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太阳家族》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太阳家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掌握行星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太阳家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
2.教学难点:行星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什么?2. 探究(约30分钟)1.展示太阳家族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写在小黑板上。
3.学生结合太阳系、行星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小组为单位对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进行汇报。
3. 拓展(约10分钟)通过介绍类地行星、类木行星等行星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行星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
4. 活动(约10分钟)利用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太阳家族和行星的知识。
5. 总结(约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并结合行星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探究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2.学生在小组汇报环节中的表现,包括表述清晰、逻辑性强等方面。
3.学生在拓展和活动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等方面。
五、课后作业1.画出太阳家族的成员和特点,注明每个行星的简要特征。
2.通过阅读图书、浏览网页等形式,了解更多关于太阳家族和行星的知识,并进行简要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认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竹筏。
【教学过程】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精选2篇〔一〕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之物质的组成与性质3、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处:石油、水、空气、铁、铜、铝等1、讲授法:通过图形、实验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3、互动法:通过互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1、讲授法:通过图片、文献、实物等形式解释生物分类和特征2、观察法:通过实验和微观观察探究生物的组成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3、探究法:通过调查和野外考察等方式发现和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的特点和规律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之地球运动与环境保护1、地球的形态、构成和运动状态: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等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空气、土壤污染、气候变化等1、讲授法:通过图表、轮廓图等形式解释地球运动和环境问题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模拟等形式探究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方案精选2篇〔二〕五年级科学下学期总结五年级的科学下学期完毕了,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和实验。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们在科学下学期中学到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们学习了不同种类的能,以及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理解了一些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并学习了如何保护我们的资,包括减少能浪费和重复使用。
我们还研究了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以及它们对我们和地球的重要性。
我们在课堂上进展了一些实验,例如“洋葱细胞”实验,以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
我们还学习了昆虫的不同特征,并研究了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我们也学习了关于水和气候变化的知识。
我们研究了水循环和不同地区的降雨量。
我们还理解到气候变化比寒冷或温暖的天气更加严重,因为它会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造成长期和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学习了观察、提问、实验、数据搜集和分析的根本原那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篇一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搞好科学教学就至关重要。
下面对下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成绩一向不错,在几次考试中平均分数在40分左右。
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动脑进行试验探究,十分有利于科学的学习。
本学期,我将继续发扬学生的优点,提高科学的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第三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第四单元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教学目标1、掌握四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内容。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具体措施1、每课的讲解中教师要紧扣知识要点,做到以点带面,以知识引领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
每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要给学生画出来,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重点理解和验证。
2、重视的科学的探究过程,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悉心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自然得出画出的知识要点。
3、给学生划分小组,让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的思维。
4、鼓励学生对旧知识不断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二一、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3)精选2篇(一)本文为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的示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学期的科学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科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1. 生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和结构特点、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体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地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气候与季节、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 物理:光的传播和反射、声音的传播和产生、简单电路和电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常见物质的分离和纯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安排:第一单元:植物的繁殖与生长1.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长过程。
2. 进行观察实验,研究植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进行植物繁殖的实践活动,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活和适应1.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 进行动物观察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3. 进行有关动物的实践活动,如建造昆虫观察箱,观察动物生活的过程。
第三单元:人体的系统和功能1. 了解人体的呼吸、循环和消化等系统和功能。
2. 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人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进行有关人体系统的实践活动,如模拟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工作过程。
第四单元:地球的构造和运动1.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各种地球运动。
2. 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地球的运动和现象。
3. 进行有关地球运动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建立太阳时间和标准时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气候与季节1. 了解气候和季节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2. 进行观察实验,研究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因素。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生物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生物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的启示;2.能够描述几种生物样品的形态特点;3.知道适宜的收集和保存生物样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物对人类的启示;2.收集、保存生物样品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活动5min 课程导入,目标讲解课件展示、激发兴趣10min 动物的启示PPT呈现、图片辅助10min 植物的启示PPT呈现、图片辅助15min 生物样品的形态特点展示学生展示、小组讨论15min 生物样品的收集和保存实物展示、方法讲解5min 课堂小结小结、评价四、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2.图片辅助讲解;3.观察、讨论、发现生物样品的形态特点;4.展示和实物演示;5.思维导图。
五、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1)引入问题“你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生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启示吗?”(2)说明目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生物的启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将会了解到植物和动物对我们人类的启示,还会学到收集和保存生物样品的方法。
”2. 动物的启示(1)通过PPT呈现介绍几个动物的启示。
(2)展示动物模型或图片等以便于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
(3)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猜测某些特征对人类的启示是什么。
3. 植物的启示(1)通过PPT呈现介绍几种植物的启示。
(2)展示植物模型或图片等以便于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
(3)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猜测某些特征对人类的启示是什么。
4. 生物样品的形态特点展示(1)学生分组收集和带来不同种类的有机物样品,并进行分类。
(2)学生观察有机物样品并记录其形态特点。
(3)学生介绍这些有机物的形态特点,并小组讨论不同有机物之间的异同点。
5. 生物样品的收集和保存(1)老师实物展示收集和保存生物样品的方法。
(2)学生观察并进行思维导图。
(3)通过小组讨论测验学生的收集和保存方法,并指出领会不到位的地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湘少版科学教材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技能方法的训练。
关注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注重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伴的合作探究活动开展方法并亲身经历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事实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几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共有四个班,每班有学生六十多名,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方法。
许多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对科学这门课程比较喜欢,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继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和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班级人数多,需要加强组织教学,提高效率。
要关注后进的学生,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全期教学总目标本册教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搜集、整理、使用信息,帮助学生为科学设计提供猜想和假设的基础。
重点训练学生合作,制定科学活动计划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
