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组常见易混淆量词辨析
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词语搭配呈现方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词语搭配呈现方式及其适用性分析付冬冬【摘要】文章归纳了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搭配的三种呈现方式——表格法、规则法以及综合语境法.针对CSL学习者词语误用的三种表现,文章重点探讨了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中词语搭配呈现方式的适用性:表格法适于展现词语混淆点上非此即彼的特定搭配关系,它揭示了词语在词和词组层面的搭配差异;规则法适于展示语义范围明确的自由搭配关系,它揭示了词语在义类层面的搭配差异;综合语境法适于展示同构异义的搭配现象,它揭示了词语在句子层面的使用差异.【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3(011)006【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易混淆词;词语辨析;词语搭配;词典体例【作者】付冬冬【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一、引言以往面向汉语母语者的同/近义词词典对词语意义的辨析着力较多,轻视词语的用法。
目前正在编纂的面向CSL学习者的“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注]该词典由北京语言大学“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课题组共同研编。
“易混淆词”是“站在中介语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的理解和使用中的混淆词语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张博,2007)。
针对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词语混淆问题而编纂的辨析词典就是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下文简称“易混淆词辨析词典”)。
非常强调CSL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对词语搭配较为重视。
在体例上,该词典除了设有“词语释义”、“辨析要点”以外,还特别增设了“词语搭配”板块,向学习者展示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词语搭配如何设计和呈现对易混淆词辨析词典至关重要。
因为学习者将两(多)个词混淆大多表现在与其他词语的组配关系中,而且词典对词义和词语用法的辨析也往往要在词语的不同组配关系上显现。
合理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呈现词语搭配关系,将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区分词义、化解混淆,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生成能力。
解析小学生易错的量词用法
解析小学生易错的量词用法小学生易错的量词用法解析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小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的量词用法。
正确的量词用法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帮助小学生准确表达、避免理解和交流上的困惑。
本文将解析小学生易错的量词用法,帮助他们正确使用量词。
一、量词的概念和作用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或程度的词语,用以限定名词的数量。
它在句子中起到修饰名词、说明事物数量的作用。
常见的量词有“个”、“只”、“条”、“张”、“本”等。
二、易错的量词用法及解析1. “只”与“条”的区别小学生在描述一条鱼或一只鸟的时候,常常会混用“只”和“条”。
正确的用法是,“只”用于鸟、虫等数量较多的动物,如“一只鸟”、“一只蟋蟀”;“条”用于鱼、蛇等长条状的动物,如“一条鱼”、“一条蛇”。
解析:这两个量词的使用与动物的形状和特征有关。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忆不同动物的形态,准确选择量词。
2. “张”与“本”的使用小学生在描述书本和纸张时,常常会混用“张”和“本”。
正确的用法是,“张”用于平面图、图片、纸张等;“本”用于书籍、笔记本等。
解析:这两个量词的使用与物品的形态和用途有关。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忆不同物品的形态和用途,准确选择量词。
3. “双”与“只”的区别小学生在描述一只鞋子的数量时,常常会混用“双”和“只”。
正确的用法是,“双”用于一双鞋子、一双袜子等成对出现的物品;“只”用于单只的物品,如一只球、一只手表等。
解析:这两个量词的使用与物品的形态和用途有关。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忆不同物品的特点,准确选择量词。
4. “朵”与“棵”的区别小学生在描述花朵和树木的数量时,常常会混用“朵”和“棵”。
正确的用法是,“朵”用于花朵、云朵等;“棵”用于树木、草木等。
解析:这两个量词的使用与物品的形态和特点有关。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忆不同植物的特征,准确选择量词。
三、如何避免量词错误为了避免量词错误,小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学习和训练:1. 观察和记忆:通过观察不同事物的形态和特征,记忆它们对应的量词用法。
易混淆的字组词、量词复习(一年级)
复习
一、易混淆的字组词:
鱼(动物):金鱼小鱼鱼虾捕鱼打鱼渔(捕鱼):渔民渔网渔船渔村渔火生:生日生气出生生火先生升:上升升旗升起来
有:有人有用有的有电没有
友:朋友友好好友
公:公正公开公公公牛
工:工人做工工作工厂
时:时间小时古时候儿时时光
十:十月十天十个人一五一十
风:大风风浪风雨风沙
丰:丰收丰富丰年丰满
全:全天全部完全
泉:泉水山泉喷泉
方:东方南方方向
放:放下开放放心放水
背:背心背书手背后背
贝:贝壳宝贝
二、反义词:
大——小上——下水——火手——足升——降南——北东——西前——后左——右父——母儿——女来——去白——黑有——无头——尾是——否好——坏天——地阴——阳里——外古——今先——后长——短对——错开——关早——晚、迟正——反、斜公——母、私生——死、熟
出——入、进干——湿
三、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棵树一枝花一朵花一只鸟一匹马一条鱼一头牛一条河一双手一支笔一盏灯一封信一辆车一口气一个兵一个营一张纸一张弓一支箭一棵草一颗牙一团火一块田一朵云一阵风一场雨一把刀一根丝一团麻一道光一座亭台一座小桥一座宝塔一座高山
