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哲学原理-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X围。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X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目录编辑本段I.康德曾用 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
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用不同的方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身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自觉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编辑本段中国哲学史中的认识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们,已开始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认识论名词解释
认识论名词解释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等问题。
它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否可靠和真实。
在认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解释:
1. 真理:指符合客观事实或真相的观念或陈述。
真理是认识的最终目标,也是评价认识成果的标准。
2. 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通过感知、思考、推理等方式获得的。
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种类型。
3. 知觉: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知觉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4. 概念: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概括的思维工具。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5. 判断: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陈述。
判断是基于概念和知觉之上的高级思维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认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论的内容
认识论的内容一、认识论概述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的认识及其产生过程、方法和限制条件。
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规律的研究。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础,对于科学、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和思维是唯一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只是人的意识所产生的幻象。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等。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只能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去获取对事物的认识。
2.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思维的产物,但并非纯粹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马克思等。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深化的,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客观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 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意识、思维和认识只是物质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客观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休谟、洛克、杜林、赫尔巴特等。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与外界物质世界相联系而产生的,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认为人类的意识和认识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获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不断改变世界,同时也不断深化了对世界的认识。
四、认识的发展过程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理和抽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
2. 抽象和概念的形成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取其中共同的属性和特征,形成了抽象概念。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的定义认识论,又称认知论或知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识获取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可靠性等问题。
认识论旨在揭示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能够达到真实和可靠。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受到人的感觉、思维、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和全面的。
认识论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理解这种有限性和相对性,并探索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获取更加真实和可靠的知识。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关于知识的来源。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
感觉经验是我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而理性思维则是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等过程来获取知识。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解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知识获取,比如直觉、灵感和信念等。
因此,现代的认识论越来越多地关注非感官经验和非理性思维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知识的性质和可靠性。
我们的认识是否能够达到真实和可靠?这个问题涉及到真理和错误的判断标准。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思维表达,而错误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的思维表达。
然而,现代的认识论认为,真理和错误是相对的,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而不是客观的和绝对的。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和构造主义等。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性主义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获取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构造主义强调知识是通过个体和社会共同构建的,它是一种主观的和相对的表达。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识获取的一门学科,它探讨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可靠性等问题。
认识论的研究目的是要揭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相对的,并探索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获取更加真实和可靠的知识。
通过认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哲学中的认识论
哲学中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学说。
它关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能够达到真理或合理性的问题。
在认识论中,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识论观点:
1. 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源于我们对感官印象的直接观察和经验,而不是通过理性或推理。
2. 理性主义:相对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思考、推理和直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经验。
3.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相对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观点和经验都是有限和相对的,因此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真理。
4. 客观主义:相对于相对主义,客观主义认为存在客观的真理,即使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
客观主义认为,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人类可以逐渐接近真理。
5. 唯象主义:唯象主义认为,我们只能直接认识到现象或表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或真实性。
6. 唯心主义:相对于唯象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我们意识中的思想和观念,而无法认识到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
这些观点在认识论的研究中相互辩证、相互影响。
认识论旨在探索人类认识的本质和限制,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认识获得真理或合理性的可能性。
认识论和本体论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考点一:化学的研究对象1.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A. 纳米铜B. 单晶硅C. 电脑软件D. 玻璃钢【答案】C【解析】【详解】A、纳米铜属于研究、制取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A错;B、单晶硅属于研究、制取的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错;C、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C正确;D、玻璃钢属于研究、制取的复合材料,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错。
故选C。
2. 下列图片中所体现的内容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①生产化肥①色彩丰富的服装①合成药物①用途各异的材料①利用资源保护环境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答案】D【解析】【详解】①生产化肥,促进粮食生成,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
①色彩丰富的服装,满足人们对衣服的需求,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
①合成药物,治疗了各种疾病,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
①用途各异的材料,满足了人们对材料的需求,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
①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
故选①①①①①,故选:D。
3. 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直接联系的是A. 嫦娥五号地月转移轨道的设定B.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C. 功能材料的研制D. 高效化肥的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能源、材料、医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嫦娥五号地月转移轨道的设定,这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与化学没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利用化学研究物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能量变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C、功能材料的研制,是利用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D、高效化肥的生产,是利用化学变化生产化肥,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故选:A。
4.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 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B. 化学在医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 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D.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A、化学就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为目的,A说法正确。
西方哲学认识论
西方哲学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在西方哲学中,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范围的学问。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得和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认识论与客观认识论认识论可分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两个方面。
主观认识论强调个体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能力,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结果。
客观认识论则从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角度出发,研究认识的客观基础和普遍规律。
三、不同认识论观点的对比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观经验,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感觉来获得知识。
它将认识过程视为对感觉数据的加工和组织过程,重视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和思维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主张通过思考、推理和逻辑来获取真理。
它认为人类有先天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超越经验,获得抽象和普遍的知识。
3.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强调物质世界对人的认识的限制和制约。
它将意识和思维看作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
4.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意识的产物,认为思维和意识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它强调主体的思维能动性和主观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赋予主体更大的主导地位。
四、综合认识论与实践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有效的认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认识论思想强调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和相互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
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在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不同的认识论观点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促进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③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认识论
本体论: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的理解。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认识论的内容
认识论的内容
1. 知识的本质与来源:认识论主要探讨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的来源。
这一领域的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我们如何知道事物的本质?我们如何获得知识?
