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有答案)-2019年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课】首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个专题所学的知识。

在第三专题我们分别讲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分别是什么?首先我们讲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们说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建立民主政权、民主制度,巩固革命的果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要不要进行民主制度的建设?要。

那么它是怎样进行民主制度建设的了?都建立了那些民主制度了?从这节课开始了,我们进入专题四的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课讲述】(导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它建立的条件有哪些了?1、历史条件。

(1)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军事基础】。

(2)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以及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的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4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2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4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2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教材和补充材料的分析解读,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对比分析,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和我国历史上曾出现的政治制度有本质不同,认识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提升全面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初步理解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2.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体会其为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材料一:新中国国名释义图示材料二:“中华民国”国名渊源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点,所以定名“中华民国”而非“中华共和国”。

“中华民国”中的“民”字绝对是核心内容,不可不用。

问题: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开国者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3.结合中华民国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建设民主共和国艰难性的认识【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板书】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设计意图】从分析我国国名的含义入手,在熟悉的内容中分析出新意,引发学生兴趣;从分析中华民国的国名入手,其追求民主的诉求与学生心中对民国政治腐朽混乱的印象相冲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个不同国家会有不同命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历史规律。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判断正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答案×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发展而出现、发展的。

( )答案×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其任务是筹备新中国。

(3)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 )答案×解析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易混易错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
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者,从而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3.通过模拟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建设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辩证思维。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学会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5.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概念和制度的内涵。
3.结合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人民版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人民版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班别:_______ 组名:姓名:评价:_________【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难点:你认为本课难点何在,并把你不懂的地方,整理在温馨提示处【自学后回答问题】①认真阅读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第一遍:阅读教材P64-68页:并请参照书中大小标题,讲讲你的理解和收获,并完成练习册P38~P39基础预览第二遍:再次阅读:根据下列问题阅读课文,在相应内容下划线标注,并回答问题。

1、学习思考: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请同学们从军事、政治、组织上分析)并归纳出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哪些重要的文件?其性质在1954年发生了什么变化?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来说说体现哪些原则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它有哪些优越性?★★第二阶段:基础知识-自我达标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 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历史: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1(人民版必修一)1

历史: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1(人民版必修一)1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执子之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背景和内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概括,掌握构建历史框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史料、图片、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以及相互讨论等方法来完成历史探究的任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了解,掌握层层分析的解读思路,学会主动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感受到建立新中国的神圣和庄严,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

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体会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喜悦。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加深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价值观的认同。

我思我在1、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这就从战略上规划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方向,也启动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战争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代行人大职权,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它还履行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补充了法律程序,也为新中国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含答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制度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人民版 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设计)

人民版 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设计)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现代史:1949——1956——1966——1976——1978——至今过渡建设动乱徘徊改革开放一、新中国的成立(提问)阅读课文回答:新中国的成立具备了哪些历史条件?1、条件: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重心转移、基本政策、总任务)会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

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54门礼炮齐鸣28响。

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28年。

蒋介石是如何度过这刻骨铭心的一天的?他一直守在收音机旁收听着新闻,每听到他的许多老部下参加开国大典的消息时,蒋介石就破口大骂:“一群混蛋,老蒋待你们不薄,一群卖身求荣的王八蛋!”怕受万年唾骂,蒋放弃了蓄谋已久的空袭天安门城楼的计划。

正是出于对蒋介石孤注一掷的警惕,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解放军的飞机全部带弹受阅,这在中外阅兵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韶山的乡亲获知毛泽东就是一国之主,奔走相告,高兴地说:“今后天下姓毛了!”一些亲戚和乡亲一拨拨坐火车去北京城,有的要求当官,有的要求安排工作,有的要求读个好学校,都被毛泽东劝了回去。

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表弟李云凤也赶来了中南海探亲,毛泽东很高兴。

破例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谈话,真是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但说到要求安排工作的事时,毛泽东说:“我当主席,是革命的需要,要替人民办事。