一座公园一座雕塑一座大厦一面红旗一列火车一把椅子一条荡船一粒种子一艘飞船一双筷子一个苹果一串葡萄一片树林一片枫叶一片花丛一片草坪一片沙滩一片田野一颗珍珠一颗明珠一条渔船一颗星星一轮明月一支军队一块木板一个节日一块石头一根竹子一架飞机一条小路。
易混淆字收集
易错字辨析“辨”与“辩”“辨”与“辩”同音,字义相近,有时可以通用,是容易混淆的同音字。
“辨”是辨别、分辨的意思,如辨认、辨析、思辨、辨正、明辨是非等。
“辩”是辩论、辩解的意思,如分辩、争辩、辩驳、辩护、辩证、辩解等。
“辩”中间是“言”字,表示与“说、论”有关。
而“辨”是分辨,不一定“辩”和“论”。
“辨白”与“辩白”,“辨正”与“辩正”,“辨证”与“辩证”可以通用,但某些专业术语却不能通用,如中医“辨证论治”“辨证施治”的“辨证”不能误为“辩证”。
上述词汇在使用时,最好注意体会词义上的细微差别,根据不同的上下文正确使用。
“采”与“彩”“采”与“彩”这两个同音字,字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淆。
书报刊上常常“采”与“彩”不分,造成用词错误,如把“光彩”写成“光采”,“喝彩”写成“喝采”,“风采”写成“风彩”等等。
要区别“采”与“彩”,关键在于辨清这两个同音字的字义。
“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态、神情和精神境界,如神采、风采、文采、神采奕奕、风采动人、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
“彩”则主要表示颜色,在与颜色有关的词里,都用“彩”,如色彩、彩云、彩虹、五彩缤纷等。
“剪彩”“张灯结彩”中的“彩”都指彩色的丝绸之类;“彩礼”指订婚用的各色财物。
“彩”有时不表现色彩,如精彩、多姿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样的意思。
还有“喝彩”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挂彩”表示负伤流血:“彩排”表示演员化装排练,这些词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颜色。
“光彩”本意表示颜色、光泽,后常用来表示光荣的意思。
“长”与“常”“长”与“常”音相同,且都可表示时间长,因此书报刊上经常出现混用的现象。
“长”指两点之间距离长,与“短”相对,既指时间也指空间。
如长河、长途、长空、长年、长期、长跑、长篇、长卷、长寿、长眠、长逝等,都是指时间或空间“长”的意思。
而擅长、一技之长、长于书画等,是表示特长、长处和优点。
“常”却不与“短”相对,它对时间长的表示是:时常、经常、常常。
小学生易错词语
小学生易词语1、按(安)装“安”与“装”同义,都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起的地方。
由于“安装”是动词因此易误作“按装”。
还有“安排”也易误作“按排”。
“安排”的“安”指“使有合适的位置”。
2、甘败(拜)下风这里的“拜”指“拜服”,引申为“承认不如别人”,不可写为“败”。
3、自抱(暴)自弃这里的“暴”指“糟蹋、损害”,写成“抱”就不好解释了。
4、针贬(砭)“砭”(biān)是古代用以刺激人体皮肉治病的石针。
“针砭”比喻深刻批评。
5、泊(舶)来品“泊”指“停船靠岸”,是动词语素;“舶”指“航海大船”,是名词语素。
“舶来品”指航海大船运来的物品,旧时指进口的商品;写成“泊来品”就不好解释了。
6、脉博(搏)这里的“搏”指“跳动、搏动”,写成“博”语意不通。
7、松驰(弛)“松”和“弛”同义,都指“松懈、松散”;写成“松驰”就不好解释了。
8、一愁(筹)莫展这里的“筹”指计算用的筹码,引申为计策。
写成“愁”是望文生义所致。
9、穿(川)流不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河流中的水那样流淌,永不停息。
“川”指“河流”,写成“穿”也是望文生义所造成的。
10、精萃(粹)“精粹”指“精炼纯粹”。
“粹”是“****”的意思,常组成“荟萃”一词,如“精英荟萃”也不能缩简为“精萃”。
11重迭(叠)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删去了“迭(叠)”,恢复了“叠”字的使用。
“迭”现在只用于“更迭、迭次”等词语中。
12、渡(度)假村在现代汉语中,“度”的基本义指时间上的经过,“渡”的基本义指由此岸到彼岸。
因此,“欢度春节”“度日”“度假村”的“度”不能写作“渡”。
13、防(妨)碍“妨”与“碍”同义,都指“阻碍”,故“妨碍”指“阻碍”;写成“防碍”则变成“防止阻碍”的意思了。
14、幅(辐)射“辐”指车轮中边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
“辐射”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写成“幅射”就不好解释了。
15、一幅(副)对联量词“副”用于成双配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象棋、一副扑克牌”。
对外汉语之易混淆量词
• •
• •
2.人体或动物身上的某些成对的器官。 例如:两只耳朵。 两只眼睛等动物。
• • 例: •
一头牛 (cow) niú 猪(pig) zhū 大象(elephant) dàxiàng
作业: • 1.做课后作业 • 2.练习今天所学的易混淆量 词
把bǎ
• 把:有把(bǎ)、柄(bǐng)的器具
• • •
•
例: 一把刀 一把椅子 一把伞
练习:
• 1.我喜欢这两 ——猫 • A.头 • B. 只 • C.条
2.这两——扇子是小明在北京买的,非常贵。 A.节 B.条 C.把
• 3.下面八——领带,你喜欢哪种颜色的呢? • A.只 • B.节 • C. 条
条tiáo
• 条:① 用于细长的东西 • 例:一条鱼 • 一条领带 • • • • ②用于具有汉字的条状排列的特点 例:一条消息 一条新闻
节 jié
• 节:用于分段的事物或文章 • 例:三节课 • 翻开书的第一章第四节 • 十节火车
张zhāng
• 张: 用于那些有平面物或展开物的特点的东西 • 例: 一张床 • 一张桌子 • 一张照片
个 gè
• 个: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 • 例如:一个人
• •
•
三个苹果 一个想法
一个人有三个苹果。他有一个想法,就是吃掉 三个苹果!
棵kē
• 棵:量词,多用于植物。
•
• • • •
如:一棵树 一棵草
特例:一朵花
颗 kē
• 颗:用于颗粒物,具有价值、特定功能。
• • • 例: 一颗心 一颗珍珠 一颗宝石
对十组易混淆词语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对十组易混淆词语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之间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词语的拼音或字形相似,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些易混淆词语,本文将对十组常见的易混淆词语进行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同音异义词1. 作用与作品作用和作品是两组读音相同、拼音相似但意义截然不同的同音异义词。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让学生分别用作用和作品造句,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加深记忆。
