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18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岳麓版

2018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岳麓版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教学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三大政治制度的教学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在教学中设置适合的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力和义务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政治制度建设展开叙述。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次会议、两大大法、三大政治制度,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宪法、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上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应有的素质。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关于通过历史教学提高国民素质的理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评课稿
听《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有感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发现她的讲课跟我相反:非常详细,这促使我思考,应该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

第一、关于教材的组织
我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目分成具体的三块: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王老师是直接把标题解析成“新中国的成立”,把前面两块知识点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感觉这样的设计比我的设计更完整,更有条理,可是这样的设计就牵涉到了一些本课没有的知识。

从王老师的教学组织看,我觉得这部分的设计更适合于复习课教学,放在新课上就有点冲谈主题的味道。

而从整节课给我的感觉看,的确没有突出重点,也超出了课时,难怪平常她老说自己上得很慢。

第二、关于知识点的讲解
1、王老师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讲得很详细,尤其是对两次会议的分析。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工作中心转移,我是点到为止,而她在这里问了一个问题:这次转变在本质上意味着什幺?但是我感觉这里花的时间太长,可能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关系,也可能跟问题的难度有关。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算让我回答的话也只能搭搭边。

老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如果问题设计出来是要学生猜老师的意图的话那恐怕不是好问题。

另外她把会议的内容分析得很细,比如五星红旗的含义、国徽象征着什幺、为什幺要选《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等等。

我突然想到,在讲国歌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地唱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的长城……”然后说国歌给我们什幺样。

思想政治建设反思总结

思想政治建设反思总结

思想政治建设反思总结思想政治建设是指通过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通过对思想政治建设的反思,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难以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另一方面,一些人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思想精神上的满足,造成了贪欲膨胀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水平。

其次,要提高群众的政治素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我国的主人,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对政治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不够,缺乏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

这种情况的出现,既限制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因此,我们应通过教育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地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再次,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风廉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一些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漠视和对反腐败工作的敷衍态度。

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也让人民群众失去了对党的信任。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教育宣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坚决反对腐败现象的发生,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最后,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艰巨的任务,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来进行。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评估,一些工作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主政治还能促进政府的廉洁和公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探索和实践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社会,为今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现实。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挑战和转型压力,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政治体制来管治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面临着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背景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内长期战乱和外来殖民统治导致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虚弱,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重建政治秩序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国际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政府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民主政治建设也成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

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外来统治的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民主制度来参与国家建设和治理,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满足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和提升政治参与度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背景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2. 正文2.1 探索建立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反思和感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反思和感悟

省优质课大赛参赛感受暨教学反思安徽省将从2016高考开始,全部学科使用全国统一试卷,历史科目也改变自2009年以来的自主命题。

面对全国卷,全省历史老师都在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研究安徽卷和全国卷的区别,以探索面对全国卷的应对策略。

在本次的全省优质课大赛上,笔者感受到了各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面向全国卷作出的调整,也结合自己的备课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基础知识的处理笔者本次抽到的课题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较零碎,细节内容多,线索不明确,教学中心也很难确定,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在备课过程中,随行的老师们建议这部分的知识可以使用6~8分钟的微课视频来处理,并把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启发学生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的中国特色。

应起到的效果:微课教学作为目前最新的翻转课堂理念的主要手段,是转变目前教学顺序的重要途径,也是处理基础知识最好的手段之一。

对于本课来说,面对散乱零碎的细节知识,微课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让学生能够整理出清楚地思路和条理,也为课堂的重难点突破作准备。

我的操作失误及与其他老师的比较:在视频素材的使用上,我选择的是三段纪录片片段而非专门的微课视频,虽然更具历史感,但是缺少对于基础知识的总结与呈现,学生看完三段视频后对于书本知识仍然没有什么印象,此为失误之一;在即时复习方面,我几乎没有进行这一道步骤,丧失了宝贵的及时整理的机会,也没有起到运用微课教学应该起到的整理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本课重难点的设计:在设计本课的重难点时,笔者从课标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着眼,将其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挖掘三大制度中蕴含的“新”、“民主”以及最终的“中国”的特点。