2. 知识的范围与限制:认识论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知识的范围和限制的讨论。
这包括我们能否了解虚构的事物,存在哪些无法被我们理解的事物,以及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认知局限性。
3. 意识与知觉:意识和知觉也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学者们研究这些议题时会探究认知的特别势能,即意识和知觉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区分不同的意识状态。
4. 知识与语言:认识论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语言和知识的关系。
学者们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以及语言本身对于知识的构成和传播的作用。
5. 知识与世界观:认识论最后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知识和世界观的联系。
学者们探讨人类的发展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并且通过研究文化和历史的变化来了解知识和世界观的构成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二) 实践决定着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马克
思
(二) 实践决定着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已经改变了客观对象 的本来面目,而要认识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就 必须要改变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试问,我们 为什么必须改变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 认识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
(三) 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有其 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的内容也 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之 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物质 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 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二) 实践决定着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二) 实践决定着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直接经验来自于主体的直接实践(亲历实践)。 间接经验来自于他人的直接经验,但可以为当事
人所学习和认识。 知识的获得既需要来自直接经验,也需要来自间 接经验,但对知识真正的掌握(熟练的运用)还是离 不开自身的实践。
冬夜书示子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章 认识论(授课提纲)
第二章认识论引言:1.什么是认识论2.认识论研究哪些问题3.认识论是17世纪以来哲学著作的重点和核心(1)一些重要的哲学家都将对认识论的探讨作为其著作的核心(2)17、18世纪对认识论难题的讨论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或活动方式(3)17~18世纪西方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笛卡尔的怀疑方法1.笛卡尔是近代提出新认识论的第一位哲学家(1)科学上的贡献(2)支持新教改革(3)著作的基调2.改变其人生的三个梦3.笛卡尔的方法论(1)笛卡尔方法论的四条法则(2)笛卡尔方法论的重要性(3)探究法(4)怀疑法(5)认识论的转向二、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方法的两个回应1.我思论证对认识论产生两项重要结果2.我思论证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1)知识的确定性问题(2)知识的来源问题(3)笛卡尔的回答3.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回应(1)唯理论肯定了笛卡尔所有有效知识必须基于理性运作的主张(2)经验论强调理性观念来自于感官二、莱布尼兹与唯理论1.笛卡尔标准的缺陷2.莱布尼兹企图进一步解决确定性的标准问题,提出两种真理、两大原理(1)推理真理与矛盾律(2)事实真理与充足理由律(3)最终只能间接地诉诸于神来确定三、洛克、休谟与经验论1.洛克的白板说(1)洛克批驳唯理论的策略(2)何为“白板说”(3)洛克的理论是一把“双刃剑”2.休谟的经验论(1)知觉及其分类(2)休谟理论的三个重点(3)关于因果的论证四、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的解决1.意识的统一2.人们只能获得表象的知识,而不能认识实在五、主体性的挑战1.知识既要依靠客观世界,也要依赖于我们是谁2.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受到挑战六、讨论P93第1、3、5。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论包括:一观、一论、一方法一观(真理观):六个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与谬误4、真理的检验标准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6、真理和价值一论(认识论):六个原理7、主体与客体8、实践和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0、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2、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法:辩证思维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
(4)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6)我们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无条件性)(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无限性)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会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只能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因而是有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要明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真理,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显示问题,并不是以上原理都用得到,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一个道理或者那些道理,然后把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
例一: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括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育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定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究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甲型H1N1的研究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