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T:大家都看到这儿有一张图片?是什么?S:马铃薯T:俗称?S:土豆。

T:我们这节课借助“马铃薯”来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问题。

T:大家先来预测一下,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情况是怎样?S:沉。

T:OK。

接下来,我要做一件事情,擦干,再放入到另一杯同样多的液体里。

T:怎么会这样?同一块马铃薯怎么会一会儿浮一会儿又沉呢?S:那是一杯食盐水。

T: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吗?S:是的。

T:大家都认为这杯“液体”有问题。

T:刚刚大家都认为这杯是食盐水,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S1:用蒸发方法T:可以利用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蒸发方法。

还有吗?S2:用手沾一下,让后尝一下。

T:可以吗?S:可以。

T:这杯水我拿给你们让你们尝一下,你们敢不敢?S:不敢。

T:实验室的东西,可以往嘴里放吗?S:不可以。

T:那看来,这个方法不太安全也~还有什么办法?S3:烧干的办法。

T:具体说说怎做?S3:把水烧干,然后就可以留下东西。

T: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和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发的原理。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S4:用蜗牛,蜗牛碰到盐水就会缩回壳里去。

T: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办法的?S4:我原来试过。

T:看来还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平时在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探索奥秘。

还有吗?S5:划一个伤口,然后放进去,伤口沾到盐水就会痛。

T:这个办法怎么样?S:可以啊,伤口会痛也~~T:可以是可以,但是会不会代价高了一点点啊?要伤害自己来证明这是一杯盐水啊!刚刚大家说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来选一种比较科学的好不好?来看这里。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视频】【板书:课题】T:大家知道具体操作方法了吗?S:知道了。

T:再根据文字回忆一下实验方法。

T:老师给几点温馨提示啊。

1、中心处2、滴管不可混淆使用,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3、滴1滴,而且滴的时候滴管前端不能接触铁片。

4、这一点很重要啊!当液体快要蒸干时,迅速离开火焰,否则铁片会被烧焦导致实验失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3)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研课教案一、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是以学生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阅读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其中,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部分学生知道死海,从而知道盐水是可以浮起来的。

但是其他液体,糖水、味精也是可以的,却是学生不知道的。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液滴加热实验等多种方法能区别两种不知名的液体的性质。

2.学生通过调制液体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调制一杯使得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知道改变液体性质可以改变沉浮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准备马铃薯、烧杯(每组三个)、药匙、糖、盐、味精、铁片、试管夹、酒精灯、小刀、滴管、玻璃棒、火柴六、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了解前概念,造成认知冲突)2.演示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

(引发猜想、探究欲望)(二)液滴加热实验1.鉴别比较两种液体的方法?(方法教育)摸、扇闻、看、加热2.加热实验的注意事项、使用的工具、操作的方法?生讨论并设计实验3.小组合作操作完成液滴加热实验(生动手感知、观察、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4.分析实验结果,交流汇报加热使马铃薯沉的液体,铁片中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加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铁片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这说明两种液体的确是不一样的。

最新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公开课教学设计

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公开课教学设计------------------------------------------作者xxxx------------------------------------------日期xxxx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尤溪县埔头小学严家财教学背景:学科:科学;面向学生:小学生;课前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勺子、水、50克食盐、一根搅拌棒。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

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而且有了一些实验的相关知识,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

故在实验时要重点引导。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心所向往的探究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运用实验验证法、归纳总结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简析】通过本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本身之间的关系。

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通过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科书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液体”;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四部分“阅读资料”。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但是学生对沉浮的关注,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科学态度目标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未知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难点:规范实验操作,完成调制液体和加热液滴两个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浓糖水1杯、石块1块、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清水1杯、马铃薯一个、食盐若干、勺子1个、玻璃棒1 根、一次性筷子1双、毛巾1条、酒精灯1盏、火柴1盒、调羹2个(带塑料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清水1杯、浓糖水1杯、马铃薯1个]1.提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具体关系如何?(预设: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5分)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马铃薯。

师:这是1号杯,里面有400毫升的液体,猜猜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是沉还是浮?生:沉(浮)师:实际结果呢?生:沉师:1号杯旁边还有一杯,也是400毫升的2号杯液体,你们再猜猜马铃薯在2号杯是沉还是浮呢?(沉、浮)师:老师接下来就给2号杯发功,施展点魔力,看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生:浮起来了…(课件2)师:为什么相同的马铃薯在1号杯是沉的,而在2号杯却是浮的?生:因为两杯液体不一样。