同时,根据确定的重难点将课堂定义为探究课。

突破的方法:探究我国政治制度特色的常用方法即是与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从政党关系、民主范围、民族关系三个方面的全面比较来体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j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j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了解它的意义。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它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阐述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政协的主要职能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3)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2)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在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基础上,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请大家与我合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好,众所周知这是我们的国歌,那你们对国歌了解多少呢?那位同学讲一讲?生:我来讲!这歌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汗作词,聂耳作曲。

它诞生于1935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它确定为国歌。

师:非常好!国歌它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凌云壮志。

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芝麻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设计终稿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设计终稿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设计终稿课时:一课时经过教学培训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之后,我对《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设计最终定稿如下,与预案相比终稿最大的不同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结合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情景设置再现,反向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已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上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这也表达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宗旨。

下面就是我定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个知识点。

2、能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能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

3、在讲述这些知识点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并且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锅这三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民主性。

进而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我国以民为本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和我国这些制度的热情。

教学方法:问题设疑、创设情境、教师讲解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使用的教具: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观看。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教师讲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加重要的任务——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索?中共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召开:1949年9月,北平(2)內容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 )问 题 导 入 :情 景 体 验 当 我 们 站 在 1949 年 如 果 你 是 当 时 毛 主 席,在 新 中 国 即 将 建 立 之 际,要 让 人 民 实 现 真 正 的 当 家 作 主 ,本 着 实 事 求 是 的 原 则 ,你 觉 得 : 1.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有过哪些民主制度和经验 可 供 参照? 2.洞察国情,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 主 政 治 进 行 了 不 懈 的 探 索 ,有 何 经 验 教 训 ? 由 此 ,激 发 学 生 思 考 . 教师:遥望西方,古希腊的民主制 度,是 西 方 民 主 政 治 的 源头,民主精神可 取,但 直 接 民 主 的 形 式 不 可 取. 近 代 西 方 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可取,但 民 主 为 少 数 人 所 享 有(资产阶级民主)不 可 取. 而 苏 联 的 无 产 阶 级 专 政 和 一 党 制 ,与 中 国 的 国 情 不 完 全 符 合 ,不 宜 照 搬 . 教师:回顾中 国,以 康 梁 为 代 表 的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在 19 世纪90年代初,通 过 办 报 纸、建 立 学 堂,宣 传 维 新 变 法 思 想. 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然 而 在 慈 禧 太 后 为 首 的 封 建 顽 固 派 的镇压下,变法 103 天 就 告 以 失 败.到 了 20 世 纪 初,以 孙 中 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 革 命 派 在 三 民 主 义 的 指 导 下,发 动 辛 亥 革 命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共 和 国 ,然 而 很 快 袁 世 凯 窃 取 了 革 命 果 实 . 这 些 尝 试 告 诉 我 们 :资 本 主 义 道 路 在 中 国 走 不 通 . 进 一 步 设 问 :敢 问 路 在 何 方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 国 人 民 设 计 并 实 施 了哪些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本课的导入设计主要引出了两个思 考:一 是 中 国 能 不 能 走西方式的民主之路? 二是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如何建立 起来的,有 什 么 特 色? 其 中 第 一 个 问 题 学 生 可 以 从 国 情 出 发,考虑中国近代历 史 上 尝 试 西 方 民 主 的 失 败、中 国 人 口 众 多、经济基础薄弱、民众文化素质不高 等 因 素,认 为 西 方 民 主 之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二个问题 需 要 通 过 课 程 展 开,理 解中国特色. (二 )设 计 问 题 ,自 主 梳 理 结合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历史教学 中 自 主 学 习 的 实 践 策 略 探 讨 ),精 心 设 计 问 题 ,带 领 学 生 一 起 进 行 自 主 学 习 .

分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教案的实践经验

分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教案的实践经验

由于民主制度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新中国自建角逐之初即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60年来,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去过许多尝试,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升级,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正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全面建设法治国家。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现实,本文探讨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教案的实践经验。

一、民主政治建设背景我们需要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有所了解。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国内面对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不仅需要拯救刚刚结束的年代,还需要建立一个与新国家体制相匹配的民主政治制度,保证国家能够高效地运转,同时也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被公平地听取和关注。

新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逐渐加速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但是,在新时期,新中国依然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才能逐渐向民主化国家迈进。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练,经过了不同的阶段。

特别是新时期,新中国不断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发展问题,勇敢开展各种改革探索,步步迈进。

其中,教育层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民主化收缩的早期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保证国家基本政治稳定,国家采取的政治体制相对难以完全表现出一定的民主趋势。