过去的皇帝一上台,亲戚朋友跟着沾光,鸡犬升天……骑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

【K12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

【K12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及答案【目标导航】.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难点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①根本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前提:选民民主选举代表;③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④关键: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见表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同形式上相同:①都是国家的政权的组织形式;②都由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③都属于间接民主。

不同点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行使权力的主体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以金钱为主体,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

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采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轮流执政的制度。

2.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见表格)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同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不同点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首位。

产生和组织方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

由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代表组成。

由人民代表组成,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再间接选举产生。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不具备法律效力。

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

民主监督具有法律效力。

●典型例题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理解说明的实质问题()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超过旧政协.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有广泛的代表性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答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编写人:张红娟审核人:胡治斌时间:_______班级:_________ 学生:_______ 小组:_______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认识新中国制定这些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

情感目标: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习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①认真阅读教材正文、图片、小字内容完成历史学习资源P32页的双基知识优化,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②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二.交流探究1.完成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政治制度)处理____问题———————————――(基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基石)处理____问题______________(基本政治制度)处理____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含答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㈠背景: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1949.3 西柏坡)⑴工作重心: 乡村到城市.⑵中心: 恢复和发展生产⑶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⑷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制度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识我们的国旗:㈡时间:1949年10月1日㈢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坐大山的压迫。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独立主权的国家。

3、确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探究:1、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2、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异同?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知识点拨: 回顾党的历史上三温馨提示: 请牢记国基础案 (课前用15分钟自主完成,课内5分钟进行展示点评)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大成目标】(3分钟)【使用说明】1、 新课教学,一课时;2、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查阅相关史料,探究学习。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治建设的基石1、筹备:A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背景: 的胜利发展。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 。

③确定党的总任务: 。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

地点: 。

内容: ①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国名;②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③选举产生新的 。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意义:①结束了 的历史,使中国成为 的国家。

② 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 。

④中国历史进入 。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 背景: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 和 。

2、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宪法的性质: 。

它的颁行,开创了 。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由于全国人大一届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的任务结束。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会议指出为了巩固发展 , 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

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提出了“ ”的方针,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定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人民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人民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讲述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佚洋】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佚洋】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课型:新授课首次授课日期年月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专题四的整体感知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历程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1949---1966):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中国的政治建设被严重摧残、破坏,政治建设历程被完全中断。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今)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

2 伴随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知识导学】一. 新中国的成立(一)成立的准备工作1.七届二中全会(1)召开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将取得胜利。

(2)召开:时间 _______,地点_________。

(3)内容工作重心:由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中心。

基本政策:确定了解放战争胜利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基本政策。

总任务:由_______国变为________国,从__________社会转变到___________社会。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确定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3)确定国体:新民主主义国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组成政府:选举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1)一新初期的政治建设历史回眸一、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1949年6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前途,构成了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

2.1949年9月,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1.1952年12月,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在召开,讨论了共产党提出的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议。

2.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实行。

3.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

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隆重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的基本确立,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2.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3.到1956年9月,全国已建立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两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43个自治。

到1958年,和成立。

1965年,正式成立。

研究学习本节课包括人民站起来了、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应通过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以及邀请有关人士座谈等形式,明确两个中心环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三大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和保障;(二)三大制度是具有特色的政治制度,保证了新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有答案)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误区警示]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

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确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成就:到1958 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提醒]1.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

【课堂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3)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在当时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第(1)问,“合影”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回答这一制度的作用。

第(2)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描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答出其意义。

第(3)问,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当堂测试】1.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 )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期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2.1954年某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有了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答案 C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

3.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答案 A解析“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排除D项。

4.毛泽东说:“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 )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C.三权分立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议会至上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答案 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项正确。

5.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 ( ) 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答案 B解析由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项与题意相符。

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 A解析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7.“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知 ( ) A.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D.新疆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 B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A项错误;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除维吾尔族外还有其他民族,故C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故D项错误。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

这一做法 (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答案 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故选B项。

9.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 )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要侧重的是“民主”意义。

B项错在“先例”;C项是经济意义;D项是政治意义。

A项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看体现的是民主意义。

10.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