2. 鲁莽与卤莽鲁莽和卤莽同样是同音异义词。
为了区分这两个词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情境教学。
让学生分别扮演鲁莽和卤莽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演示其特点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二、形音字1. 依赖与依靠依赖和依靠是两个形音字,并且在意义上也有相似之处。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分辨出依赖和依靠的差异。
例如,让学生描述一种持久的友情,他们会使用哪个词语?2. 忍受与忍耐忍受和忍耐同样是形音字,但在用法上却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方式,让学生区分忍受和忍耐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两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同音词1. 调皮与调侃调皮和调侃是两组同音词,并且在形态上也相近,但是意义上却完全不同。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根据情境判断应该使用哪个词语。
通过遇到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两个词语的理解。
2. 追究与追求追究和追求同样是同音词,但意义上却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词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
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选择使用追究还是追求,通过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词语的用法。
四、反义词1. 安慰与担心安慰和担心是两组反义词,尽管拼写不同,但读音相近,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
普通话考试常见量词及名词搭配(一)
普通话考试常见量词及名词搭配(一)1、台tái计算机、医疗设备(套)、汽车(部、辆)、钢琴(架)、摄像机(部、架)、演出(场)、话剧(场)、杂技(场)、节目(场、套)2、套tào衣服(件)、西装(件)、房子(间、所、座)、家具(件)、沙发(对)、餐具、书(本、部)、邮票(张)、医疗设备(台)、节目(场、台)、试题(道、份)3、条tiáo绳子(根)、项链(根)、辫子(根)、裤子、毛巾、手绢儿(块)、肥皂(块)、船(只)、游艇(只)、蛇、鱼、狗(只)、牛(头、只)、驴(头、只)、黄瓜(根)、河(道)、瀑布(道)、山脉(道)、道路、胡同儿、伤痕(道)、新闻、信息、措施(项)、命令(道、项)4、头tòu牛(条、只)、驴(条、只)、骆驼(只)、羊(只)、猪(口)5、位wèi客人、朋友、作家(名)6、项xiànɡ措施(条)、制度、工作(份)、任务、技术(门)、运动、命令(道、条)、比赛(场、节)7、张zhānɡ报纸(份)、图画(幅)、相片(幅)、邮票(套)、扑克牌(副)、光盘、大饼(块)、脸(副)、嘴、网、弓、床、桌子8、只zhī鸟、鸡、鸭、老鼠、兔子、狗(条)、牛(头、条)、驴(头、条)、羊(头)、骆驼、(头)、老虎、蚊子、苍蝇、蜻蜓、蝴蝶、手表(块)、杯子、船(条)、游艇(条)、鞋(双)、袜子(双)、手套(副、双)、袖子、球拍(对、副)、手(双)、脚、(双)、耳朵(对、双)、眼睛(对、双)、翅膀(对、双)9、支zhī笔、手枪(把)、蜡烛(根)、筷子(根、双)、香(根、盘)、军队、歌10、座zuó山(道)、岛屿、城市、工厂(家)、学校(所)、房子(间、所、套)、桥、石碑(块)、雕塑、大钟(口)11、把bǎ菜刀、剪刀、宝剑(口)、铲子、铁锨、尺子、扫帚、椅子、锁、钥匙、伞(顶)、茶壶、扇子、提琴、手枪(支)12、本běn书(部、套)、著作(部)、字典(部)、杂志(份)、账13、部bù书(本、套)、著作(本)、字典(本)、电影(场)、电视剧、交响乐(场)、电话机、摄像机(架、台)、汽车(辆、台)14、场chánɡ雨、雪、冰雹、大风、病、大战、官司、电影(部)、演出(台)、话剧(台)、杂技(台)、节目(台、套)、交响乐、(部)、比赛(节、项)、考试。
常见易混字的分辨(推荐文档)
常见易混字的分辨有些字容易被写错,是由于近似字的干扰。
这样的字,或形似,或音同,或音近,而字义又往往相关,若不辨析清楚,难免张冠李戴。
1.暗黯暗,指光线昏暗、暗地隐蔽或糊涂不明;黯,黑色,多用于形容忧郁伤感的样子。
“暗淡”可通“黯淡”,但“黯然”不可作“暗然”。
2.暴瀑爆曝暴①突然而猛烈:暴涨、暴风雨、山洪暴发。
②凶恶残忍:暴君、暴行。
③急躁:脾气暴。
④糟蹋:自暴自弃。
瀑瀑布:飞瀑。
爆①猛然破裂或进发:爆炸、爆出火花、爆发革命、火山爆发、爆发战争②一种烹调方法:爆肚。
曝晒:一曝十寒。
“暴”、“瀑”、“爆”、“曝”字形相似,字义不同,应注意加以区别。
“暴”多作形容词,“瀑”只能作名词,“爆”、“曝”都可作动词。
3.辨辩辨分清;识别:分辨、辨别、明辨是非。
辩用理由和根据说明真伪、是非:辩论、辩护、答辩。
4.弊毙毖弊指欺骗行为或毛病、害处,如“作弊”、“舞弊”、“弊端”、“兴利除弊”。
毙指死,有贬义,如“枪毙”、“毙命”、“作法自毙”。
毖指谨慎小心,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5.采彩采用于表示动作,如“采集”、“采用”、“采访”等;用于指精神状态,如“丰采”、“风采”、“神采奕奕”、“兴高采烈”等。
彩用于表示颜色花样,如“丰富多彩”、“光彩照人”、彩霞满天”、“彩声满场”等。
6.崇祟崇形声字,声旁是“宗”,意思是像山一样又高又大。
祟会意字,“示”是鬼神的意思,所以“作祟”、“鬼鬼祟祟”等都必须写“祟”。
7.长常长指距离、长度或是时间长久,如“长年累月”、“长治久安”、“长此以往”。
常指经常、时常、常常,如“常备不懈”、“常胜将军”、“冬夏常青”。
8、驰弛驰指车马跑得快,如“飞驰”。
引申义有两种:传播,如“驰名”;向往,如“心驰神往”。
弛指松开(形旁“弓”)、松懈,如“松弛”、“一张一弛”。
9.粹萃瘁悴粹①纯粹,如“粹白”、“粹而不杂”等。
②精华,如“精粹”。
萃①聚集,如“荟萃”。
②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出类拔萃”。
常见易混易错字汇集
知识清单要点1 错别字致误原因1.因音同形近致误.如“国籍”误为“国藉”,“嬴政”误为“赢政”。
2.因音同或音近致误.如“滥竽充数”的“竽”误为“芋”,“提纲”的“提”误为“题”,“经络”的“经”误为“精”。
3.因形近致误。
如“如火如荼”的“荼”误为“茶”,“草菅人命”的“菅”误为“管”,“相形见绌”的“绌”误为“拙”。
4.成语望文生义致误。
