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合集下载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一、表证和里证的定义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表证指的是疾病从外部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里证指的是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证和里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外在表现,是疾病的早期表现,而里证是疾病的深层病理变化。

表证和里证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

三、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1. 表证的特点:表证多见于病程早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辨别。

表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常以病症局部化、病程短暂为特点。

表证多为实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表证的治疗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

2. 里证的特点:里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症状不易观察和辨别。

里证是疾病的内在表现,常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为特点。

里证多为虚证,如气虚、血虚、脾胃虚弱等。

里证的治疗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

3. 辨别表证和里证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为表证的表现。

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如疲乏、食欲不振等为里证的表现。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一步辨别表证和里证。

通过辨别表证和里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4. 表证和里证的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即疾病由轻转重,表现出内在的病理变化。

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即疾病严重时,内在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外在的症状和体征。

5. 表证和里证的治疗原则:对于表证,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通过外治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里证,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通过内治法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平衡。

6. 表证和里证的应用范围:表证多见于外感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里证多见于内伤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总结表证和里证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中医护理 八纲辨证之表里

中医护理 八纲辨证之表里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表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以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主证。

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

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为辛温解表。

表热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

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为主证。

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

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

热伤津而口渴。

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为辛凉解表。

表虚证以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为主证。

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为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表实证以发热、恶寒、身痛、无汗。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为主证。

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为辛温解表。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

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

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表证和里证是法律界术语,又叫外证和内证,用于法律实践中取证和结案工作。

两者都是表明事实关系的有效证据,也都可以在法律依据中发挥作用,但是在运用上又存在差异,应该及时有效地鉴别运用,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一、鉴别要点1、表证和里证的概念表证是指旁观者凭其观察,认为事实关系的证据,例如口头陈述、文字记录、影像记录、财物痕迹等;里证是指证明事实关系的有效证据,收集记录表明事实关系的主观事实。

2、证据的产生方式表证的产生通常是外观的,包括客观的记录有事实关系;而里证的产生方式,会比表证更复杂多变,包括口头陈述,书面陈述,电子记录等多种形式的主观意见。

3、测试可靠性表证的证明可靠性较高,由于它是客观事实,因此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里证的信息内容受主观因素影像,因此其可靠性不高,且不及表证可靠。

二、在法律实践中的鉴别1、在证据收集阶段一般来说,如果证据收集时就能发现表证和里证,那么便可以及时使用,以便将事实充分证明。

2、在法庭审理阶段在法庭审理阶段,为了保证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法官通常会先由证据收集者就表证和里证的鉴别问题做出认定,然后再由法官进行审查,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

三、表证与里证的应用1、法律工作中,表证和里证都是可供取证和收集证据的重要依据,应当在取证过程中清楚表证和里证的区别,以便及时有效地收集和鉴别。

2、在提供证据时,判断是否是表证和里证是否是正确的,有助于法院正确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以确保正确的审判结果。

3、重视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有助于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正确率,也是进行法律工作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表证和里证在法律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司法机关应当清楚地了解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及时有效地鉴别和运用,以保证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达到审判正义的目的。

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西医结合医师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医师表证和里证的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

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八纲辨证知识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1)表证的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1)寒证的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2)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1)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2018年中医基础知识八纲辨证-文档资料

2018年中医基础知识八纲辨证-文档资料

所形成的各种 临床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 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
感邪性质的差异 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
证候表现各不相同 很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的代表
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 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恶风寒
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头身疼痛
证候分析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 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薄白苔 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 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
只是对病情的大体分类而已。
一、表里辨证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 而对于外感(热)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 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表证的共同特征
感受六淫、疫戾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 脉浮,舌苔没有明显变化 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阴阳是八纲的总纲细目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里——气血、脏腑、骨髓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细目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细目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中医表证和⾥证的区别
表证
表证六淫侵体明,病邪在浅发病轻。

头项强强⾝体痛,⽆汗发热恶寒风。

[注释]
表证是六淫之邪侵犯⼈体之肌表,发病以短浅急,病情轻为特点。

其表现头项强痛,⾝痛⽆汗发热,恶风寒。

[按语]
表证是指外感六淫邪⽓侵犯⼈体,⾸先侵犯⽪肤,经络。

或从⼝⿐⽽⼊侵犯肺卫。

其病变以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为特点,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头痛⿐塞,⾆苔薄⽩脉浮等为主证。