四、全册教材分析第1单元听话的电磁铁通过自己制作电磁铁并根据研究的目标设计实验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电磁铁也有磁极。
会制作实验材料,能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设计一系列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昼与夜、四季的特点及生物的不同变化,知道昼夜与四季的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第3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微生物的生活环境,科学的看微生物世界。
学会用先进的工具观察,学习实验过程中怎样控制实验条件。
第4单元遗传和变异通过观察、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秘密以及变异对于生命演化的意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种子发芽试验》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从本课开始,经过《比较种子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的生长》的学习,经历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的对比观察学习研究,形成植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认识,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引发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关注,并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和“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并作出有一定依据的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同学集体对“土壤”条件的实验进行设计,从中了解对比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其次抽签选择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小组设计,经过研讨和完善后将实验设计付诸实践。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将从研讨中建立起“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教师最后安排学生实验的后续开展和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为下一节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积累原始数据。
【学生分析】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种植过植物,观察过种子和种子发芽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有种子发芽开始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在生活中由于没有对比的尝试、不完全的归纳等原因,反而形成了不完全准确的认知。
而在本节课,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等过程,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重要性,更要实验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贴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水的蒸发和凝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的理解。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2.实验报告册: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水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实验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梳理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估计值,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所调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3、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
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搜集信息资料(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五年级科学下册《手骨》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手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的构造和功能,理解手骨的作用。
2. 掌握手骨的名称和位置。
3. 能够通过手骨的形状和功能来判断其用途。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手的构造和功能。
2. 手骨的名称和位置。
3. 手骨的形状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手的构造和功能,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讲解手的构造和功能(15分钟)讲解手的构造和功能,包括手指、手掌和手腕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研究手骨的名称和位置(20分钟)展示手骨的模型或图示,向学生介绍手骨的名称和位置,并通过实物对比和触摸感受来加深理解。
4. 分组探究手骨的形状和功能(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手骨模型或图纸。
让学生观察手骨的形状,讨论手骨的功能,并在小组内展示彼此的发现。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让每个小组简要汇报其发现和讨论的结果,让全班学生共同总结手骨的形状和功能。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讨论和发现,评价其对手骨形状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业,检查其对手骨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带学生参观医学模型展览,了解更多有关手骨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和研究其他动物的手或类似器官,比较它们与人类手骨的异同。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手骨》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第3课:探索宇宙3.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课:物质的性质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物质的转化4.第四单元:简单的机械第1课:杠杆的原理第2课:滑轮和斜面第3课:简单机械的应用5.第五单元:能量与能源第1课: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第2课:常见的能源第3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和环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讨论:分组讨论,找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实践:让学生模拟构建食物网,理解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2.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3.探讨:分组探讨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观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让学生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
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9课 燃烧(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燃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了解燃烧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燃烧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知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探究实践目标:能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知道燃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知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砖块纸条木条。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木柴燃烧的视频。
师:同学们,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火是我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火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能够从无组织的采集和狩猎转变为有组织的农耕生活。
可以说社会的变迁离不开火,那么你知到物体怎样才能燃烧起来吗?学生猜测。
师: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火,探究燃烧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哪些现象?课件出示燃烧的图片。
师:我们经常看见燃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燃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交流分享,师生归纳总结。
师:老师有一个煮茶的小炉子,现在我们把里面的茶蜡点燃,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
点燃茶蜡。
学生观察。
生:我把手靠近,会觉得热乎乎的,所以燃烧会产生热量。
生:我能看到小炉子有光亮,所以燃烧会发光。
生:我还看到有一些烟冒出来,所以燃烧会产生烟。
师生小结:燃烧时会发光,有的会产生烟雾,如果靠近会感觉到热。
课件播放燃烧现象。
总结: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般燃烧现象有三个特征为:一光二热三生成,即发光、放热、生成新的物质。
活动二: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燃烧现象,我们知道燃烧时会发光、放热,会产生烟,还会产生新的物质,对于燃烧,你还有什么疑问?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会燃烧?生:我想知道燃烧有哪些条件?生:我想知道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物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能够积极的解决各类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物,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
“时间的测量”。
“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
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认识地球表面与内部结构的联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2.认识地球表面与内部结构的联系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示地球表面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以及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关系。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某些地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方式找到答案,互相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沟通能力。
3.实验探究:选取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结果,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或通过描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表的变化》。
第二步:学生探究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现象,进行探究。
2.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整合有关知识,主持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将所发现的现象汇报给全班。
第三步:实验探究1.安排一道与地球表面变化有关的实验。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撰写小结,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四步:课堂讲解1.通过演示或书写板书等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概念。
2.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思考;第五步:总结1.整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总结,并在总结中提出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探究、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成果。
2.小组展示、课堂互动、提问和板书记录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3.总结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掌握和思考总结。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创设了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十分生动、具体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3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篇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