一些成语中的字,如果不了解其来源和意义,就会因望文生义二导致字形错误,如“祸福予共”应为“祸福与共”,“一言即出”应为“一言既出”。
5.义近致误。
因为意义比较接近,所以这类字辨别起来难度很大。
如“船仓”中的“仓”应为“舱”,“辩别”中的“辩”应为“辨”。
要点2 常见易混易错字汇集A1.衰兵必胜()2.爱滋病()3.爱昧()4.按装()5.安祥()6.按步就班按部就搬()7.暗然()8.暗剑伤人()9.遨游(“遨”不同于“翱翔”的“翱”)B1.“拔”是指外拉,抽取,夺取。
如拔河、拔苗助长。
“拨”与“拔”字形相近,发音不同,应注意区分。
如拨款、拨款反正。
2.白头携老()3.管中窥豹,可见一般()4.搬门弄斧()5.“报道”与“报导”读音相似,含义相同,现提倡用“报道”6.“爆发”指猛然破裂或迸出,突然发生。
如火山爆发、爆炸、爆冷门。
另外,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风雨、疾病等的突然发作,另外,“暴发”在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时,多含贬义。
7.“倍”指加倍,跟原数相乘,也指加倍、格外的意思。
“倍增”是指成倍的增长。
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备”表示完全。
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8.“崩”是指崩塌、崩裂。
如:崩溃、崩塌。
“迸”是指向外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如:迸发、迸溅、迸碎。
9.逼上粱山()10.毕躬毕敬()11.蔽帚自珍敞帚自珍()12.金壁辉煌()13.“必须”的意思是指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其否定式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整理版]易混淆字辨析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没有安祥这个写法,安详不能写作安祥,翔实与详实可通用,提倡用翔实。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4.按部就班,不能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不要写作三步曲。
5.黯然,不能写作暗然。
6.BP机,是BEEPER的缩写,不要写成BB机;可直接写成寻呼机。
7.报道与报导读音不同,现在提倡用报道。
8.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9.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10.辨与辩,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但辨诬也可写作辩诬,辨白也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辩证作为辨析考证时也可作辨证;但在中医中用作辨别症候时不能写作辩证。
11.表明,一般指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
12.们:表示确定数目的名词,后面不能加们字。
如:不能说三个孩子们;但名词前的数量短语是不确定的数目,可以加们字,如可以说全体同志们那些孩子们诸位先生们......13.表率,一般不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4.不尽如人意不能写作不尽人意。
15.布署不是一个词,它是部署的误写。
16.奔驰的驰不要写作松弛的弛。
17.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8.练习簿不能写作练习薄。
19.长年累月不能写作常年累月。
20.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词是指大体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1.彩与采,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十组常见易混淆量词辨析
十组常见易混淆量词辨析十组常见易混淆量词辨析一、幅副幅fú,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一幅画;用两幅布做一个床单儿。
副fù①用于成对、成组、成套的东西:一副手套、一副对联、全副武装②用于面部表情、人的样子等: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的面孔、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③用于嗓音:一副好嗓子二、棵颗棵:计量植物的个体量词:一棵树、一棵草、一棵白菜颗:①多用于颗粒状(可大可小,形态一般为圆形,有时形状不拘)的东西:一颗珠子、一颗子弹、一颗牙齿;一颗颗汗珠子往下掉。
②引申用法:一颗心。
注意:粒,1.小圆珠形或小碎块形的东西,一般较小,不一定是圆形:豆~儿。
米~儿。
盐~儿。
颗~。
微~。
2.用于粒状的东西:一~米,三~子弹。
三、份分份fèn:①搭配成组的东西,数词不限,用于具体事物,一~盒饭,一~礼物,人人有~②用于报刊、文件等,三~报纸,一~杂志“份”用于抽象事物时,含“个”义,数词限用“一”,常在前加指代词“这、那”,如“不能冒这份险”“一份势力”分fēn:①货币、时间、角度、长度、重量、质量、成绩考核等的单位量词,一百分,一分钟;②虚指,多用于抽象事物,如“一分心思”“几分绿意”四、截节截,源出于“截断”,计量被截断的物品,一~木头,一~粉笔,话说了半~。
节,表示分段的物体:两~烟筒。
指自身独立成段,一~竹子,一~电池,一~节车厢。
引申义的不同,“截”引申为从整体中截取的一部分,如“半截事(整件事的一部分)”。
“节”引申指“独立成段的事物”,如“一节文章”“一节课”五、场chǎnɡ、chánɡ场chǎnɡ,①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②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球赛;跳一~舞。
③考试的次数,今天考了两~。
场chánɡ,①用于事情的经过:一~雨;一~大战;空欢喜一~。
②风雨、病灾、农事活动:一~大病;一~洪水。
③某些言语、行为的次数,大闹一~;哭了一~六、卷juǎn、juàn卷juǎn,用于成卷儿的东西:一~纸;一~铺盖卷juàn,古代书籍写在简帛或纸上,卷juǎn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现在人们用“卷”指全书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概念——“倍”与“倍数”有什么区别?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概念——“倍”与“倍数”有什么区别?一、单位为什么不写“倍”?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很多小朋友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有较强的解题规范意识)。
