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韩非子功名》史记伯夷列传》含答案
的“临”意思不同。
B.“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中“制”可解释为“控制”,与“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中的“制”意思不同。
C.“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中“致”可解释为“获得”,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中的“致”意思相同。
D.“得夫子而名益彰.”中“彰”可解释为“彰显”,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中的“彰”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桀和尧的治理表现得出结论,相较于品德和能力,统治天下更需要位势。
B.材料一作者提出民众和臣下的“共载”“共立”要依赖君主的“安”和“尊”。
C.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揭示了建立功名需要三大条件,即权势、人心、技巧。
D.材料二中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助二者名传后世,而隐士声名湮灭而不为后世所称道,实在可悲呀!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2)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答案】10.DEG11.B12.B13.(1)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2)普通的人要想修养品德、建立声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可能使声名流传到后世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中“人主之患”作主语,“在”作谓语,“莫之应”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莫应之”,意为没有人响应他,作整句话的宾语,主谓宾完整,故在D处断开;“曰”表说话,其后所说的内容应独立成句,故在E处断开;“—手独拍”为主谓结构,“一手”作主语,“拍”作谓语;“虽”为连词,连接下一个句子,故在G 处断开。
故在DE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站在高处看低处;/面对、对着。
《伯夷列传》简析
写作特点
• 通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以叙为辅。将 传主生平事迹的考察穿插在对古今之变、 天人之际的宏观思考之中。此写法在《史 记》人物传记中为特例。
• 行文含蓄蕴藉,引而不发。每段均以问句 做结,但答案皆已尽在不言中,比一般陈 述更显深沉有力,发人深省。
《伯夷列传》Leabharlann 析思想内容分析• 第一层:开篇至“怨邪非邪”,通过禅让 和伯夷叔齐生平事迹考察古今权力交接方 式的演变。
• 第二层:“或曰”至“是耶非耶”,通过 古今人事善恶遭际,究天人之际,质疑善 恶有报,天人感应。
• 第三层:“子曰”至文末。论人之向善, 不假外求,实乃各从其志。而青云之士可 凭一家之言,是是非非,褒善贬恶于史册。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与解析伯夷者,先帝之子也。
先帝音乐好,慕管仲、乐毅之士,常使人学焉。
及桀亡,纣作乱,随闾丘儿、仲尼南游。
到于河,伯夷见舜帝,曰:“伯夷远荒服食,亦将图乐乎?”舜曰:“可以教;人主不可以愚。
”伯夷因得闾丘使舜帝学五弦之琴。
舜曰:“尧存天下,甘棠乃之;我存天下,肃棠乃之。
二者恶能收乎!”乃收甘棠之一曲,以授伯夷。
舜未受天命,与二人处山泽之间。
及受命,乃致两人焉。
伯夷闻舜欲有道德之教,去帝位而善其民,曰:“予闻帝善听其群臣,而广取善言之,则号令清而民和矣。
今予受命矣,愿闻政事之要。
”舜告之曰:“务民之生,发人之资,修鬼神之道,尽地之利。
教民以十常之教:一,恭敬父母;二,慈爱兄弟;三,和睦夫妻;四,教化子孙;五,使老有所终;六,使壮有为;七,使二三十者能乐其业;八,使百姓安居乐业;九,使老士死,子孙承守其业;十,告死人曰:勿劫勿欺,以报我也。
”伯夷说,誓死行之。
伯夷伯阳之德,过于世人。
且受位之日,昧未明也。
是以隐于太行之阳。
七日而飞虎见之,见而弗食。
十日而庖羝(páo lí)见之,见而弗食。
五日而大羹见之,见而弗食。
甘棠见之,甘而食之。
伯夷入棠不息,甘棠不避时者三年。
群虎见伯夷之食甘棠也,皆见而咸伏。
有过其门者,皆见而欲逐之也,至者三十余司空载河山菽粟至也,统籴之糏禽兽甚众,皆厉理就食,无敢言陵伯夷之门者。
伯夷去舜而德斯在,天下莫敢择贺。
舜久思之,而不忍除。
二十年,舜东巡狩,尽问于夏庙人。
舜曰:“嗟!二十年矣哉!自蒸尧之居也,予年七十有二,子汝不谢天,将以伯夷清壮。
”舜遂以伯夷为壮老,列而舍之,久之而后除壮。
舜告其后:“后嗣予以伯夷为壮老,以为汝尔后之范。
”自舜论之,至于孟子,咸以伯夷为贤。
然桀、纣、崇、丸其稍非之矣。
原文解析:《史记》中的伯夷列传,详细记述了伯夷的传奇经历和他对音乐、政治、道德的见解和追求。
伯夷是先帝的儿子,先帝非常喜欢音乐,常常让人学习管仲和乐毅的才能。
伯夷列传解读
伯夷列传解读《漫读〈伯夷列传〉》《伯夷列传》,那可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啊。
伯夷和叔齐,这两人可是出了名的固执和坚守啊。
他们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要,就因为觉得周武王伐纣不合道义,就坚决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挺了不起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大家都在争名夺利,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
可伯夷叔齐呢,他们就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点道义,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是不妥协。
这就像现在有些人,明知道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会很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走,就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啊。
比如说那些为了保护环境,不惜放弃高薪工作去做环保志愿者的人;还有那些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去支教的人。
他们不也是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善良和正义吗?再看看伯夷叔齐的遭遇,他们坚守道义,却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这是不是很不公平?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啊,不是你做了对的事情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就像你努力工作,不一定就能升职加薪;你对人真诚,也不一定就能换来别人的真心。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去做这些对的事情啊。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周围的人都不敢去扶。
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心想会不会被讹啊。
但最后我还是去扶了老人,还好老人没什么事,还很感激我。
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心里就很踏实。
《伯夷列传》里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人物,他们有的善终,有的却下场很惨。
这让我明白,人生的路有很多条,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就去评判他们的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背后经历了什么。
总的来说,《伯夷列传》让我思考了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坚守道义的可贵,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复杂和多面。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种种。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伯夷叔齐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守和执着。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他们,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
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