但也可见咳嗽⽓喘为特征。

⼆、⾥证
⾥为外邪侵腑中,脏腑失调发病同。

恶热潮热汗蒸蒸,便⼲谵语满硬痛。

[注释]
⾥证是由于外邪直侵脏腑,或脏腑失调导致的病证,以恶热潮热,⾃汗蒸蒸,⼝⼲便燥,腑满硬痛为临床表现。

[按语]
⾥证是指外邪⼊⾥,涉及脏腑或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的病变症候。

⾥证的病变范围包括甚⼴,其发病有⼀定的规律,⼤致有以下三点:⼀是表邪不解,内传⼊⾥,侵犯脏腑⽽成。

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热⼝渴,喜冷饮,烦躁谵语,⼤便⼲结,⼩便短⾚,⾆红苔黄,脉沉数等,说明邪已传⼊于⾥形成了胃肠实热证。

⼆是,外邪直接侵于脏腑⽽发病,如;腹部受寒,或过⾷⽣冷,以致寒湿邪⽓内伤脾胃,发⽣腹痛吐泻等,形成⾥寒症。

三是脏腑功能衰减⽽发病,情志不舒,肝⽓郁结,胸胁胀痛,善太息,犯胃则嗳⽓。

⼼病的⼼悸⽓促。

脾病的腹胀腹泻,肺病的咳嗽⽓喘。

均属于⾥证的范畴。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八章辨证【重点难点】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二个纲领。

1.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里证:里证泛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里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具有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基本特征。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属里证。

表证多有头身疼痛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2.热证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对寒证、热证鉴别最为重要。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表证与里证鉴别列表

表证与里证鉴别列表

表证与里证鉴别列表
表证与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表证指的是病邪表现在人体表面的症状,里证则是病邪侵犯人体内部的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正确地鉴别表证和里证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证候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是表证和里证的鉴别列表。

1. 病因不同
表证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暑湿等病邪引起,里证多由内伤情志、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因素引起。

2. 症状不同
表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人体表面,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流涕等;里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人体内部,如腹痛、腹泻、呕吐、胸闷、心悸等。

3. 病程不同
表证的病程较短,多在数日内痊愈;里证的病程较长,多需数日至数月才能痊愈。

4. 治疗方法不同
表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辛凉解表,如麻黄汤、桂枝汤等;里证的治疗
方法主要是温补益气,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5. 预后不同
表证的预后较好,多数能够迅速痊愈;里证的预后较差,容易反复发作。

总之,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正确地鉴别表证和里
证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实践中,医生应根据病因、症状、病程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从而采用针对性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见低热不退,口干口渴,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 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2.实证夹虚——以实为主,又夹有虚证。 例如:外感温热病常见的实热伤津证,为邪多虚少,表现既见发热, 便秘,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又见口渴,尿黄,舌苔干裂等虚象。 3.虚实并重——虚证与实证均十分明显。 例如:小儿疳积病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 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 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
舌脉: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

冷饮
淡白
蜷卧

安静 少动
仰卧
红赤

烦躁 多动
清稀 小便清 色白 长、大 量多 便稀溏
黄稠 小便短 赤、大 便干结
舌淡 苔白 而润 滑
舌红 苔黄 而干
迟或 紧
数或 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是多选题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是多选题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是多选题
鉴别表证与里证的要点包括:
1. 材质:表证多由金属等质地坚硬的材料制成,而里证多由木料、纸张等不坚硬的材料制成。

2. 颜色:表证多为金黄色、银白色等亮丽的颜色,而里证多为暗淡、黯淡的颜色。

3. 细节:表证通常有图案、文字等较为繁复的装饰,而里证一般没有或只有简单的装饰。

4. 反光:表证通常会有光泽,而里证通常没有光泽。

5. 触感:表证一般冷硬,而里证一般温软。

6. 手感:表证一般平滑、光滑,而里证一般有纹理、毛发等触感。

7. 重量:表证通常较为重量,而里证较为轻盈。

8. 使用目的:表证一般用于外部展示、装饰或标志身份等,而里证多用于内部记录、存档等。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1. 病程长短很重要呀!就好比感冒,刚开始可能就是表证,病程短嘛;要是一直拖着不好,病情加重了,说不定就变成里证啦!比如你一开始只是有点流鼻涕、打喷嚏,过几天却开始发烧、咳嗽严重,这可能就从表证变成里证啦!
2. 寒热症状不一样哦!表证一般发热恶寒并见,嘿,就像外面有敌人要抗争一样;里证呢,多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这不就好像内部出问题啦!你想想看,要是发烧的同时又怕冷,那可能还是表证,要是只高烧不退或者一直觉得冷,那可能就是里证喽!
3. 症状部位有差异哟!表证的症状多在体表,像头疼啊、身体疼之类的,这就像是家门口在闹腾;里证的症状那就深入啦,像脏腑出问题啦。