师:两杯液体怎么不一样呢?生:有可能其中一杯液体溶解了一些物质。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那大家也都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揭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比较两种液体不同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6分)师:怎样来证明这两杯液体不一样,其中一杯溶解了一些物质,使得马铃薯浮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去判断呢?生:可以通过看。

师:那就请你上来看看。

师:看出什么了吗?生:看不出不一样,这两杯液体都是无色、透明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观察?生:可以通过扇闻的方法去观察。

师:行,那就上来试试。

师:闻出不同的气味了吗?生:没有,两杯液体都是无味的。

师:以上的两种观察方法都无法比较不同,还有别的方法吗?生:可以用尝!师:尝,可以吗?生:不可以,因为这是两杯不知名的液体,不能用尝去区别!师:难道就没办法比较出这两杯液体的不同吗?生:可以用加热的办法。

师:为什么?生:如果液体是有溶解了一些物质的话,那么通过加热后就会留下来。

师:那应该怎么加热?生:放到太阳底下晒。

生:放到火上进行加热会更快一些。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师:那大家都认可这种加热的方法了。

那该哪些材料?怎么做?(让学生利用桌上已有的实验材料去设计实验方法)生:可以滴少量的液滴到不锈钢勺子里,然后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进行加热,直到水全部蒸发光了为止,看看有没有物质留下。

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动手动脑、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也改版了新课标,我们的科学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课新课标提出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沉浮单元是5上科学的难点,本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懂得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

二、案例描述沉浮单元是5上科学的难点,通过之前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基本了解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形状、是否空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等。

学生对沉浮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意外的发现。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马铃薯、勺子各一个、热水、80克白糖、一只烧杯、一根小棒。

学生准备:每组酒精灯、金属勺子、火柴滴管;每组马铃薯、勺子各一个、水、40克食盐、一只烧杯、一根小棒。

【学习流程】提出问题实验操作拓展延伸解释运用反思总结【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请学生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直观观察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一)小组讨论,提出猜想1.小组讨论。

2.汇报:可能液体中有一些其他物质,改变了液体的性质。

(二)观察比较,实验验证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1:一个杯子中的液体清澈一些,一个杯子中的液体要浑浊一些。

生2:可能浑浊的那杯中加了可以溶解于水的物质。

生3 :尝一下。

生4:这个办法好,不过,对于不明物质,我们是不能轻易尝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生5:加热。

于是我们一致决定采用了加热的方法,分小组加热两种液体2. 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3.汇报:生1: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二、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三、教学难点:培养反复实验获取数据,最后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素养。

四、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准备两个马铃薯,镊子,帕子、洒精灯、两个金属勺子、装有100ml水的桡杯、玻棒、一袋盐、一勺子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这个魔术的导具就是这个马铃薯。

2、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3、现在就让我们亲眼来看看,老师拿着马铃薯放入装有200ml水的杯子中。

4、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马铃薯下沉了,)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6、老师把马铃薯从杯子中取出。

用毛巾把水擦掉。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一手拿着马铃薯,用嘴吹一口气,一手拿着杯子原地转了一个圈,背对学生时换了一杯200ml的浓盐水,面对学生时给马铃薯再吹一口气,于是把马铃薯放入杯中。

)师:同学们又看到了么?7、学生:看到马铃薯浮在水面上了。

(马铃薯上浮了)8、师: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在水中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探究新知(一)、出示学习目标:1、仔细观察马铃薯在两杯不同液体中出现的下沉和上浮现象。

2、猜测马铃薯在清水中会上浮吗?3、验证。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二)、实验活动。

目标1: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出示:两个量杯装有200毫升的液体,并填有○1号和○2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优质课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剖析及学情剖析教课内容剖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课活动多是以学生认知发生矛盾矛盾及产生的问题来指引和驱动的。

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察看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阅读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此中,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能够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浸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观点。

综观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察看——发现——推断——考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在教课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显现,并让学生去亲历。

b5E2RGbCAP学情剖析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自己,极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不测的发现。

在平常生活中,学生也极罕有这样的经验。

影响物体的沉浮的要素不只是有物体自己的重量和体积(密度),并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本课将睁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显现一个新的研究项目。

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持续研究物体沉浮的要素。

p1EanqFDPw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能够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浸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观点。

DXDiTa9E3d教课方案思路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以培育学生科学修养为主旨,依据教材的这一编写企图和教课实质,着重“三维目标”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好性和联系性;尽量做到尊敬和超越教材的和睦一致。

以研究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供给充足的研究时机,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科学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敬事实,擅长怀疑的科学态度,重视指引学生在课后睁开后续活动。