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
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
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
”《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
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
《伯夷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伯夷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伯夷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伯夷列传两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伯夷列传翻译赏析_伯夷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伯夷列传翻译赏析_伯夷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伯夷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学者涉猎的书籍极其广博,还要从六艺中考察求实。
《诗》、《书》虽有残缺,但虞舜、夏禹有文可知。
唐尧将要退位,禅让给虞舜;虞舜将要退位,禅让给夏禹。
都是诸侯和州牧共同推荐,这才摄位试用,执掌职事数十年,待功业卓著,然后传授政权。
由此表明天下的权柄是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根本的统帅,传授天下是如此的烦难。
而诸子杂记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以之为耻辱而逃去隐居。
到夏朝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不接受商汤让位,这该如何称颂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那山上据说有许由的坟墓。
孔子论述和排列古代的圣贤仁人,如吴太伯、伯夷一类人颇为详细。
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德义最高尚,但儒家经文和圣人言辞却并未提及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怨恨稀少。
”“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何怨恨呢?”我悲悯伯夷的志意,目睹轶诗而感到诧异,其传记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其父想立叔齐为君。
待到父亲死后,叔齐让伯夷为君。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
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中子为君。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待收养老年人,何不前往投奔那里呢?待到了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他的灵碑,尊号为文王,东进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扣住马缰谏阻说:“父死不葬,便动起干戈,能叫做孝顺吗?以臣弑君,能叫做仁爱吗?”武王左右随从要杀他们。
太公说:“这是守义之人。
”挽扶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殷纣乱政之后,天下以周为宗主,而伯夷、叔齐以之为耻,坚守节义而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摘野薇充饥。
将要饿死,作了一首歌。
那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野薇。
以暴力代替暴力啊,竟不知其非。
神农虞夏的盛世倏忽消逝啊,我们何处归?啊!死亡吧,命运衰微!”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由此看来,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不偏私,永远帮助善人。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知礼明义,舍生求全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知礼明义,舍生求全伯夷、叔齐是兄弟二人,这里排在列传第一位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孤竹君的儿子,本来都是王位的继承人,但是他们都不愿意接受这份其他人看来巨大的权力诱惑,反而选择了逃到深山里隐居了起来。
他们面对权力的诱惑选择了退让,选择了不争和出世。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诱惑和选择时,基本的判断是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我会失去什么,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总是喜欢得到,害怕失去,想让好运都降临在自己身上,但那是不可能的幻想,祸福相依才是事物的本质。
知礼明义很多人会鄙视伯夷、叔齐避世不争的做法和处事哲学,认为他们是逃避责任害怕担当。
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因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伯夷、叔齐对权力的态度是放弃,但是对于礼仪的追求和对于天下人的福祉却从来没有放弃。
他们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放弃,而是有原则有选择的追求。
我们很多人总是追求的太多,选择的太少,以至于我们最后得到的也很少就是这个原因。
有出世就有入世,事实证明伯夷、叔齐不是逃避责任的懦夫,而是能够尊德守礼的勇士。
他们本来是准备去投靠周文王的,但是在路上就听闻了文王去世的消息,于是他们来拜见继任的武王姬发。
他们看到姬发的车马上放着周文王的排位,但是却马上要带领人马去讨伐商纣,便改变了主意,拦住了武王姬发的车马。
随后他们两个的说辞体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对于心中信念的守护。
“我们都听人说武王姬发您是位贤德的君主,就认为您是致孝致仁的典范,但是自己父亲去世了不赶紧安葬,这能称之为孝道吗?做为殷商的臣子不恪守自己的本分而去讨伐天子,这是仁德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吗?”这种说法无疑把武王姬发的行为定了个性,不仁不义就是他们的看法。
周围的人马上就打算把这两个不知趣的人收拾了,这个时候武王姬发也没有阻止,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人确实讨厌而且“不识时务”。
好在这个时候还有明白人,这个明白人就是姜尚,他对武王姬发说我们行仁义之师,以有道伐无道,对于这两个人的说法就算不接受也不能把他们杀了,而应该好言安抚这才能体现你的胸怀和仁德的形象。
史记·七十二列传:伯夷列传原文、注释、翻译、练习与答案
史记·七十二列传:伯夷列传原文、注释、翻译、练习与答案【原文】《史记·伯夷列传》节选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注释】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翻译】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日:“父命也J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三)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
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伯夷列传》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三汉文伯夷列传
古文观止卷三汉文伯夷列传卷三汉文伯夷列传《史记》【题解】本篇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用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以许由、务光等人的事迹作陪衬,简略地记叙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其父亲死后都不愿继承王位,劝阻周武王伐纣和不吃周王室的粮食而隐居首阳山,终于饿死的事迹。
又借善人和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现了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
【一段】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③。
尧将逊位④,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⑤,乃试之于位,典职⑥数十年,功用⑦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⑧,王者大统⑨,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注释】①载籍:书籍,泛指各种图书资料。