好比你牙痛,可能是表证,但要是肠胃不舒服,那往往就是里证啦,这很好理解吧?
4. 舌象脉象也能看出来呢!表证舌苔薄白,脉象浮,就好像很浅层的波动;里证舌苔就厚啦,脉象也深沉一些。

你看那舌头颜色一变,脉象不一样了,是不是就能猜到可能从表证发展到里证啦?
5. 有没有汗也得注意呀!表证有时会出汗,有时候不会,像在犹豫一样;里证就不一定喽,可能汗出异常。

就像有人运动后出汗很正常,但要是无缘无故大汗淋漓或者不出汗,那不就怪啦,很可能是里证在捣乱呢!
6. 神志变化也关键呢!表证一般神志清醒,可要是里证严重了,可能就会神志不清啦。

就像人一开始还好好的,突然变得迷糊了,那很可能是身体里面出大问题啦,成里证了呢!
总之,掌握这些鉴别要点,就能更好地分清表证和里证啦!。

简述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简述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基本证候类型,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需要进行鉴别。

以下是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一:发病原因
表证的发病原因是外邪入侵,通过皮肤、肌肉、脏腑等处的经络进入身体表层。

表证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表层,表现为汗出、恶风、头痛、咳嗽等。

而里证的发病原因则是内伤,多因情志、饮食等原因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表现为脏腑功能损伤、精神抑郁等症状。

鉴别要点二:病理变化
表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表层病变,包括汗出、恶风、头痛、咳嗽等症状;里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脏腑病变,包括脏腑功能失调、精神抑郁、内脏疼痛等。

鉴别要点三:舌脉表现
表证舌质多红、苔薄白,脉浮数;里证舌质多暗、苔厚腻,脉细涩。

鉴别要点四:治疗方法
表证是外感病,治疗方法多采用解表和发汗,以驱除外邪;里证则需
要定位内脏,以调和脏腑功能为主的治疗方法,如补益、泻下、行气、活血等。

鉴别要点五:治疗顺序
治疗表证时,应先解表发汗,再逐渐恢复正常的机体功能;而治疗里
证则应先修复脏腑功能,再辅以解除症状的治疗方法。

鉴别要点六:预后情况
表证由于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表层,有一定的局部性,治疗预后较好。

而里证由于病理变化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治疗预后相对较为困难。

通过对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断中医病证,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里证鉴别是指在判断文物真伪时,通过对文物内外部特征的观察和分析,确定其是否为原件或副本、真品或赝品。

下面将分别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介绍表里证鉴别的要点。

表证:
1. 外观特征:对文物外观的形态、比例、线条、纹饰、字迹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确保其符合史实和艺术风格。

2. 材质鉴别:确定文物所用的材质是否与所在时代和地区相符,如青铜器的铜质、玉器的玉种等。

3. 制作工艺:对文物的制作工艺进行观察和分析,如青铜器的铸造、玉器的雕刻等,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所在时代和地区的制作工艺水平。

里证:
1. 内部结构:对文物内部的结构、纹理、构造、工艺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所在时代和地区的制作工艺水平,是否有拼凑、填补等修复痕迹。

2. 材质分析:通过科学仪器对文物的材质进行分析,如X光衍射、光谱分析等,以确定其所用材质和加工工艺是否符合所在时代和地区的特征。

3. 历史文献:通过查阅历史文献,确定文物的时代、地区和制作者等相关信息,以验证文物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表里证鉴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材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严密的方法,准确判断文物的真伪,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

中医之中的表证、里证

中医之中的表证、里证

中医之中的表证、里证展开全文中医之中的表证、里证指的是什么看中医或者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医生总会说一些表里的内容,这里面的表里指的是什么呢?表里的定义:表里是辨别身体出现问题部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身体)内部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身体)内部为里;经络与(身体)内部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身体)内部属里。

