关于经脉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内经》十二经脉——《难经》奇经八脉
B、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 个———《针灸大成》359个——现代361个
14
h
2020/10/30
15
h
2020/10/30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16
h
2020/10/30
B、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17
h
2020/10/30
1四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阴经(脏)
阳经(腑)
循行部位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4
h
2020/10/30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5
h
2020/10/30
3、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
h
2020/10/30
针刺感应现象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 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9
h
2020/10/30
气功
古称“导引”、 按跷、行气。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前线
肢
中线
后线
下
前线
肢
中线
后线
18
h
2020/10/30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躯干部
手三阴经均起与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9
h
2020/10/30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20
h
2020/10/30
C、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
1)督脉
28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 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 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 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 额部,鼻部上唇,到上 唇系带处。
基本功能: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
h
2020/10/30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联系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 能通过达到某些正经未能达 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来补 充正经之不足。
25
h
2020/10/30
(3)奇经八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6
h
2020/10/30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27
h
2020/10/30
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30
h
2020/10/30
4)带脉
循行 起于季
(侧胸部11,12 肋),斜向下 行, 绕身一周。在腹 面的带脉下垂到 少腹。
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脉
31
h
2020/10/30
5) 阴跷脉 阳跷脉
基本功能:
濡养眼目,司 眼睑开合和下 肢运动之功 。 “分主一身之 阴阳”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h
2020/10/30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h
2020/10/30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h
2020/10/30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
21
h
2020/10/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头
胸
腹 足
22
h
手
2020/10/30
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
h
2020/10/30
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24
h
2020/10/30
(2)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 起于四肢,循行体内脏腑深
部,上出颈项浅部。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南京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循行规律,了解奇经八脉中其他六经循行特点。 6、掌握经络的生理作用,熟悉经络学说的应用。 7、了解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C、病候学方面:经脉辨证
11
h
2020/10/30
6、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络
连属部
经脉
络脉
内部
外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浮络脉 孙络脉 脏腑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12
h
2020/10/30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13
h
2020/10/30
(1)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2
h
2020/10/30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3
h
2020/10/30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
10
h
2020/10/30
5、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
A、关于经脉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内经》十二经脉——《难经》奇经八脉
B、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 个———《针灸大成》359个——现代361个
14
h
2020/10/30
15
h
2020/10/30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16
h
2020/10/30
B、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17
h
2020/10/30
1四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阴经(脏)
阳经(腑)
循行部位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4
h
2020/10/30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5
h
2020/10/30
3、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
h
2020/10/30
针刺感应现象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 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9
h
2020/10/30
气功
古称“导引”、 按跷、行气。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前线
肢
中线
后线
下
前线
肢
中线
后线
18
h
2020/10/30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躯干部
手三阴经均起与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9
h
2020/10/30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20
h
2020/10/30
C、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
1)督脉
28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 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 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 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 额部,鼻部上唇,到上 唇系带处。
基本功能: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
h
2020/10/30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联系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 能通过达到某些正经未能达 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来补 充正经之不足。
25
h
2020/10/30
(3)奇经八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6
h
2020/10/30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27
h
2020/10/30
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30
h
2020/10/30
4)带脉
循行 起于季
(侧胸部11,12 肋),斜向下 行, 绕身一周。在腹 面的带脉下垂到 少腹。
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脉
31
h
2020/10/30
5) 阴跷脉 阳跷脉
基本功能:
濡养眼目,司 眼睑开合和下 肢运动之功 。 “分主一身之 阴阳”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h
2020/10/30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h
2020/10/30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h
2020/10/30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
21
h
2020/10/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头
胸
腹 足
22
h
手
2020/10/30
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
h
2020/10/30
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24
h
2020/10/30
(2)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 起于四肢,循行体内脏腑深
部,上出颈项浅部。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