但同时又该对学生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的是数的单位名称,如:12只的“只”;8克的“克”。
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
但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有4个3,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
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二、“倍”和“倍数”的区别在哪?众所周知,“倍”与“倍数”是数学中经常会用的到两个属于,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在没有真正的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时可能会在理解和应用上造成混淆。
我们从小学学习乘法开始就会接触到倍。
单从倍的自身含义来讲,普遍认为要比原来多几份。
随着我们知识量的增加,倍的范围及引申义却发生变化,它的外延不断扩大,而倍数这个概念是在小学高年级才会重点学习的。
那么“倍”与“倍数”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法基础上,倍这时做量词用。
例如:公鸡有10只,母鸡有3个10只,我们就说,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倍,也可以说,10的3倍,就是3个10,即10×3。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它与“因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没有最大“倍数”,只有最小“倍数”本身。
例如,30能被6整除,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但30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
在阐述正、反比例关系时,提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里的“倍数”与前面提到的“倍数”的含义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的倍数是指整除中一个概念,指的是被除数,它只能是一个整数,后面提到的倍数,是一般除法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商数,它表示两个量相比而得到的数。
量词“条”与“根”的偏误分析
量词“条”与“根”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探姓名:王瑶学号:2012134112 班级:对外汉语1211摘要:量词是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族特色词。
汉语量词系统庞大且错综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也比较容易出现偏误,尤其是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
我们在这里选取”条“与”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量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量词;“条”;“根”;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在现代汉语中有600多个常用的量词,系统庞大其错综复杂。
许多量词与其他量词出现交叉共用但又稍有区别,这在一方面丰富了汉语量词的表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量词的难度。
例如量词“条”与“根”,它们不尽相同,却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搭配一样的名词单位而意义相同出现交叉使用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根绳子”,也可以说“一条绳子”,这两种情况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一条烟”与“一根烟”又表示不同的意义。
这种错乱的情况使外国留学生经常用错,甚至对教学者而言也是难中之难。
所以进一步确定“条”与“根”的使用范围,区分它们的不同,对它们的偏误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实践价值。
一、“条”与“根”的使用区别“根”和“条”这两个量词意义和用法很相似,它们都是用于计量长条形的事物,在使用中就极易发生混用,产生偏误。
(一)量词“条”、“根”的交叉性从源头上来说存在着必然性在《说文解字》中有“条,小枝也,从木攸声。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条,小枝也。
毛传曰:“枝曰条,浑言之也,条为枝之小者。
析言之也,从木攸声,徒遼切,古音在三部。
”即笼统地说,“条”指树枝;具体地说"条”为小的树枝。
《说文解字》中有“根,木株也。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也是一样的:“根,木株也。
”即“根”指树木的根部。
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最初都是"树木”有关的名词,后来才出现量词的分支。
量词分析——精选推荐
傅丽注意:名量词=物量词基本定义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写书上的也行)量词的基本功能与量词直接组合最为方便和普遍的是数词和数词短语,所有的量词都必须能跟数词直接结合。
基本类型因为量词是用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所以“一个人、两只梨、三口钟、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都是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不同类型。
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专用物量词指的是与某些名词有选择关系的量词。
即某些名词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
例如: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三纽玉玺。
临时物量词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
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
