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参考教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 联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都 系 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
机关的工作效率
[探究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全国政权后,在政治制度的 创新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 的政治制度体系。
材料二 1990 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重大事务
监督 权不 同
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 权力实行的监督,是 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 组成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 方式 产生 不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 是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和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监督不具有 国家权力的性质。不 具有法律约束力,是 一种民主监督
人民政协委员以协商 推荐的方式产生
思考: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5个 30个 124个
(1)材料一摘自一份文件,该文件是在何时什么会议
上颁布的?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文件?根据点
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
政协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
的国家权力机关,代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性质 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 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
不同 权力。在我国国家机 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
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 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 职能 的国家权力机关,有 不同 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 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召开:1949 年 3 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1.用一、二、二、三归纳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1)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 (1)_人__民__解__放__战__争__的胜利发展。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_城__市__,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中心。
②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方 面的基本政策。 ③总任务:从农业国转变为_工__业__国__,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转变到_社__会__主__义__社__会__。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 北平)。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都是国家权力机关。 ( × ) 提示: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 家机构,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故本题说法错 误。 4.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58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最晚成立的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 × ) 提示: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 区,故本题说法错误。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 提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故本题说法有 误。
·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 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 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民__族__区__域__自__治__。 (2)1954年《_中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宪__法__》正式确认民族区域 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主备教师:常金星课时安排:1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指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核心是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与政治学科中的政治生活模块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定位(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目标解析(1)指为筹建新中国做的准备及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中,本节课政治倾向比较浓,理论性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概念的认识不清楚,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可能会与政治课上的概念认识相混淆。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课堂勾勒出浓浓的历史味道,通过历史材料的引入,由抽象到具体再到形象,对新中国民族政治制度的各项内容进行追根溯源,体现不断演进的历史脉络,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史实,正确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结合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设问:视频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有何作用?问题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什么准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1课时)学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1课时)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1课时)【学习目标点击】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堂导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石1、历史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奠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③确定党的总任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内容:确定国名、国歌、国旗、国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项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我们可以说《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新中国政治的基石。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时间:1949.10.1下午2时内容:A、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B、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2.强调我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政治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对我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们的看法。”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帮助。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品质,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社会现象。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政治建设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倾听、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学案人民版必修1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七届二中全会:①召开: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②内容:(3)①召开: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㈠.背景:1、军事上: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1949年3月,会在召开,毛泽东做政治报告,内容:⑴. 工作重心: ⑵. 中心:⑶. 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⑷. 总任务: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3、制度组织上:1949年9月,会议的召开。

内容通过——《》选举——㈡.时间:年月日新中国成立了。

㈢.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结束了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的国家。

3、确立了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基础和基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成果:通过了《》①内容: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过度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和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年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领导的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6年“”方针提出,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的局面。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实行,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一项。

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三级,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驶自治权。

高中历史 专题4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4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精美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背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 新中国 背景 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召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 (2)召开:1949年 召开 召开。 省平山县 西柏坡 召开。
(3)此后, (3)此后,全国有条件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逐 此后 步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到1958年,内蒙古 步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1958年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 成立。 成立。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的愿望, 己当家作主 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 团结, 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 。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背景:1953年 (1)背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召开全国 背景 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同年, 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同年,地方人民大会逐级 召开, 召开,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 基础。 基础。 (2)召开:1954年 (2)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 召开 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 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 其根本的政治制度, 其根本的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义务, 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方向和途 原则。 径。宪法体现了 人民民主 原则和社会主义 原则。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

拓展深化
一、《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通过会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背景
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同 原则
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点 性质
临时宪法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 了基础
规定国体 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相同点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点训练1〕 (2016·皖南)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 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主干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 的基础。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制定保证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 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促进了 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政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 门,洗雪了百年国耻。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改革开放 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两岸交流。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 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而不懈奋斗。
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执政”,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共30张PPT)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 月1日数十 万群众共庆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观察上图,说说: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 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 理解,了解它成立的重大意义。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探究二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上所学内容,探究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协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 .性质 人民政协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 机构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广西壮 族自治 区 1958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的成立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9年北平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毛主席和代表合影原版 平津战役胜利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照片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25-30分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开国大典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看完视频,同学们如果1949年10月1日你参加了 开国大典,是数十万群众中间的一员,请你谈谈参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可以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盛典的感受?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2课时)教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2课时)教案 人民版必修1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

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材要点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政协决议: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

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

军乐队高奏国歌。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

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

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

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

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

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

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

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2)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3)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1)民族立法自治权;(2)财政经济自治权;(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4)人口政策自治权;(5)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6)语言文字自治权;(7)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

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