表现为:RTCrpUDGiT1、教课活动以学生认知发生矛盾矛盾及产生的问题来指引和驱动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1、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5烧杯不同量的清水、一烧杯浓盐水;酒精灯、火柴一盒、滴管一个、不锈钢调羹1个、试管夹一个。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40克食盐、40克白糖、40克味精、3只烧杯、3根玻璃棒、蜡烛两根、试管夹两个、火柴一盒、滴管两只、3台天平;教学过程一、演示操作,引入问题1、出示一个马铃薯、两烧杯水,谈话引思:马铃薯分别放人烧杯的水中是沉还是浮?2、学生猜想,讨论。

验证猜想:(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现象。

②、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现象。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质疑,交流探讨、提出问题。

4、教师小结(1)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2)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3)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探究马铃薯沉和浮的因素。

1.交流探讨: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1)师启发:回顾旧知,从马铃薯受力的角度出发思考。

(2)学生联系旧知,交流回答。

第一杯中的马铃薯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马铃薯自身的重力。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一、教材簡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7課。

教材是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展開活動。

學社對沉浮的關注一般落在物體本身,很少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

影響物體的沉浮因素不僅僅有物體本身的重量和體積,而且還有液體的密度。

本課將展開對另一個量的研究,向學生展示一個新的探索項目。

聯繫本單元的第1課,繼續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本課主要研究不同濃度的液體,對馬鈴薯沉浮的影響。

調製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可以使學生看到只有在液體中溶解足夠多的物體時,馬鈴薯才能浮起來,滲透了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沉浮的概念。

二、教學背景: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重要時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學科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對學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對培養他們的積極探索精神和正確思維活動有積極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對於一些實驗儀器的使用還不瞭解,儀器的有序擺放尚未形成習慣,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了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就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認知而言,對物體沉浮的關注,一般落在物體本身,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

三、教學設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_教科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7课。

教材分析: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

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引入,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在另一杯液体中却是浮的,用不同的现象冲击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或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

(出示一个马铃薯。

)你们看这是什么?生:马铃薯。

师:你们说对了,这是一个马铃薯,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生:炸薯条、炒土豆丝……师:说得好,不过老师今天在科学课上拿这个马铃薯不是想吃,那是想用马铃薯做什么呢?生: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参考教案1_17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参考教案1_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备注: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2)
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ຫໍສະໝຸດ 课时共计1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识

技能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比较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2、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3、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发现一定浓度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情感态度
价值观
4、体会到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清水中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B.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C.味精溶液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3.人在死海中不会沉入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上,原因是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处六七倍。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归纳总结深化认识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其中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演示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沉浮。
3、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3、分析实验证据,形成认识。(最终得出科学结论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做到安静操作不急不乱。
2、往水中加盐时,不要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你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要一次次的加,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7课。

教材分析: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

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引入,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在另一杯液体中却是浮的,用不同的现象冲击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或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

(出示一个马铃薯。

)你们看这是什么?生:马铃薯。

师:你们说对了,这是一个马铃薯,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生:炸薯条、炒土豆丝……师:说得好,不过老师今天在科学课上拿这个马铃薯不是想吃,那是想用马铃薯做什么呢?生:实验。

(评析:从马铃薯这种蔬菜引入比较自然,符合5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的情境创设很有必要,既激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很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研究马铃薯沉与浮的现象师:咱们先用马铃薯做个有趣的实验。

同学们请看,假如把马铃薯放在这个装液体的杯中,你们猜它是沉还是浮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生讨论。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

)谁愿意上前面来试一试?师:这样吧,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各派一名代表上前面来实际操作一下,好吗?师:请上前面来。

为了方便,老师再取一个杯子,左边的是一号杯,右边的是二号杯。

请猜测马铃薯放在杯中是沉的这名同学站在一号杯后面,请猜测马铃薯放在杯中是浮的这名同学站在二号杯后面。

下面的同学都来当一回裁判,仔细观察一下,看哪些同学猜对了。

师:再没做实验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建议,一会往杯中放马铃薯时不要太用力,避免把杯中的液体溅出来。

师:你们两个谁先来做呢?(生小心地把马铃薯放入液体中。

马铃薯浮了起来。

)师: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液体中,它浮了起来。

师:(问另一名代表。

)那你还想试一试吗?(评析:类似的激将法,让学生反而有种不服输的精神,更加坚信实验一定要做,用事实说话,如果输也输得心服口服。

)生:试。

(生把马铃薯放入液体中。

马铃薯沉了下去。

)师: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液体中,它沉了下去。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猜对了,都成功了。