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
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
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1、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
2、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计量物量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
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通用物量词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
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
“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
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
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
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专用动量词包括:次、回、遍、趟、下(儿)、顿、番。
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组合的能力强(即多数动词可以和它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
工具动量词指的是下面例子中的情况:他踢了我一脚。
我打了他一巴掌。
新HSK六级词汇中易混淆词的辨析
形、语音、语义、语法四个层面,其中每个层面下设了一些汉语二语者易于理解且操作性强的识别项目。
第4章讨论了易混淆词的辨析。
我们在第2章归纳出了需要辨析的对象,在第3章构建了辨析的框架,本章则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具体面对不同特点的易混淆词组(群)时应如何选取辨析手段。
我们以混淆词的特点为视角,将其分为(1)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易混淆词、(2)字形相近的易混淆词、(3)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易混淆词、(4)媒介语同译词、(5)媒介语同形词及词形上的母语迁移这五个主要类型,分别讨论了它们的辨析。
第5章是余论。
本章简要谈了一些本文主体框架之外的其他问题,如混淆方向的单向与双向等,作为余论,期望能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新HSK六级;近义词;易混淆词;辨析The Discrimination of Confusing Words in The New HSK6AbstractThe new HS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We consider that comparing with the former levels,level6is not much harder to learn on grammar,while most of the patterns of sentences and phrases have been taught to students in former levels.Despite of this,the new words in level6is much more difficult on both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Chinese learners are supposed to grasp5000words,some of them are hard to discriminate.So this paper is aiming to study the confusing words and their discrimination in the new HSK6.Chapter1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it explained the meaning and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is subject as the main theory of the paper.The introductio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nd focu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is research from the paper.There are four parts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The demarcation of the synonym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Theresearch on learning the synonym of Chinese learners;(3)The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is of the synonym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4)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synonym.The innovation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paper are mainly subject analysis,method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 analysis.These innovated perspectives were tend to be theoretically.A theoretical system was tried to be formed based on that,hence they can explain more than just listed the analysis on confusing words.Chapter2discussed the subject of vocabulary analysis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lso known as define and confirm of the confusing words.This chapter first studi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lexical researc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research.