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4人民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案4人民版(教案)

一、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课时:课时主讲人:杨新伟【导课】第一在上新课以前,我们先往返首一下,上一个专题所学的知识。

在第三专题我们分别讲了农民阶级、财产阶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分别是什么?第一我们讲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财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财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成功。

我们说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成立民主政权、民主制度,稳固革命的果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获成功后,我们要不要进行民主制度的建设?要。

那么它是如何进行民主制度建设的了?都成立了那些民主制度了?从这节课开始了,我们进入专题四的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一致》,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建设》【新课叙述】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获成功后,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它成立的条件有哪些了?1、历史条件。

()从年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扑的序幕开始,人民解放战争获得节节成功,为新中国的成立供给了【军事基础】。

()年代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成功后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以及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理论基础】。

()年代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的南京公民政府被颠覆,为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政治基础】。

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年月,中国人民政治磋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在北平盛大举行,列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公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集体、各地域、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的代表。

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就能够看出人民政协会议拥有宽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内容有三点——“决定、经过、选举”。

、筹办:中国人民政治磋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大会决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改北平为北京(月日),为新中国的国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纳公元纪年。

最新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最新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本课时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说来,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第一阶段,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从《共同纲领》的制定到第一届全国人大讨论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

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政治建设的历史并不熟悉,且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因此教师提供材料,运用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2)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宪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
2.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初期政治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认识到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我国的政治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深入理解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学生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3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3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3人民版必修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选取优秀影视片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人民 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教学重难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四、教学过程 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框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1)党的工作必须由 ____________ 转移到 ____________ 。

(2)报告确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总任 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具体内容。

(分析其职能)3、 开国大典(1) 自主学习1 :归纳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2)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下面是毛泽东在1949年9月30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引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1) 毛泽东起草碑文第一段话,强调的是纪念 ___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 战争爆发以来牺牲的 人民英雄。

(2分(2) 说一说毛泽东起草碑文的第二段话, 是强调纪念民主革命的哪一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1分)列举这一阶段发生的重大人民革命或战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三、重点把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四、学生分析: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五、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研讨六、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民主政治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教学导语: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

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标志新中国诞生条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师生互动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师: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找找看: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筹备工作学生看书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筹备工作。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含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案含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3、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价值观的认同。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课前知识梳理】一、前提:新中国成立1、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立:1949年政协(内容)A、通过通过《》,它具有职能,性质。

规定:我国社会性质是,还规定。

B、选举产生了C、决定改北平为,以为国旗,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职能由变③1956年新阶段: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方针2、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产生方式:《》的规定(2)确立:年颁布了《》,此宪法规定了是最高权力机关。

宪法体现了、原则。

(3)地位: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含义:在统一领导下,各少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和,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原则:、、(3)实行状况:1947年,自治区成立,50年代,自治区、自治区、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自治区成立。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愿望,实现了,也保证了和。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读图回答图1出席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图2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图3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请回答:(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2)请概括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材料一图一查士丁尼及廷臣材料二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 人民版必修1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其显著特征是(C)
①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发生了变化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次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人民版必修1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生姓名
班级
评价
批阅时间
【教学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召开:
(2)决议:
(3)特殊地位:
3、新中国成立意义:
①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③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④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主要议题:
意义:①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4﹞形成过程:初步初立于1949《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于1954宪法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过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

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人民版必修1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湖北省罗田县育英高中杨传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三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及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第二目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三目主要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其中新中国的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学习本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大制度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2、学生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为学习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但本课名词概念较多,理论性强,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了学习难度。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具体分解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及三大制度建立的史实;通过中西制度的比较,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粗读、精读,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三大制度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

【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即按照设疑、探究、实践的程序展开,给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求解,在思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是什么(制度建设过程及特色)”、“为什么”、“有什么(作用)”而展开,为防止“审美疲劳”,按照“略—详—略”顺序选择其中的“为什么”作为探究重点。