师:同学们持不同的意见,但都猜对了,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吗?师:那问题出在哪呢?或者说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生:(在教师引导下推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装的液体有关。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不同的实验现象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从马铃薯转向液体,这是学生第一次思维的碰撞,也是学生亲自探究的开始。

)三、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师:杯中装的液体是不是一样,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一下、检测一下呢?生:尝一尝。

师:尝这种方法确实是又快又方便,但如果在不清楚是什么物体的情况下,不能用尝这种方法,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除了尝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检验方法呢?生:闻。

师:如果有气味的话能用闻的方法,但是老师的这两杯液体是没有特殊气味的,用闻的方法判断不出来。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生:用火烧。

师:这个方法很好,烧在我们科学课上叫做加热。

你们要想用加热的方法检验,需要些什么材料呢?(生讨论汇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并加以说明。

)(评析:教师在这里不急于告诉学生该怎样做,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设计,自己“真刀真枪”搞科学研究,很好地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然后再做适当的补充,逐步使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师:同学们,实验操作时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

(出示实验要求。

)谁愿意来读一下?请各小组派材料员来领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领回去的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生分组进行液滴加热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的实验结束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实验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生:加热使马铃薯沉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加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

(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生汇报,小组内的学生做适当补充。

)师:我们同学通过实验都有了共同的发现,那就是加热使马铃薯沉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加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这说明两种液体的确是不一样的。

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在加热后会在铁勺中留下白色的痕迹或白色的颗粒状物体,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

从痕迹来判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中可能溶解了什么呢?生:可能是盐。

(评析:不同现象的出现继续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从对液体的研究转入对液体影响物体沉浮的研究,这是学生第二次思维的碰撞,也使学生参与到了深入探究的活动中。

)四、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师:同学们猜测使马铃薯浮的液体中可能溶解了盐,这只是你们的猜想。

假设像你们所说的,杯子里溶解了盐,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呢?生: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做这个实验都需要什么材料?实验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讨论,并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师:请各小组快速派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领回去后开始实验。

(生分组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

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各小组的实验都结束了。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生汇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调制的方法和过程。

)师:我有一个小问题,是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生:不是的,是一次次地往杯里加盐,加几勺之后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并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要一次次地加盐,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同学们都调制出了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那就是盐水,现在你能确定老师的这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什么吗?生:是盐水。

师:同学们,通过几个实验我们说这杯液体是盐水,并没有十足的证据。

虽然我们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这一杯液体就是盐水,但我们的研究方法很有价值。

其实除了在水中放盐,放入糖、味精等也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由于时间关系,这几种物质我们就不一一进行实验了,在课后我们可以接着进行实验,你也可以试着溶解一些其他物质,看能否使马铃薯浮起来。

(出示图片。

)没有马铃薯可以用小西红柿或鸡蛋来代替,没有盐可以用糖或味精等代替。

有兴趣吗?生:有。

(评析:“是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有价值,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本课的主要任务所在:水中要溶解一些物质,使它的密度增大,也就是浓度增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液体的浓度不同,也能影响物体的沉浮。

强调到位,学生记忆深刻。

)五、拓展延伸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也有这样有趣的事情发生,那是发生在一个叫死海地方的故事,你们想了解一下那里的神奇之处吗?生:想。

师: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有关死海不死的录像片段。

)这地方神奇吗?生:神奇。

师:想去体验一下吗?生:想。

师:由于死海位于西亚,去那里是不太容易的。

但像这样的地方我们国家也有,请看一组图片。

(出示图片。

)这两个地方都在我们国内,有机会的话可以去那里体验一下。

(评析:学生对死海的有关知识可能有的知道一些,这里说明,进一步增强了印象。

同时教师适当地补充了中国的死海资料,恰到好处,消除了死海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之处,给了学生一种体验的冲动,激励作用十足。

)六、总结师: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液体的浓度如果改变了,会改变放入它里面物体的沉浮,就像在水中放入盐后,马铃薯就会浮起来,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我们将在下节课接着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最后我要说两个字。

(图片“谢谢”。

)一是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共同上了一节愉快的科学课;二是谢谢与会的老师和专家们,你们辛苦了。

下课。

总评:以人为本,自主探究,这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有关马铃薯的3个活动和死海的资料让学生从显而易见的身边事中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使学生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检验自己的猜测,亲身感受探究的程序和路径,从而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收获。

这就是本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体现。

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准备的各种实验材料给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提供了物质保证,使不同水平、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发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