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1)Not limited by the same word formation;(2)Not limited by the same grammar level;(3)Not limited by their meaning whether they are same or similar;(4)They often needed to use function word to analysis.From the aspects above,to explain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needed to use the term“confusing word”.We consider“confusing word”is a collection which gathered by confusing cases with a view to interlanguage and the comprehension and using of target language.This term is different from lexical research on perspective and generalize criteria,it is able to provide a stereo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character,phonology,vocabulary and grammar.We studied the5000words from HSK6vocabulary outline,investigate each of them in interlanguage database and generalized322groups of confusing words.Here in the paper we list every group,including examples.Chapter3refers to the structure of discrimination frame.According to the main reasons of confusing phenomena,we discussed some issues:(1)The targeted and economy principle of discrimination;(2)The system of confusing words;(3)The native language backgrounds of learners;(4)Intermediate language.Aft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se five issues,we came up with a fully discrimination frame including character,phonology,semantic,and grammar.And in each level we set up some distinguish items.Chapter4discussed the discrimination of confusing words.In chapter2we generalized the confusing words in HSK6,in chapter3we build a discrimination frame,then in this chapter we intended to discuss how to choose discriminating means to analyse different kinds of confusing words.We listed five kinds,in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features of confusing words:(1)Words which have similar meanings;(2)Words which have similar pattern;(3)Words which have similar sounds;(4)Translation equivalents;(5)Homographs from intermediate language and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Chapter5mentions some other issues such as the single-track and bothway confusions. Issues like this might not belongs to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but we still need to refer them,in order to inspire some new idea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Key words: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New HSK6;Synonym;Confusing words;Discrimination第1章绪论1.1选题缘由HSK作为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就目前来说是考察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的最具官方权威的证明,申请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也需通过相应的HSK等级。
盘点公务员考试行测10组最易混淆成语
盘点公务员考试行测10组最易混淆成语在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题量都很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做不完所有题目。
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
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分是考生最为关心的。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辽宁公务员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想第一时间了解公职考试解析吗?请点击>>>辽宁公职辅导讲座资讯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的三大题型分别是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而成语则是逻辑填空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一些形近易混淆的成语,对于各位考生来说一直都是难点。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对以下十组形近易混淆成语的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很好地区分这些成语。
