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经两首赏析题46007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诗经二首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诗经二首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诗经二首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一、《关雎》
1.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
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2.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

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

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
纯真爱情。

二、《蒹葭》
1.诗歌如何抒发对伊人的怀念之情的?
作者是借景抒情。

作者以蒹葭起兴,先描绘出一幅清秋河边肃杀凄清的图画,来衬托自己追寻意中人未得,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一、关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áo )好逑(hǎo )(qiú )寤寐(wù )(mèi )溯洄(sù )(huí )坻(Chí )荇菜(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ǎo )( qiú)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í)荇菜( 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整word版)《诗经两首》赏析题.docx

(完整word版)《诗经两首》赏析题.docx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一、《关雎》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 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两首》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2.蒹葭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所谓伊人,在水一方,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6.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8.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1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

1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2.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1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

15.关雎1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8.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19.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0.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21.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2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24.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25.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6.【基础知识累积】27.给以下加点字注音28.雎鸠(jū)(jiū)窈窕(yǎo寤寐(wù)(mèi)溯洄(sù)(29.填空题。

)(ti áo)好逑(hǎo)(qiú)huí)坻(Chí)荇菜(xìng)(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祥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_篇,包含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依据不一样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纳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C)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纳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相同的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说比兴也正确,兴中有比)6.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诗经》两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两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诗经》两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诗词目录:12.《诗经》两首一、关雎二、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习题】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

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完整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完整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一、关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完整版本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完整版本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一、关雎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纳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相同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能够领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仰慕和求而不得的难过。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此刻一般以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愉快,洋洋喜悦。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不是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单长得旺盛,并且长得十分齐整。

5、对以下诗句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创造一种清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频频使用,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应了古代民歌的特点。

C、“悠哉悠哉,展转反侧”以行动来反应君子的深沉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6、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绘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完整word版)《诗经二首》赏析中考题综合

(完整word版)《诗经二首》赏析中考题综合

《诗经二首》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2、填空题: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第12课 《诗经》二首(提升训练)(解析版)

第12课 《诗经》二首(提升训练)(解析版)

第12课《诗经》二首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雌》和《蒹葭》内容的解读能力。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是指“男子的意中人”,《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

2.下列句子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雎》内容的分析能力。

C、“琴瑟友之”的“友”是“友好”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意思为“使----友好”。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用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手法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关雎》选自我国第一如诗歌总集《诗经》;《天净沙•秋思》是明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选自这部作品。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马致远”为元朝人,C项中“马克·吐温”应该为“欧·亨利”,D项中“小说集”应该为“散文集”。

这题的出题思想,主要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及运用。

特别是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如果考生阅读了这一些名著,想必是可以把这道题做出来的。

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不仅要把课内书本的知识记牢,也要注重对名著的阅读和积累,既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让自己的修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完整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2)

(完整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赏析选择题(2)

《诗经二首》一、关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诗经二首》练习试题和参考解析13094

《诗经二首》练习试题和参考解析13094

.WORD 格式整理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照答案一、文学知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到现在。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存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联合的形式,但在长久的流传中,曲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此中“风”包含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乡俗、风谣,有160 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 小雅”,有诗105 篇,此中大雅31 篇,小雅 74 篇。

“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宽泛,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余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惹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素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乐律和睦动听,其中许多篇章采纳“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代常把“离骚”和《诗经》的“ 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含:《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期间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暮年景型,在弟子的不停流传中被加强,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含《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明显丰富多了,应当算是一种创新。

此后,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念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含:风、雅、颂、赋、比、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赏析题《关雎》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9、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10、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诗经》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2、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关雎,篇名。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使人由此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C、“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句中的“悠”是思念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蒹葭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0.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2、填空题: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比喻句6年级60句导读:本文是关于比喻句6年级60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夏天,杨树郁郁葱葱,又高又壮,像是撑起一把绿色的大伞。

2、小蚂蚁穿着黑衣服,身子像个大冒号,头顶长着两个灵敏的触角,一对眼睛又黑又亮。

3、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4、极美的星光,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

5、远看果园,它一片翠绿,仿佛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高低低的树就像海面翻起的波浪。

6、小雪花姑娘飞呀飞,飞过了高山,送给高山爷爷一顶大帽子,雪帽会变成无数小溪,流向四面八方。

7、夏天到了,池塘里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

8、远远看上去,一株株玫瑰花显现出一片红色,红似火,艳如霞,美丽极了。

9、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10、偶尔有一只红色的蜻蜓,它像小小的鲜艳的火苗,在空中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