这个时期的政策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代落后的影响,仍然保留了少量的威权主义政体。

在这段时间内,新中国对民主制度的实现采取了渐进的策略,相对较少的进行了集体举行的选举和公开展示的言论自由。

制定了一些基本法律和宪政指导方针,但在某些地区不符合情况。

这一时期,新中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相对较小,但仍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民主化自由化的中期阶段(1966-1976年)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价值立意 情理交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反思

价值立意 情理交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反思

价值立意情理交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
学反思
叶小青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育学术)》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价值观教育,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中,采用教学设计,价值立意;教学过程,运用情境、图示、问题探究、纵向贯通、横向对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成价值观目标的自然达成.
【总页数】2页(P159,161)
【作者】叶小青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横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核心概念为主题的历史教学策略——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为例[J], 马宁
2.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教学立意r——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为例 [J], 佘卫平
3.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为例 [J], 马巧高
4.“杜郎口模式”下的历史教学探析——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为例[J], 王晓军
5.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 [J], 应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价值立意情理交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反思

价值立意情理交融——“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重新阐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突出价值观教育。

2015年我有幸在宁波名师蔡建波老师的指导下,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参加了全国德育精品课堂比赛,现就结合教学过程做几点反思。

一、教学设计:价值立意,结构简洁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着课堂的品质,体现着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影响着教材整合、教学设计的思路。

在价值立意理念的指导下,我最终选择以“民主”立意。

之所以以民主作为本课的教学主线与灵魂,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待必修一的价值观目标,通过必修一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的艰巨性和必要性”,而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由专制到民主的关键点,由此可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本课的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体会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进而树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在民主立意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将原课文的三目内容整合为:(1)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新中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的表现———法律与制度;(3)民主政治的特色———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对比。

通过这样的教学立意,既做到了知识结构简洁流畅,富有逻辑性,易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做到了立意高远,有利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过程:教法多样,情理交融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但是稳定的价值观形成却有赖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过程。

所以在本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旨在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过程。

1.以问题情境激发情感道德绝对不是抒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激荡在心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营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回到逝去的历史,将历时久远的历史事物化陌生为熟悉,形成整体可观的历史,使其“观史如身在其中”。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

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三、重点把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四、学生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

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标志新中国诞生条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师生互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学生看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教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是新课程下政治文明历程新增内容。

课标要求是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单元主要在于学习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

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首先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打破两课之间的教材的编排,形成整体的概念。

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提纲挈领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建。

在备课中,最令我头痛的是如何体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政治,反复比较斟酌后,在导入上我选择了利用著名学者约瑟夫的一段话: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在复习中又西方政治体制做了对比,效果明显。

同时又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86条的规定,并与英美选举资格进行简单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具有人民性、广泛性、平等性,体会出中外民主政治各具特色,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也有别于苏联等国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是如何配置组织国家权力的制度,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思想,实现民族平等,体现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一项制度。

政治课后教学反思

政治课后教学反思

政治课后教学反思引言政治课程在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国家意识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后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改进,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文将对政治课后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关键点以改进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的设定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

教师在开展课后教学反思时,需要回顾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并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教学目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资源的利用和设置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PPT、多媒体等,以便更好地展示政治理论和实践。

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思考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并对资源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有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寻找补充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4. 学生的参与程度政治课程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程度,并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建立学生互动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评价和反馈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

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思考自己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评价和反馈,并对评价和反馈的方法进行改进。

教师可以采用写作业、口头交流、小测验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改进意见。

6. 个人成长和提高政治课程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教师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处在模糊不清的政治形势下,又在战火硝烟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处处夹攻,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建国初期,我国政权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民主化,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制定政策拥有绝对权力,政治参与实质上仅限于少数领导人及其随从;政治经济制度在多数情况下仍以老观念为基础;反复变动的政策使得民众无法苟活,政治参与也大大受到阻碍。

同时,缺乏民主化管理机制,政策缺乏公开性,使得民众对政治决策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

其次,我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还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干涉。

由于涉及着各国的利益,而因此外国势力利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施压等手段,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重了我国改革难度,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总之,我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前行,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

尽管如此,民主政治建设依然还有很多的改善空间,在此,还需要我们强化法治意识,提高社会素质,加强社会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以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

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

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

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

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

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

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

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