1、推己及人、以己度人【辨析角度】感情色彩【词义辨析】“推己及人”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以己度人”指用自己的心思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
2、无微不至、无所不至【辨析角度】感情色彩【词义辨析】“无微不至”指没什么细微之处照顾不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3、像模像样、大模大样【辨析角度】感情色彩【词义辨析】“像模像样”形容着重或隆重的样子。
“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4、惨无人道、惨绝人寰【辨析角度】语意轻重【词义辨析】“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惨绝人寰”指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惨绝人寰”的语意更重。
5、信口开河、信口雌黄【辨析角度】语意轻重【词义辨析】“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两者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意,语意比前者重。
6、前仆后继、前赴后继【辨析角度】含义侧重【词义辨析】两者都有奋勇前进的意思。
“前仆后继”中的“仆”是倒下的意思,侧重在不怕牺牲,多形容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组常见易混淆量词辨析
一、幅副
幅fú,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一幅画;用两幅布做一个床单儿。
副fù①用于成对、成组、成套的东西:一副手套、一副对联、全副武装
②用于面部表情、人的样子等: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的面孔、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
③用于嗓音:一副好嗓子
二、棵颗
棵:计量植物的个体量词:一棵树、一棵草、一棵白菜
颗:①多用于颗粒状(可大可小,形态一般为圆形,有时形状不拘)的东西:一颗珠子、一颗子弹、一颗牙齿;一颗颗汗珠子往下掉。
②引申用法:一颗心。
注意:
粒,1.小圆珠形或小碎块形的东西,一般较小,不一定是圆形:豆~儿。
米~儿。
盐~儿。
颗~。
微~。
2.用于粒状的东西:一~米,三~子弹。
三、份分
份fèn:①搭配成组的东西,数词不限,用于具体事物,一~盒饭,一~礼物,人人有~
②用于报刊、文件等,三~报纸,一~杂志
“份”用于抽象事物时,含“个”义,数词限用“一”,常在前加指代词“这、那”,如“不能冒这份险”“一份势力”
分fēn:①货币、时间、角度、长度、重量、质量、成绩考核等的单位量词,一百分,一分钟;②虚指,多用于抽象事物,如“一分心思”“几分绿意”
四、截节
截,源出于“截断”,计量被截断的物品,一~木头,一~粉笔,话说了半~。
节,表示分段的物体:两~烟筒。
指自身独立成段,一~竹子,一~电池,一~节车厢。
引申义的不同,“截”引申为从整体中截取的一部分,如“半截事(整件事的一部分)”。
“节”引申指“独立成段的事物”,如“一节文章”“一节课”
五、场chǎnɡ、chánɡ
场chǎnɡ,①戏剧中较小的段落,每场表演故事的一个片段。
②用于有场次或有场地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球赛;跳一~舞。
③考试的次数,今天考了两~。
场chánɡ,①用于事情的经过:一~雨;一~大战;空欢喜一~。
②风雨、病灾、农事活动:一~大病;一~洪水。
③某些言语、行为的次数,大闹一~;哭了一~
六、卷juǎn、juàn
卷juǎn,用于成卷儿的东西:一~纸;一~铺盖
卷juàn,古代书籍写在简帛或纸上,卷juǎn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现在人们用“卷”指全书的一部分。
第一~、上~、藏书十万~
七、部本卷册
部,多指书的整体,内含成套之意,多用于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著作或辞书。
如“一部辞海”“一部二十四史”
本,计量书籍、簿册,不指成套的书的整体。
如“一本小说”“一本语文书”“一本小册子”“鲁迅全集第二本”
卷,音juàn,古代书籍写在简帛或纸上,卷juǎn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现在人们用“卷”指全书的一部分。
第一~、上~、藏书十万~
册,指成套书、画的本数,多用作书籍发行的单位,一本就叫一册。
这套书一共六~;画本三~
注:书籍是一切书的总称,表全量,是集合名词,而本、册是个体量词,表确定数量的个体量词不能修饰集合名词,因此不能说“一本书籍”,应该是“一本书”或“一些书籍”
个体量词和集合名词搭配不当的常有:一封书信,一艘船只,一棵树木,一
张纸张,一辆车辆,一匹马匹等,可以将其中的结合名词改为个体名词“信、船、树、纸、车、马”。
八、个位名条员口
“个、位、名、员、条”这几个量词都可以计量个体的人,但也有区别:“个”既用于具体的人,也用于抽象的人,是中性词,不含感情色彩。
“位”是褒义词,专用于具体有身份的人,不用于抽象的人,含尊敬或客气的感情色彩;不用于名词“人”,不说“三位人”。
“名”专用于具有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不带感情色彩。
如“一名演员”“两名教师”。
不与表泛称的、以及表亲属关系的名词搭配。
不说“一名人”“一名同志”“一名客人”“一名堂兄”“两名姐姐”。
“条”主要计量条状物体和某些抽象事物,在计量人时,只与“好汉、汉子、猛汉”等词组合,如“一条猛汉”“一条汉子”。
多出现在旧小说中、话本中,现代口语和白话文里有时也用。
“员”专用于“文官、武将”,如一员大将。
“口”专用于计量人数,只与名词“人”搭配,如“一家三口人”。
可以说“一位同志,一位老先生”,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敌人、一个小孩”,而不可以说“一位人、一位敌人、一位小孩”。
九、摊滩
摊,用于摊开的糊状物:一~血;一~稀泥
滩,只有名词用法,指“滩地”等。
例如:河滩上有人搭建了几个窝棚。
这片海滩涨潮时,就淹没在海水里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摊”有量词用法,“滩”没有量词用法,
因此,宜写“一摊水”,不宜写“一滩水”。
十、身件
身,包括上衣和裤子两样。
件,用于单件衣服,多指上衣。
平时,我们说“一身西服,一身工作服,一身运动服”,而不说“一身衬衣,一身夹克,一身毛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