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

所以,对于出现问题部位的外内浅深,都不要作绝对的理解。

一般而论,从身体出现问题的部位上看,身体的皮毛(皮肤、毛发等)、肌腠(肌肉、皮下组织等)、经络相对为外,内脏、骨髓相对为内。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部属表,问题较轻浅;内部属里,问题较深重。

问题由表(外部)传化进入里(内部),是渐渐增重,由里(内部)出表(外部),是在转轻。

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以感冒为例说表证,简称外感,是指感染了自然界寒冷、风吹、夏季暑湿、干燥、火热的气候之后的表现。

一般表现为:发热、鼻塞、流鼻涕、怕冷、怕风、咳嗽、流眼泪、喉咙痒(疼)、口干、头疼、皮肤疼、周身酸痛、打喷嚏等。

由于自然界的气候过于侵扰人体,袭击皮毛肌腠影响人体正常抵抗能力而发生。

由于表证出现问题部位浅而轻,一般痊愈快。

如果外感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成为里证。

里证:里证是泛指出现问题部位在内,由内部器官、气血、骨髓等出现问题所反映的证候。

相对于表证来说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

例如:失眠、风湿骨痛、早搏、胃痛、肝炎、前列腺增生、痛经等。

一般在上、在气的问题轻浅,在下、在血的问题较深重。

里证基本特点是没有发热、鼻塞等外感表现,发作可急可缓,一般情况较重,调理时间较长。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临床上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看患者的寒热、舌象以及脉象等变化。

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 辩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 辩证

中医学基础——第十一单元辩证细目一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要点一表里辨证(一)表证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苔薄,脉浮;或见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痒痛,头身疼痛,微有咳嗽、气喘等。

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二)里证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红苔黄或苔白厚腻,脉沉病位深、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四)表里同病既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表证出现,同时又兼见便秘、尿赤等里证表现。

辨表里小结要点二寒热辨证(一)寒证:表寒、里寒、虚寒、实寒。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肢冷蜷卧,冷痛,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清稀、白、脉紧或迟(二)热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临床表现:实热: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虚热:口唇干燥,五心烦热,昼轻夜重,潮热盗汗,脉虚数等。

辨证要点:实热:热、红、黄、数虚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虚数(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鉴别项目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温恶热喜凉四肢冷热大便稀溏秘结小便清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四)寒热真假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寒:四肢厥冷,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热: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息粗,口渴饮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胸腹灼热、四肢厥冷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证热:自觉烘热,面色浮红如妆,神躁不宁,口渴咽痛,脉象浮大;寒: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口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疲乏无力,脉虽浮大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

辨证要点:胸腹无灼热,自觉烘热,面红如妆寒热辨证小结要点三虚实辨证(―)实证临床表现:高热面赤,烦躁,甚至神昏谵语,渴喜冷饮,痰多气粗,腹痛拒按,肿块坚硬,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大滑实等。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1.含义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证候]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方药]桑菊饮加减。

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子。

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

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鱼际、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证候]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
短,颜色,浮沉三个
方面。

•部位:分风、气、
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
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
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
稀薄,鼻塞流清涕,
喉痒声重,头痛,恶
寒,无汗,或见发热
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
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
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
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
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
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
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

发热较
重,加黄芩、山栀子。

咽喉疼
痛者,加板蓝根、玄参。

痰稠
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
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
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
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
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
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鱼际、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
饮,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
壅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
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
合谷、大椎、丰隆、
鱼际、肺俞,用泻
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
犯肺
[证候]气逆则咳,
咳嗽阵作,痰粘难
咯,面红咽干,口干
口苦,咳引胸胁作
痛,舌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治法]清肝降火,
泻肺止咳。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
子、黄芩等。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肝
俞、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清稀,面色
晄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
喜温畏寒,自汗,容易感冒,
舌质淡嫩,脉虚弱。

[治法]益气固表,止嗽除
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膻
中、太渊、膏肓、足三里,用
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
粘,或咳痰带血,咽干声嘶,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
津,苔薄,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苔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


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
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
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
有不同的里证,脉证虚实
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
咳嗽在临床上可
相互转化或兼
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
疏散外邪、宣通
肺气为主。

内伤
咳嗽以调理脏腑
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
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
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
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
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
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⑹火(热)邪。

热为温之渐,火
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
上;②火(热)
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
伤津;④火
(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
易致肿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