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word教案

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word教案

指导方案:学 生根据学案的 【自主学习提 纲】掌握本课 基础知识,理 清本课基本线 索。并掌握课 标要求的重点 知识。对【自 主学习提纲】 中设置的思考 题形成自己的 认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回答。见教材 P65 知识点 2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阅读思考: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 提示:到 1952 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 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 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 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经过怎样的步骤? 提示:首先是在地方各级召开代表大会,这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 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二是 1954 年 9 月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立下来。 3、 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1954 年宪法的 性质和作用。 提示:宪法介绍了国家的性质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 的权利和义务。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证。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 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 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 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 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知识点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提示: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 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提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 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 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 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 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重难点阐释】 1、1954 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答案:即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 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 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 阶级基础。政体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制。 2、新中国为什么要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根本制度?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3.总结区:对重点内容进行简要总结,以图表、归纳等形式呈现。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提前准备好板书草稿,确保板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2.在书写板书时,注意字迹工整、条理分明,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模糊不清的字迹。
1.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如下:
1.针对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素材。
2.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与同事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确立、政治体制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内容,解释说明板书中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政治建设方面的知识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一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设计。

二、前期分析1、学习需要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特点,即从历史的角度对三大政治制度进行理解。

因此,需要教师注重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思考。

2、学习者分析:高一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政治方面的知识缺乏,需要教师多利用形象的图片等实物来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3、学习背景分析:在学生没有学习到西方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学生很难理解我国特有的民主政治到底优越在哪。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简述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及其意义。

②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③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看视频归纳出第一次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③小组阅读找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①初步了解我国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民主性。

②初步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五、教学准备电影《建党伟业》片段剪辑、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展示两张图片——第一次政协会议上举手的场景、封建王朝群臣跪拜的场景。

先出示第一张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再通过学生的回答(举手)牵引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举手的动作(课堂上举手发言);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要通过举手这样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而来导入民主需要一定的“规矩”来得到更好的行使,然后点出图片中的选举是为选举的一种方式。

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学生可明确地看出二者的区别,老师通过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皇帝一人说了算对比举手表决;群臣跪拜对比群众通过举手老表达自己的意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主备教师:常金星课时安排:1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指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核心是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与政治学科中的政治生活模块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定位(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目标解析(1)指为筹建新中国做的准备及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中,本节课政治倾向比较浓,理论性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概念的认识不清楚,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可能会与政治课上的概念认识相混淆。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课堂勾勒出浓浓的历史味道,通过历史材料的引入,由抽象到具体再到形象,对新中国民族政治制度的各项内容进行追根溯源,体现不断演进的历史脉络,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史实,正确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结合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设问:视频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有何作用?问题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什么准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3.分析各项政治建设举措的意义,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政党制度保证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
4.结合具体案例,如“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等,阐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政治生活,认识到政治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a.简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b.分析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c.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成功经验。
2.强调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4.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纪录片,如《重生》,并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5.结合现实政治生活,思考我国当前政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照要求完成,确保质量。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姓名崔新芳工作单位保定七中班级学科高三历史教材版本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学习主要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进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培育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目标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熟悉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通过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学习,学会用进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培育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三、同学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历史学问基础较差,学习阅读习惯不好,学习爱好学习力量有待提高四、教学过程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1、人民政协的召开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3、新中国的成立二、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进展过程:(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小节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老师活动预设同学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出示开国大典音像资料设问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虽胜利反清,尝试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无实际结果,只留下中华民国的招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该如何进行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请同学独立完成以下学问点学习,由第组展现学习成果)1、人民政协的召开1)背景:时间2)内容:3)作用: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3、新中国的成立(1)标记:(2)、成立意义:培育同学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力量2.老师引导同学思索:(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回答)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分?(p65)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合作探究:(同桌商议,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回答)1.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4.新中国与中国历史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分?(p65)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从国家性质、中央政府委员会构成分析培育分析问题力量及合作学习力量3导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3)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3)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

识记一届人大的召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中国的建立历程,事学生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并充分感受到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述法、情景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同学们都认识吧!她有个著名的节目《小丫跑两会》,两会是指那两会呢?反应了我国什么制度?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讲述新课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就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内容有三点——“决定、通过、选举”,(1)大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9月27日),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最新整理--历史: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人民版版必修一)

最新整理--历史: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人民版版必修一)

最新整理--历史: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人民版版必修一)最新整理--历史: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人民版版必修一)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j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j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了解它的意义。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它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阐述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政协的主要职能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3)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2)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在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基础上,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请大家与我合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好,众所周知这是我们的国歌,那你们对国歌了解多少呢?那位同学讲一讲?生:我来讲!这歌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汗作词,聂耳作曲。

它诞生于1935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它确定为国歌。

师:非常好!国歌它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凌云壮志。

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芝麻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

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

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诞生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

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

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

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①时机业已成熟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

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主要内容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

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地区1945 内蒙古自治区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 西藏自治区4、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

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大基本政治制度。

六、板书设计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教学反思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