②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③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大禹谟》等有关尧舜禅位传说的记载。
④逊位:退位。
⑤岳牧:即四岳九牧。
传说中四方诸侯之首及九州行政长官。
⑥典职:任职管事。
⑦功用:功效。
⑧示:表明。
重器:宝器,大器。
⑨大统:主宰者。
说者:指诸子杂记。
许由:传说为尧时的隐士。
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肯接受,便逃到颍水以北、箕山下面隐居不出。
卞随、务光:《庄子·让王》篇中虚构的人物。
据说商汤曾向他们请教有关伐桀的问题,他们不肯回答。
汤灭桀后,想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都气愤得投河而死。
称:说。
冢:坟墓。
吴太伯:周朝祖先古公宣父的长子,让位给其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自己却出走到吴地。
概见:概略的记载。
【译文】有学问的人虽然读过的书籍极为广博,还是要用六艺来考证它的可靠性。
《诗经》《尚书》尽管残缺不全,但有关虞舜、夏禹的史迹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尧将要退位时,想把帝位禅让给舜。
舜和后来的禹在即位之前,四岳和九牧都推荐了他们,才让其试任官职,掌管执政几十年,功效已经显示出来了,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倬至、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J“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为,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通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紫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
天之根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迭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彳爰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二“岁寒,然彳及知松柏之彳及凋二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及至西伯A卒B武王载C木主D号E为文王F东G伐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伯”在古文中常见的意义有三,分别是“兄弟排行中最为年长者”、“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和“一方的首领文中“伯夷”“西伯”中的“伯”意义不同。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史记·伯夷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
其传曰: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⑶。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⒂。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阐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作《伯夷列传》第一。
”【注释】⑴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希同稀:稀少。
⑵轶诗:指下文引用的《采薇》诗,未收入《诗经》,故为轶诗。
轶通逸、佚:散失。
⑶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⑷盍(hé):何不。
⑸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⑹号:追谥的尊号。
⑺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
⑻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引申为战争。
⑼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⑽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⑾暴:前暴指暴臣,后暴指暴君。
⑿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⒀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⒁七十子:孔子徒弟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⒂空:空乏、穷困。
⒃糟糠:粗劣的食物。
糟:酿酒剩的陈渣。
糠:粮食之皮。
厌通餍:满足。
蚤通早。
相传颜渊32岁死去。
⒃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肉吃。
暴戾(lì):粗暴凶恶。
恣(zì)睢(suī):任意胡为。
⒄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
⒅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
径,小路。
引申为邪路。
⒆以下所引三句皆出自《论语》。
⒇彼:指上文“操行不轨”的人。
此:指上文“择地而蹈”之士。
【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我安.适归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2、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③及饿且.死,作歌④且.七十子之徒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睹轶.诗可异焉B、盍.往归焉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D、糟糠不厌,而卒蚤.夭4、翻译句子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第②段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第②段中,作者引用伯夷和叔齐临死时所作诗歌《采薇》,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第④段中,作者援引颜回和盗跖的事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清代学者林云铭评论本文道:“夫子(孔子)言伯夷无怨,而世俗所传《采薇》轶诗有‘命衰’之词,又稍涉于怨,与夫子所言不合,似世俗所传之诗亦未必真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文中所引轶诗《采薇》是否为后人伪作,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清代学者余诚评论本文道:“以夫子之言为断,是其立传本意。
通篇合传赞为一篇,结构最精。
前幅先引孔子之言,虚论一段(第①段);次引旧传之词(轶诗《采薇》),备详其实。
……后幅引回、跖证天道及末段推说(第④-⑤段),固是发明传意,回抱前文,究无非自慨也。
”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本文前后多次引用孔子之言,其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1、根据以下两则评论,思考司马迁把《伯夷列传》置于七十篇列传之首,有什么深意。
⑴《春秋》首隐公,《史记》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贵让也。
(明·杨慎)⑵世家以吴泰伯为首,列传以伯夷为首。
二人皆护国者,史公之寓意甚深。
(清·谢有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列传”这种体例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作用。
⑴扶义俶傥(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⑵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
盖纪者,编年也。
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
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经。
(唐·刘知几《史通·列传》)⑶列者,陈也。
列传,即众多之传。
传,本为注经之书名,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
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
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